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研究陈翠玲;魏丽萍【摘要】目的:对神经肌电图在检查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选测3个以上有或没有病理改变的肢体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结果:经检测的大部分肌肉有插入电位延长和/或出现少量~大量(+~+++)纤颤、正锐波的情况,小部分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减慢,且运动末梢潜伏时间延迟.结论: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非常重要.【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3【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诊断【作者】陈翠玲;魏丽萍【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莱芜271100;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莱芜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8运动神经元病(MND)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主要是以损害患者的脑干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以及锥体束为主。
此病发病率较高,每10 万人中会有2 万~3 万人发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来说此病没有确切的疗法,患者从发病计起,存活的时间为3~5 年。
对于此病的诊断主要是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来判定[1]。
神经肌电图检查作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主要诊断鉴别手段,对于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的检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30 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2 例,女性8 例,病程3 个月~10年,年龄为16~70 岁,平均42 岁。
其中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20 例,脊肌萎缩症患者13 例,进行性球麻痹7 例。
22 例患者MRI 没有阳性发现。
1.2 方法用肌电图仪,选测患者3 个以上有或没有病理改变的肢体肌电图,主要包括有肌肉的静息电位和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以及最大用力时的电位。
检测包括小指展肌、拇短展肌、第一背侧骨间肌、肱二头肌、肩带肌、腓肠肌、伸指肌、伸腕肌、胫前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相应的选择。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第一部分简介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一.概况肌电图(EMG)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
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电极或常规EMG,研究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
广义EMG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和F波)、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和交感皮肤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二.目前EMG所处的地位随着影象学(CT、MRI)、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学等检测技术的应用,诱发电位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局限。
但仍不能取代EMG提供的神经肌肉正常或异常等重要信息。
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种EMG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的重要意义。
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三.EMG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一)常规EMG或同心圆EMG(二)单纤维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SFEMG)是有Ekstedt和Stalberg创立的一项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
更详细的了解同一运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分布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功能和神经再生的情况。
(三)巨肌电图(macro EMG)StaiberRl979年建立的一种记录整个运动单位的检测方法。
主要用于侧枝芽生的定量分析和估计运动单位的数量等研究(四)扫描肌电图用于研究运动单位的分布及解剖构成,通常用多极针电极记录。
(五)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2)人体工程;(3)康复;(4)运动医学。
2.多导表面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
3.疲劳的研究(1)肌电信号频率的改变反映疲劳的程度:(2)肌力和肌电信号的关系。
四.EMG检查的适应症及意义(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厂包括前角细胞的病变。
(二)临床意义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1)运动神经无病的早期诊断(三肢测定)(2)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例如肥胖儿童2.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丛和周围神经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后膜病变3.补充临床的定位4.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5.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第二部分异常EMG一.运动单位的概念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前角细胞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的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SCM)肌电图的特征。
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10日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MND患者,回顾性分析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的特征。
结果:本组患者的胸锁乳突肌电生理检查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
其中左侧及右侧胸锁乳突肌运动单位总异常率分别为88.6%及85.0%;异常自发电位仅见于22例。
最大用力收缩时,左侧及右侧胸锁乳突肌波型异常率分别为81.4%及82.9%。
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可以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胸锁乳突肌逐渐出现失神经支配现象。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yographic of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motor neuron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yography of motor neurone disease(MND)patients(SCM). Methods:One hundred and forty patients with MND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rom January 1,2016 to March 10,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yography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Results: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this group all showed neurogenic damage,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hange of motor unit potential. Among them,the total abnormalities of left and right sternomastoid muscle motor unitswere 88.6% and 85.0%,respectively;the abnormal spontaneous potential was only found in 22 cases. When the maximum force contracted,the wavefront abnormalities of the left and right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 were 81.4% and 82.9%,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electromyography of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motor neuron disease. As the course of disease progresses,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gradually denervates. Keywords:motor neuron disease;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EMG 前言运动神经元病(MND)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病情进展缓慢,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发病机制,患者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表现,但通常不会影响括约肌功能和感觉功能。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摘要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肢肌肉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
