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与其自身因素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7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引言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
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2.1人格形成的原因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
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
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
幼儿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 1 分,共25 分)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A.示范法B.范例法C.观察法D.参观法2.在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中,某教师让儿童对邻居王阿姨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问:“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该教师运用了移情法中的()训练技术。
A.认知提示B.情绪追忆C.巩固深化D.情境表演3.教师通过利用良好的班级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让儿童深入其中,从而培养儿童关爱、互助等良好品质,该教师运用了()A.直观形象法B.参观法C.环境体验法D.演示法4.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A.中期目标B.近期目标C.远期目标D.活动目标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C.尊重儿童原则D.实践性原则6.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7.对待3 岁前婴儿“口吃”现象()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D.应进行心理治疗8.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A.幼儿园创收B.补偿教育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D.服务社会9.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午饭后由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10.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出生的第一年B.3—4 岁C.5—6 岁D.6—10 岁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和教育D.生理成熟12.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C.提出了“白板说”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1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14.“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A.蒙台梭利B.杜威C.维果斯基D.加德纳15.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A.裴斯泰洛齐B.福禄培尔C.卢梭D.洛克16.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B.陈鹤琴C.张雪门D.张宗麟17.我国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称为()A.教师B.保育员C.阿姨D.保姆18.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A.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C.社区教育形式多样D.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A.儿童平均发展B.儿童全面和谐发展C.创造力的培养D.儿童智力的开发20.幼儿的完整学习的概念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小学生的自尊心问题及解决方法自尊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健康的自尊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坚韧。
然而,小学生的自尊心问题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自尊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自尊心问题的成因。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个性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对外界评价敏感,容易受到批评、嘲笑或排斥而受伤。
此外,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外貌等方面的挫折也可能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打击。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小学生出现自卑、畏缩、自我评价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小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互相尊重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以及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表扬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尊重并接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比较和批评,而是关注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竞技活动通过参与实践和竞技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锻炼个人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赋予他们责任和发挥的机会。
四、家长的陪伴与鼓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对于小学生的自尊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尊重并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实践和社交活动。
五、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对于一些自尊心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和个案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渐建立起健康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解决自尊心问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作者:王薇薇刘文王依宁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摘要] 社会适应即个体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最终使自身与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社会适应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整体而言,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在学前时期显著提升,小学阶段平稳发展,在青春期会经历重要的重组和调整,并在经历多次“不平衡—调整—平衡”的过程后才能达到良好状态。
不良人格特质、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低质量的隔辈养育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的自我意识、社会支持、生活经历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发展的有利因素。
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不仅应在园本与校本课程中体现和增加社会适应的内容,而且应关注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行为。
为此,将来应进一步编制符合新时代变化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测量工具,构建基于本土文化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理论与教育活动体系,同时深入开展相关干预研究。
[关键词] 社会适应;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社会适应是儿童青少年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自出生至成年,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和交往的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每个个体都需要不断调节自身的认知及行为去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青少年自身与家庭、学校、社会等近远端环境不断交互作用,并形成一定的心理与行为适应水平,以此应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挑战。
