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第1编3-1随堂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编第四章第4节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撼庭秋晏殊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词首两句,即点出主题,主题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罗敷歌贺铸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
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④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
②书鸿;传书的鸿雁。
③水调:曲牌名。
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西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词句所具有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惋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注]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第二编第四章第3节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地高处望云开。
(1)“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后两句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赋西风以人格。
(2)“如鹤立”描绘了白发农人的形象,“鹤立”的姿态给人以持久、执著的感觉,写出了农人的迫切心情;其次,“麦地”的背景,交代了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高处”暗示了农人的急切心情,显得非常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著韩偓①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第二编第五章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3)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6)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7)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答案:(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停车坐爱枫林晚(3)日月忽其不淹兮(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拄杖无时夜叩门(6)见贤思齐焉(7)社稷次之2.补足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杨柳依依雨雪霏霏(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根据提示,默写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2)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夏日绝句》)(4)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高三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怏怏不乐明查秋毫B. 涣然冰释一愁莫展C. 锲而不舍出类拔萃D. 相形见拙风声鹤唳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神很好。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答案:D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是为人孤僻,总是独来独往。
B.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是为人孤僻,总是鹤立鸡群。
C.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是为人孤僻,总是出类拔萃。
D.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是为人孤僻,总是特立独行。
答案:D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B.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D.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让人无法忽视。
B.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让人印象深刻。
C.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让人耳目一新。
D.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让人心旷神怡。
答案:B6.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躲在角落里。
B. 他像一只狮子,威风凛凛。
C. 他像一只猫,悄无声息地走过来。
D. 他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答案:D7.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勇敢、智慧、善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他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
C. 他总是那么热情、那么积极、那么乐观。
D. 他总是那么小心翼翼,那么谨慎,那么细心。
答案:B8.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为什么他总是那么优秀?因为他勤奋努力。
语文天天练1答案一、(15分)1.B (A.诌zhōu C. 便biàn D.纤xiān)2.A (B. 爆发力C.为人不齿D.栽赃)3.C(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此处符合语境。
A.“如芒在背”不与“好像”连用;B.“娓娓动听”指说话好听,不用于音乐;D.“安之若素”是褒义词,指在遇到危险和意外时还能和平时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此处褒贬误用。
)4.D (A.“甚至”前面的顿号应改作逗号。
B.“边缘化”后面逗号改分号,“家务”后逗号改为句号或冒号。
C.引号里句号移到括号外面。
)5.B (A.结构杂糅,删掉“由于”或者“为此”。
C.成分残缺,“解决”缺少宾语。
D.语序不当,调整为“生动展现原汁原味的语言生存状态,传达国人真实的心理情感,敏锐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
)二、6.D(征:征召)7.A(连词,表修饰。
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介词,给②介词,和D.①副词,趁机②介词,通过,经由)8.C(②体现方望的谋略④间接体现⑤没有认清更始的真实意图,试图归顺汉室)9.D(错在“隗嚣谋划让诸将劫持更始帝刘玄向东投降光武帝”,原文是其他将领想要劫持刘玄向东投降光武帝,隗嚣也参与了他们这个谋划。
)语文天天练2答案一、1.C(A 分别为duïdúqiǎng qiáng zài zǎi B 分别为yùyǔjiâjiězāzhāD分别为cháo zhāo jín jīn shízhì)2.B(A“下角料”应为“下脚料”C“坐阵”应为“坐镇”D“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3.C (①渗透:逐渐进入,多用于抽象事物。
渗入:无孔不入地钻进去,多含贬义。
②颠覆:推翻。
颠倒:位置相反或错乱。
③“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4.C(A“耸人听闻”侧重故意夸大渲染,此句中应用“骇人听闻”;B“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D“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第二编第六章第1节二考查角度之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事故之后韩少功有个村子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
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电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
到最后,几乎所有人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中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供电公司应对死人负责。
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
村民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要连车带人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
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形势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有口难辩的泥潭。
人们异口同声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一齐砸过来。
