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77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第五章《方程与不等式》的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
详细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出问题:小明和小华去超市购物,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华买了5个苹果,两人一共花了18元。
请问,一个苹果多少钱?(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1)解一元一次方程:2x+3=9。
(2)解一元一次方程:53x=2。
4. 随堂练习(1)请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4x7=11。
(2)请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6+2x=3x+9。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一元一次方程:3x+5=11。
(2)解一元一次方程:72x=3。
2. 答案:(1)x=2。
(2)x=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但在解法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速度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经历集合运算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概念以及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
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名单、图书馆的书籍分类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对象的整体。
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讲解集合的概念定义:把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举例说明:例如,小于 10 的正整数构成一个集合,其中 1、2、3、4、5、6、7、8、9 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例如:列举法表示小于 5 的自然数集合为{0, 1, 2, 3, 4};描述法表示大于 10 的奇数集合为{x | x = 2n + 1, n ∈ N 且 n > 5}。
4、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 B。
真子集: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且集合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 A,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 ⊂ B。
相等:如果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完全相同,就说集合 A 和集合B 相等,记作 A = B。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职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实数、整数、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和分类1.1 实数的概念1.2 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2. 整数和分数2.1 整数的概念和分类:正整数、负整数和零2.2 分数的概念和分类:正分数、负分数和零分数2.3 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3. 小数3.1 小数的概念和分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2 小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实数的分类,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导入实数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
6.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实数、整数、分数、小数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
3. 评价内容: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4. 评价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数学教材。
2. 辅助材料:教案、课件、练习题、测试题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第一节:代数式的运算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第三章:几何图形第一节: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第二节: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4. 第四章:三角函数第一节: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节:三角方程的解法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中职学校数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平面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的斜截式与一般式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7. 第七章:立体解析几何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节:球的方程与性质8. 第八章:微积分初步第一节:极限的概念第二节:导数与微分9. 第九章:线性代数初步第一节:矩阵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行列式的概念与计算10. 第十章:数学应用第一节:数学在几何中的应用第二节:数学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七、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那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以供大家参考!中职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
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画图的方法: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2)探究新知。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
而中职的数学又较初中的数学跨度大,内容多,并且更加抽象,理论性更强。
那现在的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一、要转变数学学习的观念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使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但职高阶段的数学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了中职数学基础性和侧重实践应用的职业性的特点。
虽然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和普通高中的数学相比难点的确不大,但是知识面的广度是一样的,需要对知识体系作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另外,中职数学大多是生活实际的例子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紧贴生产生活的数学知识,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能轻松熟练地运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一)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预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问题看懂了、哪些问题没看懂,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听课的针对性,即带着问题上课。
预习中发现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弥补,这样就可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在听课时可以轻松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中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几何与测量、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数的运算2.方程与不等式3.函数与图像4.几何与测量5.概率与统计教学过程:第一节:数的运算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概念讲解:整数的定义和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整数运算题进行讲解和解题。
-练习与训练:布置一些整数运算题,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
2.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概念讲解:小数的定义和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小数运算题进行讲解和解题。
-练习与训练:布置一些小数运算题,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
第二节: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的解法-概念讲解:方程的定义和求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方程进行讲解和解题。
-练习与训练:布置一些方程题,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
2.不等式的解法-概念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和求解不等式的方法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不等式进行讲解和解题。
-练习与训练:布置一些不等式题,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
第三节:函数与图像1.函数的概念-概念讲解: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性质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函数进行讲解和解题。
-练习与训练:布置一些函数题,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
2.图像的绘制与分析-概念讲解:直线和曲线的性质和绘制方法进行讲解。
