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一讲:序论一、阅读视野:百年中国文学发展▪起点:1917年标志性事件:《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发表▪定位:(1)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断裂(2)西方与东方的对接(3)现代化、本土化历程中的多元探索1、“第一个十年”▪时段:1917—1927年A、文学现象——(1)新文学的发生:1917;(2)与旧文学阵营的论战(与鸳鸯蝴蝶派;与学衡派;与甲寅派);(3)新文学的分化B、代表作家——鲁迅、胡适、郁达夫、冰心、徐志摩、叶绍钧、王鲁彦等2、“第二个十年”▪时段:1927——1937年A、文学现象——(1)时代重心的转移(地理重心;文化重心);(2)众声喧哗的文学思潮:京派、海派(左翼、新感觉派)(3)各文体的成熟与鼎盛B、代表作家——老舍、沈从文、茅盾、巴金;戴望舒、卞之琳;曹禺;丁玲、萧红3、“第三个十年”▪时段:1937——1949年A、文学现象——(1)文学的区域化:沦陷区、国统区与解放区(2)成熟与分化B、代表作家——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艾青、穆旦等4、“十七年文学”▪时段:1949——1966年A、文学现象——(1)赞歌与颂歌(2)革命经验写作与想象力的匮乏(“一本书作家”)B、代表作品——“三红一创”+青、保、林5、“文革文学”▪时段:1966——1976年A、文学现象——(1)主流文学:“三突出”与“三陪衬”(2)地下文学:朦胧诗的兴起B、代表作家作品——“八个样板戏”、浩然与《金光大道》;北岛、食指与地下写作附: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海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沙家浜》交响乐附:地下文学:▪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北岛《回答》▪食指《相信未来》6、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时段:1977年——A、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频繁更叠(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朦胧诗、第三代诗、女性写作、晚生代写作等)B、代表作家——贾平凹、王蒙、王安忆、张炜、张承志、苏童、叶兆言、余华、史铁生、莫言、毕飞宇、迟子建、阎连科、李锐、陈染、林白;北岛、舒婷;高行健、孟京辉等二、特点:“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一)如何现代▪语符的现代性▪文体与美学品质的现代性▪人性呈现的现代深度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郑愁予《错误》)例三:人性开掘的现代深度例1:鲁迅《孤独者》例2:张爱玲《倾城之恋》例3:钱钟书《围城》(二)怎样文学:现代汉语的美感(东方文学的诗性与灵性》▪例:戴望舒《白蝴蝶》、《我思想》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精读部分小说小说精读部分(共10篇)学习精读小说要注意的问题。
本教材所选的小说一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难度,考生在对小说的思想内容理解上不存在什么问题。
除了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陈染的《窗》等运用意识流手法比较艰涩难懂外,其余小说都采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故事情节发展比较单一,因此容易阅读。
我们辅导只是讲述一下主要故事情节,没有对小说故事内容进行全面串讲。
因此更要求考生首先要阅读课文。
一般来说,先阅读两遍课文,将该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等扎扎实实地掌握。
然后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再来学习我们的讲授,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在基本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后,再次根据知识点阅读一遍小说。
一边阅读一边进一步掌握知识点,这样才能够基本掌握该篇小说的知识。
在全部十篇小说都学习掌握后,最后再来根据我们在精读小说后面的总复习的提示,进行总结,巩固。
本课程为6学分,一般来说需要学习150小时以上。
课堂辅导80小时,课下自习80小时。
精读小说部分的学习一般需要25小时。
建议时间如此分配:先阅读两遍小说,用时6小时,根据讲授掌握知识点5小时;然后再阅读小说6小时。
总复习8小时。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作者简介:王蒙,男,河北南皮人。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以及“季节系列”包括《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二、主要故事情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下出现的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优秀作品。
1957年反右扩大化,这篇小说曾被打为毒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它又获得正确的历史评价,被称为“重放的鲜花”。
小说从北京某区委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塑造了林震、刘世吾等建设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文学作品。
第五章戏剧第一节《雷雨》曹禺《雷雨》1.识记曹禺的话剧《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2.分析剧本尖锐复杂的矛盾及其性质。
3.分析蘩漪、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
4.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
5.简析剧本富有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的语言。
分析剧本尖锐复杂的矛盾及其性质:剧本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表达了地主、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性质: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分析蘩漪、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蘩漪是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她对专制家庭的疯狂反抗表达了人性欲望的大爆炸,揭露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她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旧制度的崩溃和灭亡。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在他身上既有近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残忍和虚伪的特质,又有封建家长专横暴虐的本性。
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凶狠狡诈。
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
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
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侍萍是旧社会受凌辱受欺压又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纯朴、善良、坚强,她历尽了人间艰辛,但面对残酷的命运,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她具有劳动人民的骨气,有力地撕毁了周朴园伪善的面纱。
当她发现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时,发出了宿命的悲号:“天知道是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这是她对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罪恶的旧制度的血泪控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六)诗歌□ 结合《晨安》、《凤凰涅槃》两部作品论述郭沫若新诗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答:《凤凰涅槃》强烈地提点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当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满了对暗中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现实的世界已经变的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
