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 格式:pdf
- 大小:143.7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国家机关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中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职责。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手段。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和要素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经营目标,采取的管理手段和制度。
它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限、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等,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并防范各种风险和不当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障组织的财务、人力、物资等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确保组织的决策和行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防范和减少组织面临的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控制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和氛围,包括组织的价值观、道德风险评估是指组织对其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评估出的各种风险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以防范。
控制活动是指组织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审批流程等,对各项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过程。
信息与沟通是指组织内部员工之间和组织与外部各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监督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措施进行监督和审计的过程。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和责任,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
其次是内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工作需求,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的落实和执行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规章制度要落到实处,各项控制措施要全面执行,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最后是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权限,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并防范各种风险和不当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六个关键控制点作者:刘莹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23期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方面的需求和标准,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但依照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普遍都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就会导致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自身认识不具备统一性的特点,不仅会对整体工作的效率造成影响,还会对控制工作的水平造成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对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保障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奠定—个坚实的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1.无偿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各个方面的资金支出来说,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造成影响,而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需求和标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都能够无偿占有和规划资金的支持,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国家相关部门不会关注资金的使用状况,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影响。
2非盈利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相关业务的过程中,不是为了单一获取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关服务活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要保证能够对财政资金科学合理的运用,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从而保证能够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的效果。
3资金收支受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具备非营利性的特点,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相关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对于这些消耗来说,不能够通过盈利对其进行补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要保证其自身的预算工作具备法律性的特点,保证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保证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内部控制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它与单位的正常运营、风险管理、财务稳健等方面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内容及其实施方法。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因应其目标而建立、全体成员共同推动的一种控制机制体系。
其意义在于,帮助单位实现目标、规避风险、提高效率、保证财务稳健。
内部控制管理涉及单位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资金使用、信息管理等等。
在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将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内部控制管理有助于风险管理。
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
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单位可以及时识别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内部控制管理有助于提高效率,并保证单位的财务稳健。
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将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确保单位的财务状况健康稳定。
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单位的目标,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和确保财务稳健。
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条件。
这包括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层的态度和行为、沟通机制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单位可以了解到各种潜在的风险,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包括各种具体控制措施的制定、实施、执行。
这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
4. 信息和沟通:信息和沟通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及措施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对其运营目标、经营活动、管理行为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进行的监督、管理和评价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组织运营的正常与安全,防范错误、欺诈、挪用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并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控制等方面。
如何通过这些控制来管理和评价组织内部的运营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
1. 控制环境不利: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部门职能分工明确,权责对立,往往导致管理机构不稳定,控制环境不利。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设立、调整、撤销等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权利争夺或人情关系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控制环境的不利局面。
2. 风险评估不足: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
例如,在采购、招标等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对供应商资质、合同风险等问题缺乏足够的把控能力。
3. 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控制活动时,往往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例如,在资金管理方面,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往往缺乏有效的预算管控、报销审批等制度和流程,导致意外支出、挪用基金等问题时有发生。
4. 信息传递不畅:行政事业单位在采取内部控制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传递的问题。
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流通机制往往不太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内部管理效果。
1. 改善控制环境:通过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式,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2. 强化风险评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该充分评估其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和控制措施。
在采购、招标等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决策的公正、公开和合法性。
3. 加强内部控制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完善、实施制度化的内部控制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资产管控、做好审批流程管理,避免出现挪用、侵占等问题。
内控经纬INTERNAL CONTROL WARP/WEFT244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注点文/李伟摘要:近年来,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入的进行,建立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关键点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一)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目标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目标,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营运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的需求,为人民提供便利,提供社会服务。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时,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同时保证服务的公平性,所以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就不能以营利作为核心。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国家财政部门拨款,根本上是来自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维护公民的权利,确保财政支出的透明与公开性,进而全面推进我国责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为以下五个层次:一是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指的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二是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是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基金以及实物资产的安全,防止资金被挪用、资产被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三是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是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是对单位经济活动客观的记录;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指的是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贪腐行为;最后一个层面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追求的最终目标,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美国审计总署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探析许伟玲【摘要】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要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签制度,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要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期刊名称】《西部财会》【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作者】许伟玲【作者单位】秦都区会计管理局,陕西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当前在各地进展仍不平衡,突出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隐患较多等问题。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找准关键控制点,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规避和应对风险,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确保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单位在设置不相容岗位时,首先,应确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通常有6大类主要的不相容职务。
一是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二是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三是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经济的职务要分离;四是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五是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使用这些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六是执行某些经济业务与监督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其次,确定内部控制关键岗位。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