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本杆组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18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六杆机构运动分析学院工程机械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三班设计者秦湖指导老师陈世斌2014年1月15日目录一、题目说明∙∙∙∙∙∙∙∙∙∙∙∙∙∙∙∙∙∙∙∙∙∙∙∙∙∙∙∙∙∙∙∙∙∙∙∙∙∙∙∙∙∙∙∙∙∙∙∙∙∙∙ 21、题目要求∙∙∙∙∙∙∙∙∙∙∙∙∙∙∙∙∙∙∙∙∙∙∙∙∙∙∙∙∙∙∙∙∙∙∙∙∙∙∙∙∙∙∙∙∙ 32、原理图∙∙∙∙∙∙∙∙∙∙∙∙∙∙∙∙∙∙∙∙∙∙∙∙∙∙∙∙∙∙∙∙∙∙∙∙∙∙∙∙∙∙∙∙∙ 33、原始数据∙∙∙∙∙∙∙∙∙∙∙∙∙∙∙∙∙∙∙∙∙∙∙∙∙∙∙∙∙∙∙∙∙∙∙∙∙∙∙∙∙∙∙∙∙ 3二、结构分析∙∙∙∙∙∙∙∙∙∙∙∙∙∙∙∙∙∙∙∙∙∙∙∙∙∙∙∙∙∙∙∙∙∙∙∙∙∙∙∙∙∙∙∙∙∙∙∙∙∙∙ 4三、运动分析∙∙∙∙∙∙∙∙∙∙∙∙∙∙∙∙∙∙∙∙∙∙∙∙∙∙∙∙∙∙∙∙∙∙∙∙∙∙∙∙∙∙∙∙∙∙∙∙∙ 51、D点运动分析∙∙∙∙∙∙∙∙∙∙∙∙∙∙∙∙∙∙∙∙∙∙∙∙∙∙∙∙∙∙∙∙∙∙ 82、构件3运动分析∙∙∙∙∙∙∙∙∙∙∙∙∙∙∙∙∙∙∙∙∙∙∙∙∙∙∙∙∙∙∙∙∙∙93、构件4运动分析∙∙∙∙∙∙∙∙∙∙∙∙∙∙∙∙∙∙∙∙∙∙∙∙∙∙∙∙∙∙∙∙∙∙94、点S4运动分析∙∙∙∙∙∙∙∙∙∙∙∙∙∙∙∙∙∙∙∙∙∙∙∙∙∙∙∙∙∙∙∙∙∙10四、结论∙∙∙∙∙∙∙∙∙∙∙∙∙∙∙∙∙∙∙∙∙∙∙∙∙∙∙∙∙∙∙∙∙∙∙∙∙∙∙∙∙∙∙∙∙∙∙∙∙∙∙∙∙10五、心得体会∙∙∙∙∙∙∙∙∙∙∙∙∙∙∙∙∙∙∙∙∙∙∙∙∙∙∙∙∙∙∙∙∙∙∙∙∙∙∙∙∙∙∙∙∙∙∙∙∙∙∙∙∙10六、参考文献∙∙∙∙∙∙∙∙∙∙∙∙∙∙∙∙∙∙∙∙∙∙∙∙∙∙∙∙∙∙∙∙∙∙∙∙∙∙∙∙∙∙∙∙∙∙∙∙∙∙∙∙∙11一、题目说明1、题目要求此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连杆机构综合,通过对其分析,选择合适的机构的尺寸大小,并进行下列操作:⑴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⑵绘制滑块D的运动线图(即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⑶绘制构件3和4的运动线图(即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线图);⑷绘制S4点的运动轨迹。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一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其演化方法。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具有整转副和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机构的行程、极限位置、运动的连续性等;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4.掌握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等;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
5,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学会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2学时)第二节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及运动分析(4.5学时)第三节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设计(3.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存在整转副的条件、从动件的急回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
3.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和杆组法。
4.按给定2~3个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
难点:1.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加速度。
2.按给定连架杆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整转副、摆转副、连杆、连架杆、曲柄、摇杆、滑块、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压力角、传动角、极位夹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死点、自锁、速度影像、加速度影像、装配模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影像法在机构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连杆机构设计的刚化一反转法等。
