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发表时间:2011-04-19T16:35:09.33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齐国锋[导读]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齐国锋(定兴县第二中学河北定兴 072650)1.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
重建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
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
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
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篇1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曾经的教学观点和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现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以下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
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从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作者:陈培龙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年第06期乐学境界的到达必然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感觉到学语文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读篇范文的苦差使。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在生活交往及工作中的重要性、独特性。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训练力度。
一、引导学生达到思维集中启发学生思考,必须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迅速接受语言信息,抓住要点,作出反映。
例如,在讲解《口技》一文时,在学生读完全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味讨论全文,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口技人表演的赞美。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善”字上,紧扣“善”字来组织自己的思维,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全文两次用四个“一”字(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列数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表演的“善”(不是靠外物);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突出表演者表演的“善”(精彩);侧面写宾客的神态、动作、情感、心理,淋漓尽致,犹如亲临现场,烘托出口技人表演的“善”(以假乱真)。
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领悟到本文所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指向对“善”的体会理解上,这就完成了对学生思维导向的引导任务。
二、针对学生个性设计问题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差异的基础学习成绩。
三、自主合作探究,改革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主体意识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锻炼语言交际能力,超越自我。
另外,作业离不开老师的评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层而异进行鼓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优良中差四种评价等级,可以给学生作业一些激励的格言、画一个笑脸并写上加油等评价方式,只有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这些核心价值包括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读书思考与个性成长等,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探讨。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也要关注当代新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抵抗西方文化的冲击,提高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当下的社会问题,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让他们了解并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能力。
二、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之二是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促使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与利益,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人文关怀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茶馆》、《家》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关注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如参观福利院、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读书思考与个性成长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之三是读书思考与个性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进行思考与认知,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摘要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特点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表现形式各异。
2.塑造性:中小学生的个性在不断塑造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
3.脆弱性: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需要得到正确引导和保护。
二、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中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风气等。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学校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三、教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在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引导作用: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保护作用:教育可以保护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避免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极端。
3.激发潜能:通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四、结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成长为积极向上、有个性的个体。
希望这篇关于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文章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途径,它还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舞台。
语文教学与其他数学、英语等教学不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答案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使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自主发挥,展示个性。
因此,主导语文教学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注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的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又对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个性现阶段中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局限性,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位教育界的学者对中国的语文教学情况作了调查,他发现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每当一位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可以自主作答的问题时,几乎所有能回答上这一问题的学生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甚至当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老师提出同样的问题时,这些不同区域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依然是一样的。
而在外国的教育体制下,相同数量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学生数量的2倍。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被束缚了个性,他的未来该如何发展?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剔除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中泯灭学生个性的部分,加强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一)我国个性人才稀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我国教育发展缓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造成我国实用型个性人才稀缺。
我国对于个性人才的培养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当时在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还没有成为国家教育的重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相当稀少,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希望缓解我国的人才危机。
但是,到如今,我国的个性人才培养发展缓慢,大多数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仍是单方面的知识型人才,他们无法满足众多公司对于个性人才的用人标准,因此我国现阶段个性人才供不应求。
六年级语文学习的个性发展语文学习在小学六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语文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自信心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六年级语文学习的个性发展。
一、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以及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最喜欢的题材和文体,从而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馆资源和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二、注重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日记、作文等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写作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演讲比赛或者朗诵活动,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鼓励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思考问题,并给予充分的发言权。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思辨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何在教学中发展个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陈庄学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通过学而得到的收获。
21世纪,是充满活力、充满发展、充满机遇的世纪,能推动这个新世纪前进的人,必定是知识、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深化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就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几年来我致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弘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抓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这些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音视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还应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写作训练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语文教学还应该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
总之,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其次,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有的学生天生好动,有的学生内向害羞,有的学生喜欢思考,有的学生喜欢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比如,对于好动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于喜欢表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语文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诵读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特点,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语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想,拓宽视野,丰富个性内涵,提高个性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语文课程哲学语文课程的哲学是指对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的思考和探索。
在语文课程的哲学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人本主义:语文课程的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与他人有效沟通,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人。
2. 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哲学认为语文学习应该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
它不仅仅是关注语言技能的学习,还强调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解决中。
