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从过去注重数量扩张到注重质量提升、从过去重工业为主向重视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转变,推动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过度依赖投资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都是体制机制性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等,进一步破除各种妨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够释放出更多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过去,中国经济以加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各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只有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在当下的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才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
四、推进供给侧改革,释放供给潜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释放供给潜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供给瓶颈和制约因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旨在以供给侧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逐步改变传统的需求刺激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供给侧结构调整一方面,这包括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来增加高质量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淘汰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特别是通过深入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不断推进高质量供给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二、供给侧流程和技术的改善这包括通过推进“智能化+人性化”的生产和服务方式,提高流程和技术的效率,优化加工和生产流程,提高各类服务的可靠性和便利性,推进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三、供给侧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占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地位。
因此,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部门协调性,降低动力、物流、能源等方面的成本,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四、供给侧产生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中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来优化经济的供给结构,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税收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提高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此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它要求政府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创新和升级,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优化性,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时,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采用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现下滑,甚至滞胀状态。
因此,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关键点。
“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两种基本方法,目的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供给为中心。
传统的经济发展都以需求为导向,即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和供给。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以供给为主导,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意味着要以创新为驱动,培育新增长点和动力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二、着力优化供给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要提高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比重,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还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市场化运作水平;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三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四是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五是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开放,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六是促进就业创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
要加大改革力度,坚决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健全相关政策和措施,破解改革中的难题和瓶颈,加强改革的组织和统筹,确保各项改革能够顺利稳妥地推进。
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责任制,确保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创新驱动等多方面的工作,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各种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整个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它们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革具有以下的原因和举措。
一、内涵原因1. 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成为新特点。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转变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仅要把握优势产业,更要重视高附加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开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济,推进经济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3.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过多的粗放型投资和产能过剩,造成了产品过多供给,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降价甚至破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掉产能过剩的行业,可以减少过度竞争,使生产方式更加稳健,消除生产过剩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商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举措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为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政府服务。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竞争力态势,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境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改革行业知识经济结构,创新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适度扩大中低端产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洁净化、绿化和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学号:201430710020 姓名:陈丹苹专业:金融学(全英班)摘要: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曾多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近年来需求侧的政策似乎出现疲弱状态,经济增速出现降低。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来调整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从而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供给侧改革这一举措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供给侧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增长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和措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GDP逐年增长,GDP增速也十分可观。
但近几年来,GDP增速似乎有所回落。
追究其背后原因,不难发现是政府一直推行的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钝化”现象,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成效越来越弱。
货币政策的疲弱导致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的减缓,也许并不是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刺激。
恰恰相反,消费者的需求是趋近于饱满的,但是供给侧的三驾马车(劳动、资本和技术)并没有有效地跟上。
长期以来,供给侧基本被忽视,钢铁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严重,结构性的有效供给却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
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被提出来,用以解决当前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需求侧的政策疲弱这一问题。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同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供给侧改革,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削减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迷,造成企业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坚决削减过剩产能,消除行业间的不合理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改善投入环境。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意愿和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改善企业投入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4.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活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有力的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新一轮改革,其主要
目的是改变以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和短板,使国民经济建立在市场化、法治化、国
际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依赖于大规
模的资本积累和生产的规模化,对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
竞争的加剧,中国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环境优势)越来越小,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只有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保持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举措包括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夯实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等。
