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之路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改之路始于行作者:华欣欣曾珠王雪娇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9期三年前,承德技师学院作为全国一体化课改试点院校,在全校启动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实验”,计划用六年时间在各个专业基本完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工作站的建设。
对于学校上下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跨越性的改革。
在已走过的三年时间里,这所学校呈现了出了自己在一体化课改方面的鲜明特色。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前进的路上,全校上上下下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更加笃定,对一体化课改的前景目标更加坚定。
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在承德技师学院的一体化课堂上,记者看到个“奇怪”的现象:老师站在讲台前,悠闲地喝着茶,准备着下一节课要用的资料,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或者安静地查着资料、画着图样,或者热烈地讨论着,没有一个学生睡觉、玩手机、开小差,课堂秩序井然,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轻松。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备受各位职校教师羡慕的。
然而,在轻松的背后,不仅是教师个人从传统型教师到一体化教师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体化课改推进的探索历程。
学校电气工程系的李振革老师告诉记者,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要真正实现“放而不乱、松而不懈”,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要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成绩,将他们平均分配,不能把善于学习交流的同学都放在一组,那就乱了。
”赵福忠和田悦妍两位教师也都有同感,他们介绍说,刚开始课改时,学生不习惯,有的不愿意主动交流,有的又表现得过于积极,上一堂课也是在考核教师的情商。
但光有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还远远不够,课程体系开发是一体化课改的“命门”所在。
真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学习,在乐趣中专注投入,靠的是课程体系的整体开发以及每一份工作页的精心设计。
承德技师学院在启动一体化课改之初,就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2010年1月,学校吹响了全面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号角。
全校被抽调的骨干教师放弃暑假,先后到200多家企业走访调研,发放了各类调查表格;学校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和提炼。
课改之路无悔我生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也拉开帷幕,我有幸完整地参加了这轮课改,感想与收获颇多。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与行为的变革,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参与第一轮课改的切身体会。
一、要转换教师角色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容易受传统观念影响走入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
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反应;学生匆忙做笔记,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课堂上基本没有师生互动,二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而采用新课改提倡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其实,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河水就会肆意泛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既要让这河流滚滚向前,又不能让它冲出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保障,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平等、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
比如我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本文所说的江南指哪里?用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再用一个字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有些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美”,有的说是“冷”,有的说是“旱”……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其实,之所以有这些回答,还是因为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
我耐心地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文章,学生这才发现每一段都是围绕“暖”字展开,充分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在这节课里,教师就充当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既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又教给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让我们的课改走上创新之路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教师应从当前的基础教育抓起,解放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基础教育;多元评价;教育观念;创新思维一、采用多元评价,提升创新理念素质教育早已提上日程,时至今日,缘何素质教育绩效不显著呢?因为评价制度的单一化使得素质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学习成绩的优劣依然是考核学生的权威标准。
所以,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就按照统一的模式在接受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背”终于拿到一张大学通行证,但是孩子的想象力早已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当他们想为社会贡献创新成果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让学生形成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呢?我认为要有多元的评价方式引领教学行为。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从课堂延伸到学校,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应该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立自强、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方式多元化。
除了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外,还要综合运用观察、项目评价和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考查学生课堂中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素质教育改革也伴随着阵痛,我们的教师仍旧难以摆脱教材权威、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难以找到展示的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转变成意义建构的引领者、推动者、促进者,学生则应该成为主体参与者、信息加工者和思维创造者。
这就需要教师教育观念做出如下改变:(1)课程解读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研读教材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走在课改之路,与学生共成长新学期,课改的春风吹绿了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露珠跳动的草尖,在精彩演绎的黑板,在同学们纯真灿烂的笑脸上,到处充盈着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息;充满着智慧的挑战;舞动着青春的魅力。
在办公室、回家路上、林荫道上都有老师们谈论的身影,从他们的笑容里我品出了课改的可行。
工作着是快乐的,研究着更是幸福的。
今天在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你定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