通过阅读、写作、演讲和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教与学的平衡:语文课程的哲学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而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表达,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
4.培养批判性思维:语文课程的哲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思考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5. 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语文课程的哲学认为语文学习既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反思和思考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的哲学是以人为本,综合实践,教与学平衡,培养批判性思维,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原则。
它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与他人有效沟通,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摘要:个性是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个性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但在传统的教育中,通常使用以“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
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能够影响、改变和塑造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
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培养问题,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关键字:语文教学,个性发展,策略在新课标理念中,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是百科之母,独具文学性,富有形象感染力。
与数理学科所具有的精确性不同,语文学科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诗无达诂,一百个读者心目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而对文章词句的分析理解,往往见仁见智,没有唯一的答案。
语文教师正可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挑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逆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语文教学现状分析美国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教育不是饼干模子”。
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恰如同工厂一样,“批量生产”的是“标准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也存在种种弊端:1偏离培养目标,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如此出现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重术轻人,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作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2语文教学远离现实生活,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积淀。
学生被圈定在语文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
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活动远离现实生活对学生个性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真切体味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他经常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中去旅行。
他这样描述:“宁静的夏日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
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赞叹的美。
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破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通过体验,学生的的直接观察活动得到了无限的乐趣,而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恰恰缺少这种情趣。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3一些教学实践未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实践本来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手段,但现行的一些语文教学实践忽视了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价值。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程只看作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严重忽视其创新价值的发掘。
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推进,只求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感受,个体的特征,个性的发展状况则搁置一旁,不予理会。
另有一些教学实践为了体现创新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换花样追求一种虚伪的美丽,使语文课变得苍白、贫乏。
4“一元化”的教学理念落后于现实发展当今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整个社会也由一元向多元过渡,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选择己经成了人们一种习惯的行为方式。
个性需要成了人们选择的主要依据。
人是有不同个性的,文学是多元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恰恰是一元的:语文教材单一、教学模式同一。
创造美好的生活,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是人类族群意识和个体生命的要求。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为他们的人生需求提供了多种选择,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顺应这种变化,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探索充分尊重生命个性的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与方法1、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坚持个性教育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教育信念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信念,个性教育信念是人类追求进步与幸福的自然要求,是人们对个性教育观念和思想的确证和认同。
教育信念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教育信念为指导,否则它就容易迷失方向。
教育工作者应有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个性、发展个性。
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中,升学率、课业负担的重视,严重违背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语文素质教育则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对错误教育方式进行的修正。
语文素质教育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一一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二,语文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学生能够敢于竞争、积极进取。
人的“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的精髓:“重视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
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语文教师要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坚持个性教育,丢掉应试教育的观念与做法,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
2、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互相互尊重,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康地发展。
教师诚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生”,不管是乖巧还是叛逆的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
尤其对待对所谓的“差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转换自己的视角,在发现他们缺点的同时,更要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要相信,世界上从来不会存在一无是处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的进步来说会更有效。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找到、鼓励并对孩子的独特才能进行培养,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经给予了证明: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语文教学大师教学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于他们尊重学生人格,在他们创造的教学环境中,无一例外的是和谐。
尊重学生人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得到教师的尊重,这样就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育人环境。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
3、看到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之间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些个别差异是由于先天条件和一定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后天的现实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教学实践应当重视学生的对个性存在差异,并对他们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意大利现代教育家蒙台梭利就十分强调个别化教学原则,他认为,儿童的差异很显著,没有两个儿童完全一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不少的新经验、新方法。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创了分层异步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石家庄第一中学采用分层授课的教学实验,对存在个别差异的学生分类编班,打破传统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模式;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的小班上课的形式,并组织特性学习小组的方法。
这些教学实践方法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对学生的进步及个性发展又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布置上,也应体现差异性和分层性。
对待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作业的题量和难度不能统一不变,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布置,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作业。
例如在作文的布置上,学生因生活积累而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自己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鼓励学生虚假编造、套搬抄袭。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自主性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和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学生自主作业、作文应该得到允许,并且为使优秀生或学有特长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特长,应允许他们自主作业或选做作业;除必修课外的活动课、选修课,应让学生自主选修;具有个性、创造性特色的思维特别重要,应当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思维;为形成学习处事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应提倡一题多样,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由学生决定,而是应当在教师的计划和指导下进行。
学生自主性发挥的前提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发展教师教学个性,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赏乌申斯基的观点: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教风和学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个性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他们的性格、兴趣、情绪等都会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具有个性的教学必须做到:其一,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即教师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师对教材经过一个懂、熟一化的过程,将教材加以内化,教师就是教材,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
其二,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驾驭教材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两者因果相连。
前者是手段、前提,后者是实质、是目的。
纵观古今,能成大师者,绝非仅有书库般的脑袋,而须有其个性风采和鲜明的治学风格。
如述而不作、善做“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博习诗书礼乐、因材施教的孔子,长于演讲术的昆体良,“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的朱熹,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后使之博览”的陆九渊,以及“兼容并收”的蔡元培和言辞犀利、入木三分的鲁迅。
也正是他们突出的个性及其与教育、教学技巧的有机结合,才造就了更多“青出于蓝”的弟子。
6、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成人教学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至少有两大弊端:首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被动的参与,完全没有主动的自学,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的教育思想;其次,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机械性的记忆一些语文知识,没有能力个性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