-例题讲解:对一些典型的图像进行讲解和分析。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情势,丰富学生的感性积存,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情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并学习数学。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职高三数学教案1数学教案-圆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由于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入知道,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难点:①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知道为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2、教法建议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换,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视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进程中,学习新知识.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知道,一样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视察、摸索、知道的进程中,逐渐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第一课时:圆(一)教学目标:1、知道圆的描写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2、知道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肯定圆的条件;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觉问题的能力;4、渗透“视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有的两个条件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进程设计(总框架):一、创设情境,展开学习活动1、让学生画圆、描写、交换,得出圆的第一定义: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2、让学生视察、摸索、交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从旧知识中发觉新问题视察: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点在圆外d r.“数”“形”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 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已知(略)求证(略)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AC=BD∴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符号“”的运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有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重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 82页2、3、4.中职高三数学教案2圆(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三角函数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4. 第四章:平面几何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测试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中职教育要求的数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数学资料、案例和习题。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5. 教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2周)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周)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周)2. 第二章:三角函数(3周)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1周)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周)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4周)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周)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2周)4. 第四章:平面几何(3周)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1周)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2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2周)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1周)6. 第六章:代数与方程(4周)第一节:多项式的运算与因式分解(2周)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2周)7. 第七章:立体几何(4周)第一节: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2周)第二节:坐标系的运用与几何体的方程(2周)8. 第八章:解析几何(3周)第一节: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2周)第二节: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性质与方程(1周)9. 第九章:初等数学方法(3周)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级数的性质与应用(2周)10. 第十章:数学思想与方法(2周)第一节:逻辑推理与证明(1周)第二节: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1周)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系统地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实数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3. 实数与几何图形的关系第二章:函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3. 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方程(一)1. 线性方程的解法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方程的实际应用第四章:几何基础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2.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圆的性质与判定第五章: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2. 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3. 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2. 课件: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安排1. 实数(2课时)实数的概念与分类(1课时)实数的运算(1课时)2. 函数(3课时)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课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1课时)函数的应用(1课时)3. 方程(二)(2课时)线性方程的解法(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时)4. 几何基础(3课时)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1课时)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课时)圆的性质与判定(1课时)5. 概率与统计(2课时)概率的基本概念(1课时)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1课时)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1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与分类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线性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基本概念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2.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八、教学活动设计1. 实数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实数的概念,如计算物体的高度、距离等。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2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代数2.1 多项式的运算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3 分式与不等式的运算3. 第三章:几何3.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3.2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3 圆的性质与方程4. 第四章: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4.2 三角恒等变换4.3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5.2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中职教育要求的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 实物模型:准备与几何、三角函数等章节相关的实物模型。
4. 练习题库:整理各类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1. 第六章:初等函数6.1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6.2 幂函数与三角函数6.3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2. 第七章:极限与连续7.1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7.2 连续函数的性质7.3 导数与微分3. 第八章:导数与微分8.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8.2 微分法则与应用8.3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4. 第九章:积分与面积9.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9.2 定积分的性质与计算9.3 积分的应用与极限面积5. 第十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10.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0.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0.4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1. 结合第六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中职教育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培养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应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重点涵盖以下几个主题:1. 整式的加减运算2. 分式的加减运算3.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4. 二次根式5. 平面几何图形三、教学过程1. 整式的加减运算1.1 教师先通过实例引入整式的概念,并解释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
1.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1.3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错题讲解。
2. 分式的加减运算2.1 教师介绍分式的定义和加减运算规则。
2.2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相互合作讨论并解决分式的加减运算题目。
