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札记
- 格式:docx
- 大小:21.84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竹石》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四个入声字“不、立、击、北”的短促,读出平长仄短,韵字拉长。
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感悟高音强调的内容和长音延展的画面等,尤其感悟入声字“击”的铿锵有力。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
【教学难点】对咏物诗的总体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请孩子们吟咏一下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2、这是苏轼题写在北宋初年著名和尚惠崇留下的一幅画——《春江晚景》上的一首诗,这种诗歌叫作题画诗。
二、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这首题画诗是诗人郑燮题写在自己的画作上的一首诗歌。
2、出示郑燮三幅《竹石》图。
孩子们看,这三幅画都是郑燮的《竹石》图,根据最后一幅收藏者吉林省博物馆介绍,郑燮画了好几幅《竹石》图,每幅图题写的都是这首诗,但个别字有差异。
总体来说,占大面积的、墨色较重的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块岩石,左边竖行题写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句,落款是作者“板桥郑燮”和他的印章。
3、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心志的传统,我们今天就走进郑燮的《竹石》,去感受诗人的内心。
二、读诵诗歌1、出示标出平仄符号的诗歌。
请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特别注意读准作者的名字“燮”(xiè),读出入短韵长,也读出每句诗第二、四、六字的平长仄短。
2、指名读,师生集体正音。
3、全班齐诵。
三、理解文意1、请对照注释,四人小组说一说每句诗歌的意思。
2、小组反馈,师生补充明确。
3、全班再读诵诗歌。
四、理解音义(一)学习第一、二句1、从字面意思理解中,孩子们知道了郑燮画中的竹子生长环境只是青山上一处破碎的山崖。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思考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
在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思考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为三个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来介绍如何运用思考教学法来完成这个教学课题。
一、教学目标《竹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竹与石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这样的主题不仅够课文所述,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身的思考。
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竹与石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2、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尝试多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上要求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将竹子和石头两者放在课桌上,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竹子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这两样东西在自然界中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可以交替回答以上问题,搭建起竹子和石头的基本概念。
2、阅读笔记环节每位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后,需要记录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把重要观点、关键词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魔法树形式的笔记。
3、小组讨论环节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协商,让学生在听取不同的观点后,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深入参与讨论。
4、写作和演讲环节在讨论环节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或演讲进行总结和回顾,共同观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和亮点,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启发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笔记、讨论纪录、文化作品和录音,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思路清晰度和逻辑分析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
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
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
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作为一名教师,我近期有幸参与了一次以《竹石》为主题的微课制作。
通过这次经历,我对郑板桥的这首著名诗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微课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
首先,我被《竹石》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所深深打动。
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绘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景象,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传达《竹石》的精神内涵,我首先对诗歌进行了深入解读,梳理了其情感脉络和哲理思想。
在此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诗歌的意境展现给学生。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从诗中汲取精神力量。
此外,微课教学形式的运用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短小精悍、便于传播的特点。
在《竹石》微课中,我尝试将诗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讲述一些身边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的魅力。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剪辑视频、制作动画等手段,我将《竹石》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最后,通过这次微课制作,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信念。
面对教育事业的挑战,我们要像竹石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这种精神,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总之,这次《竹石》微课的制作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
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
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
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
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简介:《竹石》这首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题画诗。
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语文要素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体会人物品质。
《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中,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炼、高度浓缩、含蓄委婉等特点,再加上时代变迁。
诗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等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所以,我将诗人的生平与他的诗作引进课内。
感悟诗的内涵,学习诗人咏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文。
2.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高尚的人格和刚正的气节。
3.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高尚的人格和刚正的气节。
教学难点: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读全诗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通过马认识了壮志未酬的李贺;借石灰感受了磊落淡然的于谦,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首咏物诗《竹石》。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本诗要咏叹的对象是——扎根在石头中的竹子。
3.出示作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谈对“竹”的感受。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把每个音读准确。
课件出示——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关注注释,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插图、资料、注释……)2.借助方法,和同桌交流诗句字面意思。
观看名师课堂《竹石》教学活动研讨记录本次观看的名师课堂是关于《竹石》的教学活动研讨。
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对竹石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诗意的理解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是观察画面,还要贴近画面的灵性,进而通过自己的感受,撰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活动的开始,老师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引子,向学生展示了竹石的独特魅力。
