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的变迁:穿在身上的历史
- 格式:pdf
- 大小:661.89 KB
- 文档页数:2
苗族民俗服饰文化苗族民俗服饰文化导语: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
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
女装上衣多披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
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时期先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俑)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
小百科之衣食住行篇衣裳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
为由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为神农以前也。
”由此可知,人类最初的衣服,是将兽皮进行刮擦后,用兽筋穿眼连接起来,穿在身上的。
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针的出现开创了缝制衣服的新纪元。
到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古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已基本形成。
其后,服装都有着不同的风貌。
西周时代,从《诗经·绿衣》一诗中可以看出,2500多年前的先民穿的是绿外衣、黄内衣、黄短裙,并且有了袍、裘、褐、长衣、皮衣和婴儿襁衣。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将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被体深邃的“深衣式”服装。
到了东汉,一种即省布帛、又便利穿着的直裾式襜褕广为流行。
汉代的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掠,在肩背间绾一个椎髻,戴巾帼,佩华胜(首饰),且饰以耳珰。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受胡服褊窄紧身和圆领开衩等特点的强烈影响,我国古代服装发生了一个大转变,最后形成了唐代的“缺骻袍”、“四揆衫”’等袍服。
唐代时,上自皇帝,下至厮役,日常生活中都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
女装则是长裙曳地肩披帔帛,衫子的下摆掖进裙腰里面。
贵族女子还要额涂“额黄”,眉贴“花钿”,鬓画“斜红”,颊点“妆靥”。
宋元以来,我国的服装趋向于多品种、多规格发展,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裳各有本色,不敢越行”。
宋代妇女渐不戴帔帛,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
缠足的陋习出现于五代末,至北宋中晚期已较普遍。
元代女子梳“顶心髻”,穿黑褐色袍。
明代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天下的巩固,有所谓“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分别为读书人和市民、小商贩所用。
劳动人民则穿短衣,头裹巾子,妇女发髻多垂于脑后。
南方妇女有云肩、比甲、遮眉勒。
清代男子剃发梳辫,普遍流行长袍、马褂、坎肩、夸裤、毡帽等。
纽扣代替了带子。
女子服饰,南方多系裙,北方多扎裤脚;襟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京师妇女衣服镶滚边。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附: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图二、清朝时期的旗袍
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图三、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又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新式旗袍的雏形。
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图四、最左为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右中为颇受争议的民国旗袍。
图五、现代旗袍的剪裁更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
图六、20世纪90年代后的新式旗袍(左起一、二)
图七、旗袍的西化:具有国际风味的旗袍(右起一、二)。
中华服饰的变化
中华服饰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服饰。
1. 先秦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穿着“衣袖相似”的衣服,主要以青布为材料。
同时,也出现了“罩衫”、“褶裙”等服饰。
2. 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汉族的服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男性穿着“衣”、“袍”,女性则穿着“衫”、“裙”。
此外,还有“子母衣”、“鱼鳞袍”等服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多样化,出现了“八旗服”、“五代十国服”等多种风格。
在这个时期,官服逐渐形成,进一步丰富了服饰文化。
4. 唐宋时期:唐代的服饰较为华丽,宋代则更加简洁。
此时期的服饰主要有“袍”、“衫”、“裙”等,其中“长衫”、“襦裙”等成为了主要的服饰。
5. 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汉族和满族的文化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清朝时期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而汉族服饰则更加简洁。
6. 现代时期:20世纪初,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随着近年来“国风”的盛行,传统服饰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中华服饰在婚礼、节日等场合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中华服饰的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也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33万。
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数个地域相对稳定的服饰文化圈。
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
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述著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
同时,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比较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民间苗族服饰珍品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苗族服饰和苗族织锦,已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凯里市文广局的派遣,工作人员于2009年的7、8、9三个月深入到一些苗族村寨,对凯里市的苗族服饰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苗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外来文化的冲击越强烈,他们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为就越发坚定。
一、舟溪式苗族服饰制作苗族盛装,必须掌握刺绣、织锦、银饰等高超的技艺。
银饰的制作,主要有男性工匠来完成,刺绣和织锦就是女性的活路了。
杨术艺所属的苗族支系习惯上称“中裙苗”,其服饰是对襟裙装型, 款式简单古朴。
“中裙苗”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舟溪镇、万潮镇、鸭塘镇和三棵树镇的部分村寨,有学者将这种苗族服饰称之为“舟溪式苗族服饰”。
特征是:上装为青色土布半袖对襟衣,前襟双侧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
穿着时衣袖反卷,戴袖筒。
盛装多以紫缎面料,衣袖用贴花绣、茧片绣及马尾绣装饰;衣背、衣肩钉银圆泡及银片。
腰束织锦腰带。
夏装下身穿短裙,盛装则着多片绣花条裙,裙外系前后绣花围巾。
小腿着脚筒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
杨术艺向我们展示了她马尾绣和贴片绣的技法。
掌握贴片绣技法,还必须会剪纸,杨术艺剪刀下剪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看来,她还是一个剪纸艺术家。
中国服装发展史中国服装发展史导语:服装发展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表现出文明进步的倾向。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服装发展史,欢迎参考!1、先秦时期的服饰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
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
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
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秦汉时期的服饰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
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
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
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服饰阶段
古代服饰主要是由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如龟壳、兽皮、草纺、麻布等一些基本材料,这些材料最初被简单的缝制在身上作为服饰,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材料逐渐加入到服饰中,服饰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2. 唐宋时期阶段
唐宋时期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讲究柔美和典雅的风格,由于唐代时期的文化繁荣,服饰设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3. 明清时期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鼎盛时期,服饰充满了华美和繁复的装饰,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款式和风格以及材质都经过了不断地变化和改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是比较长的,其中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表现方式,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和款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规律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发展和变化的。
穿在身上的历史——中国历朝服装特点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穿在身上的历史
穿在身上的历史
服装的变化映射出历史的变革,反映民生风貌,是折射社会变迁的特殊载体.1949年至2009年,青岛解放、新中国成立的6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百姓的观念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更替,时代的特征和文化的现象都在百姓衣着上有着精彩的体现.在文明社会,着装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多反映的是经济的兴衰、文明的强弱、政治的气候及社会潮流的走向,是一段段穿在身上的生动历史.
作者:段乐蒙 Duan Lemeng 作者单位:刊名:走向世界英文刊名:OPENINGS 年,卷(期):2009 ""(17) 分类号:关键词:。
古人穿衣服的历史
古人穿衣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时代,人类开始意识到用动物皮毛等物料来保护身体,防止寒冷、风沙等自然环境对身体的伤害。
在中国古代,穿衣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流域文化时期。
下面是古人穿衣服的历史发展概述: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流域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了纺织技术,人们开始用植物纤维和动物皮毛制作衣物,以保护身体。
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开始用丝绸制作衣物,丝绸成为了高级的服饰材料。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区别贵贱、地位的服饰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衣服分为上衣和下装,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服饰款式和装饰,如袍、褶裙、束腰等。
魏晋南北朝: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意服饰的造型和材料,出现了一些装饰精美的华贵服饰,如官服、龙袍等。
唐宋元明清:唐宋时期,民间的服饰开始流行,并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服饰款式,如唐装、宋装等。
元明清时期,服饰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礼仪、等级上的制度性服饰。
总之,古人穿衣服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采用动物皮毛、植物纤维到后来的丝绸、棉花、羊毛等材料,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各个时期特有的服饰风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