因此,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促进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适应的概念对于社会适应,不同学科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定义或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社会适应指个体对周围社会环境主动和被动的调试过程,重点关注社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与塑造;从法学角度,社会适应指犯罪个体回归社会后的适应情况,重点关注社会经历对个体的改变与制约,具体又包括工作(学习)适应、人际适应、遵纪守法等内容;而从心理学角度,社会适应即个体与社会环境在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或改变环境,以达到自身与生活、学习或工作环境保持和谐的平衡状态,[1]重点关注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及其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尊文献综述1.自尊概念及相关研究1.1关于自尊涵义的不同理解James的自尊概念WilliamJames是第一个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自尊概念的。
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自我感受(self-feeling)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它是一个分数: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这个分数可以通过减小分母或增大分子而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其实际的成就与潜在的抱负水平之比。
根据James的自尊定义,自尊是一种情感性的(强调心理感受)、能力指向的(强调依靠活动的效果)、动态性的(具有变化的开放性)心理结构。
White的自尊概念心理动力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虽然没有正式论述或使用过“自尊”概念,但他们的很多理论中都流露出自尊的痕迹。
如阿德勒(Adier,1927)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一种内隐的自尊理论。
直到Robertwhite(1963)才在其著作中对自尊给以关注,他认为…。
自尊主要植根于人们的效能感,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努力或者环境提供的条件上。
在最开始的时候,自尊是建立在如何使环境能更多地提供给婴儿生存所需要的活动上。
在婴儿的活动中,效能感是由其努力的成功或失败来调节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可以影响环境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尊与效能感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随着个体的发展婴儿的自尊与能力感(或胜任感)的联系会不断累积增强。
” White将自尊的概念与个体发展的过程相联,涵盖了个体生物学的“优势与控制”mastery),即有机体成功地应付生存任务的生物驱力,个体运动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形成和熟练化,以及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三个方面。
通过这样做White赋予了自尊大量的发展性涵义,虽然他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年经历对自尊发展的影响上,但他也强调自尊的影响可以扩展到儿童期以后的发展。
Rosenberg的自尊概念Morris Rosenberg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尊是个体对于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及重要性的整体性认知与情感评价。
这一心理结构对青少年阶段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了解其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的自尊结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青少年自尊结构青少年的自尊结构涉及多方面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接受度等。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的自尊体系。
1. 自我效能感:指青少年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的信心。
这涉及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2. 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主观评价,反映了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3. 自我接受度:指青少年对自己积极和消极特性的接受程度,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1. 阶段性:在青春期前后,青少年的自尊会出现明显变化。
一方面,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开始更多地以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环境;另一方面,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自尊水平。
2. 动态性:青少年的自尊是不断变化的。
他们的自尊水平会随着时间、环境、经历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 社会性: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等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重要影响。
四、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因素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和环境两大方面:1. 个体自身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
例如,具有积极认知风格的青少年更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积极的评价,从而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2.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学校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育方式等也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传统、媒体信息等也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影响。
父位缺失的男孩儿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一、家庭教育中的父位缺失现状亲子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能力、性别角色、人际交往、情绪情感、道德行为及各种人格品质等社会化的发展。
在亲子教育中父位缺失导致儿童对母亲过度依恋,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降低其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
父亲作为儿童游戏的玩伴,只有父亲参与儿童游戏,父亲自身具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想象、创造、求知的精神,以及旺盛精力,善于与人交际、喜欢探索冒险等精神品质才能给予儿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些是儿童在母亲教养中无法获取的新体验。
从父亲未缺失以及父亲缺失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看,在男性性格特点上,父亲未缺失(也即父亲在家,并且经常与其交流)的男孩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缺失类型(也即父亲外出打工的),以及父亲缺失类型(也即父亲在家,但是很少交流的)。
同时父亲未缺失的男孩在女性性格特点的得分也显著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男孩,显示出双性化的特点。
可以看出父亲是否在家,以及在家的父亲是否经常与儿子交流是男孩是否具有男子气的重要因素。
国外的研究发现,缺少父亲的男孩比完整家庭的男孩缺乏男子气,阳刚不足。
父亲在家且经常与儿子交流也会促进男孩发展异性气质,具有女性的一些优秀性格特征。
二、父位缺失的应对策略1.父亲自身转变观念父亲要多反思自身,提高参与教育子女的主动性,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错误思想,认识到在子女的教育中不能仅靠母亲一人之力。
父亲自身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子女的活动,树立良好榜样。
把握孩子仅有一次的成长,教育不是只有母亲和学校要负责的事情,父亲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教育子女的关键期内,父亲要积极主动把参与孩子的教育,与母亲、学校要求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2.父亲创造能够陪伴机会(1)父亲外出打工,或者工作,要经常和家里联系,既给妻子精神支持,也给孩子精神动力,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孩子的心理。
并且在节假日的时候尽量回家,尽量在距离近的地方打工,避免与妻儿分离时间过长,分离距离太远。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自尊作为一种个体的评价和主观价值情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尊的结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为了解和促进青少年的自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青少年自尊的结构青少年自尊的结构由多个维度组成,其中包括自尊的中心核心和外围维度。
中心核心是个体对自身整体价值的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的感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同程度;而外围维度则是指个体对特定领域、情境或社会角色的评价,包括学业、体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评价。