目录第一篇总论1绪论1.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1.2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1.3机械原理学科发展及机械工业展望思考题第二篇机构的组成和分析2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2.1机构的组成2.2机构运动简图2.3机构的自由度及其计算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思考题与习题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3.2速度瞬心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3整体运动分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4杆组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5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和机械效率4.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4.2作用在机构上的力4.3杆组法在平面连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中的应用4.4运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4.5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示例4.6机械的效率与自锁4.7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篇常用机构及其设计5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5.1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5.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5.3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5.4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5.5多杆机构的应用简介思考题与习题6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1 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6.2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6.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6.4凸轮机构基本参数设计思考题与习题7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1齿轮机构的应用、特点与分类7.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与齿轮的齿廓曲线7.3渐开线齿廓7.4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7.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7.6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7.7渐开线齿轮的加工7.8变位齿轮传动7.9斜齿圆柱齿轮传动7.10蜗杆传动机构7.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7.12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8齿轮系及其设计8.1齿轮系及其分类8.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8.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8.4复合轮系的传动比8.5轮系的功用8.6轮系的设计8.7其他行星传动简介思考题与习题9其他常用机构9.1间歇运动机构9.2万向联轴节机构9.3螺旋机构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篇机构系统的动力学10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0.1概述10.2机械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10.3机械系统运动方程式的求解10.4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思考题与习题11机械的平衡11.1机械平衡的目的、分类与方法11.2 刚性转子平衡的原理与方法11.3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11.4平面机构的平衡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篇机械运动系统的方案设计12机械运动系统的方案设计12.1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12.2执行机构的功能原理设计12.3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设计12.4执行机构的型式设计12.5执行机构的运动协调设计12.6原动机的选择12.7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12.8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评价思考题与习题参考文献第一篇总论1 绪论内容概要本章介绍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从认识机器入手,了解机器和机构的特点和组成,形成机械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本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
