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Blake——London赏析英文版威廉布莱克 《伦敦》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作者:张玉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11.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文学史上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写作风格独特,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伦敦》主要写了当诗人走在伦敦街头时看到的悲惨景象。
在被占领的伦敦街道上,行人面容哀伤,婴儿们害怕地哭泣,禁令在不断地传达出来。
从教堂传出来的是扫烟囱的孩子的凄厉的哭声,士兵不断地倒在鲜血中,而在深夜,路边的妓女不停的诅咒声压过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喜宴变成了丧葬仪式。
诗中诗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2.《伦敦》的美学特征2.1音乐美诵读一首好诗,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诗歌最早是和音乐一起诞生,在我国古代,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
而英诗中语言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
凡是诗情充溢的语言,都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
埃德加·艾伦·坡也认为“诗是与愉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在《伦敦》这首诗中,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以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写成。
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他的伦敦诗歌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进行的简要鉴赏: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揭示城市现实中人们的苦难和压抑为主题,通过诗人独特而激起共鸣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困境的关注。
他运用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象和强烈的表达力,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中最著名的伦敦诗歌包括《伦敦》和《经验之歌》。
《伦敦》描绘了城市的黑暗和不公,通过对街头、河流和教堂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心灵的枷锁和社会的束缚。
《经验之歌》则通过“经验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人们欲望和受压抑的内心世界。
这些诗歌中流露出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质疑,以及对人类灵魂自由和解放的渴望。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还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他谴责了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真实性。
通过对工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他揭示了人类的困境和不平等,并呼唤悲悯、同情和社会变革。
总体而言,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其深邃而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而被广泛赞赏。
他通过诗歌唤起读者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同时也以其对个体自由和人性尊严的探索,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双语诗歌欣赏:伦敦by:williamblake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徒。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英文诗William Blake LondonI wandered through each chartered street,Near where the chartered Thames does flow,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The mind-forged manacles I hear: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Every blackening church appals,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walls.But most, through midnight streets I hear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hearse.william blake 伦敦I wandered through each chartered street,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Near where the chartered Thames does flow,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英语诗歌london解析【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英语诗歌的重要性2.提及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二、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描绘1.伦敦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伦敦的景观与地标三、英语诗歌中伦敦的主题1.伦敦的繁华与喧嚣2.伦敦的生活与情感四、著名英语诗人对伦敦的描绘1.威廉·布莱克的《伦敦》2.约翰·济慈的《秋天的颂歌》五、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影响1.对伦敦城市形象的塑造2.对后世诗人的启发和影响六、结论1.总结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重要性2.强调英语诗歌对伦敦文化传承的意义正文一、引言英语诗歌作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英语语言的魅力,还反映了英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众多的英语诗歌中,伦敦这一国际大都市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英语诗歌中的伦敦进行解析,以期从中领略伦敦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二、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描绘1.伦敦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英语诗歌中,许多诗人都以伦敦为背景,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例如,约翰·斯坦贝克·克拉克在《伦敦》一诗中,通过描述伦敦的街道、建筑和博物馆,展现了伦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伦敦的景观与地标伦敦拥有许多著名的景观和地标,如大本钟、伦敦塔桥、泰晤士河等。