四周”冷酷如铁”、”暗中如漆”、”腥秽如血”,成了”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成了陈腐,失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②对新的抱负社会表示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对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诗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的”新鲜”、”明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的”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诗人通过凤凰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改造的勇气和决心,是他对祖国新生的强烈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暴露。
③歌颂富有背叛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示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在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本位主义狭小天地里的孤独傲岸、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表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
这个”自我”是诗人本身,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竭毁坏、不竭创造、不竭努力的时代青年。
《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抱负的乐不雅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命的全过程,基调昂扬而悲壮。
汉语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系统讲解班(第二讲)主讲:小段老师春蚕【单选、简答★★★】◆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叶圣陶),曾主编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1)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2)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长篇小说:《子夜》等,茅盾小说以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剖析见长。
◆主题思想《春蚕》写于 1932 年,作家通过描写 30 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情节线索在情节发展过程中:(1)一方面盛传不太平的时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剥削)影响民族工业,丝厂茧厂均将关门,春蚕无望;一方面是主人公老通宝根据六十年来的经验,除非是老天爷使蚕花不熟,时局是不会影响丝业和茧厂的。
(2)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其实就是理想和实际的矛盾。
老通宝一家希望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纵使朦胧地认识到世界在变,但总想安于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决不可能的。
老通宝理想中的“不变”和客观世界的“经常的变”贯穿在情节中,成为一条主线。
发展的结果是老通宝和村人对春蚕的希望在现实面前破灭,老通宝气得生了一场大病。
◆老通宝人物形象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的老一代的农民。
他出生在清朝,深受封建观念的毒害。
他从来就是个规矩的人,安分守己,勤俭刻苦是他的处世哲学。
他在长期贫困生活的煎熬中,总是逆来顺受,承认现存的制度是合理的。
他不甘于贫困,想方设法摆脱,竭力挣扎,他相信勤劳可以发家;他也迷信命运,虔诚地恪守着养蚕时的一切禁忌,并要他儿子阿多也严格遵循,他幻想着通过辛勤紧张的劳动获得丰收,过上富裕的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鲁迅: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现代小说之父第一篇白话小说最重要的价值(最早关注的问题)、影响最深刻的:1、对农民的命运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整个民族问题的关注。
2、敏锐、准确地关注着、分析着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品:《故乡》《阿Q正传》农民命运《孔乙己》《伤逝》知识分子命运区别:《故乡》相对是对农民、农村本身的集中关注《阿Q正传》是农民题材,但其意义远远思想内涵更加丰厚《孔乙己》关注、描写五四前就知识分子的命运,科举腐朽的料一代知识分子《伤逝》五四后,新式知识分子的命运,也表明鲁迅对妇女地位的思考。
郁达夫:创造社代表作家创造社根本特点:浪漫主义抒情风格郁达夫和鲁迅都是以短篇小说出身,二者的不同特点:鲁迅是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郁达夫是主观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鲁迅和郁达夫现代小说的两座高峰“双峰并峙”作品:《沉沦》要求阅读全文。
郁达夫的主要代表作,最能表达其主观的浪漫抒情风格《春风》略有风格变化,有与现实的交*现代文学最早最大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叶绍钧(圣陶)、冰心、许地山、矛盾(四人中矛盾是重点)茅盾:作品:《子夜》长篇代表作(了解故事内容)以上作家是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代表,巴金开始是现代文学第二个阶段巴金、老舍并称两大小说大师(兼具中长短篇)巴金:作品:《家》、《寒夜》:共同体现了巴金的小说的根本的价值:对家庭题材的表现,都表现了家庭的兴盛衰亡老舍:自称写家作品:重点两长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体现了从个人意识到国家意识的转变《月牙儿》短篇。
老舍的小说朴素、写实,客观真实的叙述,但也有抒情、象征的特点,《月牙儿》就是如此。
革命文学的潮流(左翼〈革命〉文学代表作家):柔石、萧红、张天翼、沙汀、艾芜其中,柔石、萧红是早期代表,不同于同事起那些讲革命、讲口号、讲标语的人,而是比较注重、讲究一说品位的人.现代文学第二个阶段两个重要文学流派:京派和海派京派:沈从文、废名(虽不是北京人,但主要作品在北京创作,某种意义上讲,《边城》是京城的产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讲四尚德·自变量·张群精读诗歌11篇一.《凤凰涅槃》郭沫若:向往净郎、华美、芬芳新世界;爱国、反抗、个性解放浪漫、泛神、自由;设问、排比、反复二.《死水》闻一多:三美理论;20世纪20年代;反讽三.《雨巷》戴望舒: 孤独伤感、音节优美、复踏重复四.《再别康桥》徐志摩: 意象明丽,语言婉转柔美,诗行整齐,语调回环往复巧妙的把气氛、感情和景象融为一体,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五.《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自传性质、排比和对比、散文化六.《断章》卞之琳:相对、平衡的观念七.《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穆旦:九叶诗派、战争苦难和人生荒诞、反讽八.《纤夫》阿垅:写于抗战时期、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自由体长诗九.《十四行集》冯至:《鼠曲草》探求人生真谛、《杜甫》十.《金黄的稻束》郑敏:疲倦的母亲、静默、九叶派诗人十一.《力的前奏》陈敬容: 九叶派诗人;歌者、舞者、风暴象征人们在革命时代即将到来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精读散文13篇破坏孔教礼法、旧的政治文学艺术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申明和维护,民主和科学钱玄同“废弃汉文”可行二.《寄小读者》冰心:爱的哲学;书信体散文集;童真、母爱、大自然;浓郁的抒情色彩三.《死火》鲁迅:“大石车”黑暗势力;艺术想象、多重意象、视觉形象丰富而奇特四.《苍蝇》周作人:人的文学;闲适、细微,语言清淡自然,知识丰富,引证,文风平和冲淡五.《追悼志摩》胡适:怀悼散文,美与爱与自由;单纯信仰六.《灵魂的呼号》巴金七.《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八.《雨前》何其芳九.《言志篇》林语堂十.《包身工》夏衍十一.《囚绿记》陆蠡十二.《蛇与塔》聂绀弩十三.《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萧乾精读40篇泛读37篇小说12小说14诗歌11诗歌11散文13散文9戏剧4戏剧3本节课程学习目标4篇精读戏剧中的4篇精读散文13篇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二.《寄小读者》冰心三.《死火》鲁迅四.《苍蝇》周作人五.《追悼志摩》胡适六.《灵魂的呼号》巴金七.《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八.《雨前》何其芳九.《言志篇》林语堂十.《包身工》夏衍十一.《囚绿记》陆蠡十二.《蛇与塔》聂绀弩1 作者简介2 主题思想3 艺术特色六. 《灵魂的呼号》考点大集结1.作者简介(1介绍巴金(2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泛读小说部分前言泛读部分学习注意事项。
泛读作品共29篇,其中小说11篇,散文9篇,诗歌8篇,戏剧1篇。
泛读作品考核的要求比起精读作品的考核要求稍微浅一些,从命题考核来看,泛读课文主要考核识记层次,也就是说单选题,多选题较多,有少数(一二道)简答题,基本不会出论述题。