第一章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复习思考题1、“构件是由多个零件组成的”,“一个零件不能成为构件”的说法是否正确?构件和零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机构有确定的运动,运动链则没有确定的运动”,“机构中肯定有一个构件为机架、运动链中则没有机架”的说法是否正确?机构与运动链究竟有什么区别?3、机构方案设计中用机构运动简图,而不使用机械零、部件图和总装图,是否只是为了简便?是否也可用机械的装图来代替机构运动简图?机构运动简图着重表达机构的什么特点?4、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应注意哪些事项?5、构件自由度和机构自由度有何区别?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运动链的自由度计算有何区别?6、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7、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与一般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有何不同?平面机构能否使用一般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8、平面机构中所有构件都具有3个公共约束,是否意味着平面运动副引入的约束都不小于3,而空间运动副引入约束都不大于3?9、组成机构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机构由是零件组成的”,“机构是由机构组成的”,“机构是由运动链组成的”,“机构是由原动件、机架组成的”,“机构是由原动件、机架和杆组成的”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机构究竟是怎么组成的?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机构?10、对机构进行组成和机构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分别用于什么场合?11、如何确定机构的级别?影响机构级别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12、杆组有何特点?如何确定杆组的级别?试举例说明。
13、高副低代的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14、试叙述对机构进行机构分析拆杆组的原则和步骤。
15、机构运动简图、机构示意图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用途?16、为什么说机构组成原理为创造新机构提供了一条途径?如何运用此理论进行机构的创新设计?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速度瞬心?相对速度瞬心和绝对速度瞬心有什么区别?2、什么叫三心定理?3、在进行机构运动分析时,速度瞬心法的优点及局限是什么?4、什么叫杆组法?5、利用杆组法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连杆、连架杆、连杆机构?连杆机构适用于什么场合?不适用于什么场合?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它有哪几种演化方法?其演化的目的何在?3、什么叫整转副、摆转副?什么叫曲柄?曲柄一定是最短构件吗?机构中有整转副的条件是什么?4、什么叫低副运动可逆性?5、什么叫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什么叫极位夹角?它与机构的急回特性有什么关系?6、什么叫连杆机构的压力角、传动角?四杆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发生在什么位置?研究传动角的意义是什么?7、什么叫“死点”?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与“自锁”有何本质区别?8、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命题有哪些?设计方法有哪些?9、在用图解法进行机构设计时,刚化、反转的目的何在?其依据是什么?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复习思考题1、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各适用于什么场合?2、当要求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没有冲击时,应选用何种运动规律?3、从动件运动规律选取的原则是什么?4、不同运动规律曲线拼接时应满足什么条件?5、在用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的廓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何谓凸轮机构的偏距圆?7、何谓凸轮的理论廓线?