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1
- 格式:ppt
- 大小:593.00 KB
- 文档页数:11
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在1839年3月的一天,广州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珠江两岸,争着目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风采,同时也在等待他完成一件大事,就是销烟!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这还要从当时的鸦片走私猖獗说起。
嘉庆皇帝后期,清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而此时欧美国家发展却很快,欧美国家的商人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作为他们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目标。
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立国,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很小,加上清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于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销路,相反,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在外国却大受欢迎。
这样一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中国,外国人不愿意了,他们就想透过走私吸食后会上瘾的鸦片来获得暴利。
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即位,在道光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鸦片的输入量只为四千余箱,短短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鸦片泛滥,不仅仅使中国人身体越来越差,还使很多白银流向外国,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清政府于是实施了禁烟政策,但没想到鸦片走私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
大家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禁烟的强烈支持者。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他的父母指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当大官。
但是林则徐的父亲收入很微薄,林则徐的母亲每一天在操持完家务后,还要做些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负担。
在这样的状况下,送林则徐去念书是相当困难的,但好在林则徐的父亲是私塾老师,他打算亲自培养林则徐。
于是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教他四书五经;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
随着林则徐慢慢长大,他的家庭也越来越困难,于是林则徐只好离开家乡,当了私塾老师。
之后他又辞去了私塾老师的职务,到了厦门,得到一份海上防务方面的工作。
幸运的是,林则徐受到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张师诚的府中工作。
清朝时的虎门销烟的原理
清朝时期的虎门销烟是指清朝政府为了限制对外贸易,采取的一种措施。
其原理是通过在虎门口设置烟台,对外国船只进行检查和征税,以控制海上贸易。
具体来说,虎门销烟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烟台:清朝政府在虎门口设置了烟台,也就是烟草税关。
外国船只在进入虎门口时,必须停靠在烟台前接受检查和征税。
2. 检查货物:在烟台上,清朝官员会对外国船只的货物进行检查,以确保没有违禁品和走私品。
他们会检查货物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并征收相应的税费。
3. 征收税费:根据货物的种类和价值,清朝政府会向外国船只征收税费。
这些税费被称为烟税,是清朝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4. 控制海上贸易:通过虎门销烟,清朝政府能够控制海上贸易,限制外国船只的进出和货物的流通。
这样一来,清朝政府可以保护本国产业,控制对外贸易,并增加财政收入。
虎门销烟在清朝时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控制海上贸易的作用。
然而,这一措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包括与外国国家的贸易纠纷和冲突。
最终,在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清朝政府被迫废除了虎门销烟政策。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故事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故事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有了解过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虎门销烟,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从外商手中收缴鸦片、从中国民间收缴烟膏烟具,并在东莞虎门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公元1820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
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
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
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
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
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 来人沉稳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当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然后下令散发仓米赈济灾民。
事后按市价偿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哭笑不得。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日后以禁毁鸦片名垂青史的林则徐。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
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是一种摧残人体的毒品,会使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始终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利润。
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虎门销烟林则徐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大臣,也是民族英雄。
我相信很多人听到林则徐,首先想到的就是虎门销烟。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分享一则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前,乔装打扮,体察民情的小故事。
1838年,林则徐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奉了朝廷的圣旨,来到广东禁烟。
但是他知道在广东当权的多是一些贪官污吏,腐败无能,要想禁烟根本就不能依靠他们。
所以当林则徐到达广东之后,他一不坐八抬大轿,二不穿官袍,三不进官府衙门,就和几个近身部下,乔装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到民众中探察民情去了。
第一天,林则徐打扮成一个苦力的模样,来到珠江边的一个码头,他看到工人们都扛着一箱箱沉重的东西,就很好奇,便上前问道:“工友,你们扛的箱子里都装的什么呀?”工人说:“鸦片呀。
”林则徐又问:“那这些鸦片最后运往哪里呀?”工人说:“还不是大名鼎鼎的总督府!”“总督府的人也敢贩烟?”林则徐故意装着很是惊讶的样子,不解得问,“他们不是已经接到圣旨要禁烟的吗?”工人们笑作一团说:“你笨呀,谁不知道贩大烟赚钱呀,他们只是嘴上讲着禁烟,实际上暗地里勾结着洋鬼子贩烟。
