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日食和月食(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6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日食、月食。
教学准备:全班:日、月食课件和视频资料。
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线、胶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2008年的8月1日,在甘肃、新疆等地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怪有趣的现象——耀眼的太阳渐渐失去了光辉,明亮的天空变得如同黄昏,大约2、3分钟后,太阳才又露出了光芒,恢复了生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对,这就是日食。
板书课题。
有人把它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2008年8月1日日食录象)仔细观察日食发生时,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你有何疑问?二、观察、分析日食特点,让我们也来做一回侦探,破解一下这其中的谜。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薛力展教学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过程和类型。
2、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
教学难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配合多媒体。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一个大球和每人准备小球一个。
自制课件和幻灯片。
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播放一段flash动画:日食的景象。
教师问:图中描述什么景象呢?学生答:雪景、天气晴朗等。
教师问:就在这样一个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日子,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答:恐怖、害怕等。
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学生答:日食。
教师总结:太阳被全部或部分遮挡的现象叫日食,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教师介绍:古代越南人、阿根廷人和中国人有关日食的传说。
教师问:古代人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对这些天文现象形成了错误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这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那么,同学们是否了解日食形成的原因呢?学生讨论回答:是月亮挡住了人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形成的。
教师问:是否是这样一种情景。
(幻灯展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答:是。
教师问:就像两个球中有个小球挡住一样是吗?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试过挡着小球看大球呢?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实验指导:①大球代替太阳,乒乓球当月亮。
②用单眼观察乒乓球遮掩大球的现象。
③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画在下面的图中,遮挡住的部分用斜线表示。
(图见黑板)学生实验学生板演:将观察到的结果画到黑板上。
教师引导:①指导学生对板演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②展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与记录下来的图进行比较,看记录图分别与那种日食现象一致,并展示图3-32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
③用实物演示三种现象加深学生对三种日食现象形成的理解。
日食和月食(第2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月食的形成过程,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及关系。
2、认识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意识对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是会变化的,且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月食的形成原理三、教学难点:月食的形成原理四、教学器材准备光源、一大一小两只球五、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的第二课时。
它的主要内容为:月食的形成原理、月食的过程和类型。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太阳和月球,尤其是知道了日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和补充。
同时它又为地球自转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看图等各种方式了解月食的类型、过程及形成时间和日、地、月的位置关系,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月食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类型。
难点为:月食的形成原因。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我以“走进月食—探究月食—观测月食”为设计主线,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
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
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
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生:知道了什么是日食现象;日食的形成原理;日食的类型;日食形成的整个过程。
科学浙教初一上3.6日食和月食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表达日、地、月关系的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
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难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
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看、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同时突破重、难点。
通过实验、观看的探究性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预备
同桌为一组,一个乒乓球〔当月球〕,一张圆形滤纸〔当太阳〕。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
1、日食是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只听过,并没亲眼看过。
采纳多媒体教学尽量多展示有关日食的图片,充分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学生便能特别轻松的了解什么是日食、日食的类型等内容,学习兴趣也更高。
2、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
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
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看、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
实验、观看的设计较好地表
达了探究性。
通过该探究实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让学生较轻松的了解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能突破重点和难点。
但由于不能从理论上去理解,学生遗忘得也快,课后落实不理想。
3、。
3.6日食和月食姓名:日期:【知识要点】一、日食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2.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1)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
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
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被遮盖了多少,则要看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阴影的位置。
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会看到日全食。
(2)有些时候,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它的本影不能抵达地球,即月亮不能完全把太阳遮盖,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本影投影区的人仍会看到一圈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而身处半影区的观测者会看到日偏食。
3.日食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初一(即新月出现时)。
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过程与日全食相类似。
二、月食1.月食: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2.月全食、月偏食的形成:(1)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2)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是只受到部分太阳光直射的地方。
(3)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本影和半影区,这就产生月食现象。
(4)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月球一部分进入本影,另一部分在半影区时,就会发生月偏食。
3.由于月球公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轨道有约 5的夹角,在大多数月份中,月球会运行到地球阴影附近,但不完全进入,所以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
4.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直线,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日、地、月相望时,月球可能进入地球的本影区,这时,一轮满月被地球本影逐渐遮掩,就发生月食现象,即月食发生在农历月的满月(十五、十六)。
日全食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作业部分】1.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正在回家的路上,此时太阳开始逐渐消失,你不必害怕,这可能是_________现象此时天会变暗,气温会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这种现象有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科学》(7~9年级)1—6册章节目录介绍七年级上(初一上)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实验和观察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温度的测量第5节质量的测量第6节时间的测量第7节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动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熔化与凝固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4节升华与凝华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第1章科学入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第2章观察生物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第3章地球与宇宙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七年级下(初一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2章运动和力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节机械运动第3节力的存在第4节力的图示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6节摩擦力的利和弊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第3节走向成熟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第5节植物一生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实验与制作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章运动和力制作制作水火箭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实验嫁接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实验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制作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八年级上(初二上)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第2节天气和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5节风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运动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路图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5节变阻器的使用第6节电压的测量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8节电路的连接实验与制作第1章生活中的水实验一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制作制作飞机机翼模型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植物的向性第4章电路探秘实验一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二用龟压表测电压实验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八年级下(初二下)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与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2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第2节氧化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5节光合作用第6节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3章植物土壤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第5节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第4章电和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3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实验与制作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②氧气的制取和氧气性质研究③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④观察木质茎的结构⑤装备直流电动机模型⑤安装和研究楼梯灯线路九年级上(初三上)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本质第3节探索碱的本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金属的性能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变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内能和热量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实验与制作土壤酸碱性测定碱和盐的性质杠杆的工作原理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剖猪的心脏九年级下(初三下)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地球的诞生第2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3节生物的进化第4节进化与遗传第5节恒星的一生第6节宇宙的起源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节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1节健康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验与制作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②观察酵母种群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④制作生态球⑤设计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与方案。
日食和月食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章第6节(p111-p115)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观察法、启发式、讨论法;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且是有规律的,激发学生探求宇宙奥秘的热情,树立正确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月食的形成原理难点:理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区别四、教学准备一个大球、一个小球(最好涂黑)、一盏灯;PPT课件一个五、设计说明第6节共两课时,月食是第二个课时,通过前一节日食的学习,学生已通过教学中的活动,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完成日食“现象”到“本质”的升华,学生学习月食有一定的基础。
第二课时月食内容的教材编排结构与第一课时日食内容相同,但本课时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会区分日食和月食现象。
本节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具合作表演共同探究和描绘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条件和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呈现多媒体以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习乐趣来自于探索后获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能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科学的乐趣是我们对理想教学的追求,本节课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月食的奥秘,并通过实验、观察的探究性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PPT展示(第3张幻灯片)1.日食是如何形成的?2.日食的过程是怎样的?3.日食有哪些类型?PPT展示16世纪初,哥伦布趣事(第4张幻灯片)PPT展示月食的图片(第5、6张幻灯片)月食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月食是怎样发生的?是否是许多人想象的“天狗吃了月亮”?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月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