何谓凸轮的实际廓线?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8、理论廓线相同而实际廓线不同的两个对心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运动规律是否相同?9、何谓凸轮机构的压力角?若发现压力角超过许用值,可采取什么措施减小推程压力角?10、何谓运动失真?应如何避免出现运动失真现象?11、在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中,采用偏置从动件的主要 目的是什么?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复习思考题1、叙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这个定律是否仅仅用来确定一对相啮合齿廓的传动比?2、渐开线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重要性质?试列出渐开线方程式。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程授课班级:农机、机制授课教师:林金龙学时54(周4学时)教材:《机械原理》东南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且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适应能力的作用。
总学时54(周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6学时,实验课内容:1、机构认识实验(课外)2、机构简图测绘;3、齿轮范成实验;4、转子动平衡。
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要求及有关事项一.本课程为考试课。
?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三、按时交作业,每周一上课前交作业,晚交扣分,欠作业1/3者不得参加考试。
?本课程有3个选作的大作业,需编程上机完成后,可在100分的基础上加分,但不得抄袭。
?四、严格考勤制度,病假事先托同学交上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
五、各班选一名课代表(责任心强的同学),负责收发作业,及时反映同学意见与建议。
《机械原理》教案1《机械原理》教案2《机械原理》教案3《机械原理》教案4《机械原理》教案5《机械原理》教案6注:本章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及平面连杆机构的解析设计,在理论教学中只介绍方法,具体应用在课程设计中。
《机械原理》教案7《机械原理》教案8注:本章中凸轮廓线的解析设计,在理论教学中只介绍方法,具体应用在课程设计中。
《机械原理》教案9《机械原理》教案10《机械原理》教案11《机械原理》教案12《机械原理》教案13《机械原理》教案14《机械原理》教案15《机械原理》教案16《机械原理》教案17《机械原理》教案18《机械原理》教案19。
机械原理总复习¾遵守考场纪律;¾提早10分钟到场,按座位表入座,带考试证,书包集中放在讲台两侧;¾带齐作图仪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及计算器,考试时不能互相借用。
¾发试卷后,先写名字及成绩登记表上的序号,注意听主考教师的讲解。
¾复习以笔记,作业为主,结合课堂上讲过的例题进行复习。
1.基本概念:运动副,运动链,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进行高副低代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2.基本公式:32L H F n P P =−−⎧⎪⎨⎪⎩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4→⎧⎪→⎨⎪→⎩复合铰链如何计算? 局部自由度什么时候有如何处理虚约束种常见情况。
3.基本的解题方法(1)自由度计算——写公式,高副低代前计算自由度,并且要先找出复合铰链,确定转动副的数目,排除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后再计算自由度。
(2)高副低代(3)分解基本杆组——(4)确定机构的级别例1.确定图示机构的自由度,并确定机构的级别。
分析:机构中B处为局部自由度,没有虚约束,G处是复合铰链。
去掉局部自由度后,机构中有7个活动构件,9个低副,2个高副。
解:解:(2)机构级别确定高副低代后的机构如图所示,具体拆出的三个基本杆组图所示。
杆组的最高级别为Ⅲ级,故该机构的级别为Ⅲ级。
例2: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若存在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请指出),并确定机构的级别(杆组必须画图表示并注明其级别)。
1.基本概念(1)速度瞬心的定义(绝对瞬心、相对瞬心)(2) 瞬心的数目(3) 瞬心位置的确定(4) 三心定理2.基本公式(1).(2)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分析a)按同一构件上两点间的关系列方程b)按两构件重合点关系列方程(1)2N N K −=Va⎧⎨⎩3.基本解题方法(1)要列出矢量方程,分析各矢量的大小及方向;(2)V影像原理及a影像原理的运用;(3)要符合多边形的运用;(4)要有方向,是对构件而言,所以下标要清楚。