但是,泛读课文的理解难度方面一点也不比精读部分课文容易,其中有一些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多的作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少,对他们的作品研究难度很大,有一些比较艰涩难懂,寓意很深,在内容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我们也不能够轻视泛读课文,也需要全面地阅读,全面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泛读课文同样需要考生钻研、学习、掌握。
《广陵散》陈翔鹤(1901---1969)年轻的时候,他与好友一起组织的社团浅草社、沉钟社以及创办的刊物《浅草》、《沉钟》,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
1938年在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在党的领导下工作。
解放后,他筹办并长期主编《光明日报》的副刊《文学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研究古典文学的重镇。
早期著有中篇小说《不安定的灵魂》等。
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被定为“反动小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致病而死。
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带你一起背考点一、阿Q的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2.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阿Q的特点)3.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4.阿Q形象所代表的广大民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思想浓厚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二、潘先生的形象分析【重要·简答·13年/14年/15年】1、性格特征:潘先生自私庸俗(去逃难让王妈看家、回去开学是为了保住工作)2、人物形象:无原则是非、逆来顺受、没有国家意识,只关心自己的家人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潘先生为了保全自己,肉麻地歌颂军阀,没有是非更没有原则的故事,揭示了小市民性格的根本特征,讽刺了这种没有家国意识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形象。
三、分析小说《萧萧》所采用的对比等艺术手法【重要·简答13.10】1、将湘西世界之外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和湘西世界内部做童养媳的萧萧进行对比,通过爷爷转述,揭示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2、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和最终儿子娶童养媳形成对比,暗示出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性3、批判湘西世界封闭落后,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封闭局面艺术特色=结构+语言+修辞+主题概括四、《春蚕》主题意蕴(中心思想)1、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通宝一家一村,为夺取蚕事丰收而进行竭尽心力和财力的奋斗,结果丰收而欠债。
2、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贷者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
主题意蕴=故事内容+主题概括五、试论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
【论述题】【201504-真题-论述】【答案】主题思想:(1)小说主要描写了北京某地区的人们在酷暑中从白天到夜晚的日常生活,表现了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2)小说隐隐透露出一种贫富对照,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
艺术特征:(1)结构非常独特。
采用全景视角,形成了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间内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完整性和延续性,描绘出生活的斑斓与复杂。
精读部分散文本教材所选取的散文有较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这些思想内涵有些比较隐晦,富含哲理,因此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讲解时会串讲一下整篇的散文内容。
首先要阅读课文。
一般来说,先阅读两遍课文,将该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掌握。
然后再来阅读我们的讲授,随着我们对整篇散文内容的讲解,再到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然后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在基本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后,再次阅读散文,消化掌握理解知识点。
这样才能够基本掌握该篇散文的知识。
建议学习掌握精读散文部分所用时间为25小时。
建议时间分配:先阅读散文6小时;根据讲授掌握知识点8小时;然后再阅读散文6小时。
总复习5小时。
《致傅聪》作者简介: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文革”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与他的夫人朱梅馥上吊身亡。
1979年予以平反。
主要作品有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贝多芬传》《艺术哲学》;著作《世界美术名作20讲》等。
傅雷有两个孩子,长子傅聪,次子傅敏。
傅雷爱子深切,家教极严。
自小就对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心力。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
1954年赴波兰留学。
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钢琴家。
1958 年,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傅雷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此时,远在波兰学习音乐的傅聪选择赴英国工作并定居。
这在当时被视同政治上“叛逃”。
从此为了艺术傅聪背井离乡,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第八章泛读散文第一节《春末闲谈》鲁迅《春末闲谈》1.简析本篇的主题。
2.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3.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
简析本篇的主题: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丰富的知识通过趣味盎然的事例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更富理趣性,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第二节《谈“流浪汉”》梁遇春《谈“流浪汉”》1.识记作者的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
2.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
3.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作者所说的“流浪汉”其实是指一种“流浪的心情”,文章从三方面做了诠释:1、任情顺性,万事随缘,毫无心机而又感情热烈;2、有创造欲、不受羁绊;3、富于幻想、充满乐观。
就作者看来,流浪汉“什么传统正道也束不住”,懂得“无限量享受当前生活”,代表了一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人生观。
作者赞叹这种“敢刺身裸体地和生命肉搏”的态度,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全的生活。
文章洋溢着对生命的趣味、生气、活泼,激情的倡导,对精神麻木、敷敷衍衍、固守成规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无情地针砭,表达了他对于人格建构方式和国民精神不同于世俗的思考。
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文章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所有的引用、想象、推理、比喻、纵谈,都围绕着“赞美流浪汉精神”的主旨,散而不乱。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
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
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
