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版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微专题十七 小说中句段作用分析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3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考纲要求: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二、考纲阐释:“作品结构”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则要从句、段的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常见题干类型:1.某段(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 …这样写的用意(目的是什么)3.分析写某段(句)的原因。
4.为什么要写某段(句)?例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
(4分)(2011第11套湖南卷《想飞》)参考答案: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例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2010全国卷一)灯火)【答案提示】(1)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答案提示】(1)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2)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例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1)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2)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四、答题思路: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角度。
2.分析该句、段所写的对象及对象特点,概括出该句、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
3.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分析该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答题要素:1.内容上:内容大意+主旨2.结构上:往往与该句段的位置有关常规作用有:开头段(句):中间段(句):结尾段(句):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2010全国卷二《大河家》)参考答案:①介绍大河家的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一二段)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段)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是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小练22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用时:5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囹圄.伛.偻向隅.而泣生杀予.夺B.舟楫.编辑.缉.拿归案开门揖.盗C.驿.站后裔.神采奕.奕自怨自艾.D.症.结赈.灾峥.嵘岁月刚直诤.谏答案 C解析A项依次读yǔ,yǔ,yú,yǔ。
B项依次读jí,jí,jī,yī。
C项都读yì。
D项依次读zhēnɡ,zhèn,zhēnɡ,zhè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而陷于低谷,已经使商界投资、两国民间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B.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面前,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各种挑战,其国际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政府能不能有效调整外交政策,以适应新的世界。
C.我市将用三年时间,力争形成更加合理的水泥工业布局,并将水泥年产量压减到1 500 万吨左右,把水泥行业污染的现象降低到较理想的状态。
D.“人肉搜索”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网络行为,而是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损伤,这与传统的暴力事件性质接近,自然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答案 B解析A项介词使用不当,应将“使”改为“给”。
C项不合逻辑,“压减到”后面应该跟确数,所以应把“左右”去掉。
D项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应该是“物质的损失和精神的伤害”。
二、名句名篇默写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2)流水不腐,________________。
(《吕氏春秋》)(3)察己则可以知人,________________。
(《吕氏春秋》)(4)____,____________;侈,恶之大也。
(《左传》)(5)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小说阅读核心题点训练微专题十七小说中句段作用分析题一、读一读1.小说情节设置技巧2.句段作用分析题虽然与散文阅读中的句段作用题有些相似,也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作答,但所写的内容已不同了。
小说中的内容作用主要是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现等方面,而结构作用则是指情节方面。
某处情节作用主要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思考。
无论是哪种作用,都必须细读所给文字。
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手王蒙太忙。
友谊也就成了奢侈。
一位没有忘干净名字的小学时同学,想谈谈:吃着烤白薯走过的胡同,老师的绰号,爱撅嘴的同位子女生。
一位老同事,结婚时吃了许多脆枣,值班时六轮手枪走了火……叙旧像吃什锦火锅,好吃,需要吃得起。
他推辞掉了。
等离休以后,他一定天天吃什锦佳肴,喝着董郎一类的酒怀旧。
冲这一点,也得废除终身制。
但是秘书还是要他接见了她。
她老伴十天前死了。
是无官无名无足轻重的角色,是他下属的下属的下属。
但是死了,重要的最后一回。
而且女同志说,有重要的话,面谈。
女同志含泪给他鞠了一个深躬。
五十多岁样子,头发差不多都白了,喘气挺重。
他吃了一惊。
年轻的时候,他们这一辈对领导倒是衷心拥戴尊敬。
轮到他当领导了,他更习惯的是被抱怨,如果不是嘲笑和没完没了的纠缠。
“谢谢您,谢谢您!”女同志用嘶哑的嗓音说。
准是哭哑了的。
“我丈夫最后的时刻还说到了您。
”什么?说到我?怎么会说到我?他吓了一跳!死人的事是很麻烦的。
不开追悼会就更麻烦。
要停尸谈判。
讣文上要加更美好的形容词。
党龄要往早里算。
不光彩的一切要往没里平反。
还要解决亲属的城市户口。
通往火化的道路坎坷崎岖。
女同志含泪而不无欣慰地继续讲下去:“我丈夫说,他一事无成,他微不足道。
但您关心他。
您是唯一关心了他的领导。
现在您的职位和声望更加显赫,而他得到了您的关心。
您使一个小人物临终时感到了温暖。
谢谢您!死者感谢您,九泉含笑。
后死者也感谢您……对不起,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再见,告辞了……”请留步?这是怎么回事?素昧平生,毫无印象,却奉献了跨越两岸的感激之情。
第四章古诗鉴赏核心题点训练微专题十一分析概括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读一读:如何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标题标题一般蕴涵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涵的惜别之情。
2.看作者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
3.看意象考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意义和感染作用,就能真正地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4.看诗眼一般来说,每首诗歌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5.看注释有的诗歌后面会有注释,而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其隐含的有效信息。
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1)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2)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4)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练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注]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描写了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不得志而压抑苦闷的心情。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
第八章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题点训练微专题二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含意)一、读一读1.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概念”的表现形式是词或短语。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词语是文中的重要概念。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若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把握,对于这样的概念,我们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往往也需要准确理解。
2.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鲁迅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譬如罢,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道学先生发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几分钟,这事迹就过去,消灭了。
但“讽刺”却是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
倘说,所照的并非真实,是不行的,因为这时有目共睹,谁也会觉得确有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事实,失了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