《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总课次:2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总课次:3重算锯床的F复合铰的表现形式:2)由滚子凸轮机构的F计算问题引出——局部自由度定义处理方法重算滚子凸轮机构滚子与齿轮的区别3)虚约束定义由机车车辆联动机构的分析引入——轨迹重合中的虚约束进一步引入——导路平行的多个移动副——轴线重合的多个转动副——接触点法线重合的多个高副由行星轮系机构分析引入——机构中的对称部分由以上虚约束的出现情况强调其几何条件的重要性简介虚约束的作用4)实例综合分析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判定其运动的确定性。
3、机构组成原理1)全低副机构基本机构(级机构):定义形式基本机构的F=1从动件系统:定义基本机构=原动件数对基本机构的F进行分析——原动件数=基本机构的F由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推出——从动件系统的F=0推出n与pL的关系杆组:定义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2个)——表现形式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3个)——表现形式机构组成原理作业习题:续2-9 2-10 及2-13 思考2-8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综合;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平面机构位置图和动点轨迹的求法简介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难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课件素材使用由高副低代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图片简介其分析方法;由机构结构分析实例图片讲解分析步骤;由机构综合常见形式动画简介机构综合方法。
机械原理机构运动剖析基本杆组法上机指导书Ⅱ级机构的杆组剖析法通用子程序设计跟着计算机的普及,用分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剖析获得愈来愈宽泛的应用。
分析法中有矢量方程分析、复数矢量、杆组剖析、矩阵运算等方法。
本文采纳杆组剖析的方法,设计通用的Ⅱ级杆组子程序,可对一般的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剖析。
1. 单杆运动剖析子程序单杆的运动剖析,往常是已知构件三角形△P 1 P 2P 3 的边长 l 、 r 夹角α以及构件上某基’’ ’ ’’’点 P 1 的运动参数 x 1, y 1,x 1 , y 1, x 1,y 1 和构件绕基点转动的运动参数θ,θ,θ,要求确立构件上点 P 2 和 P 3 的运动参数。
明显,由图 1 可得以下关系式:x 2=x 1+lcos θ,y 2=y 1+lsin θ’’’’ ’’21θθ ,y 2=y 1+lcos θθx =x -lsin’ ’’’ 2’ ’ ’ ’2x=x -lsinθθ-lcos θθ,y =y +lcos θθ-lsinθθ2 121x 3=x 1+rcos(θ +α ),y 3=y 1+rsin(θ +α )’ ’ ’y ’ ’ ’x=x -(y -y )θ,3 =y1 +(x -x )θ3 1 3 13 1’ ’ ’’2 ’ ’’ ’2x=x -(y-y )θ-(x -x )θ ,y =y+(x -x )θ-(y -y )θ31 3 13 13 1 3 13 1由以上各式可设计出单杆运动剖析子程序(见程序单)。
图 12. RRR 杆组运动剖析子程序图 2 所示 RRR Ⅱ级杆组中,杆长l 12及两外接转动副中心12的坐标、速度、加, lP , P’ ’ ’ ’ ’ ’ ’’速度重量为 x 1, x 1,x 1, y 1, y 1, y 1, x 2, x 2, x 2, y 2,y 2, y 2 ,要求确立两杆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快度θ 1 ’ ’ 2 ’ ’1 1 ,θ2 2。
基本杆组的定义
基本杆组是指在力学中用来描述物体静止或平衡状态的理论模型。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用来简化复杂的物体结构和受力情况,从而方便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基本杆组由两种基本杆件组成:杆和铰链。
杆是一种刚性物体,可以看作是无限硬度和无限细长的线段,不具有弯曲和扭转的能力。
铰链是连接两根杆件的关节,可以在其上旋转,但不允许有相对位移。
基本杆组可以由多根杆件和多个铰链组成,构成一个闭合的结构。
基本杆组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分析各种复杂的结构,如桥梁、建筑物、机械装置等。
通过将复杂结构简化为基本杆组,可以更容易地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力学分析中,基本杆组可以用来建立平衡方程,通过平衡方程可以求解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受力情况。
通过分析基本杆组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受力大小和方向,从而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结构。
除了在理论分析中的应用,基本杆组还可以用来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搭建基本杆组模型,可以模拟真实结构的受力情况,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