这些独特的景观在英语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例如,威廉·布莱克在《伦敦》一诗中写道:“我站在查令十字街,/望着大本钟沉重的脚步。
”这里,诗人以大本钟为代表,展现了伦敦城市的繁忙与喧嚣。
三、英语诗歌中伦敦的主题1.伦敦的繁华与喧嚣伦敦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以其繁华的街景、忙碌的人群和喧嚣的氛围而著称。
在英语诗歌中,许多诗人都以伦敦的繁华与喧嚣为主题,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感。
例如,托马斯·沙德威尔在《伦敦》一诗中,描绘了伦敦夜晚的霓虹灯和车水马龙,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不夜之美。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张玉姣 西北大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21-011.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文学史上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 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写作风格独特,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伦敦》主要写了当诗人走在伦敦街头时看到的悲惨景象。
在被占领的伦敦街道上,行人面容哀伤,婴儿们害怕地哭泣,禁令在不断地传达出来。
从教堂传出来的是扫烟囱的孩子的凄厉的哭声,士兵不断地倒在鲜血中,而在深夜,路边的妓女不停的诅咒声压过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喜宴变成了丧葬仪式。
诗中诗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2.《伦敦》的美学特征2.1音乐美诵读一首好诗,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诗歌最早是和音乐一起诞生,在我国古代,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
而英诗中语言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
凡是诗情充溢的语言,都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
埃德加•艾伦•坡也认为“诗是与愉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在《伦敦》这首诗中,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以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写成。
威廉布莱克与伦敦评价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著名的诗人、画家,被誉为“自由梦想的先驱”。
他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表达了他对于自由、正义、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他也是一位来自伦敦的儒商之子,他的作品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威廉布莱克正是在伦敦这个盛产艺术家的城市中成长起来的。
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但是在当时的伦敦社会中,艺术并非是一条有前途的职业。
因此,威廉布莱克的父亲想让他学习商业,并将他送进了一家印刷厂学习。
然而,正是在这个印刷厂中,威廉布莱克学到了许多技术和知识,而这些技术和知识,成为了他之后进行版画和绘画的重要素材。
伦敦对于威廉布莱克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曾经在伦敦的街头漫步,观察当时的社会现象,并将他的观察与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
他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当时伦敦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如工人的贫困与资本家的富裕,警察的权力与人民的自由等等。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中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探讨。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于人类自由的憧憬和追求,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于宗教与哲学的思考和质疑。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对于当时的伦敦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于现代的人们产生了启示。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问题与矛盾,呼唤着人们对于自由、正义、平等的追求和保护。
他的作品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观,对于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化学者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述以上内容,威廉布莱克的作品和伦敦这座城市,都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通过对于社会的反映和对于自由、正义的追求,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文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伦敦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着艺术家和文化活动的城市,吸引着许多人们前来探索和追求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因此,威廉布莱克和伦敦的历史和文化,都应该被认真地研究和探讨,以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
英语诗歌london解析摘要:一、英语诗歌的概述二、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意义三、英语诗歌伦敦的代表作品四、英语诗歌伦敦的主题和风格五、英语诗歌伦敦的影响和价值正文:一、英语诗歌的概述英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古老的英格兰文化,可以追溯到盎格鲁- 撒克逊时期。
英语诗歌的发展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但同时也保留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英语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丰富多样,包括押韵、头韵、五行诗、十四行诗等。
二、伦敦在英语诗歌中的意义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英语诗歌的重要主题和背景。
伦敦在英语诗歌中,既代表着现代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疏离。
同时,伦敦也承载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英语诗歌中独特的符号和象征。
三、英语诗歌伦敦的代表作品英语诗歌中有许多以伦敦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代表性的包括威廉·布莱克的《伦敦》,约翰·济慈的《秋天的颂歌》,T.S.艾略特的《荒原》等。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伦敦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伦敦的情感和思考。