对照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7,P<0.05)。
观察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与胸锁乳突肌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93,P>0.05)。
结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为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脊旁肌;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科罕见疾病,是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医学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个体暴露等因素有关,目前常用检查方式为肌电图检查[1]。
本研究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提高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8.36±9.45)岁。
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27±9.2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给予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为丹麦Alpine生产的Keypoint G4肌电/诱发电位仪。
肌电图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肌电图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除在神经内科范围以外,也涉及到神经外科、骨科、皮肤科、免疫科、眼科、耳鼻喉科、康复科、泌尿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疾病的检查。
随着临床医疗诊断服务不断提升与优化,肌电图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还是后续疾病恢复观察及管理,都可以引入肌电图检测结果,作为研究、平衡、判断的依据。
当前,为了更好的推进现代医疗服务各种功能性服务项目,有关于挖掘、发展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的医学课题越来越多,相关研究成果显著。
【关键词】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影响;研究分析随着临床医疗诊断服务不断提升与优化,肌电图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还是后续疾病恢复观察及管理,都可以引入肌电图检测结果,作为研究、平衡、判断的依据。
本人随机选择某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7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记录、观察每例患者肌电图相关数据,包括波幅、时限、转折数、发放率等指标,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基本情况,从而得出结论: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它可用于多种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医疗工作中,临床检测效率和质量水平很高。
一、肌电图检查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肌电图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肌肉疾病必备的客观检查手段,是一项操作非常严格,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的检查,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结合临床问诊,尤其是细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综合判定,同时与诊断医师的操作设计方案、严谨的操作方法和准确的技术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涉及周围神经病、肌病、神经丛和神经根病变及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等内容时,因涉及大量肌电图的临床相关诊断结果,之前在诊断学或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涉及到,使诊断学内容与内科学相关内容脱节,造成学生不知肌电图检查为何物,更不能理解其中感觉阈值测定、F波、波幅等数据内容在该项检查中的意义,只能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忘了一干二净。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阳洪(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柳州545005)[关键词] 神经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包括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PSMA)、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性延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
发病率为2/10~3/10万,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有症状开始,平均仅能存活3~5年左右[1]。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也是观察病情进展的客观检测方法,还可为临床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信息。
笔者对其在MND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神经电图神经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传导阻滞(CB)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等方面的观察。
1.1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对MND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除外其他类似于MND的周围神经疾病,如古兰—巴雷综合征。
由于髓鞘的损害,古兰—巴雷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明显减慢。
MND患者感觉神经系统一般不受累,因此一般都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不会有异常发现。
但近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周围神经病理检查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损害,表现为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特点,以轻度轴索变性、有髓神经纤维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无明显的炎性反应,认为其机理与疾病晚期的是营养障碍有关,即便如此对这些病例的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仍是正常的[2]。
MND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通常维持正常,仅是波幅极低时才轻度下降,但一般不低于正常值的70%。
1.2 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MND没有运动神经CB的改变,神经电图检查若发现CB侧提示周围神经疾病。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崔丽英第一部分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简介一.目前EMG所处的地位: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种EMG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的提法是: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二.概念:肌电图(EMG)指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的记录。
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意义。
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或常规EMG。
广义EMG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各种反射、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扫描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及运动单位计数等。
有经验的神经电生理医生、研究者或技术员(国内)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印象诊断随时调整和决定检查的具体项目。
三.EMG检查的适应症及意义:(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的病变。
(二)临床意义: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1)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三肢测定)(2)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 例如肥胖儿童2.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3.补充临床的定位4.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5.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第二部分异常EMG一.运动单位的概念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前角细胞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
图二.异常EMG(一)插入电位1.增多: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2.减少:严重肌萎缩;肌肉纤维化;脂肪组织。
(二)自发电位 1.纤颤电位和正锐波;2.束颤(fasciculation)3.肌肉颤搐(myokymic discharges)4.复合性重复放电(肌强直样放电,CRD)(三)肌强直放电特点:(1) 波幅:10uV~1mV;(2) 频率:250~100Hz;(3) 声音:轰炸机俯冲的声音或摩托车减速时发出的声音,在发放的过程中没有波幅和频率的变化。
意义:(1) 先天性肌强直;(2) 萎缩性肌强直;(3) 先天性副肌强直;(4)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四)MUAP:1.神经原性损害(1)时限↑:轴索芽生支配肌纤维的新生轴索长度和传导时间的变异。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
