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3
- 格式:ppt
- 大小:427.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第九单元9.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要点一、溶液1.溶液、溶质、溶剂:(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要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九年级化学溶液笔记一、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 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密度、浓度等)完全相同。
例如,一杯蔗糖溶液,上部和下部的甜度是一样的。
-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都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如食盐中的氯化钠)、液体(如酒精溶液中的酒精)、气体(如汽水中的二氧化碳)。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 溶解现象。
-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吸热,如硝酸铵。
将硝酸铵固体加入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 有的物质溶解时放热,如氢氧化钠。
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溶液温度会升高。
- 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3. 乳化现象。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例如,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 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
乳化后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但仍然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二、溶解度。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 相互转化:-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如硝酸钾):-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 结晶:- 定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 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
通过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继续蒸发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溶液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形成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可见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离子溶解当溶质是离子性化合物时,当其溶解于溶剂中时,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这是因为离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较强,能够克服它们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力。
2. 极性分子溶解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存在部分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3. 非极性分子溶解非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没有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时,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束缚力较强,因此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中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压力在溶解固体溶质时,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在气体溶质溶解时,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溶解度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分子更容易进入溶液中。
3. 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剂对于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四、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常见的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和摩尔浓度。
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指的是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比例。
它的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并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溶质的分散是指将溶质的微小颗粒分散到溶剂中。
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界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的颗粒逐渐分散到溶剂中。
接下来,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如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如氢键、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从而使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
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是化学溶液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碰撞和混合,从而使溶质均匀分布在溶剂中。
通过不断的混合和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
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也涉及到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化学溶液。
通过深入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溶质和溶剂:溶质是指被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其他物质的溶液成分。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过程:溶解是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和溶剂
混合在一起。
溶解过程可以是物理溶解、化学反应或结晶过程。
3. 极性溶液和非极性溶液:根据溶剂的极性与溶质的极性,溶液可以分为极性溶液和
非极性溶液。
极性溶液中的溶质通常是极性分子或离子,而非极性溶液中的溶质通常
是非极性分子。
4.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取决
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的溶解度与溶液中实际溶质浓度相
等时,称为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实际溶质浓度超过溶解度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6. 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运动,使得溶质逐渐均匀分布在
整个溶液中。
扩散是形成溶液的重要过程之一。
7. 溶液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例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
和百分比浓度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相关概念。
溶液的形成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知识讲解1.溶液的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4.实验1.溶液的形成(蔗糖溶解实验)(1)实验步骤: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水糖水(2)现象: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3)解释现象: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这就是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解性的比较(1)实验步骤: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只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基本不溶解碘汽油碘溶于汽油,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3)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3.乙醇溶于水(1)实验步骤: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震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震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一种分散体系。
在化学溶液中,溶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包括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溶解热等。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在溶剂中扩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极性溶液;如果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溶剂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
此外,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分子溶液和离子溶液。
分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离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解离成离子。
离子溶液中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导电性和渗透压等性质。
化学溶液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因为溶质在溶液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和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如血液中的离子溶液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形成和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第九单元 溶液 模块1 溶液的形成考试要求考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2.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识点一 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注意:(1)溶液是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举例:“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水、酒精。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只有水能做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直击中考学习内容基础知识巩固(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知识点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知识点三乳化现象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⑦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三、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1)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2)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四、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常见的吸放热溶液: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3.氢氧化钠、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例1.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A.碳酸钙B.植物油C.面粉D.蔗糖例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知识点二:溶液的基本特征例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知识点三:溶液与浊液例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知识点四:溶解时的热效应例5.向如右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氯化钠C.蔗糖D.硝酸铵知识点五:综合应用例6.碘是紫黑色晶体,密度比汽油大,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