青少年的自尊结构常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认同的建立,其自尊结构会逐渐趋于稳定。
二、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1. 年龄差异: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自尊程度相对较低,普遍存在自负和自卑的情绪,自尊结构则更多体现为中心核心;而高中阶段,随着个体社会认同的增强,青少年的自尊整体呈上升趋势,也更加关注外围维度的评价。
2. 性别差异:男女青少年的自尊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下表现出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青少年在学业领域和外貌方面的自尊评价较高,而女性青少年在人际关系领域和情感方面的自尊评价较高。
3.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积极的和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自尊的健康发展,而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则可能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
4. 同伴关系影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积极的群体认同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自尊,而反复遭受排斥和欺凌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尊降低。
三、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素1. 内在因素:包括自我认知、性格特质和心理素质等。
对自身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以及对失败和成功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 )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A.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形成B.抽象性开始发展C.随意性开始发展D.言语的获得2.儿童发展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普莱尔的( )出版算起的.A.《儿童心理》B.《儿童与世界》C.《一个婴儿的传略》D.《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3.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 ).A.观察法B.访谈法C.问卷法D.测量法4.(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A.身体的发育B.心理的发展C.社会化发展D.文化的发展5.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的( )品质.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广度6.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这是指的( )品质.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广度7.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不遗忘D.起伏不定8.( )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A.生气B.伤心C.高兴D.害怕9.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是( ).A.两难故事法B.对偶故事法C.社会测量技术D.陌生情境技术10.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明显增加,( )主要就是对3岁以后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研究.A.视觉悬崖B.糖果实验C.延迟满足实验D.守恒实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__________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2.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包括__________、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化性发展.3.产前发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包括突触的形态上和功能上的修饰.5.视觉适应包括__________和暗适应,它们都是视觉研究的重要内容.6.__________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7.一般可以把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指__________.9.__________是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如学习标志物体、动作特点的词,以及表示物体之间关系.10.对语言的运用是__________.11.__________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传递信息、批评与嘲笑、祈使与威胁、提问与回答等.12.当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陌生的物体时,婴儿会主动从信任者那里寻找情绪线索作为行动参照,这种反应称为 .13.__________是儿童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绪状态调节到合适的强度水平.14.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__________.15.社会测量技术是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和两种.16.个体为了抑制某种有碍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过程是__________.17.作为一种认识活动,__________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18.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是班杜拉的__________.19.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一般分为__________、被拒绝的儿童及被忽视的儿童.20.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__.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小脑是人脑中最大的结构,占脑重的85%,比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 ( )2.学前期儿童想象是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发展的,但是主要以有意想象为主.( )3.心理学领域所说的气质是与个体生理特征,特别是与脑神经活动特征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 4.大约5个月时,婴儿进入了牙牙学语阶段,自第9个月起,呀呀语的出现达到高峰. ( )5.社会性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要早于基本情绪. ( )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儿童发展2.神经元3.定向反射4.元记忆5.再造想象6.元认知7.呀呀语8.语法9.情绪理解10.能力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1.简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2.简述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3.简述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4.简述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5.简述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6.简述依恋及其特征.7.简述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8.简述师幼关系的特点.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1.结合教学实践,试论述在培养儿童注意力时应注意哪几点原则?2.试论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D 2.A 3.A 4.A 5.B 6.D 7.A 8.B 9.D 10.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婴儿期2.生理发展3.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4.突触可塑性5.明适应6.有意注意7.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元认知自我调节8.无意想象9.命题语义10.语用 11.社会化语言12.社会参照13.情绪自我调节14.依恋15.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 16.自我控制 17.道德判断 18.社会学习理论 19.受欢迎的儿童20.同伴关系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2.× 3.× 4.√ 5.×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儿童发展: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3.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4.元记忆: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5.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6.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7.呀呀语:听起来像语音,并常具有升降调,但是无意义,不能被理解,常常在婴儿5个月以后不自觉地发出来,第9个月起婴儿呀呀语的出现达到高峰,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发出的声音相似.8.