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格式:pdf
- 大小:84.01 KB
- 文档页数: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水平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类: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水平学习资源的世界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实行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
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实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水平作为培养目标。
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水平。
”信息素养应包含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表现交流的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水平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
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实行逐一的评估。
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
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
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
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 .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1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根底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快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猎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帮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详细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依据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立的日益进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渐渐增多,日渐能满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转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二、理论思索(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依据上级课程规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讨论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讨论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一、优化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明确目标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当人们不了解自己行为的目标时,是谈不上自觉的实践和行动的。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
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其一是从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丰富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的手段,有利于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变革的根本力量角度出发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实现。
从本质上来看,上述观点实际上是有关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只能为课程变革带来量变,因为从技术的本性来看,它只能受制于传统,只能在一定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且技术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大。
就像实践证明的人们认为,电影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彻底变革教育这种观点最终落空一样,人们赋予信息技术的过高期望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类似于黑板一样的教学工具,它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手段或工具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将全面变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给教育带来质的飞跃。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第一种观点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
实际上,正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寺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键盘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渐渐清晰。
整合,这个词眼在我脑海中跳跃,似乎每个神经元都在为这个主题兴奋地舞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来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那点事。
一、课程目标定位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课程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将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二、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内容选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时,我们要注重课程内容的选取。
要选择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组织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方法创新1.教学模式改革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在线平台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四、评价方式变革1.评价标准多元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传统的考试成绩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等评价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在线测试、讨论区发言、作品展示等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XX学校xxx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尝试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概述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
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
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
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
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
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则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的关键之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生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智能设备,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制于时间、空间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这些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和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学习评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处理跨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形成更为全面和灵活的学科认知和学科思维,发展出更为全面和灵活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的大背景下,学校应当更加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第4期(总第267期)教育研究EDU CA T I ONAL RESEARCHN o.4,2002General,N o.26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何克抗 [摘 要]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模式:单独设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设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作者简介]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5)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即从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称之为“信息技术课程”。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
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计算机教育”引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因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从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或者,要具备哪些属性才能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呢?所谓文化,通常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
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例如语言文字的应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In ternet的迅速扩展,即属于这一类。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应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属性:第一,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第二,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第三,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第四,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
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
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
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
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
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
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种整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明确整合目标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首先要明确整合的目标。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升教学效果?亦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课程当中。
比如,在数学课程中,如果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那么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或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那么可以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工具种类繁多,包括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平台、教育游戏、智能教育设备等等。
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教育游戏和简单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能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对于中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和专业的学科软件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此外,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工具的易用性和稳定性。
如果工具操作复杂,容易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还可能打击师生使用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融入不能简单地将其叠加在课程上,而是要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这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线索,串联起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的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环节中,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课程实施高度融合,以改善和优化教学效果。
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需要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整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整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整合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通过整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教育领域受其影响尤为显著。
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逐渐被信息技术所重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形态逐渐崭露头角。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注意问题崔维仁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得大的变化,学习者已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主动性学习、探学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研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即学会利用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景十分宽广,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
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因素,加之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环境都是人操作的,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需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及传统媒体的整合,需要课程各个因素的优化重组,计算机的使用不会自动促进学习,不同的人或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技术和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
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应包含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
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
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要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来培养,还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
(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素养的形成也不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来培养。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在整合过程中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