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二章鲁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目录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概述(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一 文学革命 (6)二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7)三 与复古派的论争 (8)第二章 鲁迅及其创作 (9)一 鲁迅的创作道路 (9)二 《狂人日记》、《阿Q 正传》 (9)三 《呐喊》《彷徨》 (10)四 《故事新编》 (11)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12)一 20年代小说概述 (12)二 郁达夫 (14)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14)一 20年代新诗概述 (14)二 闻一多 徐志摩 (16)第五章 郭沫若 (17)一 《女神》 (17)二 《星空》、《前茅》《恢复》和《瓶》 (18)三 早期剧作与小说 (19)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19)一 早期话剧创作 (19)二 田汉 (20)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21)一 20年代散文概述 (21)二 周作人 朱自清 (22)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22)一 革命文学思潮与左联的成立 (22)二 文艺“大众化”讨论 (24)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24)一 左翼新人的小说创作 (25)二 丁玲 (26)三 “东北作家群” (26)四 “京派”与“新感觉派” (27)第十章 茅盾 (28)一 茅盾创作道路 (28)二 《子夜》 (30)第十一章 老舍 (31)一 老舍创作道路 (31)二 《骆驼祥子》 (32)第十二章 巴金 (33)一 巴金创作道路(P . 191) (33)二 《激流三部曲》(P .196) (34)第十三章 沈从文 (35)一 沈从文创作道路 (35)二 《边城》 (36)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36)一 30年代新诗概述 (36)二 戴望舒 卞之琳 臧克家 (40)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42)一 30年代戏剧概述 (42)二 夏衍、田汉、洪深的剧作 (42)第十六章 曹禺 (44)一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44)二 《雷雨》、《日出》、《原野》 (44)三 《北京人》和《家》 (46)四 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与贡献 (47)第十七章 30年代散文 (47)一 30年代散文概述 (47)二 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略) (48)三 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略) (48)四 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略) (48)五 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49)六 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49)第十八章 40年代文学概况 (51)一 抗战爆发后文学运动的新发展 (51)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意义 (52)三 文艺论争 (52)第十九章 国统区的小说 (53)一 40年代小说概述 (53)二 沙汀的小说(略) (53)三 钱钟书与《围城》 (53)四 张爱玲等人的小说 (54)五 张恨水的小说创作(略) (55)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诗歌 (56)一 艾青的诗作 (56)二 “九叶诗派”的诗作 (57)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话剧 (58)一 抗战初期的短剧 (58)二 郭沫若的历史剧 (58)三 夏衍的剧作 (58)四 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讽刺剧(略) (60)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 (60)一 解放区的小说创作概述 (60)二 赵树理的小说 (61)三孙犁 (62)四丁玲、周立波等的长篇小说 (62)第二十三章解放区的诗歌 (63)一李季、阮章竞等的民歌体叙事诗 (63)二《王贵与李香香》 (63)第二十四章解放区的戏剧文学 (63)一新歌剧的成熟 (63)二旧剧改革和话剧创作 (64)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64)前言文学史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1937~1949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狂人孔乙己子夜在家铸剑二月的边城骆驼祥子在其香居茶馆里沉沦金锁记得小二黑结婚时阿Q 在录竹山房祝福华威先生小城三月里学习上海的狐步舞潘先生在难中伤逝海滨故人死水围城,红烛中凤凰涅磐一颗心儿发现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发现我是一条小河在浆声灯影的秦淮河上乌蓬船里灯下漫笔白马湖之冬的雅舍内亮着爱尔克的灯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爱这土地白杨礼赞哼着采莲曲的背影春末闲谈获虎之夜,在上海的屋檐下白毛女完成了终身大事老马我用残损的手掌推着车儿寒夜的呼兰河上再别康桥——中国现代文学素描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概述(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 新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为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五四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2.林译小说指的是林纾(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他以桐城派古文大家的身份和文风翻译外国小说,提高了外国小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林纾的翻译多是意译。其翻译更多的是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改写外国小说。他一生共译刊外国小说百余种,初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有的教材名《茶花女遗事》,即法国小仲马《茶花女》)影响最大。3.清末谴责小说这类作品名称系鲁迅所命,其影响较大,成就较显著。它们揭露官场的黑暗,描写社会的弊端,陈列丑恶,反映了广大社会群众对清朝腐败统治的不满。比较接近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广大社会群众的思想情绪。代表作为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4.白话文运动(1)“五四”白话文运动在“言文一致”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了传统文言文的正统地位,把与人民的口头语言更加接近的白话文提到正统的地位上来,使其成为现代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2)白话文能够接纳人民的口头语言中的各种优秀成分,自由地接纳外来语言中的新的词汇和有益的语法形式,为创新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和语法形式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3)当白话文成为中国文学的语言载体,中国的文学才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5.鸳鸯蝴蝶派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时期大。其言情小说中有婚恋的社会问题,社会小说中也有辛亥革命的广阔历史途径,历史小说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事作野史式的记录(关于袁世凯称帝的尤多),社会与历史小说中“话柄”的连缀多数有黑幕的特点。语言文白兼有。代表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包天笑的《江湖奇侠传》和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并称“四大说部”)等。6.小说界革命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文学变革运动。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口号,强调小说的社会工具性作用等,并创作了一批“新小说”作品。7.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繁荣局面的表现(1)文学观念的变化与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2)翻译文学的繁荣。(3)“小说界革命”和小说创作的繁荣。(4)话剧的萌芽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文学界的一场革命成为历史必然,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新青年》以启蒙的姿态出现,并成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在“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下新文学作家向旧文化发动进攻。