一、自主学习,让我自信。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动手操作,不能盲目的让学生去自学,那样学生就会看看了事,内容看完了但没有任何收获。
如在学习《孔子拜师》时,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学识和为人。
所以在介绍孔子和老子这个环节,我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有关孔子与老子的资料。
除常规的基础知识外,并重点强化自学朗读的训练,写出自己的朗读技巧感受。
这样就使得课堂交流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互通有无,气氛热烈,效果较好。
最好要让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刚开始老师提自学的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要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要求,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而且学会自学。
二、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使用任何教法和学法都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上,为让学生掌握作者行踪,就设计小组合作写导游词,在小组内交流进而在全班展示。
不过也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有时寂静的课堂也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我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课文后,梳理写作思路,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然后在组内进行较少时间的交流。
这样学生既能进行独立思考,又能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很多时候,要灵活处理合作学习。
职 业OCCUPATION专题策划不忘课改初心把工学一体化改革之路走深走实近年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度探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改革深水区,闯出一条具有“广东技工”特色的路子,具体经验做法如下。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136”大思政育人体系基于在工学一体人才培养中融入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构建“136”大思政育人体系,形成思政课程“铸魂”、3类课程思政“匠志”和6个维度综合育人“立身”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全面推动“一系一特色 一专业一特点”的课程思政研究,对15个专业、124门一体化课程、201个学习任务进行系统化的思政融合设计,并编制、出版、应用思政融合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初步构建了“工学育”三线合一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二、以世赛标准为引领,提高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标准基于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各项目技术标准来源于各行业的国际龙头企业,广州12OCCUPATION2022 0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系统性开展世赛标准研究转化工作,提高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标准。
以制冷与空调项目为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梳理了世赛转化的8个嫁接点,总结将世赛标准应用于课程标准、学习任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路径,升级制冷专业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标准。
该专业学生在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均夺得制冷项目金牌,在连续的4届世赛中代表国家参赛。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动态革新机制一是与欧派家居、瑞松智能等59家企业组建98个校企双制班,通过校企双制“十个共同”,实现工学“三个一体”,成立校企合作联盟,打造华为ICT 人才培训中心、小鹏汽车智能技术培训中心,携手广州明珞建设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探索推进产业技能生态,从产业行业高度推动工学一体人才培养工作。
走自我特色的课改之路—从学情出发打造高效课堂在探索中走自我特色的课改之路,是太康三中本学期课改的新方向。
高效课堂是一所学校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
孩子来到学校不仅仅只读书,更重要的是成长。
我校下决心要给孩子一个不缺失的人生,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初中阶段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力争做到课堂上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立足打造符合我校校情、学情的高效课堂,勇于创新的三中人认真悟课,潜心探索,不仅在思想上提升了认识,更实在实践中喜获收获。
一、重培训转观念教体局不惜重金从江西金太阳教育公司请来了专家,为我们做了一场场精彩的报告,朴实的话语解决了我们在课改中的种种困惑;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为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坚定了我校课改的决心。
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的黄敏博士,在我校对二十二所中学的校长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高效课堂专题培训。
我校全体领导班子和五位骨干教师有幸聆听了黄敏博士的报告会,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黄敏博士先进的教学理念,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浅显易懂的课堂语言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教师。
从黄敏博士的报告会中,我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新信息,明白了新课程改革对于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确定了今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操作流程。
我校又组织本校参加报告会的教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力争把黄敏博士所传授的内容植入每一个教师的心中。
下午又请来了教师进修学校的李桂梅校长给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会,她充分解读了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区别,告诉我们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该做些什,又该如何去做。
我们在下午召开了十七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预备会,确定每学科的带头人。
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并要求每位备课组长要广泛听取本组教师的意见,认真写出本学科的课程纲要。
其次就本学期的听评课活动做了统一安排。
培训会上,徐永华校长首先就当前的教育形式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打造高效课堂是当前课改的主旋律,课改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走实,走稳,课改路。
探索小学数学教师课改的路径和方法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进入全新的改革时期。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进行课改,提高授课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师课改的路径和方法。
一、理念更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理念。
不要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而是应该将学生视为主体,培养其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将学习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积极交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师要着眼于课程改革,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学生从传统的解题思维中解放出来,开拓思维,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音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情感交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