其次,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需要各
种行业优势的相互匹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举措包括淘汰产能过剩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
造业、发展服务业、把握人口红利等,尤其是加强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让经济
的增长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互不冲突。
最后,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和法治化。
供给侧改革需要借助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力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
特别是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领域,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法治化水平。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体系,需要有关方
面多方合作、统筹协调。
其根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型,以及
实现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对市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旨在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改革。
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时期,面临着行业结构、产能过剩、创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内涵原因1. 经济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以疯狂扩张为特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而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地表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上。
这种制造业导致了过度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耗能源,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质量和服务的需求,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任务便成为了必要的。
2. 供给侧成为瓶颈供给侧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而当供给侧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时,改革便成为了必须的。
以往的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出口和债务,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慢慢显现出其缺点,因此才有了新的供给侧改革。
3.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低水平劳动力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新的阶段需要深度升级,这便需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二、举措1.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应该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扩大这些产业的规模,提高其市场份额,同时逐步减少劣势产业的产能,逐渐淘汰这些产业。
2. 创造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和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够走上更加高端、高质量的道路。
3.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应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工业设计等手段,加强对品牌的管理,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 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应该推出一系列市场调节机制,包括产权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市场竞争体系等,鼓励市场化改革,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
5.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应该严格监管和执法,加强保障消费者权益、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从而提高生产力的质量与安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供给体系,增强供给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改革方向。
它是对传统的需求侧管理和调控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转型升级。
一、激发市场活力,解决体制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改善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解决传统需求侧管理难以解决的体制性矛盾问题。
这主要包括改革和优化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清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的内在动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这主要包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三、推动经济增长质量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升级。
这主要包括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四、提高供给侧灵活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提高供给侧灵活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这主要包括深化供给侧改革,增加供给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实现供给侧的动态平衡。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供给侧的开放和体制创新。
这主要包括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优化相关政策法规,改善国际投资环境,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市场体系,以实现供给侧的开放和体制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市场活力激发、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增长质量转型升级、供需动态平衡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等方面。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核心,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改革思路和行动。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供给结构。
传统的供给侧结构存在着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导致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优化供给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供给结构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创新发展。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支持。
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供给侧改革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以促进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
制,以提高供给侧结构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内涵包括优化供给结构、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等方面。
只有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和竞争力的改革。
其内涵是指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入瓶颈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下滑和传统发展动力减弱。
在这一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中国供给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中国供给结构的严重失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高产能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调整行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技术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
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转移和应用。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和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金融体系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内涵是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战略举措,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
去产能是指通过减少过剩产能,促使供给侧结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就业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去库存是指通过减少库存积压,调整存量市场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去杠杆是指通过控制债务增长,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突出,传统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在效率和效益上已经面临较大挑战,需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符合时代要求和国际发展趋势。
四是解决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杠杆率过高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压力。
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一是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水、气、电、热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
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供给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增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六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主题之一,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被视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是指在总需求放缓、经济增长下行的背景下,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坚持发展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发展为中心,即通过改变供给侧的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做到以供给优化为导向。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增加供给,忽视了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导致了产能过剩、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等问题。