2.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分式加减运算的注意事项。
3.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1 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步骤。
3.2 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并在小组内互相批改和讨论答案。
3.3 教师进行解答和答疑,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 二次根式4.1 教师介绍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
4.2 学生进行实例演算,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方法。
4.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含有二次根式的综合题目。
5. 平面几何图形5.1 教师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5.2 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和实践操作,加深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
5.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推导和证明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
1. 形成性评价:教师进行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讨论时进行观察,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2. 总结性评价: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综合评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教育数学教材》2. 辅助教具:白板、多媒体投影仪、书籍、作业纸等。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第一章:数学基础概念1.1 实数1.1.1 有理数1.1.2 实数1.1.3 数的运算1.2 代数式1.2.1 代数式的概念1.2.2 代数式的运算1.2.3 代数式的简化1.3 方程与不等式1.3.1 方程的解法1.3.2 不等式的解法1.3.3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第二章:函数与图形2.1 函数的概念2.1.1 函数的定义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性质2.2 常见函数2.2.1 正比例函数2.2.2 反比例函数2.2.3 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图像2.3.1 图像的绘制方法2.3.2 图像的特点与分析2.3.3 图像的应用第三章:几何基础3.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3.1.1 点的概念3.1.2 线段的概念3.1.3 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3.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2.1 平行线的性质3.2.2 垂直线的性质3.2.3 圆的性质3.3 几何图形的计算与应用3.3.1 面积的计算3.3.2 周长的计算3.3.3 几何图形的应用第四章: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4.1.1 角度的概念4.1.2 三角函数的定义4.1.3 三角函数的性质4.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2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3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三角函数的应用4.3.1 三角函数在测量中的应用4.3.2 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4.3.3 三角函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5.1.1 随机事件的概念5.1.2 概率的计算方法5.1.3 概率的性质5.2 统计的基本概念5.2.1 统计量的概念5.2.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3 描述统计的方法5.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5.3.1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2 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3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第六章:初等代数6.1 代数式的运算6.1.1 整式的运算6.1.2 分式的运算6.1.3 指数与对数的运算6.2 一元二次方程6.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6.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6.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6.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3.1 不等式的性质6.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七章:函数的进一步研究7.1 函数的性质7.1.1 单调性7.1.2 奇偶性7.1.3 周期性7.2 函数图像的变换7.2.1 图像的平移7.2.2 图像的伸缩7.2.3 图像的翻折7.3 函数的应用7.3.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2 函数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7.3.3 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第八章:几何进阶8.1 解析几何8.1.1 坐标系的概念8.1.2 点、直线、圆的方程8.1.3 解析几何的应用8.2 空间几何8.2.1 空间点的坐标8.2.2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方程8.2.3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8.3 几何图形的变换8.3.1 旋转8.3.2 翻折8.3.3 缩放第九章:微积分基础9.1 极限的概念9.1.1 极限的定义9.1.2 极限的计算9.1.3 极限的应用9.2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9.2.1 导数的定义9.2.2 基本导数公式9.2.3 导数的应用9.3 积分的基础9.3.1 积分的定义9.3.2 基本积分公式9.3.3 积分的应用第十章:数学应用与实践10.1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10.1.1 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10.1.2 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10.1.3 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0.2 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0.2.1 数学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10.2.2 数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10.2.3 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10.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1 数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10.3.2 数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10.3.3 数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第十一章:线性代数基础11.1 向量及其运算11.1.1 向量的定义11.1.2 向量的运算11.1.3 向量的应用11.2 矩阵及其运算11.2.1 矩阵的定义11.2.2 矩阵的运算11.2.3 矩阵的应用11.3 行列式及其应用11.3.1 行列式的定义11.3.2 行列式的计算11.3.3 行列式的应用第十二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2.1.1 随机事件的概念12.1.2 概率的计算12.1.3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12.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2.1 随机变量的概念12.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2.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3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12.3.1 描述统计方法12.3.2 推断统计方法12.3.3 统计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离散数学初步13.1 集合及其运算13.1.1 集合的概念13.1.2 集合的运算13.1.3 集合的应用13.2 图论基础13.2.1 图的概念13.2.2 图的运算13.2.3 图的应用13.3 逻辑与布尔代数13.3.1 逻辑的基本概念13.3.2 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13.3.3 布尔代数的应用第十四章: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14.1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14.1.1 数学建模的概念14.1.2 数学建模的步骤14.1.3 数学建模的方法与应用14.2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4.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4.2.2 数学模型的建立14.2.3 数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14.3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14.3.1 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14.3.2 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4.3.3 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数学思维与创新15.1 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15.1.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5.1.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15.1.3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15.2 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5.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5.2.2 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15.2.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15.3 数学创新与数学探究15.3.1 数学创新的概念与意义15.3.2 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5.3.3 数学创新与探究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份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的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课题: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 能够运用函数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2. 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函数图像- 实例数据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到函数的情况?2. 通过实例引出函数的概念,如温度变化、人口增长等。