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也还不够。
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12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
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
但这算什么调解?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出人意料。
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是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
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个家庭,还要毁掉第三个,你说是不是?”“但①事实究竟是②事实……”我支吾着。
“③事实是,现在的三家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太……”“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不过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了几次单,麻将桌上少点了几个炮儿。
你还不知道他们?”我无话可说。
我以前只知道法制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
村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
第二编第一章第7节1.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多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解析:本题材料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要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感情要真挚,思想要健康,并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①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②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③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2.200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集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险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
解析:解说词,即口头解释说明的词。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达到宣传的效果。
其格式为:“现在走过来的是……,他们(面貌)……,他们中间有(人物)……,他们的精神……”。
答案:以“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为例:现在走过来的是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方阵,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
今天,我们的外来务工者不仅在为城市的物质文明添砖加瓦,而且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奉献着光和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己之利,而是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这就是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3.请以“我为________鸣不平”为开头,选取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学过的一个文学形象进行反向分析。
80字左右。
我为________鸣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语句扩展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及答案目录1-1《沁园春-长沙》2-1《雨巷》1-1-2-2《再别康桥》1-3《大堰河一我的保姆》2-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2-2-6《鸿门宴》3-7《刘和珍君》3-8《小狗包弟》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4-10《别了,“不列颠尼亚”》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11《包身工》4-4-12《飞向太空的航程》1.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A【同步达纲练习】基础知识强化: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廖廓(1i a o k u d)百舸(k&)碧(bi)透B.苍茫(can g man g)沉浮(f u)携(x i e)带C.峥蝶(z hen g r on g)遒(q i u)劲挥斥(chi)D.惆怅(ch6u c han g)遏(仓)阻激(ji)扬橘(j11)子洲竟-(j i n g)自由岁月稠(c h6u)万户侯(h6u)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峰/岁月稠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第二编第六章第1节一考查角度之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
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
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
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
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
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
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
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
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
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
53天天练第语文第3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答案1、2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酝酿(rùn)抖擞(sǒu)收敛(liǎn)神采奕奕(yì)B.贮蓄(zhù)坍塌(tān)怂恿(sǒnɡ)拈轻怕重(niān)(正确答案)C.虐待(nüè)棱镜(línɡ)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D.镶嵌(xiānɡ)莅临(wèi)怅然(chànɡ)咄咄逼人(duō)2、1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后在哪里高就?令郎小学毕业了吧?”他这样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此诗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63. 下列选项中,加双引号字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单选题]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C、“箬篷”覆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正确答案)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跌宕dàng 佳肴yáo 供不应求gòngB、踱步duó契约qì锲而不舍qìC、赝品yàn 租赁lìn 果实累累léi(正确答案)D、帐簿bù裙褶zhé藏头露尾lòu6、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描写的周瑜是一个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年青将领形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五岳之首是()[单选题] *衡山泰山(正确答案)恒山嵩山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孰(谁,哪一个)能无感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B.彼(那些)童子之师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赠送)之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正确答案)9、“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中“徘徊”的读音是“pái huái”。
第二编第四章第2节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时令当在凉秋。
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
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