做好教育是需要有感情的,教师可以通过耐心、关心、理解、尊重等方式,体现自己对学生的关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四、授课技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授课技巧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行为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数学。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教学,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数学课程中来。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改之路不仅是理念上的改变,更是需要将这些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更强的数学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师课改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课改之路,且思且行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晚我演讲的题目是《课改之路,且思且行》。
寒冬季节,我们呼唤春天,渴望着那缕温馨的春风。
困境之时,我们迎来了新课程的改革,如穿越黑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引领我们前进。
带着改革的痕迹,带着收获的喜悦,我从新课程课改中走来。
回首两年来时路,我是在学校轰轰烈烈开展三课三段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在集体的互助与关怀之中,在边教边学之中领悟着课改的精神,并努力使这些优秀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
我深深的感受到,课改之路,且思且行,留下的将是一串串成长的足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这样的课堂是新课改所要追求的课堂,是我这个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教师所渴望的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据此,我以为以下两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它让知识共文化一色,直觉与灵感齐飞,让快乐成为孩子心灵的主旋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不再是独奏者,学生才是主旋律。
于是,我尝试着放开我的权利之手,让孩子们自由绽放。
高一时我试着让学生担当老师,以新课改的模式在全班轮流讲解简短的古诗词,篇目课下自主搜集,是的,他们有来源,有准备,当堂预学提出问题,自行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最后由我带领他们巩固延伸,其结果是课堂氛围与我平日的相比更加的活跃,生生的互动更加的积极,同学们在一种平等的条件下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尽情的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超越了我的见识与能力,我感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的教学我让出许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现,直到现在。
除此之外,我相信他们,相信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在高三的每日基础练习和背诵复习之中,我大部分采取的都是自做自改,自背诵自默写自修改,自己做自己的老师,给他们的是实在的收获,给我的是轻松愉悦。
我的课改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也曾经对课改抱有一些犹豫和担忧。
但是,经历了一次课改实践后,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在课改之初,我对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保守。
我习
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在一次课改的研讨会上,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我开始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思考
和讨论。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我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是
一味地接受我的观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也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我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我引入了
一些实际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的应用和前沿。
我还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课改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教学乐趣,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通过课改,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对教育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课改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我愿意继续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教育,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我的课改故事。
课改心得体会3篇课改心得体会1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
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
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教材的内容、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
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我的课改之路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是国家一代代人才辈出的关键,而教育改革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现状。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让我从不敢懈怠自己跟随教育改革家进行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全国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背景下,新课改带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高效课堂的缕缕阳光,在AA这块教育热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教改狂澜。
我作为AA教坛的一位平凡教师,也积极投入到课改的大潮中。
在AA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远到郑州、漯河等地学习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以及到县城新课改实验学校实地取经。
经过中心校全体领导班子的共同研究,加上课改带头人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到一条适合白寺镇教师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改之路——永威教学模式。
在近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课改实践中。
我首先认真的学习中心校统一配发的课改资料,让这一理论逐步运用到课改实践课上,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步推进法:第一步,指导学生自学。
即指导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理解题意,怎样根据数学课本的设计思路去解决课时目标。
在很多的预习指导中,我会让学生说一说预习收获,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学生已经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且会用自己的思路去领悟例题的根本用意。
达到一种较理想的预习效果。
第二步,在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的同时,我会有意的安排实施第二步小组讨论学习。
讨论分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大小组讨论。
每一种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的询问、学习、消化、熟练的过程。
当然开始讨论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爱参与讨论,成绩好的学生不善于向他人讲解,没有起到生帮生、优帮差的讨论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强调,讲解小组合作精神的可贵,调动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各自在小组中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组已经具有全体参与,积极讨论、激烈争执、团结协作的可喜局面,我知道我的小组讨论训练课已经成功了。