四、英语诗歌伦敦的主题和风格英语诗歌伦敦的主题多元,既有对城市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
在风格上,英语诗歌伦敦受到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同时,英语诗歌伦敦也注重个人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体现了诗歌的人文精神。
五、英语诗歌伦敦的影响和价值英语诗歌伦敦不仅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城市的生活和经验。
William Blake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画家和创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London》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当时伦敦城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城市中贫穷和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对《London》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一、背景介绍1.1 William Blake简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人性冲突和信仰的探讨。
他的绘画作品和诗歌作品均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1.2《London》简介《London》是William Blake的一首诗歌作品,最早出现于《Songs of Experience》(经验之歌)集中。
诗中描绘了18世纪末期伦敦城的贫困、污秽和不公,展现了一幅鲜明的社会画卷。
这首诗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同时也是对人性、存在和信仰的反思。
二、诗歌解析2.1 诗歌整体风格和结构《London》是一首由四个四行组成的简短诗歌,每一句都节奏明快、语言简洁,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整体的韵律和情感流露都表现出诗人对当时伦敦社会的悲愤和不满。
2.2 伦敦城的描绘诗中通过描述伦敦城的风景和景象,展现了当时城市中的贫困、污秽和不公。
诗句中的“街头的每个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之情”,以及“每个宫殿的每条街道都有苍白的双脸”的表述,都展现了对城市中贫穷和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3 社会现实的批判诗歌中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隐含着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提到的“酒馆的每个发抖的人”和“每个宫殿烟囱中的哀叹”,都充满了对当时社会贫困与不公的愤慨。
诗歌语言间的悲愤和不满,呈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批评。
2.4 人性、存在和信仰的反思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外,诗中还展现了对人性、存在和信仰的深刻反思。
诗句“黑色的教堂与黑色的城市融为一体”,表现了对当时宗教虚假与道德堕落的质疑。
威廉·布莱克《伦敦》的意象赏析威廉·布莱克(WilliamClaire, 1757— 1827)是十八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最初的诗歌都充满了反抗社会不公的激情,但这种反抗很快就被枯燥、空虚、焦虑所代替,他渴望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给人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必须与现实斗争,因此他开始转向对死亡的思考,一直到去世时为止。
《伦敦》的首段“ Where are my darlings?”即明显体现出布莱克向传统挑战的决心,他认为过去那些吟咏爱情和青春的诗句早已陈旧,大自然才是值得赞颂的“新兴力量”,诗歌应该用新的手法进行创作,开辟新的道路。
《伦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把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使诗篇既真切动人又富有理想色彩。
“马车驶过日落的平原,披着玫瑰色的朝霞,打开那座宁静的门……故乡!我的故乡,你走向何方?”此刻的伦敦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丽景象啊!仿佛正是因为这美景,诗人才萌发回归故乡的思想。
马车奔驰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天边飘浮着朵朵白云;夕阳映照下的伦敦城更加绚烂多姿,如同仙境般令人神往。
《London》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伦敦市区的风光,展示了它迷人的夜晚;第二部分描绘了伦敦郊外的优美景致,突出其清晨的勃勃生机;第三部分则通过描述伦敦居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伦敦》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抒发了对亲朋好友的怀念,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客观事物中,让读者从具体形象中领悟到深邃的哲理。
诗人把热爱大自然和憎恨残酷社会生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揉合在一起,并且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透过景物看到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伦敦》作为一首诗集结出版,前后共收录了8首诗,而这组诗作于1783年。
它的篇幅虽短,但蕴涵了作者在世时对政治的关心,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诗人喜欢旅游,他游览过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家。
威廉·布莱克《伦敦》的格律分析如果听到有人提到“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很多人便会立刻联想到这位英国浪漫派诗人和画家的名字。
在抒情诗中,布莱克的主题往往是思想议题或神秘的抒情和情感;在绘画中,他通常以魔幻般的画风表现自己的观点。
而他最著名的诗歌之一《伦敦》(London)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伦敦》是布莱克在十八世纪中期写的,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主要以英格兰旅行者的视角描绘伦敦的城市景观,并加入了他的神秘想象,揭示出当时伦敦的社会混乱状态。
此诗文中也隐约透露出布莱克自己的政治观点,向伦敦当属政府施压指出,该城市伴随着欺压、贫困和腐败普遍存在着,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治理和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诗歌《伦敦》内容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社会变革,受伤害最大的是弱势群体,在布莱克的抒情中,有多种形象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煽动性情绪,使英国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充满纷乱但又另人期待的活力。
《伦敦》在格律上极为严谨,它采用的是四四律歌词结构,每句四行歌词的韵调完全一致,而且有着共同的韵律结构,神秘而抒情,既有历久弥新的力量,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韵脚和音节也是意象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他很好地运用了元音和辅音的变化,表现出城市中强烈的反抗力量以及城市变化快速引发的变革。