“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还荆州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龚鼎孳[注]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第二编第三章第4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游庐山后记[清]恽敬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
壬戌,侵晨,沿麓行。
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
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
出太平宫,潄宝石池。
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
乙丑,返宿报国寺。
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
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
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
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涧声清越相和答。
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
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
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
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
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
径.天池口,至天池寺。
寺有石池,水不竭。
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
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
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
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
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
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
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1.下面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游踪的变化的一组是()①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
②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
③度石桥,为锦绣谷。
④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
⑤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
⑥径天池口,至天池寺。
⑦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A.①②④⑤B.②④⑥⑦C.①③④⑥D.③⑤⑥⑦解析:①交代“从白鹿洞往西到栗里”的地理位置;④写山石的气势以及山峰的高峻。
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复习试题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复习试题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绯闻(fēi)说服(shuō)恪尽职守(kè)按捺不住(nà)B. 矿藏(zàng)盥洗(guàn) 瞠目结舌(chēng)溘然长逝(kè)C. 忸怩(niē)隽永(juàn)锃光瓦亮(zèng)令人咋舌(zé)D. 追溯(sù)埋怨(mái)下自成蹊(xī)穿凿附会(z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布署笔杆子要言不烦陈词滥调B. 慈祥摄相机唉声叹气浅尝辄止C. 急躁露马脚顶礼膜拜出奇不意D. 渲染发帖子情投意合殚精竭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B.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择善而从。
C.十二五的第一个年头国家财政税收稳定增长,跨过十万亿大关,这都由于中央决策者们和经济界人士高瞻远瞩,从长计议。
D.光芒万丈的美国篮球巨星,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也不过是棋子,而摆布棋子的大手,就是能翻云覆雨的NBA资方。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考生赶考,请携带您的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或“军校学员证”),若无上述证件,将无法进入考场。
B.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记得温总理曾说过“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只要领导干部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宝贝”,虚心听,广泛取,就是国之幸、民之幸。
C.“三公消费”是指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费出国。
问题难治,是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
因此,根除官员头脑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编第二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
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
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之推。
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之推。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
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
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
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
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
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
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
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
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沿至清明。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
寒食节期间禁火,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
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
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
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
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第二编第三章第2节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
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识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解析:此题可采用“代入筛选法”“句意分析法”等。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大多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与课文中的相同虚词进行比较。
这种形式也就使“代入筛选法”成为解答此类题的首选。
本题A项第二句是《劝学》中的一句话,句中的“而”表转折,把其意义代入第一句中,显然符合本句中“为政宽简”与“事不弛废”之间的关系,这样,依据“句意分析法”可以确定第一句中的“而”也是转折关系。
同样的方法推断就可以发现:B项中前一个“则”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语文答案高三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欣赏识记1.(1)写作特色的主题是人的情感体会,表达的手法美妙而丰富。
(2)有用片段陈述文的写作手法。
(3)诗的特点:短小、音乐性强、涵义深远。
理解2.(1)韵律特色:五言绝句唯美、严肃、写意。
(2)具体内容特点:概括简练、凝练书写,形象生动。
运用3.从阅读以上诗歌,深刻领会古代诗歌独特魅力,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意蕴。
第二单元:古文阅读识记1.(1)古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读多遍才能完全理解。
(2)古文句式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去解析。