第三步,学生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
当我和全体学生带着良好的预习效果,经历了激烈的小组讨论,准备走进小组展示环节时,着实让我迷茫了一段时间。
课改之路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体会邱宇强2013年6月19日,我参加了学校第二批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的活动。
亲历了全国课改先锋的“所作所为”,受益良多。
对课改的践行,也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要想课改,理念先行。
在昌乐二中学习,无论走在哪里,都会看到一些“宣传口号”,什么“深刻的教育来自于深刻的体验”“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的引领”“教育的真谛是唤醒、激励和开发”“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习即成长”“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等等。
参看《昌乐二中的秘密》一书才知道,这些多是二中校长赵丰平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听昌乐二中老师的讲座,你也会发现赵校长的这些理念已经是深入每个教师的“骨髓”。
老师们张口闭口,有意无意的都会说出赵校长的“教育格言”,比如“高考就是考人品”“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是成全人”。
从教师的言行中,我体会到,赵丰平校长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教师践行课改的方向指引、目标导向。
由此,我觉得要想课改,理念要先行。
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到昌乐二中学习,进行课堂改革,但据说学习成功的并不多,原因何在?我认为,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学习的只是昌乐的模式,而没有学习昌乐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课改缺少“目标引领”,教师和学生缺少“灵魂的改变”。
所以,课改想成功,想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上到校长下到老师,思想一定要革新,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
问一问一些最常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出怎么样的人”“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对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深刻”的课改,不然到最后真怕是重蹈“邯郸学步”的悲剧。
二、要想课改,体系建设随后。
提起“课改”,好多人就认为它就是指“课堂改革”,所以操作起来也就只关注课堂,只改课堂,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课改”实际是一个大的体系建设。
听昌乐二中老师的讲座,你会知道他们在教学上有自己的“271模式”,在德育上有自己的“大德育体系”,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三力建设”。
在课改之路上,且行且思,且歌且乐小学数学课改十年回首2002年秋,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走进了课改。
先培训后上岗,教育局先请课改的专家解读新课改的理念,我们用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透的理念进行着二次培训,老师们一片模糊:今后的课该怎样教?教了几十年的学,现在不会教了!新课改推行的速度不容许我们坐下来先把理念学深了理解透了再行实施,我们被强大的课改文化裹携着,用还没有理解透彻的理念武装我们的课堂,“先做起来再说!”十年来,我们在课改之路上行走着,思考着,收获着,快乐着。
一、感受课改文化,更新教育理念课改来了,一大堆课改的理念扑面而来,充填着我们的头脑。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充满课改文化氛围的环境里,从校长到老师都在谈论着课改,作为课改文化的载体《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新国标本教材,更是以全新的面貌更新了我们的理念,为我们的课改实践指明方向。
1、新课改唤醒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学生是人!是有潜力的人,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话语耳熟能详,但到了课堂,由于教材的死板,把学生看成小大人,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翻开教材,老师惊喜地了发现,教材变得漂亮,变得生动活泼,让老师又仿佛回到童年的时代。
大卡通、小卡通的生动的对话,使得教材增加了许多的灵性。
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情境内容在变化,卡通在变化。
解读教材,让老师深深认识到,教材中有孩子,老师心中更要有孩子,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潜力的人。
比较新旧教材,老师们发现:教材改变了许多内容,如改变了繁难的计算,改变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改变,使老师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
如增加了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活动等,这些改变使老师认识到数学学习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细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充满了活力。
从内容的呈现方式、到文本的对话、及具有挑战性的“试一试”等,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思考,激发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焕然一新的教材,改变了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学生是人,教材中的学生在成长,生活中学生更是在成长。
2、新课改更新了我们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数学是活动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奠基!从教学大纲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更新了不少理念。
新课改提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中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挑战性、趣味性的情境,设计了一个个数学学习活动,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要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反馈评价的内容手段等等。
这一系列观念的变化,都阐述了一个目标,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多年来一直为老师所乐于使用的“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怎样改变?如何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些都是操作性的问题。
如果让学生都一个个动手来做,那时间不够怎么办?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老师们产生了一个个困惑: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算法多样化要不要优化?自主探索还要不要接受学习?为了生成要不要预设?老师们在困惑中反思,在矛盾中求突破。
二、步伐坚定有力,践行课改理念走进了课改,与课改同行,我们不能说“不”,也不能避重就轻,我们只有迎着课改,思考着,改变着,步伐坚定地前进着……。
首先,多元培训,更新观念。
教材是实现课改理念的工具,课改提出要用教材教,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解读教材,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六年来,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全市的教材培训,解读教材。
为了促进老师自主学习教材,有备而来,我们采用先学习,再解读,最后测试的方式,促进教师走进教材,做教材的主人。
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消化着新课改的理念。
十年来,我们多次组织老师外出学习,,每一次都认真组织,积极参与;我们利用每一个机会请专家来我讲学,使我们认识到由于我们过去较多的重视结果,现在提出重视过程,并不意味着过程就一定比结果重要,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在数学课堂中要重视洗课,数学课的数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要使每一个活动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作用;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否定接受学习,但要在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老师一定要充分准备,预设与生成应是相生相成。
其次,重修教学常规,提出针对性要求。