此外,从叙述角度来看,布莱克也给了他人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全新的叙事形式把握着社会变革的情绪,此诗歌完全表现出他的诗意思想,将自己的理性思维与非理性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的情感。
总之,《伦敦》是布莱克强有力的抒情诗,它表露出布莱克对当时伦敦社会状况的深刻认识,并以其强烈的感情和个性化的诗句,激起人们对改革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渴望。
此文的格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布莱克对伦敦的诠释,也更加深入的反思当属社会状况,激发自我反省与变革的思考。
[英国]布莱克诗歌《伦敦》赏析《伦敦》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每句话,每条禁令,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不幸兵士的长叹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它骇住了初生儿的眼泪,又带来瘟疫,使婚车变成灵柩。
(王佐良译)【赏析】《伦敦》一诗同样出自《经验之歌》,理解这首诗歌,必须理解当时伦敦的社会背景。
176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获得专利,引领了英国伟大的工业革命;到本诗创作的1794年,英国正处于飞速上升阶段,伦敦异常繁荣,同时污染也相当厉害。
煤烟熏黑了街道,工业化加剧了阶级压迫。
同时,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英国统治者坐立不安,相继发布法令,封锁言论自由,加强专制统治。
经济繁荣与精神压抑并存,威廉·布莱克以诗歌描述出伦敦的死气沉沉。
全诗一共四节。
诗歌第一节,关键词是“独占”,原文是:“charter”,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至少有两种常见的解释:其一是指与经济利益有关的特许权,有的译者干脆翻译成“专利”,诗中“独占”的街道和河流,讽刺伦敦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一切都利益化、物质化地被瓜分了;其二则表示政治上的“宪章”,暗指1215年英国通过的世界上第一个保证民主权利的《大宪章》,在诗中表示伦敦的街道和河流,都“被宪章赋予了民主权利”,与后文中每一个人的不自由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节描绘了诗人徜徉伦敦街头的所见,而第二节则是诗人所听到的伦敦,本节中的“每”一词数次反复,强调了所有人的痛苦和压抑。
第三节是诗歌的高潮。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两行诗中,“熏黑的”教堂,再次暗示了布莱克认为宗教和教会已经腐朽的观点;而“震惊”在原文中是“appall”,这个词一语双关,含有“把……变白”的意味,隐约透露出诗人在《经验之歌》中常常流露的一个观点:只有扫烟囱孩子那纯真的苦难,能够漂白这熏黑的教堂。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伦敦》是他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以下是对《伦敦》这首诗进行的鉴赏:
《伦敦》展示了布莱克对18世纪伦敦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忧虑。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传达了对社会不公、贫困和人们心灵束缚的关切。
诗中开篇的“伦敦“一词直接指代伦敦这座城市,但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整个社会体系。
布莱克用强烈的形象描绘了伦敦的街道、河流和教堂,却将它们都暗示为压迫和控制的象征。
他以黑暗、狭窄、哀叹等形容词揭示了城市中无尽的苦难和压抑。
诗中提到的“每个面容“、“每个婴孩的哭泣“和“每个守夜人的心“等描绘了城市中的普遍困扰,表达了人们受到的身体和精神的压迫。
通过这些形象,布莱克呼吁人们认识到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并鼓励他们为改变现状而奋斗。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使用了重复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布莱克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愤怒和悲伤,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总体而言,《伦敦》是一首饱含批判意义的诗歌,通过布莱克对城市景象的生动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呈现出对人性压迫和社会困境的强烈关切。
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他们反思和追求更美好、更公正的社会。
《伦敦》一诗之文体分析
《伦敦》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于1798年发表的一首诗歌。
该诗歌流露出华兹华斯对伦敦的热爱、照顾和憧憬,表达了许多不同的感受。
作品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采用四句呼应的形式进行表达。
第一句起承转合,强调伦敦的宏伟;第二句描绘了伦敦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句形容伦敦的发展和远大前景;而第四句表示作者倾心热爱伦敦。
此外,本诗还使用了一些押韵修辞技巧,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觉,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了华兹华斯对伦敦的真挚情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伦敦》是一首表达华兹华斯对伦敦的一片热爱的古诗,它笔下的景物,是通过运用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押韵及富有寓意的曲调精雕细刻地展现出来的,让人能够感受到伦敦的宏伟与迷人、文化底蕴以及远大的前景。
布莱克《伦敦》音韵效果探析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之城”,伦敦曾是英国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地名,其也是英国诗人泰勒·布莱克最有代表性的诗中的题材。
《伦敦》是泰勒·布莱克著名诗篇之一,其作为泰勒·布莱克的诗风的重要代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读者佟唱,在其中可以看出作家普遍深深被伦敦渲染引领的特点,该诗以泰勒·布莱克强大看待的韵律和效果的形式,为我们更好的理解泰勒·布莱克的诗歌而特征。
《伦敦》是泰勒·布莱克1917年警句形式发表的作品。
诗中使用的语言比较简单,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写了城市中寂寞、孤独、凄美的情景。
此外,在有限的语言中还浓缩了泰勒·布莱克熟知的伦敦景色,用文学融汇贯通古今,把浓浓淡淡共同交织成一座繁华故乡。
在此诗中,泰勒·布莱克运用了唱诗,表达他深沉的感情和看法,这应该是他心中最深的对伦敦的眷恋。
他努力追随着音乐的节拍,呈现出他对伦敦的喜欢、理解、感受及情感。
同时,他还采用了强烈的节奏,使其具有音乐般的感受,唤起读者对伦敦热望。
在《伦敦》中,泰勒·布莱克运用了韵律效应。
诗中重复使用音节:“让/夫/男/汉” ,这表现出其强烈的音律,使诗的曲调更加清晰,给人留下深刻的读者佟唱。
此外,他还运用了文字音节的双关,这使得诗句仿佛说话,有一种深刻的联想效果。
例如,诗中的“按兵不动”,它不仅表现出即兴的言辞,而且因为音节的匹配,产生了很强的韵律效果,这种语言效应强烈,使诗歌更加有感染力。
在泰勒·布莱克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伦敦的特殊情感及眷恋,他在《伦敦》中运用韵律及语言效果,这使得诗歌拥有深远的味道,深深的感动着人们的心灵。