总的来说,基本杆组是力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可以简化
复杂结构的分析,方便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结构设计和研究。
通过深入理解基本杆组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机械原理机构运动分析基本杆组法上机指导书Ⅱ级机构的杆组分析法通用子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解析法中有矢量方程解析、复数矢量、杆组分析、矩阵运算等方法。
本文采用杆组分析的方法,设计通用的Ⅱ级杆组子程序,可对一般的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1. 单杆运动分析子程序单杆的运动分析,通常是已知构件三角形△P 1P 2P 3的边长l 、r 夹角α以及构件上某基点P 1的运动参数x 1,y 1,x ’ 1,y ’ 1,x ’’1,y ’’1和构件绕基点转动的运动参数θ,θ’ ,θ’’,要求确定构件上点P 2和P 3的运动参数。
显然,由图1可得下列关系式:x 2=x 1+lcos θ, y 2=y 1+lsin θ x ’ 2=x ’ 1-lsin θθ’ , y ’ 2=y ’ 1+lcos θθ’x ’’2=x ’’1-lsin θθ’’-lcos θθ’ 2, y ’’2=y ’’1+lcos θθ’’-lsin θθ’2 x 3=x 1+rcos(θ+α), y 3=y 1+rsin(θ+α) x ’ 3=x ’ 1-(y 3-y 1)θ’ , y ’ 3=y ’ 1+(x 3-x 1)θ’x ’’3=x ’’1-(y 3-y 1)θ’’-(x 3-x 1)θ’ 2, y ’’3=y ’’1+(x 3-x 1)θ’’-(y 3-y 1)θ’2 由以上各式可设计出单杆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
图12. RRR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图2所示RRR Ⅱ级杆组中,杆长l 1,l 2及两外接转动副中心P 1,P 2的坐标、速度、加速度分量为x 1,x ’ 1,x ’’1,y 1,y ’ 1,y ’’1,x 2,x ’ 2,x ’’2,y 2,y ’2,y ’’2,要求确定两杆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θ1,θ’ 1,θ’’1,θ2,θ’2,θ’’2。
1) 位置分析将已知P 1P 2两点的坐标差表示为:u=x 2-x 1,v=y 2-y 1 (1) 杆l 1及l 2投影方程式为: l 1cos θ1-l 2cos θ2=ul 1sin θ1-l 2sin θ2=v (2) 消去θ1得:vsin θ2+ucos θ2+c=0 (3)其中:c=(u 2+v 2+l 22-l 12)/2l 2 解式(3)可得:tan(θ2/2)=(v ±222c u v -+)/(u-c) (4)式中+号和-号分别对应图2中m=+1和m=-1两位置。
图2由式(2)可得:tan θ1=(v+l 2sin θ2)/(u+l 2cos θ2) (5) 2) 速度分析对式(2)求导一次得:A 1θ’1+A 3θ’2=u ’,A 2θ’1+A 4θ’2=v ’ (6) 其中:A 1=-l 1sin θ1,A 2=l 1cos θ1,A 3=l 3sin θ2,A 4=-l 2cos θ2解式(6)可得:ω1=θ’1=(A 4u ’-A 3v ’)/D ,ω2=θ’2=(A 1v ’-A 2u ’)/D (7) 其中:D=A 1A 4-A 2A 3=l 1l 2sin(θ1-θ2)3) 加速度分析对式(6)求导一次得:A 1θ’’1+A 3θ’’2=E ,A 2θ’’1+A 4θ’’2=F (8) 其中:E=u ’’+A 2θ’12+A 4θ’22,F=v ’’-A 1θ’12-A 3θ’22 解式(8)可得:α1=θ’’1=(A 4E-A 3F)/D ,α2=θ’’2=(A 1F-A 2E)/D (9) 由上述式子可设计出RRR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
3. RRP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图3所示RRP Ⅱ级杆组中,已知杆长l 1及两外接点P 1,P 2的运动和移动副轴线P 2P 3的方向角变量(θ2,θ’2,θ’’2),P 2点为以移动副与构件2相连的构件上运动已知的牵连点,要求确定运动变量l 2,θ1,l ’2,θ’1,l ’’2,θ’’1。
1) 位置分析由于θ2已知,l 2待求,将式(2)消去θ1可得: l 22+2(ucos θ2+vsin θ2)l 2+(u 2+v 2-l 12)=0 由此解得:l 2=-(ucos θ2+vsin θ2)±22221)cos v sin u (l θ-θ- (10)式中+号用于转动副中心P 3处在P 2H 线段之外( 图3中m=+1的位置),-号用于P 3处在P 2H 线段 之内(图3中m=-1的位置)。
θ1由式(5)而定。
2) 速度分析对式(2)求导一次得: 图3A 1θ’1+A 5l ’2=G ,A 2θ’1+A 6l ’2=H (11) 其中:A 1,A 2同前,A 5=-cos θ2,A 6=-sin θ2,G=u ’+l 2A 6θ’2,H=v ’-l 2A 5θ’2解式(11)可得:ω1=θ’1=(A 6G-A 5H)/D 8,l ’2=(A 1H-A 2G)/D 8(12) 其中:D 8=A 1A 6-A 2A 5=l 1cos(θ1-θ2) 3) 加速度分析对式(11)求导一次得:A 1θ’’1+A 5 l ’’2=E 1,A 2θ’’1+A 6 l ’’2=F 1(13) 其中:E 1=u ’’+A 2θ’12+2A 6l ’2θ’2+l 2A 5θ’22+l 2A 6θ’’2 F 1=v ’’-A 1θ’12-2A 5l ’2θ’2+l 2A 6θ’22-l 2A 5θ’’2解式(13)可得:α1=θ’’1=(A 6E 1-A 5F 1)/D 8,l ’’2=(A 1F 1-A 2E 1)/D 8(14) 由上述式子可设计出RRP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
