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讲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30
第一单元第二讲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解析: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为王,即材料中“(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的意思。
为避免这种现象,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
答案:B2.(2013·天津六校联考)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
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B3.(2013·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是枢密院,其管理国家军务。
答案:C4.“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
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宰相,由“……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项正确。
由“胡惟庸绝不是……真正目标”而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期真正建立起来的,A项错误;明朝初年的宦官集团并未影响到皇权,C项错误。
答案:B5.(2013·开封月考)“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
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3个关键点(1)两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3)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2.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3个关键点(1)一个核心:强化君主权力。
(2)两个特色:改革中央机构,加强君主专制。
(3)三大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课题(一)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回扣教材知识]一、汉朝——中枢权力开始分散。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内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
二、魏晋南北朝——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内容(1)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3.影响(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四、宋朝——二府三司,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五、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六、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杨 芳 审核人:沈世海 编写时间:2014.2.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整合】要点一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要点二 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1.1. 性质不同。
英国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中国内阁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这是其最大的不同。
2. 产生方式不同。
英国内阁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中国内阁是由皇帝任命内阁成员而组成的。
3. 权力的行使不同。
英国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中国内阁仅是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行政和决策机构。
4. 作用不同。
英国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内阁制则在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同时,也促使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要点四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 演变2. 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举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 积极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僚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