当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从规模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二、重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同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调整供给结构,但不是完全忽视需求侧的作用。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改革过程中需求侧的作用同样重要。
通过激发市场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可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解决结构性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要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可以从减税降费、推动技术创新、改革创新体制等方面入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前的问题解决,还需要着眼于长期发展。
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国际合作与内外需求的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合作的比例,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拓宽市场,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是在坚持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发展方式,协调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着眼于国际合作与内外需求的结合,深化改革并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供给侧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传统的需求侧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效果逐渐减弱,供给侧经济政策则强调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潜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改革体制机制包括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任。
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产权保护,提高产权交易效率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强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供给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强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协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更高质量、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与需求侧政策相协调,通过改革需求侧的营商环境,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推动供需两侧的良性循环。
也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引导和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卢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紧扣“改革”这个中心词,厘清这一概念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在于“改革”,逻辑重心是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性、机制性改革。
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的常识性理解同时也定义了其“不是什么”。
首先,它不是常规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其次也不同于供给侧调控措施。
观察近年来我国经济深度调整期形势的特点,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双重取向或内涵:其一,通过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为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助推动力;其二,通过加强市场预算约束与宏观财经纪律,切实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扩张派生的失衡与风险,有效防控调整阶段资产泡沫新风险因素。
加快关键领域市场化取向改革,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利用市场约束与出清机制化解资产泡沫因素与金融风险,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内涵。
第一重内涵强调,力推关键领域市场化取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才能使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得以进一步释放,使得我国技术、产业、经济结构更好提升。
以应对产能过剩难题为例,我国转型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对属地企业仍存超越市场经济原则的过度行政保护,使得失去市场自生能力的企业难以退出;导致环境保护等方面执法落实未到位,难以化解僵死企业产能过剩,不利于供给侧变量更好地响应需求变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重新界定塑造政企关系与政商关系,通过市场、法治方法倒逼缺乏自生能力企业退出,综合解决产能过剩难题并助推结构调整。
第二重内涵是通过加强市场预算约束与财经纪律,以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防控资产泡沫化与过高杠杆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体现广义范畴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
从国内外经验观察,对上述问题的消极回避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可取,采用大规模刺激措施只能拖延甚至加剧矛盾,务实合理应对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重视发挥市场预算约束和宏观财经纪律作用,借助市场出清方式,有序化解经济过度扩张与资产泡沫化带来的失衡因素与风险。
从双重内涵角度理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发展实践有什么关系?卢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现实经济形势客观演变发展提出的重大政策命题,其双重内涵体现在改革开放时代不同时期转型的发展与宏观稳定政策实践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源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理论源流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了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社会再生产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强调了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的变化,合理调节产业结构,提高产能水平,以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正是在积极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充分表明,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还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景,为中国经济发展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核心就是要根据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平衡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加快实施经济转型升级。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与核心命题作者:刘文勇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2期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来,其内容体系和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据典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需要深刻领会其核心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均衡思想的重要发展成就,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的理论品格在当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创新性成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历史任务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有机对立统一逻辑关系的必然要求,是经济思想史中宏观调控理论的重大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扩大开放;产业结构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2-0143-08基金项目: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型智库研究项目(18ZK054)作者简介:刘文勇,1975年生,黑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发展历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形成了值得称赞的中国经验。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
传统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投资收益率下降,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产品利润率水平不断降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渐失,国内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已在渐进式改革开放红利下成长为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的同时,国内生产能力却无法有效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矛盾凸现,大量国内消费力向国外流出,影响了国内社会再生产循环,加之出口规模与水平的收缩,国内实体产业发展必然受损,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国内产业衰退、整体消费能力下降,中国将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传统增长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而以往的渐进式改革已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当前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入的触及生产力水平,能够实现生产力水平重大提升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其内涵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深入推进机制创新、结构性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们从不同方面来看看这一重要改革的内涵。
第一,需求侧管理。
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转型和升级所面临的供需问题。
在中国经济结构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高投资、高债务和过度的供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需求侧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灵活。
通过提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品质,加强创新和产业协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需求的统一性,这样有助于推动供应结构升级。
第二,提升供给结构。
以前,超额投资、大规模扩张等长时间的无节制扩张,导致了资源的无效盘绕,资源供给的过度冗余和供给结构的不合理。
而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今天,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
这就要求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市场化调节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更好的配置和发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扩大开放程度。