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成为新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取得初步胜利后,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甲寅派”等进行不懈斗争,同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及一些文学刊物的涌现标志新文学运动进入巩固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开始了革命文学的倡导工作。一 文学革命1. 《新青年》最早应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综合性文化批评刊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它在一个时期内猛烈抨击孔子学说,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其中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吴虞、胡适、李大钊等。2. 《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是一篇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新方案的文章,所提的“白话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把握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表标志“五四”新文学革命正式开始。3. 《文学革命论》和“三大主义”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章鲜明地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通俗的社会文学。该文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 胡、陈提出文学主张之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的响应,由此一场文学革新运动逐步开展起来,其主要工作有二:一是批判旧文学,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钱玄同在批判旧文学方面最为激烈;胡适关注白话文问题,其《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周作人1918至1919年期间发表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刘半农有《我之文学改良观》。5. 创作实绩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6. 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2)传统的文学观念(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被破除,确立了现代文学观念(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改良人生的使命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3)文学形式上白话文从边缘进入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文体方面,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没问的倡导,(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吸收外国文学以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行现代文学。五四文学 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7. 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北京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伸和拓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五四起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1. 文学研究会:建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冰心、庐隐、朱自清等也是该会会员。阵地为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后来的《文学旬刊》、《诗》月刊(1922年1月创刊,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陵等组成的中国新诗社主办)等“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在文学主张上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比较注重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文学阵地《创造》、《洪水》等诸种刊物。理论主张上强调创作要“本着内心的要求”,但不是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其创作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一定程度上受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3.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1924年11月北京创刊)而得名,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章廷谦)等。《语丝》主要发表杂感、时评、小品,兼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得“语丝派”的称号。4.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实际上是围绕《现代评论》、徐志摩街边后的《晨报》副刊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都是从欧美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新月社成员主要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饶孟侃、陈梦家、凌叔华、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成员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文学主张上一些人具有置重形式美的古典主义倾向。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5.其他社团及刊物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五四”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成员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月刊,在话剧理论建设和提倡爱美剧方面有较大影响。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因“专心致志做情诗”而引人注目(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及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等。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等。先后办有《浅草》《沉钟》等刊物。三 与复古派的论争2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了“学衡派”和“甲寅派”两个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学阵营的反攻。1.学衡派代表人物是曾留学西方的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1922年1月创办的《学衡》月刊为其阵地,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唱的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代表作有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评<尝试集>》、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文章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鲁迅《估<学衡>》一文揭露了其“学贯中西”的假面,郑振铎、茅盾等也撰文抨击《学衡》的复古主义论调。2.甲寅派因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而得名。章士钊先后在该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和《评新文学运动》诸文否认文化新旧优劣之别,主张“悉存文言,国苟不亡”,提倡尊孔读经。另一些人也在该刊发文附和章士钊。“甲寅派”进行文化复古活动的特点就是他们与军阀政权联系密切。高一涵、成仿吾、唐钺、胡适、郁达夫、鲁迅等人发表文章批驳章士钊及“甲寅派”的荒谬论点,最终新文学阵营取得胜利。(三)五四文学的特征1. 理性精神的张扬;2. 感伤的精神标记;3. 个性化的追求;4.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第二章 鲁迅及其创作一 鲁迅的创作道路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9~1936.10),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早期思想主要体现在留日期间发表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中。