二、讲授新课1. 函数的定义:- 介绍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函数是如何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
- 强调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重要性。
2. 函数的性质:- 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 通过函数图像展示函数性质,如单调递增、递减,奇函数、偶函数,周期函数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函数定义和性质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商品定价、工程预算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建立函数模型。
2. 讲解如何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函数的最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平台。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
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写手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几何第一节: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第二节: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3. 第三章:代数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第二节:多项式与因式分解4. 第四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统计方法初步5. 第五章:生活中的数学第一节:线性方程的应用第二节:比例与百分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中职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选用合适的学生教材。
2. 教辅资料:提供适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教学多媒体:制作课件、动画等,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实践基地: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六、教学环境2. 教学设备:配置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教学设备,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3. 网络环境:确保校园网畅通,便于查阅资料和进行在线学习。
中职数学教案模板第1篇:中职数学公开课教案中职数学公开课教案【篇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篇2: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 ”,“ ”,“ ”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高温导热油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风冷式离心油泵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bwcb沥青泵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yhb立式齿轮泵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yhb轴头齿轮油泵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ycb齿轮泵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zyb-33.3a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zyb系列渣油泵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搅拌站渣油泵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zyb型增压渣油泵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课时安排: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zyb重油泵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zyb煤焦油泵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篇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第2篇: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式、方程等。
- 学会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 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等,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 数学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2. 教学难点:- 复杂数学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 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教辅资料、计算器、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景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提出: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1. 概念讲解:讲解基本数学概念,如数、式、方程等。
2. 公式推导:推导相关的数学公式,如乘法分配律、平方差公式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公式。
(三)练习巩固1. 课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改进措施: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案例(一)教学案例一:数的认识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的概念。
- 概念讲解:讲解数的概念,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
中职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方法。
2.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数的基本运算。
2.代数式的加法、减法及乘法。
3.一次函数与线性方程组。
4.平方根与二次函数。
5.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应用。
6.统计与概率。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新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知识点讲解与示例演示:教师讲解新知识点,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问题、提出疑问。
3.学生练习与讨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并和同学分享。
4.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其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法。
5.总结与提问: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动交流等。
(2)问题解答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是否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能力:学生是否能够与同学积极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学生作业评价:(1)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准确无误。
(2)作业质量:学生是否仔细阅读题目,正确解答问题,是否能够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
2.讲义、练习册。
3.多媒体教学资源。
六、教学反思: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通过讨论、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职学校《数学》
教案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数(式)的运算
教学 目标 1.理解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数轴,倒数;
2.知道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会近似计算、会平方根; 教学 重点 无理数,实数,数轴,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 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平方根、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教学 后记
§1-1 实 数
课题引入:数的应用
讲授新课: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数的基本知识 1.数的分类
2.倒数与相反数的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提问:1的倒数是什么?0有没有倒数?
3.数轴与数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提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关系是什么?
4.绝对值
几何定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 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代数定义: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零的绝对值等于零.
二、科学计数法
将近似值写成a×10n (1≤︱a︱<9,n是正整数)的形式叫做科学计数法.例如: 4860000=4.86×106,0.00486=4.86×10-3
三、平方和平方根
四、立方和立方根
本课小结:
数的分类(记住)
常用术语
作业:教材练习题1.3
教案第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数(式)的运算
教学目标1.能熟练进行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2.了解根式的概念,能进行乘方和开方运算
3.会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乘方与开方运算与相关公式,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次方根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
后记
§1-2 代数式课题引入:复习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
讲授新课:数的乘方和开方运算
安全教育,走路莫耍手机,注意交通安全。
一、代数式的概念
1.代数式的意义
2.代数式的分类
3.代数式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