理解2.(1)古文讲究写作技巧,对修辞、意境的表现非常讲究。
(2)古文内容常涉及历史、文化、哲理等方面。
运用3.通过研读古文,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识记1.(1)现代文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情感共鸣。
(2)现代文对语言运用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和表现力。
理解2.(1)现代文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情感表达等。
(2)现代文常涉及实际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运用3.通过阅读现代文,了解社会风潮、人文情怀,提高自身审美水准。
第四单元:修辞手法应用识记1.(1)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2)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2.(1)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2)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
运用3.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五单元:作文写作技巧识记1.(1)写作时要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确保表达准确。
(2)作文的结构要合理,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理解2.(1)作文的语言要朴实、自然,不浮夸。
(2)作文的立意要新颖,能引起读者共鸣。
运用3.不断练习写作,积累写作经验,培养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经过以上对高三语文教材基础知识梳理的内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识记、理解、运用等方式,能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天天练(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组是( )A. 处境/处理裨将/大有裨益擂台/擂鼓助威B.累赘/累积慰藉/杯盘狼藉估量/量体裁衣C.干劲/遒劲横竖/满脸横肉角力/勾心斗角D. 创伤/重创奢靡/所向披靡押解/浑身解数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以风卷残云之势在两周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其影响之大让人始料不及。
B.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破环十分严重,整个汶川县城更是千疮百孔。
C.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三米跳板比赛中,名将郭晶晶最后一跳尽善尽美,接近满分,最终获得该项目冠军。
D.随着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人,一些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已经可以和城市学校同日而语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导致不少婴幼儿患上结石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B.奥运会结束后,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水立方”的清场工作基本完成,将在两个星期之后迎来第一批游客。
C. 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所致。
D. 国家允许农民以砖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废墟是课本,;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1)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2)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3)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4)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5)因此,废墟是手段(6)因此,营造是手段A.(1)(3)(5)B.(2)(4)(6)C.(2)(3)(6)D.(1)(4)(5)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第一编第一章第3节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倍.率解剖.旧醅.赔.偿损失恕不奉陪.B.倒霉.侮.辱晦.涩天涯海.角诲.人不倦C.坡.度被.覆偏颇.推波.助澜披.星戴月D.碑.文牌.匾裨.益沁人心脾.纵横捭.合解析:A.“赔”与“陪”读音相同;B.“晦”与“诲”读音相同;C.“坡”与“颇”读音相同。
答案:D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肄.(yí)业肆.(sì)无忌惮辍.(chuò)学缀.(zhuì)合成篇B.拙.(zhuō)劣相形见绌.(chù)揣.(chuǎi)测水流湍.(tuān)急C.桎梏.(ɡù) 诰.(gào)命夫人媲.(pì)美奴颜婢.(bēi)膝D.盘桓.(huán) 残垣.(yuán)断壁倾圮.(qǐ) 杞.(qǐ)人忧天解析:A项“肄”应读yì,与“肆”(sì)字形相近而读音不同;C项“婢”应读bì;D 项“圮”应读pǐ。
答案:B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俏.丽树梢.峭.拔刚劲霄.壤之别B.纶.巾沦.陷囫囵.吞枣论.资排辈C.荟.萃杂烩.脍.炙人口市侩.习气D.贿赂.烙.印束之高阁.络.绎不绝解析:A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qiào、shāo、qiào、xiāo;B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ɡuān、lún、lún、lùn;C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huì、huì、kuài、kuài;D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lù、lào、ɡé、luò。
答案:D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禅.让阐.明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B.奴婢.稗.官捭.阖俾.有所悟大有裨.益C.青苔.怡.然鞭笞.百战不殆.贻.笑大方D.温.和蕴.藉翁媪.气烟氤氲.面有愠.色解析:A项“禅”读shàn,“阐”读chǎn,“蝉”读chán,“殚”读dān,“惮”读dàn;B项依次读bì、bài、bǎi、bǐ、bì;C项依次读tái、yí、chī、dài、yí;D项依次读wēn、yùn、ǎo、yūn、yùn。
三维随堂精练语文必修一答案1、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自怨自艾”“方兴未艾”中的“艾”字读音相同。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1“寒舍”一般用于对自己住处的谦称。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下列关于名著《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正确答案)B.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金玉缘》。
6、下列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泣[涕](tì)[蒜]瓣(suàn)(正确答案)B.汤[匙](shí)[熬]粥(āo)C.机[杼](shū)初[旬](xún)D.杂[拌]儿(bàn)公[侯](hòu)7、下列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宝玉:性格叛逆,鄙视功名利禄,大胆质疑程朱理学。
B.林黛玉:生得倾国倾城貌,又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史上富有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C.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完美典范,品格端方,谨言慎行,举止娴雅。
D.贾母:贾代化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族史侯家的小姐,后来成了贾家的最高统治者。
(正确答案)8、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百舸kě绸缪móuB、橘子jú苍茫chāngC、挥斥方遒qiú层林尽染jìn(正确答案)D、寥廓liào 百侣lǚ9、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chì袅娜nuó(正确答案)B、惫懒bèi 两靥miànC、谬赞miù迤逦lìD、尴尬gān 暧昧nuǎn10、《望岳》作者的朝代()[单选题] *汉秦唐(正确答案)宋11、1“羽扇纶巾,谈笑间”的下一句是“一时多少豪杰”。
第一编必修三第1节一、语言知识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懵.懂(měnɡ) 敕.造(chì)黏.液(nián) 深恶.(wù)痛绝B.洎.及(jì) 霰.雪(xiàn)央浼.(wǎn) 命途多舛.(chuǎn)C.编纂.(zuǎn) 盥.沐(ɡuàn)翠幄.(wò) 茕茕孑.(jué)立D.瑕疵.(cī) 干.细胞(ɡàn)讥诮.(xiào) 踽踽..而行(jǔ jǔ)解析:B.“浼”读měi;C.“孑”读jié;D.“诮”读qiào。