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修改了我镇的小学数学教学常规,着重提出了在备课时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具体实施。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提倡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并在教学之后适时地写出教学反思,把二次备课的质量和写出的教学反思作为检查的重要方面。
第三,更新校本教研形式,提高实效性。
建立校内研究共同体,集体备课基本改变了原来的针对单元进行的“三定”模式,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而形成了以一节课的研究为出发点,向单元拓展,通过说课、上课、评课、拓展四个环节,理清教材,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提高了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课堂实施能力。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引领课改理念。
我们通过专题研究,让老师们获得课改理念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的感性认识,增强课改理念的操作性。
每学期我们都举行大型的市级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优质课引领教师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理念。
这一学期,我们举行练习课的教学专题研讨,通过五个专题的研究,在练习课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理念。
第五,扎实课题研究,深化对课改的理解。
我们选择课题《构建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子课题中的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以点带面,每一次研究都面向全镇小学开放,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成果及时进行推广,促进全镇小学数学教学上台阶。
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得到翁旗教研室的充分肯定。
第六,多元研讨,在沟通交流中提升。
我镇成立了数学学科中心组,通过定期的交流研讨,及时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指导着全市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为了使更多的老师对新课改有深刻的感受,我们校级教研活动,较好地实现了理念的共同成长。
我们通过打造典型课送教到教研区、学校,与学校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快老师对课改理念的领悟,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第七,培养骨干力量,推动新课改。
通过培养有思想肯吃苦的青年教师,让这些老师先行一步,让他们成为课改的宣传员,促进全体老师观念的更新。
十年来,我们共培养了15名市级骨干教师,遍及各个学校,成为学校中课改的中坚力量。
第八,开展数学阅读,丰富校园数学文化。
教材的改变促使老师们认识到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从容应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所以我们专门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在学校内开展数学文化周活动,拓展老师和学生的视野。
第九,以考促教,关注过程。
老师们最关心的是调研考试怎么考,这固然有以考定教的嫌疑,但这也可以成为促进老师们关注课堂教学的一个手段。
走进课改,我们的调研试题以能力立题,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收获课改欢乐,我们与课改同成长我们走进课改,在课改之路上一路追寻。
十年来,我们的追寻有了不少的收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题被评为省课题研究一等奖,形成了符合我镇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多次获一等奖,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改中收获了成长,品尝了课改带来的快乐。
1.追求民主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相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没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可能有算法的多样化,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闪现。
所以我们首先要求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包容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之处,用智慧的语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与。
不管说得对与不对,做得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批评,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主要动力。
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包容孩子的心。
让学生平等表达。
课堂不只是好学生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一席之地。
既有让好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多种想法的机会,也有让领悟力慢的学生回想的时间,有说话的机会。
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
让学生敢于质疑反思。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我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我想问:……”我们的老师有一颗欣赏孩子的心。
学生的自主参与、生动丰富的表达,不仅显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师生的平等相融,更显示了浓浓的课改文化氛围已形成。
2.追求有效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绽放。
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展示师生课改活力的窗口。
六年来我们不断地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我们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当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感到有用武之地的课,感受到成功的课。
所以我们提出要让学生过快乐的数学生活,教师要通过情境、问题、对话、活动、交流、训练、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绽放。
解读教材的有效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认为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不盲从教材,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也不盲目自信,任意删改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文本依据,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进行修改。
我们对数学课堂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中的互动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问题导探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一般性的操作方法和具体的例证。
对常规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目前我们进行的练习课的教学专题研究就是在六年研究成果的推广。
我们认为数学课要保持数学课的本质,要有数学味,其表现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把问题作为数学课的课眼,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3.追求活化的课堂,让生命在校内外跳动。
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我们认识到写数学日记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我们鼓励学生及时记录下有趣的数学生活,不少老师都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新桥小学的於老师从一年级就培养小朋友写数学日记。
小朋友们的文章很短,但充满了数学生活的童趣。
开展数学文化周活动。
随着数学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不少学校都积极开展了数学文化周活动,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办一份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
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年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通过小论文的评比激励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