语法: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9.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10.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1.答: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果,儿童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2.答: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个体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任务要求等都会对儿童个体的动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影响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的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感官经验的统合.(2)影响动作发展的非生物学因素,如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不仅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速度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其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3.答:(1)刺激婴儿全身皮肤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联系,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2)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3)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4)促进消化,增加体重.4.答: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基本策略开展:复述、组织、精细加工.(1)复述:学前儿童就已经开始使用复述了.(2)组织:如果在记忆一些内容时,能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这就是组织策略的使用.(3)精细加工: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是精细加工策略.5.答:(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a.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b.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c.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2)入学后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创造性的内容逐步增加,想象的独特性也日见端倪,想象更符合现实逻辑.6.答:现代学者们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依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但有一方表现出更为依赖;(2)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3)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依恋还具有传递性和稳定性.7.答:(1)文化;(2)父母教养方式;(3)同伴关系;(4)儿童自身原因.8.答:师幼关系指的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养机构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师幼关系除了有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等一般表现之外,还有以下特点:(1)游戏性;(2)稳定性和亲密性;(3)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1.答: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与练习培训结合的过程,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刺激丰富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使刺激组合成为一个整体,避免刺激孤立,利用联觉培养有效的刺激反应.刺激物适度丰富、鲜明.(2)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的训练要与注意发展相匹配,如与婴儿、低龄幼儿谈话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柔和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不能操之过急,要因龄施教.(3)形式立体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并不是单纯的某种操作或几次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儿童在游戏、做作业、吃饭的时候都可以进行.(4)空间渗透式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儿童注意力的培养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婴幼儿时期,当儿童在专心玩弄手中玩具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安静的空间直至儿童自行停止游戏.2.答:亲子关系是伴随儿童的出生,甚至是在儿童的孕育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与安全的依恋关系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内在工作模式是一种重建记忆,是影响主要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与孩子建立起来良好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每个父母都希望与孩子有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但结果总是千差万别的.(2)父母亲的抚养品质.为什么同在稳定的家庭中,同由父母等照料抚养的孩子,却出现不同的依恋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亲子关系?大量的研究认为,照料者的抚养品质,如敏感性、接受性等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安全依恋和亲子关系.如研究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1岁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3)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很多学者对孤儿院等机构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早期表现出哭泣、对周围环境退缩等更多的不良行为,在成长后期也同样受到影响,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4)儿童情况.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等会直接影响依恋关系、亲子关系.(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6)文化性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依恋类型的具体表现比例有所变化.。
幼儿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作者:侯伟凤张珂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没有自尊心,就没有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个性。
幼儿在三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但因幼儿阶段的特殊性,自尊心发展会呈现出不稳定性。
幼儿的生理成熟为自尊心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人际环境和外部评价等环境因素,在生理成熟提供的范围内决定着自尊心的发展。
为促进幼儿自尊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从提高幼儿自身能力,优化人际环境,变革评价方式等三方面培养幼儿自尊心。
关键词:幼儿自尊心;影响因素;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6-0008-04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自尊心作为基于正确自我评价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塑造了人们独特的个性精神,成就了人们非凡的生活体验,更是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动力。
幼儿阶段作为社会性发展的初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幼儿自尊心的培养更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均明确提出“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见,自尊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
因此,探究幼儿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幼儿自尊心的形成与发展在于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指儿童本能发起的行为特征,环境因素则是围绕儿童并直接或间接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幼儿自尊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笔者认为个体因素是自尊心发展的主要动力,环境因素则是促进或抑制自尊心发展的关键。
然而,幼儿自身所处的环境因素又随着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进而使幼儿自尊心的发展总体上呈波浪式前进的状态。
