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1.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A.10月15日至18日B.10月18日至20日C.10月20日至23日D.10月23日至25日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A.教育和预测作用B.引领和规范作用C.指引和教育作用D.引领和强制作用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A.法律顾问制度B.直接联系群众制度C.社会保障制度D.责任追究制度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
A.计划经济B.竞争经济C.法治经济D.泡沫经济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月二十日B.十二月四日C.九月二十日D.九月三十日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A.人民当家作主B.依法治国C.法治与德治相结合D.党的领导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A.依宪执政B.依宪治国C.建立法治政府D.以人为本1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新华社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各部分具体内容详见下文: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以宪法的规定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识法治的重要性。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讲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两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两目。
“探究与分享”通过介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从而为本框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阐述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内涵;第二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条原则。
两目从总目标、原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也为第八课、第九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第一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本目阐述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全面推进依法治寧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
第二层意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科学内涵。
首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道路问题不能含糊。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和深化。
作为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就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中国宪法为核心,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法律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而不断完善。
1999年修改的宪法,明确规定坚持依法治国,发扬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的建立和启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围绕宪法建立了一系列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国际法等各类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规范和保障,形成了一个具有完备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法律的制定、修改、实施和评价,都是以宪法为基础的。
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规定,并依据宪法授权和法律程序来进行。
法律的修改和废止,必须符合宪法规定,且必须通过法定程序。
法律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并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评价。
法律评价,必须以宪法规定和法律规定为基础,通过法定程序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宪法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为指导,同时也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情况加以具体化。
在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注重法律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的一致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一、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3.加强法律的实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加快推进司法改革5.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本讲将从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三个方面做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此之前的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起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路径。
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放在一起,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创。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十六字方针,到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十七大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航程。
可以说,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共识。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规划和周密部署,其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
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全面”,是就广度而言,强调依法治国是一项法治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依法治国的整体、系统、统一和协调,反对片面、局部、分散和对立。
这对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瞻远瞩,善于统筹法治建设的全局,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更要加强顶层设计,精心部署法治建设的实践步骤。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方面,规划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布局与整体格局。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做到严格执法;通过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一系列举措,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通过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简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实施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四个方面,对实施依法治国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二、基本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司法公正,保障司法权利;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1.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加强宪法实施宪法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原则和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原则。
在实践中必须把宪法贯彻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宪法的普及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宪法意识。
(2)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确保宪法得到贯彻执行。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人民权利。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人权的保护,推进人权事业发展。
(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
3.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
(2)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4. 坚持司法公正,保障司法权利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
要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审判制度。
(2)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5.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依法治国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要推进立法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权威的立法程序和制度。
(2)加强对现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推进新领域的立法工作。
6.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依法治国必须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出席人员: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纪委常委及部分十八大代表、专家学者。
一、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校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四、读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五十个要点10月23日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昨日,该决定正式对外发布。
在这份约1.7万字的文件中,许多新的概括、新的提法、新的名词,让人耳目一新。
文件提出了了50个新要点,具体如下。
要点01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向宪法宣誓决定提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要点02法律草案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决定提出,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据媒体报道,单独表决制度,是指在整部法规表决之前,先对分组审议过程中代表(委员)提出的“争议条款”进行表决,如果单独表决得以通过,仍然将其列入整部法规中予以表决;如果单独表决不能通过,则应加以修改甚至删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解读——摘自《光明日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宪法日制度●宪法宣誓制度(二)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制度●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建立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探索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行业自律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加强互联网立法●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等法律●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拓展审计范围●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和完善政务公开●推进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检、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讼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审级制度●完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强化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三)推进严格司法●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司法公开●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权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制定强制执行法,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对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职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加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制度●健全行政裁决制度●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畅通法治专门队伍内部和外部交流渠道●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完善法治专门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员跨区域流动机制(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打造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一)坚持依法执政●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政法委员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深化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健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军事法规制度的制定权限和程序●加大军事法规执行力度,明确执法责任●健全军事法制工作体制●改革军事司法体制机制●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改革军队纪检监察体制●建立官兵的法律知识普及体系,强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完善军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杨玉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首先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四年后,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成了制度初创,解决了制度有无问题,初步实现了制度体系化,那么,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则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入灵魂与生机。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在于以宪法为核心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特别强调了宪法的核心地位。
以宪法为核心,首先就是要明确与尊重宪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现行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所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种法律形式,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相冲突、相违背,否则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就失去自身的正当性依据。
全会强调以宪法为核心,实际上是恢复宪法的应有地位,重塑宪法的形象,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
以宪法为核心,还在于要建立以宪法为统领的统一和谐的法规体系。
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外在的不相冲突的形式等序,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和谐一致。
因此在部门法制定中就必须将宪法的原则、规范、理念、精神直接或间接地贯彻在部门法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一致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法律体系的运行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的实施是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坚持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我们要完善以什么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我们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
要以立法高质量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都会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
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在于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抵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落实和推动“依法治国”的原则。
作为今天社会的主流理念,依法治国的理念是一种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法治社会,它将法律作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基础和保障,使法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具有实质性影响。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和推动“依法治国”的原则。
要落实“依法治国”,首先要以宪法为核心,完善和改进宪法制度,坚持以宪法为准绳,贯彻落实宪法,使宪法成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和行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实现宪法权。
其次,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权。
国家根据宪法,实行民主立法,推行依法行政,保障公民依法享受权利,推动社会公正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把法律制度化。
此外,还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全面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遵守法律的社会观念,增强公民的自觉性,使社会对依法治国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使法治社会深入人心。
最后,要加强司法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建立健全司法机构的职责制度,改善司法机构的工作环境,提高司法机构的专业水平,确保司法机构独立公正地履行其职责,彰显司法机构的权性,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总之,要落实“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宪法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司法机构的角色和作用等,使法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实质性影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8 18:40 新华社(核心提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权利?1)平等权利;2)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权利;4)人身自由权利;3.简要回答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以及教师的权利和及时总结经验,对法律适时进行“废”、“改”、“立”,将政策和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既不能以政策排斥法律,也不能以法律完全代替政策。
4.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特点及构成要件。
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要点:《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
5.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②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③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6.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