这就是泰勒·布莱克在诗歌中所展示的那种文学特色,这与他的个性特征有关。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主题探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3,2019G en era.N o.1682019年第3期(总第168期)Jo u rn al o f Q iq ih ar Ju n io r T each ers ’C o llege威廉·布莱克(W illiam B lak e,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诗人兼版画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布莱克出身贫寒,生于伦敦普通袜商家庭,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生活简单平静,在世时,他的作品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直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重新欣赏审视他的绘画和诗歌,从此他名声大噪,确立了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相提并论,视他为英国最重要的六位诗人之一。
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老先生对布莱克的诗歌造诣赞叹有加:“无论就内容的尖锐性和表现上的有力与美丽来说,他的短诗是前无古人的,而他的长诗,就连形式都是一种独创,其深刻的内容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会有人去挖掘。
毫无疑问,威廉·布莱克是全部英语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1]《伦敦》是威廉·布莱克的代表诗作之一,诗歌篇幅短小(全诗4诗节,共16行)却意义深刻隽永,被称为“最有力的短诗”(th e m igh tiest b rief p oem )。
[2]全诗笔调苍凉,通过“我”在伦敦街头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幅萧索凄凉的画面,生动展现了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伦敦城中穷苦百姓的种种艰辛与挣扎,表达出诗人对英国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受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创作独具匠心,诗中所刻画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丰富生动,声音节奏苍劲有力,加之反复出现的“首语重复”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的有效利用都对诗歌主题的呈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诗歌意象与主题呈现根据金莉和张剑两位老师所编著的《文学原理教程》,诗歌意象(poetic im age )可被定义为“a verb al p ictu re,an ob ject seen ,or th e con crete rep resen tation of th e ou tward form of a p er-son ”,也可被定义为“wh at is h eard or wh at is felt:a sou n d ,a tou ch ,an od ou r,a taste,an d an y b od ily sen sation ”,广义上说意象指的是“a word or a seq u en ce of word s wh ich refers to an y sen se of sen sory exp erien ce ”,[3]总之意象指的是诗歌中所呈现的各种感官体验,常见的包含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等。
英语诗歌london解析
摘要:
一、伦敦概述
二、伦敦诗歌的背景与特点
三、伦敦诗歌的代表作品及解析
四、伦敦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伦敦概述】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为之作诗赋词,赞美或批判这座繁华都市。
因此,伦敦诗歌成为英语诗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伦敦诗歌的背景与特点】
伦敦诗歌的发展与英国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主义诗歌,伦敦一直是诗人们描绘和反思的对象。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伦敦的繁华景象,还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黑暗面。
伦敦诗歌的特点在于,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城市风貌,同时融入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三、伦敦诗歌的代表作品及解析】
1.约翰·济慈《夜莺颂》:诗人表达对伦敦大城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2.威廉·布莱克《伦敦》:描绘了19世纪初伦敦城市的贫困、疾病和罪恶,
表达了诗人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3.托马斯·哈代《威斯敏斯特桥》:以威斯敏斯特桥为背景,展现了伦敦城市风貌及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四、伦敦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伦敦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一方面,诗人通过描绘伦敦城市景象,表现了城市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等主题;另一方面,伦敦诗歌激发了更多诗人关注社会现实,以诗歌为载体反映时代风貌。
【五、总结】
伦敦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分支,它反映了伦敦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WilliamBlake——London赏析英文版威廉布莱克《伦敦》评析London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The mind-f org’d manacles I hear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But mos 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The poem London was written by the British poet and engraver William Blake、It has 4 quatrains with alternative lines rhyming、Written in iambic pentameter, the poem is beautifully rhymed、London deals with the dreadful scene in the industrialized London in the 18th century、In the first stanza, Blak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ity and successfully creates the gloomy, dark and suffocating atmosphere、Blake applies varied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poem, of which the most striking and significant is repetition、For example, the word “chartered” is