供给侧改革不仅局限于内部改革,还要从开放的角度来考虑。
今天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贸易和经济的联系,扩大开放程度,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国内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
同时,对外开放,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还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水平,拓展消费市场。
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改善行政运作。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改善行政机制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为政府的行政运作相当于经济生态的管理,很难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时应注意减少行政的重复工作,加强监管和执法的统一性,提高行政效率,给企业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从而实现市场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我们许多方面紧密相关,为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更多的策略性思路。
从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马克思的货币物役性思想研究 (项目批准号:12C K S 003)的阶段性成果㊂杨兴业[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发了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该命题强调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是由特定生产方式决定的㊁以生产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㊂以此科学内涵为基础,可从两个方面加深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着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矛盾本质的主要观点;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重点推进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也同样契合马克思所总结的在市场经济体系内部解决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㊂[关键词] 马克思;生产;消费;同一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简介] 杨兴业,法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㊂ 自2015年年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关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具体表现为高端产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与低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并存㊂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㊂此外,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㊁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㊂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 新自由主义 ㊂[1]156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深入推进这一重大改革举措,有必要在理论上深入发掘其内在意蕴,并凸显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㊂本文的初步探索表明,马克思的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在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方面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性意义㊂从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一㊁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命题的科学内涵在对社会生产方式各个环节的论述中,马克思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讲是着墨较少的,因为 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2]30㊂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消费活动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经济学意义仅在于其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作用与反作用,而这正是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所着力阐明的观点和意旨㊂文本研究表明,马克思针对该命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这篇经典著作中㊂在文中,马克思通过对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分析,形成了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命题内涵逐渐递进㊁深入的两个层次㊂层次一:生产与消费的 直接同一性 同一性 是来自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着眼于思辨的 绝对同一 (或 具体同一 ),被黑格尔当作哲学的根本任务㊂①虽然经过唯物辩证法的改造, 同一性 的范畴转变为立足唯物主义基础的 辩证同一性 ②,但从‘导言“的文本语境来看,马克思在这里借用这一范畴却是要表明,消费和生产之间的 直接同一性 这一表述仅仅具有所谓 思辨 的意义,只是 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 [2]31㊂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会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论及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问题,只是由于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消费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所表现出的唯心主义实质,将其论述拖入了所谓的 直接同一性 命题: 对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来说,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㊂不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这样做过,而且平庸的经济学家也这样做过㊂例如,萨伊说,就一个民族来说,它的生产也就是它的消费㊂或者就人类一般来说也是如此㊂ 此外,把社会当作一个单一的主体来考察,是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㊂ [2]35我们知道,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把货币仅仅当作流通工具,并且简单地将资本流通等同于商品流通,因而提出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的著名的 萨伊定律 ㊂而马克思针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亦在其经济学著作中出现过①②黑格尔对此有相关论述㊂ 对于同一的真正意义加以正确的了解,乃是异常重要之事㊂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必须特别注意,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㊂这是一切坏的哲学有别于那唯一值得称为哲学的哲学的关键㊂真正的同一作为直接存在的理想性,无论对于我们的宗教意识,还是对于一切别的一般思想和意识,是一个很高的范畴㊂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9. 对于上帝和同一性的深奥的研究,正如对认识和概念的深奥的研究一样,就是哲学本身㊂ 参见: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同一性 在辩证法中,指 辩证同一性 (或统一性)㊂亦称 矛盾同一性 ㊁ 具体同一性 ㊂与 形而上学同一性 相对㊂认为事物的同一性绝不是无矛盾的自身等同,而是包含着差异㊁对立的同一性㊂在哲学史上,19世纪德国黑格尔最先区分形而上学的㊁抽象的同一性和辩证的㊁具体的同一性,并深刻表述了辩证同一性的思想㊂认为同一是具体的,是包含本质差别的同一,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㊁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同一性的思想,使它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㊂参见: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51-25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多次,其中心意思都在于批驳其方法论上的谬误,即脱离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的形而上学的抽象㊂比如,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 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 一节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 或者,人们说,从社会的观点来看,生产和消费是一回事,因此绝对不会出现过剩,或两者之间发生不协调㊂在这里,社会的观点是指这样一种抽象,它恰恰抽掉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因而也抽掉了由它们所产生的各种矛盾㊂ 在把生产和消费说成一回事的情况下,是把价值增殖这个要素完全抛弃了,并把生产和消费简单地加以对比,也就是说,把直接以使用价值而不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当作前提了㊂ [2]393有鉴于此,马克思在阐述生产和消费的 直接的同一性 这一要点时,就仅列述了国民经济学家的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即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劳动的研究;关于后者的研究是关于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2]34,而没有给予任何正面而具体的评述,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所谓生产和消费的 直接同一性 ,至多也只能归结为 斯宾诺莎的命题: 规定即否定 [2]31,即只达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层次 因而是空洞的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㊁必然被扬弃的命题㊂层次二:生产与消费的 辩证同一性如前所述,与 形而上学同一性 相对的 辩证同一性 表现的是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和制约㊁相互渗透和贯通以及转化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关系㊂虽然马克思在‘导言“中并未专门列明 辩证同一性 这一范畴,但从其对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详细论述中可以发现,他在其中想要阐明的正是这样一种超越了 形而上学同一性 的 辩证同一性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更加深入实质的第二个层次㊂第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㊂一方面,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㊂ [2]33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第(2)点理由㊂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指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产品特性的变化亦会引起消费方式的变革,对此马克思举例说: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㊁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㊂ [2]33另一方面,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为生产的原初目的就是消费①:消费的主体即生产的主体,消费活动使主体的生命得以存续,而主体的主观需要则构成生产的原始动力㊂第二,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渗透和转化㊂马克思进一步的论述表明,生产与消费不仅互为中介和条件,而且是相互生成的: 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中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㊂ [2]34因为被生产出的产品只有经过消费才能完成自己作为产品的规定,生产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而消费也只有经过生产的创造才能具有构成其实质内容的需要㊂然而,这种相互转化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具体的㊁历史的,因为 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①之所以把消费称为生产的 原初 目的,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又增添了价值增殖这一内容㊂从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 [2]35㊂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里的 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 即指生产关系㊂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生产和消费 一节,马克思并未对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同一性 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但在最后论述 交换和流通 问题时,却作了十分简明扼要的总结: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他们构成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㊂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㊂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㊁分配㊁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㊂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㊂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㊂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㊂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㊂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㊂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㊂ [2]40由此可见,消费与分配等生产方式其他环节一样,它与生产的 辩证同一性 内涵就在于:它是特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以生产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㊂此亦即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的科学内涵㊂二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的理论意涵由前述论证可知,对社会生产方式进行 生产㊁分配㊁交换和消费 的抽象划分这一做法本身其实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只是马克思为了与批判对象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所作的 妥协 ㊂所以当马克思结束批判,从正面构建自己宏伟的理论体系时,他事实上就抛弃了这样一套话语逻辑,而以唯物史观方法论为指导,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丰富的感性具体,运用 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方法,探索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㊁发展㊁灭亡的基本规律㊂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再是马克思行文的重点,但该命题的科学内涵却始终贯穿于有关生产与消费关系问题的论述之中㊂而由此内涵引申出的具体理论观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命题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从两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涵㊂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生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入手去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是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决策的㊂马克思的研究表明,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商品的二因素,而追求价值增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则是推动这一矛盾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㊂众所周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规律的揭示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商品是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形式,所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不能例外㊂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之间的矛盾,在资本被作为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又要重新进入流通时,就会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使其进入流通的数量必须受到限制,因为商品作为 特定的㊁片面的㊁质的使用价值, 它只在一定的量上,或者说在某种限度内才是需要的㊂而这种限度一方面决定于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特殊效用㊁用途,另一方面决定于需要这种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定消费的交换者的人数㊂ [2]385;而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属性却要求其对象化劳动能够在流通中不受限制地全部加以实现,因为价值 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3],它的普遍通约性使得其在流通中的实现应该是无限度的㊂然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恰恰就在于,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独立存在,而 使用价值本身(又)不具有价值本身所具有的无限度性 [2]385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述矛盾毫无疑问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一矛盾不仅获得了新的形式而且被进一步加深了: 但是,这一次,这个矛盾不再像在[简单]流通中那样,只是表现为单纯形式上的差别,而是表现为:由使用价值来估量产品,在这里被断然规定为由交换者对该产品的总需要,即由总消费量来估量产品㊂ [2]386并且,这一矛盾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中又被不断扬弃,不断重新产生 而且只有通过暴力被扬弃(虽然这种扬弃在达到一定点之前只是表现为平静的平衡作用)㊂[2]386很显然,马克思这里所提到的经历不断扬弃和重生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生产过剩矛盾: 普遍生产过剩所以会发生,并不是因为应由工人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或者说,不是因为应由资本家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而是因为这两种商品生产过多,不是对消费来说过多,而是对保持消费和价值增殖之间的正确比例来说过多;对价值增殖来说过多㊂ [2]433显然,马克思认为,普遍生产过剩的原因是在于供给侧一方的,而这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的本质原因,其历史特殊性只在于全球化㊁经济体制转轨等特定条件使得这一产能过剩表现出严重的结构性比例失调,但这种比例失调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由于在供给侧 资本无限度地追求超额劳动㊁超额生产率㊁超额消费等等,(所带来的)超越这种比例的必然趋势 [2]394㊂由此可见,只有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产能过剩才能得以被彻底根除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毫无疑问正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找到了矛盾的症结所在㊂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社会生产力㊁开创世界历史方面的巨大作用表明,虽然生产与消费的普遍矛盾在该生产方式下无法彻底消除,但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优化调整却是在体系内寻求出路的正确途径㊂在其著作中,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明确指出,资本的进步性就在于它不断从供给侧产生出新的条件来为克服上述矛盾开辟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而开放的世界文明得以形成㊂因为 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㊂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㊂ 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㊁扩大需要㊁使生产多样化㊁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2]390㊂那么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为克服其增殖障碍所创造的诸多条件中,有一项能够特别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涵,这就是多样化产业体系的创制㊂马克思指出,资本为了实现其价值增殖就必须克服消费所形成的自然限度,而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从供给侧 创造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㊂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获得的剩余劳动不单纯仍然是量上的剩余,从马克思 生产与消费同一性 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同时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 [2]388㊂联系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进行的那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实质上就是在追求一种 单纯的量上的剩余 ,而没有形成真正多样化的具有 质的差别 的产业体系㊂那么如何创制一个多样化的产业体系呢?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指明了道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 [2]389,而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㊂另一方面,要培育社会的人的消费能力,因为 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 [4]107,而其根本途径仍在于从供给侧发展生产力,其实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㊂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劳动时间的节约,就等于自由时间的增加, 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4]107-108;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将使其自身获得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产生尽可能广泛的需要,拥有多方面享受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 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2]389;而这样的人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更重要的是当他作为生产者重新进入生产过程时, 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同时就是训练,而对于头脑里具有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实验科学,有物质创造力和对象化中的科学 [4]108,于是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4]108㊂同样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㊁发展生产力的基本任务也被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度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㊂ [1]156参考文献[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㊁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编辑:蔡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