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和“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主张,受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影响较深。1. 鲁迅的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后期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该集为鲁迅去世后,由许广平编成)。2. 杂文及其特色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知道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过敏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等。后期杂文数量较巨,内容也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丝线评论等等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二 《狂人日记》、《阿Q 正传》(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鲁迅自述,《狂人日记》收到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1)小说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立交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2)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3)《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作者写到狂人的一切细节,无不切合“迫害狂”患者的症状,其对狂人精神病态的细致准确描写,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则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 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写,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了联想。因此,这篇小说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4)《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身后的狂人形象。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的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认识,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暗示,导引这读者看到了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真象。(二)《阿Q 正传》《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解除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小说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自《阿Q 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中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1)阿Q 形象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阿Q 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A. 阿Q 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鲁迅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B. 阿Q 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这表现在他身上反映的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2)阿Q 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它表现在:A. 自尊自大;B. 自轻自贱;C. 欺软怕硬;D. 健忘;E. 封建文化无意识。其实质是:A. 自欺欺人、自我麻醉;B. 成因:主观上严重缺乏自我意识,客观上封建意识形态的毒害;C. 危害:妨碍革命意识的生成,处于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3)《阿Q 正传》的思想意义:A. 《阿Q 正传》 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B. 《阿Q 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 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4)《阿Q 正传》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一切。二是以讽抒情。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喜剧性的场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三 《呐喊》《彷徨》1. 《呐喊》收1918年~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2.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彷徨》题名的由来。《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继,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这些诶做平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呐喊》和《彷徨》在思想艺术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 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倒想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阿Q 正传》堪称这方面的典型。其余有《药》、《风波》、《故乡》等。在农民题材的小说中,鲁迅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也值得重视。如《明天》、《祝福》、《离婚》等。4. 知识分子也是鲁迅小说里描写的重要对象。《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两篇小说写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革新力量和习惯势力之间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同时也批判了吕纬甫和魏连殳性格的弱点。《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则表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与个人奋斗的另一面。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5. 从《呐喊》到《彷徨》,每一篇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不一样,这不仅由于鲁迅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的酝酿,而且也是他长期生活考察和艺术探索的结果。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有时则是白描和抒情的有机的结合,等等。鲁迅小说富于独创性,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鲁迅还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目的。四 《故事新编》前期《补天》、《奔月》、《铸剑》,后期《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作为历史小说,采用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写法。1. 前期所写的三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ta)了。
汉语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系统讲解班(第九讲)主讲:小段老师《桃园》单选、简答★★◆作者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等。
◆小说简介《桃园》写于 1927 年。
小说以桃园主人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相依为命的生活片段为中心,描写了父女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
王老大以种桃为业,嗜酒成瘾。
小说表现了他老伴去世后的孤寂和面对女儿生病的无奈,这种孤寂与无奈中伴随的是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他听了女儿“桃子好吃”的感叹后为女儿买玻璃桃子的故事,显示了他可笑糊涂中对女儿的怜爱与关怀。