通过故事,老师揭示了竹石的纯朴和坚韧的品质,引发了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老师在展示了一系列关于竹石的图片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竹石的形象,并与同桌分享。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展示了他们对竹石的观察和理解。
接下来,老师将学生的描述总结起来,并通过比较不同描述的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不同细节和特征。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细致地观察竹石的形态、纹理和颜色,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观察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竹石的美。
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竹石的意义和象征。
他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思考竹石背后的意义。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竹石象征坚韧和长寿,象征自然的力量和美丽等等。
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竹石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竹石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了几首诗歌,并分析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随后,学生们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归纳出一些常见的表达竹石之美的词语和句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诗歌作品。
最后,在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学生们逐个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议。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同时也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了改进的建议和鼓励。
这样的共同分享和反馈促使学生们相互学习和进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竹石》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竹石》本节课我们将研究XXX的咏物诗《竹石》。
XXX是清代文人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的画作。
他的作品《竹石图》描绘了一根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给人以坚韧不拔的感觉。
这幅画也配有他自己的诗作《竹石》,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XXX东西南北风。
”在研究诗歌时,我们需要明确诗题的对象。
《竹石》的诗题指的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诗人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
XXX是一位江苏兴化人,曾担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来以卖画为生,成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读诗时,我们不仅需要准确流利地读出每个音,还需要注意节奏感。
请大家自读一下这首诗,用“/”号为其划分停顿点,并试着读出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也研究了研究古诗的方法,需要明确诗歌的对象、背景,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最后,请大家试着朗读这首诗,发挥自己的“小诗人”才能,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韵味。
老师鼓励学生一起读,并强调正确、流利和节奏感的重要性。
然而,老师认为学生还缺乏一些情感和味道,因此他们需要研究诗歌的意义和感受诗人的情感,以便更好地朗读诗歌。
老师让学生查看注释和自己的经验,思考每句诗歌的意义。
老师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老师展示了课件,让学生看一看前两句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诗歌的意义,然后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注意到“咬”字,并问他们这个词的意思。
学生指出,这个词意味着用牙齿夹住或切断弄碎。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使用“咬”这个词的深意,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老师使用“抓”这个词来代替“咬”,让学生感受到两个词的差异,发现“咬”更有力量感,更能表现竹子的性格。
老师指出,诗人被称为“诗书画三怪”,因为一个“咬”字就足以显示出他的文字功底。
《竹石》是一篇富有哲理思考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道理,本文将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以引发更多教师的思考和交流。
【教师基本情况】姓名:XXX年龄:XX教龄:XX教学内容:《竹石》【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启示,思考生命、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道理;4.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启示,思考生命、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1.通过阅读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并通过讨论或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并表达思想。
2.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中的道理,体会其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于“竹石”的认识和印象。
2.分享一些关于竹、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的方式来认识竹、石。
二、阅读(20分钟)通过老师的朗读或学生交替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三、解析(30分钟)1.讲解文章的主旨思想、结构以及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后的哲理思想,通过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
四、情感共鸣(20分钟)1.通过老师的讲述或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寻找自己与文章中情感共鸣的点。
2.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理解《竹石》这篇古文的主题,以及诗歌的意义;
2.能够正确理解古文中的短语、句子和段落,并做到准确朗读;
3.学生能够平稳流畅地朗读整篇诗歌。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出句子和段落;
2.理解并分析《竹石》这篇古文的主旨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难词:魂摇、调畅;
2.理解竹石意义及其寓意。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五、教学步骤
1. 思维导入
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了解“竹石”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课文讲授
1.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浏览全文;
2.教师重点讲解《竹石》词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加强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意见和理解,《竹石》中深层次文化隐含的意义。
4. 教师讲评
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5. 课堂检测
设置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把握语音语调,英文写作不出错,并且能够朗读出句子和段落;
2.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竹石》这篇古文的主旨意义,能够准确理解短语、句子和段落;
3.学生能够平稳流畅地朗读整篇诗歌,表现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动力。
七、课外拓展
1.请学生在家里朗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2.要求学生多阅读相关的古传经典,了解更多诗歌和古文背后的文化意义;
3.组织学生前往实际的自然环境中观看、感悟竹子和石头的意义,加深对诗歌和古文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通过《竹石》了解古人的心情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竹石》这篇经典的古文作品,则是众多文学爱好者所青睐的经典之一。
如果我们通过《竹石》这篇古文作品来探讨古人心情、了解古代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更可以从中汲取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文化背景《竹石》这篇古文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中国宋代文化文学的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文化巅峰发展的时期,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辉煌。
同时,宋代也是一个安定的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氛围。
在这样的时期,钱元瑛创作的《竹石》突显了宋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成为当时文化文学领域里的一股清流。
二、作品内涵《竹石》所诉说的是一位仕途失败、困顿不堪的诗人,面对苦难时的心情和态度,以及他对琼玉松柏、竹石僧叟等的赏识。
以竹、石为主题,将细致的描绘与广泛的联想自由组合,表现了与觅句觅诗和盘古成天下、见微知著的意境相融合的人生观、人生态度、情感表达和美学趣味。