reiterated inline 1 and line 2 to emphasize the fact that the streets and river are owned by the wealthy upper class、And the word “mark” occurs in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line 3) and “mark of weakness, mark of woe”(line 4)、The transition of the word “mark” from verb to noun manifests the change of observation to noticeable signs、Every person Blake meets in London is desperate and feeble、What a horrible scene it is!Repeated appearance of the word “every “in the second stanza stresses the idea that everyone suffers from misery、Blake hears the cry of the grown-ups, and of the infants in fear、Blake perceives the destructive restrictions on people’s mind caused by law and rules、“Mind-forged manacle” is a metaphor、Blake compares limitations with manacles、The expression that Blake hears “manacles” is synesthesia、In the third stanza Blake satirizes the church and the monarchies、The church walls are becoming black because of pollution; the sound of crying from the chimney sweepers combines with the sigh of soldiers arouses a feeling of fear and scare in me、On account of relentless warfa re, soldier’s blood runs down from palace walls where、The thought of the color of scarlet contrasting with the pale walls makes me shivering、During the midnight, the poet wonders through streets and hears the curse of prostitutes、Theyare infected with venereal diseases which pass on to their new-born babies、In the eyes of Blake, in London, marriage and birth, the symbols used to be regarded as revival and vitality, now forebode death、The appalling scene combines with devastating horror and fear reveals the social condition in London、。
London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 org’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The poem London was written by the British poet and engraver William Blake、It has 4 quatrains with alternative lines rhyming、Written in iambic pentameter, the poem is beautifully rhymed、
London deals with the dreadful scene in the industrialized London in the 18th century、In the first stanza, Blak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ity and successfully creates the gloomy, dark and suffocating atmosphere、Blake applies varied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poem, of which the most striking and significant is repetition、For example, the word “chartered” is reiterated in line 1 and line 2 to emphasize the fact that the streets and river are owned by the wealthy upper class、And the word “mark” occurs in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line 3) and “mark of weakness, mark of woe”(line 4)、The transition of the word “mark” from verb to noun manifests the change of observation to noticeable signs、Every person Blake meets in London is desperate and feeble、What a horrible scene it is!
Repeated appearance of the word “every “in the second stanza stresses the idea that everyone suffers from misery、Blake hears the cry of the grown-ups, and of the infants in fear、Blake perceives the destructive restrictions on people’s mind caused by law and rules、“Mind-forged manacle” is a metaphor、Blake compares limitations with manacles、The expression that Blake hears “manacles” is synesthesia、
In the third stanza Blake satirizes the church and the monarchies、The church walls are becoming black because of pollution; the sound of crying from the chimney sweepers combines with the sigh of soldiers arouses a feeling of fear and scare in me、On account of relentless warfare, soldier’s blood runs down from palace walls where、The thought of the color of scarlet contrasting with the pale walls makes me shivering、
During the midnight, the poet wonders through streets and hears the curse of prostitutes、They
are infected with venereal diseases which pass on to their new-born babies、In the eyes of Blake, in London, marriage and birth, the symbols used to be regarded as revival and vitality, now forebode death、The appalling scene combines with devastating horror and fear reveals the social condition in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