他的女儿阿毛生病在家,小说描写她内心意识的变化过程,表现了她善良、爱美、幻想的少女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她对母亲在世时父母争吵的不解和困惑。
◆简析小说的意蕴:《桃园》展示了以种桃为生的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相依为命的平凡人生,阿毛身体虽然有病,但心中却满是纯真的理想,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作品主要从生病的小女孩阿毛的视角来观察周围人生,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性格的缺陷等,使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畸形病态的社会景象。
作者歌颂了对爱与美的渴求和执着,既追寻人的灵魂的真与美,却又有着美梦难圆的忧伤与不安,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观念。
◆简析词作运用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小说运用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
阿毛的动作很少,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阿毛的意识流动。
阿毛一家的命运是通过 13 岁的阿毛头脑中的意识来表现的,家庭琐事、人生变故、心灵闪念、朦胧记忆都来自于阿毛的无规律的意识流动。
因此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物跳跃的思绪与联想,而作品的情节和行文间的连接也具有了飘忽跃动的特点,这也为读者留下了可想象的空白。
◆小说的艺术特色《桃园》的故事非常简单,情节几乎淡到没有,只是生活片段的连接,结构似散文,语言近诗歌,不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重在暗示人物特定语境中的情绪,显示了废名的《桃园》散文化和诗化的特色。
第六章泛读小说第一节《绣枕》凌淑华《绣枕》1.识记作者的小说集《花之寺》和代表作《酒后》等。
2.简析小说主人公大小姐的性格和心理。
3.简析作品如何围绕“绣枕”,通过两个场景的对照表现主人公的境遇。
简析小说主人公大小姐的性格和心理:小说主人公大小姐是一位旧家庭中的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女性。
她在绣靠枕过程中流露的对爱情和婚姻的纯真的向往,在凝聚了感情和希望的靠枕被轻易糟蹋遗弃后产生了难言的哀伤。
作品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却无正面的心理抒写,只是通过绣枕时的情景描写和见到残存的绣花片子时对绣枕过程的回忆,十分含蓄地刻画了她复杂的心理状态,尽管情感大起大落,似又全在不言之中。
简析作品如何围绕“绣枕”,通过两个场景的对照表现主人公的境遇:小说以“绣枕”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中大小姐冒着酷暑满怀希望地绣靠枕,小妞想看一看而不能;第二个场景中,小妞不仅得到了靠枕,而且还向大小姐讲述靠枕的命运,大小姐只得无可奈何地听着。
表现了大小姐渴望幸福生活却不可得,从而使得她的求亲具有讽刺意味。
第二节《铸剑》鲁迅《铸剑》1.识记本篇选自作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2.简析这篇历史小说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3.简析这篇历史小说的复仇意义。
4.简析本篇的结构与艺术特点。
简析这篇历史小说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小说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构成了浪漫主义倾向。
小说以复仇为主题,而描写的却是幻想世界,采用神话的手法,运用非现实性描写表达现实意志的浪漫主义幻想与想象,表达作者观念中的特定内涵。
简析这篇历史小说的复仇的意义: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黑白颠倒、阴森恐怖的世界,王是一个专制集权的代表,是恐怖的根源。
而在万千百姓与臣子都愚昧地效忠于王的时候,只有眉间尺和黑衣人出来向这一专制王权挑战,并且最终与王同归于尽,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死得其所。
简析本篇的结构与艺术特点:小说借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材料,进行大胆艺术加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四)答题辅导小说□ 作品通过对孔乙已的刻画,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文化内涵?答:《孔乙已》集中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底层知识分子孔乙已一生的悲凉遭遇。
孔乙己是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科举制度产生了丁举人这样少数的权势者,一朝中举,身价百倍,有钱有势,作威作福,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如孔乙己白首穷经,百无一能。
穷困潦倒,沦落下层,受害而不能觉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本身的一生。
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时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代表他身份的长袍,不肯和”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他无为谋生,有一手好字,却不肯凭此吃饭,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辞地为本身辩白:”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终于因此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
孔乙已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而孔乙已则是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
鲁迅在小说中表示了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强烈地控诉。
□ 作者如安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理解?答:《故乡》中闰土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那些尚未从”辛苦麻木”中觉醒过来的大多数农民的典型代表。
由于生活中过多的痛苦和熬煎,使他们变的麻木迟钝,但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本质未变。
《故乡》对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其中年时期性格及肖像的变化的描写,在对比中自然而然地表示出来的。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非常朴实、纯真,充满未来的幻想。
而成年闰土,已经完全不是作者记忆中的情景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并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并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尤其是成年闰土精神上的日渐麻木愚昧,更揭示出广大农民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遭受深重的压迫,精神生活上受到了更为深重的摧残,因而也更说明对广大农民精神启蒙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讲四-图文(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讲四尚德·自变量·张群精读诗歌11篇一.《凤凰涅槃》郭沫若:向往净郎、华美、芬芳新世界;爱国、反抗、个性解放浪漫、泛神、自由;设问、排比、反复二.《死水》闻一多:三美理论;20世纪20年代;反讽三.《雨巷》戴望舒: 孤独伤感、音节优美、复踏重复四.《再别康桥》徐志摩: 意象明丽,语言婉转柔美,诗行整齐,语调回环往复巧妙的把气氛、感情和景象融为一体,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五.《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自传性质、排比和对比、散文化六.《断章》卞之琳:相对、平衡的观念七.《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穆旦:九叶诗派、战争苦难和人生荒诞、反讽八.《纤夫》阿垅:写于抗战时期、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自由体长诗九.《十四行集》冯至:《鼠曲草》探求人生真谛、《杜甫》十.《金黄的稻束》郑敏:疲倦的母亲、静默、九叶派诗人十一.《力的前奏》陈敬容: 九叶派诗人;歌者、舞者、风暴象征人们在革命时代即将到来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精读散文13篇破坏孔教礼法、旧的政治文学艺术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申明和维护,民主和科学钱玄同“废弃汉文”可行二.《寄小读者》冰心:爱的哲学;书信体散文集;童真、母爱、大自然;浓郁的抒情色彩三.《死火》鲁迅:“大石车”黑暗势力;艺术想象、多重意象、视觉形象丰富而奇特四.《苍蝇》周作人:人的文学;闲适、细微,语言清淡自然,知识丰富,引证,文风平和冲淡五.《追悼志摩》胡适:怀悼散文,美与爱与自由;单纯信仰六.《灵魂的呼号》巴金七.《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八.《雨前》何其芳九.《言志篇》林语堂十.《包身工》夏衍十一.《囚绿记》陆蠡十二.《蛇与塔》聂绀弩十三.《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萧乾精读40篇泛读37篇小说12小说14诗歌11诗歌11散文13散文9戏剧4戏剧3本节课程学习目标4篇精读戏剧中的4篇精读散文13篇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二.《寄小读者》冰心三.《死火》鲁迅四.《苍蝇》周作人五.《追悼志摩》胡适六.《灵魂的呼号》巴金七.《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八.《雨前》何其芳九.《言志篇》林语堂十.《包身工》夏衍十一.《囚绿记》陆蠡十二.《蛇与塔》聂绀弩1 作者简介2 主题思想3 艺术特色六. 《灵魂的呼号》考点大集结1.作者简介(1介绍巴金(2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第一讲:小说选讲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培养“艺术想象力”,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小说,看世界。