4. RPR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图4所示RPR Ⅱ级杆组中,已知杆长l 1及两外接点P 1,P 2的运动,l 1为P 1点至导路的垂直距离, P 2为过P 2'与导路垂直延伸点,延伸距离为w (当P 2与P 1在导路同侧时,w 取正,在异侧时,w 取负),要求确定运动变量l 2,θ1,θ2,l ’2,θ’1,θ’2,l ’’2,θ’’1,θ’’2。
1) 位置分析θ1与θ2的关系为:θ2=θ1±π/2 (15)式中+号和-号分别对应图4中m=+1和m=-1两 位置。
l 1与l 2有如下关系: 21222)w l (v u l --+=(16)由式(4)和式(16)可得:tan(θ2/2)=[v ±(l 1-w)]/(u-l 2) (17)2) 速度分析由于θ’1=θ’2,引进符号θ’i(i=1,2),对 式(2)求导一次得:A 7θ’i +A 5l ’2=u ’,A 8θ’i +A 6l ’2=v ’ (18) 其中:A 7=-(l 1-w)sin θ1+l 2sin θ2A 8= (l 1-w)cos θ1-l 2cos θ2 图4 解式(18)可得: ωi =θi =(A 6u ’ -A 5v ’)/(-l 2),l ’2=(A 7v ’ -A 8u ’)/(-12) (19)3)加速度分析对式(18)求导一次得:A7θ’’i+A5l’’2=E2,A8θ’’i+A6l’’2=F2(20)其中:E2=u’’+A8θ’i2+2A6l’2θ’i,F2=v’’-A7θ’i2-2A5l’2θ’i解式(20)可得:αi=θ’’i=(A6E2-A5F2)/(-l2),l’’2=(A7F2-A8E2)/(-l2) (21)由上述式子可设计出 RPR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在子程序中,以+m代替前面各式中出现的±计算符。
m称之为型参数,在设计主程序时,应根据各类Ⅱ级杆组不同的布置型式,确定m的取值(m可取+1,-1和0)。
5.PRP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图5所示PRPⅡ级杆组中,已知导路1,2两外接点P1,P2的运动,h1,h2分别为未知运动点P3至导路1,2的垂直距离,导路1,2的方位角、角速度、角加速度(θ1,θ’1,θ’’1,θ2,θ’2,θ’’2)均已知,要求确定导路1,2移动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l1,l2,l’1,l’2,l’’1,l’’2)以及P3点的运动(x3,x’3,x’’3,y3,y’3,y’’3)。
1)位置分析推导l1,及l2的方程式:x1+l1cosθ1+h1sinθ1 = x2+l2cosθ2-h2sinθ2y1+l1sinθ1-h1cosθ1 = y2+l2sinθ2+h2cosθ2整理得:l1cosθ1 - l2cosθ2 = E1l1sinθ1 - l2sinθ2 = F1 (22)其中:E1=u- A3h1-A4l2,F1=v+A1h1+A2h2,A1=cosθ1,A2=cosθ2,A3=sinθ1,A4=sinθ2。
由于θ1 ,θ2均已知,由此解得:l1 =(F1 cosθ2 - E1sinθ2) / D8l2 =(F1 cosθ1 - E1sinθ1) / D8 (23)其中:D8 = A2A3 - A1A4 = sin(θ1-θ2)P3点的位置为:x3 = x1 + l1cosθ1 + h1sinθ1y3 = y1 + l1sinθ1 - h1cosθ1 (24)2)速度分析对式(22)求导一次,整理得:l’1cosθ1 - l’2cosθ2 = E2 图5l’1sinθ1 - l’2sinθ2 = F2 (25)其中:E2 =u’ + A6θ’1 – A8θ’2 ,F2 = v’ - A5θ’1 – A7θ’2 ,A5 = l1cosθ1 + h1sinθ1 ,A6 = l1sinθ1 - h1cosθ1 ,A7 = l2cosθ2 - h2sinθ2 ,A8 = l2sinθ2+ h2cosθ2 。
由(25)解得:l’1=(F2 cosθ2 - E2sinθ2)/ D8l’2=(F2 cosθ1 - E2sinθ1) / D8 (26) P3点的速度为对式(24)求导得:x’3 = x’1 + l’1cosθ1 + A6θ’1y’3 = y’1 + l’1sinθ1 - A5θ’1 (27)3)加速度分析对式(25)求导一次,整理得:l’’1cosθ1 - l’’2cosθ2 = E3l’’1sinθ1 - l’’2sinθ2 = F3 (28) 其中:E3 = u’’ + 2A3l’1θ’1 + A5θ’12+ A6θ’’1–2A4l’2θ’2–A7θ’22– A8θ’’2 ,F3 = v’’ - 2A1l’1θ’1 + A6θ’12- A5θ’’1 +2A2l’2θ’2–A8θ’22+ A7θ’’2 。
解(28)式得:l’’1=(F3 cosθ2 – E3sinθ2) / D8l’’2=(F3 cosθ1 – E3sinθ1) / D8 (29) P3点的加速度为对式(27)求导得:x’’3 = x’’1 + A1l’’1 - 2A3l’1θ’1 - A5θ’12- A6θ’’1y’’3 = y’’1 + A3l’’1 - 2A1l’1θ’1 - A6θ’12- A5θ’’1 (30)由上述式子可设计出 PRP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