(一)个体因素影响幼儿自尊心的个体因素主要是生理成熟度,即个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行为水平,它们使幼儿心理活动的出现和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采用自编的《3~8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探讨了3~8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1)3~8岁儿童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2)3~8岁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儿童,自尊,发展特点。
1问题的提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近年来,儿童自尊的发展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倍受教育心理学界与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儿童自尊发展,可预测儿童以后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以便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目标的确立以及儿童自尊的培养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
目前,对于自尊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和性别两方面。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分别对幼儿[1,2]、小学[3]、中学[4~7]和大学[8~10]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自尊萌芽于3岁左右,稳定于学龄初期,发展于青春期。
国外研究也发现[11],在儿童阶段自尊稳定性较低,在青少年和成年期它呈不断增长趋势,在中年和老年阶段呈下降态势。
而自尊发展的性别特点是一个正在争论的问题。
国外研究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有无差异上,一部分研究认为自尊无性别差异;一部分研究认为自尊存在性别差异[12~14];而大多数研究则表明,自尊在整体上没有性别差异,但在个别因素上差异显著。
我国学者多支持第三种观点。
总之,我国虽然有一些关于幼儿、小学生和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但尚未见到系统探讨3~8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而且,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也发现,国外对自尊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与幼儿自尊尚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2研究方法2.1被试选择从大连市两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随机抽取3~8岁儿童700名,其中3岁110名,4岁121名,5岁109名,6岁120名,7岁120名,8岁120名。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学生心理发展受自身因素的影响1、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持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2、小学生的记忆水平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水平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使用策略协助自己识记。
3、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5、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所以,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所以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影响1、父母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
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
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度保护,过度溺爱。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
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与其自身因素的关系孙凤华高凌飚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把影响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自身因素概括为三方面:年级(年龄)、性别、学业表现。
本研究以少年儿童不同年级(年龄)、性别、不同学业表现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为架构,探寻影响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自身因素,分析学校和家庭对少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发现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基本特点提供一些思路,进一步充实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1.被试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选取广州市一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23O名少儿,一所中学初中一二年级256名少儿,总计486名。
其中男生325名,女生161名,各年级少儿的平均年龄分别为:小学四年级10.09岁,小学五年级10.83岁,小学六年级11.73岁,初中一年级13.07岁和初中二年级14.19岁。
总平均年龄是12.53岁。
2.测查工具本研究测查工具采用魏运华博士编制的“儿童自尊量表(CSES)”,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由这六个因素建构的结构模型,经检验可以接受[1]。
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1到0.7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829。
少儿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少儿的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等。
其中学业表现一项由班主任根据少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优、良,中,差四点量表上对少儿进行综合评定。
3.数据搜集与处理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班主任担任主试,施测前接受专门培训。
问卷施测由学校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25分钟左右,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少儿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
有效被试486人。
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录入,所有数据由SPSS-l0.0进行管理和分析。
问卷信度较高。
二、结果1.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年级差异对少年儿童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ANOVA)表明:在少儿自尊的各维度上,除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与初中二年级在公德与助人维度上有显著年级差异外。
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与其自身因素的关系孙凤华高凌飚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把影响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自身因素概括为三方面:年级(年龄)、性别、学业表现。
本研究以少年儿童不同年级(年龄)、性别、不同学业表现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为架构,探寻影响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自身因素,分析学校和家庭对少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发现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基本特点提供一些思路,进一步充实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1.被试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选取广州市一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23O名少儿,一所中学初中一二年级256名少儿,总计486名。
其中男生325名,女生161名,各年级少儿的平均年龄分别为:小学四年级10.09岁,小学五年级10.83岁,小学六年级11.73岁,初中一年级13.07岁和初中二年级14.19岁。
总平均年龄是12.53岁。
2.测查工具本研究测查工具采用魏运华博士编制的“儿童自尊量表(CSES)”,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由这六个因素建构的结构模型,经检验可以接受[1]。
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1到0.7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829。
少儿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少儿的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等。
其中学业表现一项由班主任根据少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优、良,中,差四点量表上对少儿进行综合评定。