”第二天,林则徐又打扮成一个大烟鬼,穿上一套黑胶绸衫,耸着肩膀,走进了一间大烟馆,林则徐躺在床榻上,刚好旁边的床榻上有位烟客正在吸烟,林则徐就和这位烟客交谈起来:“伙计,往后想吸烟就难了,听说皇上派来一位钦差大臣,专门来广东禁烟的,以后烟馆也不能开啦。
”而那位烟客毫不在乎的说:“呸!那些官员,还不是一样的货色,只要将钱塞满腰包,就能堵住他们的口了。
”第三天,林则徐又和随从们到广州的大小茶楼去,一边饮茶,一边和茶客们交谈,并查清了官府如何与洋鬼子勾结贩烟的实情,并把那些贪官污吏的名字,一一记在心里。
随后,林则徐才换上官服,坐着八抬大轿,去总督府上任去了。
林则徐上任之后,就把那些参与勾结洋人贩烟的官员,还有那些烟商烟贩,统统抓起来,将他们革职的革职,法办的法办,更吓的英国贩烟头子灰溜溜的回伦敦去了。
最后,林则徐将没收的鸦片都集中在虎门,当众销毁。
8 虎门销烟教学目标:抓住虎门销烟的壮举,让学生整体理解整个事件;通过让孩子观看影片《鸦片战争》来了解当时的悲剧,同时结合所了解的鸦片危害,并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明确销烟势在必行;重点把握销烟过程,了解销烟步骤及销烟时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朗读中感悟销烟的意义,把握文本内涵,抒发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2)课件。
2.学生准备: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故事,了解历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生字。
重点、难点:理清课文层次、脉络。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1.出示林则徐画像,提问:他是谁?他以前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
3.解题:(1)出示地图,介绍虎门的位置。
(出示课件)(2)圈点“烟”指什么?“销烟”又是什么意思?(3)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吗?(教师相机介绍鸦片的危害,及中国深受此毒害的境况。
尽量让学生介绍)(4)你对林则徐还有什么了解?简介人物。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介绍课文的主要人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挖掘题目资源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检查预习:(1)在预习中,你了解到什么?给大家汇报一下。
(2)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2.教师整理问题归类,并且板书。
3.学生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读后讨论: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经过。
5.再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齐读。
(出示课件)(2)正音,重点强调“寨、渣”读翘舌音;“分、担、缴、侮”读准声调。
(3)这些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你怎样记住它?(提示“讯、泄、侮”的笔顺写准确,“抛”字结构要匀称。
)(4)尝试听写,并检查反馈。
(5)在这些词语中,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6)齐读生字词。
《虎门销烟》课文主要讲述了1839年6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在这篇课文中,主要人物林则徐被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他坚定地主张禁烟,并且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他通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成功地销毁了收缴的鸦片,有效地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
此外,课文还描绘了销烟活动的壮观场面,详细描写了销烟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意志和无畏精神。
同时,通过描绘民众的反应和外国商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整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细节,使得整个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总之,《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林则徐禁烟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族危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虎门销烟的故事5则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在1839年3月的一天,广州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珠江两岸,争着目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风采,同时也在等待他完成一件大事,就是销烟!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这还要从当时的鸦片走私猖獗说起。
嘉庆皇帝后期,清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而此时欧美国家发展却很快,欧美国家的商人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作为他们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目标。
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立国,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很小,加上清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于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销路,相反,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在外国却大受欢迎。
这样一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中国,外国人不愿意了,他们就想透过走私吸食后会上瘾的鸦片来获得暴利。
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即位,在道光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鸦片的输入量只为四千余箱,短短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鸦片泛滥,不仅仅使中国人身体越来越差,还使很多白银流向外国,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清政府于是实施了禁烟政策,但没想到鸦片走私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
大家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禁烟的强烈支持者。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他的父母指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当大官。
但是林则徐的父亲收入很微薄,林则徐的母亲每一天在操持完家务后,还要做些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负担。
在这样的状况下,送林则徐去念书是相当困难的,但好在林则徐的父亲是私塾老师,他打算亲自培养林则徐。
于是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教他四书五经;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
随着林则徐慢慢长大,他的家庭也越来越困难,于是林则徐只好离开家乡,当了私塾老师。
之后他又辞去了私塾老师的职务,到了厦门,得到一份海上防务方面的工作。
幸运的是,林则徐受到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张师诚的府中工作。
然后林则徐中了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实现了父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