2、开阔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座式、启发式、讨论式小说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故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
而“虚构性”,才是小说的本质。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由阿Q的形象的典型性导入鲁迅)《阿Q正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当时文坛上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
鲁迅不但在文排老大,在家也排老大,他弟兄三人都是作家,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随他母亲鲁瑞的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21年。
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说,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他们经常讨论“怎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关注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
在创作《阿Q正传》之前已经写了几十篇批判精神胜利法的文章。
后来,鲁迅曾在《再谈保留》中明白地说:“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在《俄文译文<阿Q正传>》序里,鲁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是要写出“作为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鲁迅作为一个深切理解和关系人民疾苦和前途命运的作家,他不仅注意暴露其弱点,而且非常关系启发农民的革命性,提高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
所以,他在《阿Q正传》中把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精神上的弱点当作国民性来批判,揭示我国民族的某种潜意识,揭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乃至看似天经地义的行为模式。
鲁迅把这些潜隐性的模式挑到理性意识的层面上来进行反省,进行批判,也正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这些弱点正是为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人进行心灵改造竖起一面明镜。
鲁迅把毫无政治气质的农民阿Q放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正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的对革命的态度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问题的一致性。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
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的“精神上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
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尤其是,鲁迅子啊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帮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
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小说特别透过阿Q 身上“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民族劣根性,揭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痛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一、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他有农民的有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
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的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
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二、《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经典作品。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一方面,未庄及其周围的世界,是非常封建和闭塞的。
这里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在其中居绝对统治地位,封闭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静茹死水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陷于愚昧、落后而不自觉。
正是在这种封建闭塞的环境中,阿Q的质朴、愚昧、狭隘、迷信、守旧的思想性格,才显得真实可信。
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称为赤贫的雇农或无业游民。
正是在这种情形和环境中,作为一个无业游民的阿Q就沾染上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等毛病。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时虽然有极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却有其特殊性。
因而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非抽象观念的化身。
(2)精彩的细节描写。
如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
同时关于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的描写,一层深一层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3)悲剧和戏剧相互交融,形成悲剧内容与戏剧形式的有机统一。
阿Q一生的命运,是一个悲剧;辛亥革命的失败,更是一个悲剧;但这两者本身,又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造成它的悲剧的原因,也确实有许多可笑、可气又可叹的戏剧成分。
(4)剧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
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
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5)在语言上,《阿Q正传》中语言准确。
鲜明、生动、精炼,饱含幽默感,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伤逝》电影《伤逝》大家看过没有?它是由鲁迅同名小说《伤逝》改编的,却依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也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
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
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
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
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
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
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