3.数据搜集与处理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班主任担任主试,施测前接受专门培训。
问卷施测由学校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25分钟左右,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少儿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
有效被试486人。
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录入,所有数据由SPSS-l0.0进行管理和分析。
问卷信度较高。
二、结果1.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年级差异对少年儿童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ANOVA)表明:在少儿自尊的各维度上,除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与初中二年级在公德与助人维度上有显著年级差异外。
其他并无显著差异。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自尊水平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呈上升趋势,从初一开始下降,然后再逐渐上升。
这一结果与国外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表1、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少儿自尊发展方差检验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M(SD) M (SD) M (SD) M(SD) M(SD) M (SD)小学四年级(N=117) 11.15+4.26 8.62+2.88 18.34+6.71 10.74+5.09 10.60+3.92 12.54+7.23小学五年级(N=173) 12.80+4.65 10.13+3.59 19.88+5.93 11.78+4.92 12.16+4.78 13.98+5.58小学六年级(N=164) 12.75+3.86 9.48+2.55 19.60+4.57 11.08+4.61 11.40+3.43 12.70+4.10初中一年级(N=254) 11.64+3.57 9.23+2.25 21.19+5.13 9.17+3.11 10.72+2.87 11.44+4.07初中二年级(N=283) 11.77+3.21 9.84+2.09 21.53+5.11 10.24+3.09 11.04+2.91 11.32+3.21 F值 5.77 *** 7..59 *** 10.01 *** 12.60 *** 5.53 *** 11.16 ***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2.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少儿在自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少年儿童自尊在外表,体育运动、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有显著性别差异。
具体表现为女童比男童更注重外表,在体育运动上男童不如女童,在纪律上女童不如男童守纪律,在公德与助人上男童得分比女童高,男女少儿在能力和成就感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见表2。
表2、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少儿自尊发展的性别方差检验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M(SD) M (SD) M (SD) M(SD) M(SD) M(SD)小学四年级(N=186) 11.19+4.22 8.65+2.56 20.81+6.34 9.03+3.97 10.22+3.57 10.39+3.72小学五年级(N=159) 10.20+3.16 8.60+2.56 21.82+5.67 8.96+3.07 9.95+2.90 10.40+4.12小学六年级(N=173) 10.73+3.61 9.03+2.25 23.01+6.01 9.08+3.16 10.24+2.69 10.86+3.34初中一年级(N=183) 10.48+3.73 9.04+1.84 23.84+5.82 8.70+3.25 9.91+2.38 10.01+3.44初中二年级(N=203) 11.19+3.22 9.10+2.01 22.25+5.57 9.75+3.33 10.34+2.98 10.63+4.03 F值 2.58 * 2.21 6.98 *** 2.58 * 0.77 1.30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3.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学业表现差异以少年儿童自尊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学业表现为自变量,采用方差分析(ANOVA)考察学业对少儿自尊的影响。
事后平均多重组间比较(scheffe)表明:在少儿自尊发展的各维度上,学业表现不同的少儿之间在自尊的能力,成就感和纪律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即在能力维度上,学业表现为优和学业表现为中的少儿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成就感维度上,学业表现为优与学业表现为中差的少儿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纪律维度上,学业表现为优与学业表现为中差的少儿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公德与助人维度上学业表现优良的少儿与学业表现中差的少儿无显著差异。
总之,学业表现优良的少儿表现出低自尊态势,而学业表现中差的少儿则表现出较高自尊态势,见表3。
表3、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少儿自尊发展的学业方差检验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优(N=320) 11.58+3.52 9.46+2.32 21.34+5.55 9.19+3.17 10.41+2.86 11.23+3.38良(N=314) 11.82+3.31 9.19+2.35 19.97+5.08 10.41+4.02 11.01+3.05 12.06+4.98中(N=238) 12.28+4.00 9.70+3.00 19.91+5.43 11.16+3.77 11.64+4.05 13.05+4.83差(N=114) 13.17+5.36 10.28+3.28 20.39+6.29 12.46+5.77 12.67+4.62 13.54+6.34 F值 5.43 ** 5.23 ** 4.39 ** 23.14 *** 13.87 *** 10.44 ***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4.少年儿童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对自尊发展的回归分析为定量考察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对少儿自尊水平的影响,分别以少儿自尊中的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为回归分析的因变量,以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由于年级是顺序变量,性别是分类变量,都不能直接作为回归自变量。
因此,先进行虚拟变量的转换。
对于年级变量,以小学四年级为比较基准,建立四个虚拟变量: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如果被试在小学五年级,则小学五年级规定为1,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规定为0;依此类推。
对于性别变量,我们以男生为基准,将男生规定为0,女生规定为1。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将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二个变量先后进入回归方程。
由于小学四年级已经作为虚拟变量的基准,故在导人回归方程时只显示出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结果。
见表4。
表4、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对少儿自尊发展水平的回归分析因变量进入步骤Beta T R R2△R2 F小学五年级.102 2.803** .151 .203 .019 5.774 ***小学六年级.094 2.614**外表初中一年级﹣.015 ﹣.309初中二年级性别﹣.027 ﹣.856 .027 .001 .000 .732学业表现 .122 3.842*** .122 .015 .014 14.758***小学五年级﹣.042 1.148 .173 .030 .026 7.592***体育运动小学六年级﹣.051 ﹣1.41初中一年级﹣.100 ﹣2.679**初中二年级﹣.148 ﹣4.204***性别.039 1.238 .039 .002 .001 1.533学业表现.089 2.817** .089 .008 .007 7.933**小学五年级﹣.114 ﹣3.177** .198 .039 .035 10.008***小学六年级﹣.131 ﹣3.143***能力初中一年级﹣.027 ﹣7.30性别.071 2.246* .071 .005 .004 5.044*学业表现﹣.078 ﹣2.463* .078 .000 ..005 6.064*小学五年级.039 1.117小学六年级.143 3.980*** .221 .0349 .045 12.602***初中一年级.076 2.128*成就感初中二年级﹣.114 ﹣3.097**性别.062 1.944 .062 .004 .003 3.777学业表现 .255 8.287*** .255 .065 .064 68.670***小学五年级﹣.040 ﹣1.145小学六年级.120 3.305** .148 .022 .018 5.532***初中一年级.038 1.058纪律初中二年级﹣.039 ﹣1.052性别.142 4.509*** .142 .020 .019 20.331***学业表现.200 6.390*** .200 .040 .039 48.829***小学四年级.083 2.384*小学五年级.213 5.924***.208 .043 .039 11.158***公德与助人小学六年级.108 3.013**初中一年级.011 .307性别.096 3.018**.096 .009 .008 9.109**学业表现.175 5.560***.175 .030 .029 30.915***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从表4可以看出,年级、性别和学业表现对少儿自尊发展都有显著的回归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