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庇佑意气用事道貌暗然繁文缛节B.笑靥察颜观色一捅而上义愤填膺C.帷幄不胫而走千古传诵仓皇失措D.恶梦一泄千里讳莫如深众说纷纭解析:A.庇佑——庇祐.,道貌暗然——道貌岸.然;B.察颜观色——察言.观色,一捅而上——一拥.而上;D.恶梦——噩.梦,一泄千里——一泻.千里。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和老赵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
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
B.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艰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
C.10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势。
D.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解析:A项“白头如新”指相交虽久却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与和好如初矛盾。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面运用人脸识别系统。
人们在进入奥运场馆时会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安全人员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各类“危险人物”。
C.称歌迷为“粉丝”本无恶意,却让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歌迷当作某种舞台装置似的“物件”,漠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期盼。
D.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与前年相比增加了50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因而比前年增长14%。
解析:A项,“唤起”与“行为”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应在“进入奥运场馆时”后加上“这种系统”或“人脸识别系统”;D项,逻辑关系混乱,从业人数增加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因而”使用错误。
答案:C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象征。
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筑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新高度。
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青藏铁路精神将永远光耀神州大地。
这种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解析:这段文字对“这种精神”的诠释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先有“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再有“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才有了“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传承和升华”及“延伸和拓展”这两组词语本身,就透露出了句子间逻辑关系的信息。
答案:C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舞孟建珍舞是凡身肉体与仙人在灵魂深处的一次交流。
柔软的身躯是源头,音乐是激发器。
音乐响起,灯光、舞美齐上,舞者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再运气到丹田,然后轻轻呼出,于是固体的身体便幻化成一股气流,飘飘欲出,像一股青烟弥漫于大自然与天空之间。
向白云问好,抚慰波浪翻滚的大海,与和风嬉戏,拥抱高山。
对大海倾诉柔情,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对着峻峭威严的高山,柔肠寸断;向远处争奇斗艳的鲜花展出美态,姣艳欲滴;面对波浪壮阔的滔滔江水,激情荡漾,活力无限。
舞在我的想象中是这个样子的。
它不是简单的形体展示与动作表现,它不是踩在地上,而是飘在空中。
舞是灵魂出壳,舞是超凡脱俗。
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们一般在云里雾里飘飘而至,翩翩而去,可谓舞。
小时候,我跳过许多舞。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舞也就是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编排的小节目而已。
在我记忆深处曾有跳裸体舞的不凡经历。
年龄与时间记得不太准确,大约是八九岁,地点在我家东房土炕上,人物有美香、秋梅、我。
是谁和什么原因引起已不记得了,只是拉着窗帘突如其来的举动无法忘记。
是嬉戏?是好奇?是渴望摆脱掉束缚?摆脱依附,抽去肉身,不去考虑舞姿是否优美,不在乎掌声有多高,用魂魄牵系,用感官感应,进入忘乎所以的境地,对生命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体验呼之欲出。
2001年8月,在北京一个废旧的纺织厂房里上演了一场“与民工一起舞蹈”的演出。
这演出是令人惊讶的,惊讶的原因除了演出是在旧厂房这种真实环境中发生外,还有演员中居然有30个在北京做装修的民工:泥水匠,电工,防水工,装卸工,油漆工,杂工。
这个舞蹈没有什么讲究,导演为民工安排的就是他们喜欢干的,民工们挺自在挺愉快,而舞蹈家们觉得和民工在一起演出感到很真实。
这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演出结束后,民工们从洞口回来,厂房里掌声、哨声、喝彩声混成一片。
民工散成一排走在夹道鼓掌喝彩的观众中,人们向这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农民挥起了手。
舞不是舞蹈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舞者,舞蹈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利用身体的空间更大,更自如。
在黄昏的斜阳下,在晨曦的红日中,默默地舞动你的灵魂,你便拥有了舞者的气韵:空灵,飘逸,脱俗。
我常常会一个人舞。
在节奏和旋律不同的乐曲中,头,上下肢,手腕手指,脚尖脚背,或独立分离,或和谐配合,带着梦幻的音乐响起,美妙的旋律游荡在充溢着玫瑰花香的空气中,在音乐的感召中,大脑进入空洞状态,美妙无比的人体这大自然的杰作,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中转动,自由来临,音乐与舞者融合。
这就是幸福的一种,这是人类独有的至高无上的享受。
6.(1)“舞是凡身肉体与仙人在灵魂深处的一次交流”中的“仙人”与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仙人”是否是一个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对“舞”的描写十分精彩,多种辞格兼用。
请仿照其中某一种辞格,摹写出你读这段美文时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是一个意思。
前者“仙人”是指“大海”“高山”“鲜花”“江水”等大自然景物;后者“仙人”是指神话和童话里长生不老并且有种种神通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情思。
(2)示例:这段描写化景物为情思,使人仿佛进入一种如幻如梦、似有似无、亦远亦近的境界,仿佛沉入那种飘渺、甜美、感伤和神秘的心灵诉说之中。
(第一段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格。
)7.文中先写“我”“小时候”跳舞的趣事,接着又写“与民工一起舞蹈”的演出,意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在说明“舞不是舞蹈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舞者”。
8.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说明你对“舞”的理解。
(不超过8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舞是凡身肉体与大自然在灵魂深处的交流,无论小孩还是成人,民工还是舞蹈家,群舞还是独舞,黄昏还是晨曦,只要舞动灵魂,“便拥有了舞者的气韵”。
9.选文第五段描写的舞者“舞动的灵魂”与第一段中相关内容相比,作用有哪些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五段描写“舞者舞动的灵魂”一是照应开头,二是深化文章主旨;第一段中“相关内容”的描写一是扣题,二是为下文表达“舞是灵魂出壳,舞是超凡脱俗”的独特感受张本。
三、语言表达10.下面这段话表述顺序有些混乱,请将调整后的顺序写在横线上。
①岩石是六亿年前的海洋藻类生物化成的。
②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使时光得以凝聚。
③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④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
⑤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
答: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即可)解析:这段话是对石灰岩的解说,③引出话题,①④是解说,⑤是对石头的议论,②是由前面内容引发的议论。
答案:③①④⑤②1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