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研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3
13 风雨
█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
3.(情感目标)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读了课文你想到哪些含有“风、雨”字的成语?课前早知道
可从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或关键词语
风之猛烈写景句的赏析角度:1. 2.
“撑着”“撞”“又直撑”“跌倒”这些动词用得好,准确地表现了羊在大风中寸步
)本文课题是《风雨》,可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人说课文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
(2)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两处,说说作者抓住了景物怎样的变化,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quán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的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3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5.“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能否把“惊喜”改为“欢喜”?
自我反思港:
失误点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__
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3《风雨》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建议:可以请课代表或值日班长将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
二、先学(一)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拓展材料,简介本文作者贾平凹,提取关键信息写在课文题目下面。
(提示:名字、国家、称号、作品、成就)拓展阅读: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1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某某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某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四)当堂训练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运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13风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侧面描写手法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难点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知识领航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二)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运用。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蔓( màn )撩( liāo )捶( chuí)偌大(ruò)芦苇(lú)(wěi)栅栏(zhà)槐树()蜷曲(quán)( qū)屋檐(yán)弧形( hú)倏忽(shū)锥形(zhuī)蹦跳(bèng)刹那(chà)模样(mú)(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倏忽:忽然,很快。
攀附:附着东向往上爬;或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看风雨视频,描绘视频中的景象。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任务:(1)各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将文段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从修辞和动词使用入手,赏析段落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简要点评。
2、全班交流合作结果,并品味语句“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13风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侧面描写手法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难点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知识领航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二)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运用。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蔓( màn )撩( liāo )捶( chuí)偌大(ruò)芦苇(lú)(wěi)栅栏(zhà)槐树(huái)攀附(pān)蜷曲(quán)( qū)屋檐(yán)弧形( hú)倏忽(shū)锥形(zhuī)蹦跳(bèng)刹那(chà)模样(mú)(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倏忽:忽然,很快。
攀附:附着东向往上爬;或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看风雨视频,描绘视频中的景象。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任务:(1)各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将文段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从修辞和动词使用入手,赏析段落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简要点评。
2、全班交流合作结果,并品味语句“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13 风雨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文章名为《风雨》,但通篇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字,而风雨之情状,却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刹.那(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栏(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朗读课文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13 风雨【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一、课前阅读风雨来临满天的乌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乱哄哄的摇摆,地上的花草却骇得浑身抖动。
突然哗哗下起了大雨,雨如万支弓箭从天上射下来,射在窗户上打在树叶上哔啵作响。
屋檐上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
路上的积水一会儿漫过人的脚踝,它们汇集在一起象一条条小溪流入地下。
雨渐渐地小了,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落下来,一滴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慢慢的雨停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令人惬意舒畅!湿漉漉的树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在轻风的摇摆下,簌簌滴落。
电线上,一串串聚集的水珠紧紧抓住电线,静静不动,真美啊!二、新课学法指导1、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A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从而突出B人物;或者通过写A景、突显B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2、怎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比喻句答题格式:①运用了比喻修辞;②把......比喻成......,③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表现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的思想感情。
拟人句答题格式:①......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②赋予......以人格化;③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表现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提示: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阅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填在横线上。
第1段: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_________________第4段: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第7段:________________ 第8段:小屋、老头、孩子们。
《风雨》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侧面描写。
2、积累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⑵教学难点:掌握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并注意精确用词来传神表达事物的情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示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景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补充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小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落实字音偌大( ruò ) 蜷曲( quán)倏忽(shū)模样( mú)葡萄蔓( wàn )撩起( liāo)槐树(huái)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写的景物。
3.明确每段景物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么让你们感受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明确: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写风雨而是通过其它景物在风雨中的景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侧面描写。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预设: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大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直接描写景物细节,观察非常仔细.动词比较精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大风中的弱小,侧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13《风雨》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偌大(ruò ):这么大。
蜷曲(quán):弯曲。
贾平凹(wā)倏忽(shū):忽然,很快。
模样(mú)撩起(liāo)刹那(chà)锥形(zhuī)葡萄蔓(màn)(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 ) 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葡萄蔓()(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2、自我评价,总结收获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风雨【学习目标】1、积累词汇,进行朗读训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欣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理解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深刻主题。
【重点聚焦】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难点突破】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孩子们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给人们一种闹中取静、恬静、闲适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走进作者】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作品《风雨》、《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背景追溯】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拓展链接】描写雨的诗句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风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自主学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葡萄蔓.()撩.起()捶.( )着偌.( )大蜷.()曲倏.()忽栅.( ) 栏槐.( ) 树模.()样刹.()那锥.()形攀fù( )hú形( ) shùn间( ) 屋yán( ) bèng跳( )二、词语释义:偌大:倏忽:刹那:蜷曲:三、课文理解:《风雨》的作者是。
本文是一篇写散文,作者主要通过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合作探究】古人评论精彩而含蓄的文章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课文中没有一个风字,但一直在写风;也没有一个雨字,但也写到了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3、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4、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当堂评价】1、本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3、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拓展提升】《雨》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 风雨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一、课前阅读
风雨来临
满天的乌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乱哄哄的摇摆,地上的花草却骇得浑身抖动。
突然哗哗下起了大雨,雨如万支弓箭从天上射下来,射在窗户上打在树叶上哔啵作响。
屋檐上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
路上的积水一会儿漫过人的脚踝,它们汇集在一起象一条条小溪流入地下。
雨渐渐地小了,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落下来,一滴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慢慢的雨停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令人惬意舒畅!湿漉漉的树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在轻风的摇摆下,簌簌滴落。
电线上,一串串聚集的水珠紧紧抓住电线,静静不动,真美啊!
二、新课学法指导
1、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A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从而突出B人物;或者通过写A
景、突显B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2、怎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比喻句答题格式:①运用了比喻修辞;②把......比喻成......,③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表现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的思想感情。
拟人句答题格式:①......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②赋予......以人格化;③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表现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提示: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阅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填在横线上。
第1段: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
第7段:________________ 第8段:小屋、老头、孩子们。
2.写风的段落有_________________;写雨的段落有_________。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讴歌和赞美。
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四、夯实基础:
5.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Zhuī()形屋yán () hú()形
6.词语造句:偌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原名______,陕西省人,我国____代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五、能力提升
8.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
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③“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
成一堆。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有何妙用?
9(选做题).“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10.写作训练:模仿作者写风雨的笔法,给课文再续写一段。
不超过所给字格。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
六、拓展延伸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zhuì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shà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lǎng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hā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cēncī的bānb 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xié的旋律,如梵婀(fán ē)玲上奏着的名曲。
1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弥.望()袅娜
..()点zhuì()shà时()lǎng照()
..()脉脉
hān眠()cēncī() bānbó()和xié()
12、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1、参考答案:
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6、字平娃,陕西,当
7、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8、侧面烘托。
9、①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②夸张。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③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0、“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课文续写:粮仓的上盖忽地起空,几块石棉瓦火箭一般射向西南方,撞到一棵杨树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