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标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新课程培训Ls0745022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3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 45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1)学生进入高二年级,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磨合与适应,他们对高中新课程已基本熟悉,在学习思维和方法方面已初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条件。他们基本能把握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对必修1(政治文明模块)和必修2(经济模块)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模块3的学习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2)在小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已引出第二单元的话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求,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思想模块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这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本课以古代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例,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在西文中,“人文精神”即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这一思想无处不在,如崇尚自我、个性发展、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主义。

(2)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实现《必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中国历史上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内容,与西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注意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2)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智者学派产生的条件,尤其是根本原因;明确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过去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引导学生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把握西方人文精神萌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明确萌芽阶段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1)搜集播放有关希腊文化的资料片,使学生能形象感知希腊文明,明确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搜集与课文相关人物图片、生平资料、相关言论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

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

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模拟演绎智者学派或苏格拉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教学实际作灵活调整)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课文涉及的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准确定位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的地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略)

2.活动

观看视频;师问生答;课本剧;组织讨论;课堂检测;探究延伸等。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1)师问生答:梳理“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批判继承关系,感悟历代儒学家们与时俱进的精神。

(2)归纳比较:我国古代有多位思想家对“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进行过探究,请比较他们(老子、程氏兄弟、陆九渊、王夫之)的观点。

问题迁移:在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解答“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的?

2.复习结果的期望

(1)在新单元内容的学习前,使学生对旧知识有较完整的把握。

(2)由小切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并自然切入新课内容。

(三)呈现新知识

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目的教学,用资料片介绍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寻根溯源”——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希腊会产生智者学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归纳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指出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并剖析智者学派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目内容。

(3)“美德即知识”一目的教学,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

讲授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这一观点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孟子的“性本善”观点进行比较,使学生形成中西横向比较的思维习惯。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目的教学,重点阐释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分析在《理想国》中,根据人自身智慧的条件而不是出身划分社会等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名师出高徒”,引导学生注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的特殊关系。引用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2.设计意图

(1)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

(2)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3)演出课本剧,通过资料的搜集、角色的演绎,培养学生的探究、表达等综合素质;课本剧的形式,穿越时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3.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由老师引领和师生双边的互动,使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感知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在感知和欣赏古希腊宝贵的精神遗产中有所获、有所悟;提升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纵向(古今)和横向(中外)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在教学中老师应耐心阐述其含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四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解。

(2)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突破。

(3)设计“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引导学生进行主干知识的梳理,提升学生驾驭课本知识体系的能力。

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把握是完整和准确掌握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关键。老师耐心的阐释,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促进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轻松自如地从思想家的观点中感知“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通过联系必修1“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苏格拉底的性格和思想观点,应该不难得出答案。通过师生的互动,既可突破新知识,又联系和巩固了旧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意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3)完成“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既能检测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加强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现实意义”的探寻可培育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1)发展性目标的第四点: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如果时间宽松可以展开,反之,则稍作点拨即可,待本单元结束时,再作重点强调。

(2)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材内容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观点置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分析,做到实事求是,以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待,不脱离其产生的时代。如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防止以今非古。

(3)教学方式方法可根据课堂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如课本剧,如果学生演绎的效果不够理想,则不宜勉强为之,以致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1)对教材内容处理

不求面面俱到,如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观点,比较繁杂,可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