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心情和与物感神的文化倾向。
作品中的诗人相当自然地与竹、石、松柏融为一体,不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审美情趣,更使作品富有了自然观、人生观、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文价值的深刻反思。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也能够从中领略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方案1.了解作者在教授此篇古文时,我们应该将作者的生平、文学才华等方面的信息透彻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从这个角度认识到《竹石》这篇古文作品在文学领域的独特价值。
2.用情感去感知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知”的方式来理解这篇作品,看看古代人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力量的。
3.用课堂实践来促进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领略到古人用笔墨描绘竹石的独特表现方式。
《竹石》教学札记
通过多年的教学,有的教学技巧差不多熟练于心,即使不要做精心的预备也能随机应变,表达出精湛的教育机智。
就拿《竹石》这首古诗的教学来说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
那天我们仿佛刚聊了关于熊猫灭绝缘故的话题,后来接着正好学习这首古诗,因此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竹石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你们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
学生就说明白了竹石是生长在石头里的竹子,作者是清朝的郑板桥。
郑板桥喜爱画竹子等等。
还说了哪个画家喜爱画什么的情形。
我对学生课前的预备表示了观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郑板桥又不是熊猫如何那么喜爱竹子呢?看同学们能不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爱好读古诗,我先检查他们读得对不对,然后让他们说自己的答案。
学生抓住了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地体会,把竹子的坚强、坚强都体会出来了,全然就不需要我做什么讲解,他们就差不多体会到作者是佩服竹子那样的精神,而我就只需要点拨:那么由这首诗歌你们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关于有感情的朗读是水到渠成,背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课后,我专门想把详细的情形记录下来,然而因为忙碌就没有记录,也给我一个教训,有什么好的收成要及时记载。
因此精华差不多记录于心,相信那个也是一个成长的足迹。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永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三位诗人借咏探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之你贵姓片段。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积累,尽量每日背诵一首古诗。
二、出示课题,引入《马诗》1.积累关于“马”的四字词语。
马革裹尸蛛丝马迹万马齐喑心猿意马悬崖勒马2.介绍作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同时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后人常称他“诗鬼”,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不过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李贺生活的唐代,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这从唐朝人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
在唐诗中,专门咏马的诗就有150余首,特别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本课选自其五。
三、初读古诗,明了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五言绝句:二三节奏2.“燕”字正音(第一声),“燕山”典故介绍。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古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教材分析:《石灰吟》《竹石》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这两首诗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三首古诗《夏日绝句》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所以把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安排在一个课时里。
《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诗歌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形象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
“竹石”指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抒发自己了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难。
本课这两首咏物诗,学生在读文字本身并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很容易知道古诗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距离。
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因而对古诗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所以教学时我多方面的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性品质,带领学生步入作者的那个时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所托的“物”而言的”志”,以求深刻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诵、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崇高的志向和节操。
3.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类古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读自悟法质疑探究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预习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实录:师:上课前我们看一段视频放松放松。
(播放老外学习汉语拼音的小视频)师:当今的中国已是世界大国,许多外国人对咱中国的一切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汉语。
小学二年级语文《竹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竹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竹石》原文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咬定:咬紧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小学二年级语文《竹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2个生字。
2、学习看注解,读懂诗句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搜集描写、赞美竹子的诗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1、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2、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评价。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三停顿)3、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
老师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
4、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1、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1、读准、读通古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
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竹石》教学札记
导读:经过多年的教学,有的教学技巧已经熟练于心,即使不要做精心的准备也能随机应变,体现出高超的教育机智。
就拿《竹石》这首古诗的教学来说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
那天我们好象刚聊了关于熊猫灭绝原因的话题,后来接着正好学习这首古诗,于是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竹石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你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就说知道了竹石是生长在石头里的竹子,作者是清朝的郑板桥。
郑板桥喜欢画竹子等等。
还说了哪个画家喜欢画什么的情况。
我对学生课前的准备表示了欣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郑板桥又不是熊猫怎么那么喜欢竹子呢?看同学们能不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古诗,我先检查他们读得对不对,然后让他们说自己的答案。
学生抓住了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地体会,把竹子的坚韧、顽强都体会出来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什么讲解,他们就已经体会到作者是敬佩竹子那样的精神,而我就只需要点拨:那么由这首诗歌你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对于有感情的朗读是水到渠成,背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课后,我很想把详细的情形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忙碌就没有记录,也给我一个教训,有什么好的收获要及时记载。
当然精华已经记录于心,相信这个也是一个成长的足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