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
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神经丛病变的肌电图颈丛由C1~C4脊神经前支组成。
颈丛病变在临床上少见,肌电的诊断意义也不大。
臂丛由C5~C8和T1~T2的脊神经前支所组成,臂丛损伤较常见。
腰丛由L1~L4和T12前支组成,它主要发出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
骶丛由L4~L5及S1~S2的前支组成,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作用研究目的:研究神经肌电图(EMG)和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意义和诊断机制。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3例确诊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进行EMG和NCV检查,通过分析比较运动电位、波幅、运动相的异常诊断病变,对患者分组进行SFEMG检查,通过颤抖值、阻滞和纤维密度的差异来评判病变阶段、部位和预后。
结果:EMG结果显示广泛性的神经源性改变,430块肌肉中异常376块,NCV检查12例潜伏期延长,13例传导速度减慢。
结论:EMG检查可以有效发现病变,但是神经源性改变广泛,EMG检查不够敏感和精确。
而SFEMG能更有效反映病情发展程度,为诊断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iagnosis in 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m(SFEMG) and rutine electromyogram. Methods: EMG,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 and SFEMG were used to measure 43 cases of patients that diagnosed as motor neuron disease(MND). Diagnos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firstly by the motor potential, amplitude, motofacient phase anomalism, then confirmed the stage, position and prognosis of the lesion by jitter, block and fiber density with the SFEMG. Results: EMG showed a catholicity neurogenic changes, 376 of 430 muscles(87.4%) appeared to be abnormal. 12 patients and 13 patients were positive in prolonged latent phase and conduction velocity rev down. Conclusion: EMG is effective in telling the lesion of motor neuron, but is not sensitive and exact enough. SFEMG combined with EMG can diagnose the MND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Key words] EMG; Motor neuron disease; Diagnosis; Applications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脊髓前脚神经元、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等的进行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萎缩、震颤、无力等。
肌电图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的可行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肌电图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60例,根据临床医师诊断作为依据,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脊肌萎缩组、B组:脊髓侧索硬化组及C组:延髓麻痹组。
所有患者均施以肌电图检查,对比其颤抖值、阻滞及纤维密度。
结果三组间阻滞值、颤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纤维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早期施以肌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准确反映,可为疾病的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给予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检查;诊断;可行性运动神经元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言语不清、肌肉震颤等诸多临床症状。
,因疾病早期具有隐匿性,加之病程较长,若早期无法及时发现,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严重影响到后期的治疗及康复[1]。
患者一旦发生运动神经元病,疾病病情重,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预后不理想,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因此针对疾病早期准确的诊断并施以合理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生存期延长极为关键[2]。
一直以来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多给予患者肌电图检查,该检查方式受到临床的认可与肯定。
本研究就肌电图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根据临床医师诊断作为依据,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脊肌萎缩组(12例)、B组:脊髓侧索硬化组(42例)及C组:延髓麻痹组(6例)。
A组男7例,女5例;年龄31-60岁,平均(46.41±7.24)岁;B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2-61岁,平均(46.74±7.31)岁;C组男4例,女2例;年龄30-61岁,平均(47.11±7.45)岁。
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方法对34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结果肌电图除3例正常外,其余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纤颤电位、束颤电位与病程有关。
结论肌电图检查对提高临床诊断MND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疾病;肌电图;神经电图运动神经元病(MN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也可能与慢性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和锥体束征。
本文是应用肌电图、神经电图,从电生理方面探讨MND的改变,结合临床分析,探讨对MND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系门诊与住院的病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11岁~65岁,平均年龄45岁。
临床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0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8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4例,进行性延髓麻痹2例。
34例均作神经系统常规检查,肢体无力共25例,肌萎缩30例,大部分以远端的肌萎缩为主,吞咽困难4例,有肌肉束颤17例, 11例行CT颈椎与腰椎扫描, 3例肌活检, 4例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全部无感觉障碍。
1.2 方法采用上海海神生产的诱发电位/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检查。
选用同芯针电极,室温24℃~26℃,检查部位选用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及胫前肌。
对每一块肌肉均进行插入电位、静止、轻收缩和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并计算出每个运动单位的时限、波幅及多相波的百分比,大力收缩的类型。
此外,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进行测定。
本组病侧EMG平均时限、波幅、神经传导速度以汤晓芙所测正常值为标准[1]。
2 结果2.1 肌电图检查发现纤颤电位28例(82.3%),正相电位24例(70.5%),束颤电位22例(64.7%),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31例(91.1%),平均波幅增高29例(85.2%),多相波增多17例(50%),出现巨大电位10例(29.4%),大力收缩时表现为单纯相11例(32.3%),混合相23例(67.6%)。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
庄柏翔;常虹
【期刊名称】《医师进修杂志》
【年(卷),期】1989(012)009
【摘要】肌电图对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诊断也有肯定的价值,但因不同病因引起同一部位病变时,其肌电表现可能相同,故肌电图只能作出病变定位,而不能做出病因诊断。
此外,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和不同病期的病变,其肌电变化也可不同,故需追踪多次描记,以确定损伤程度,病情演变和恢复等情况,协助临床作出正确判断。
如下运动神经原的任何部位病损时,都可出现失神经电位;神经再生早期都有初发电位,晚期则有再生电位;在下运动神经原受到异常刺激时。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庄柏翔;常虹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44
【相关文献】
1.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J], 孙智颖
2.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J], 秦楠;张雪青
3.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 [J], 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杨星昱
4.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正确使用肌电图 [J], 陈芷若; 姜有珠; 逯恒东
5.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 [J], 庄柏翔;常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
张体云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8(003)006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测3个以上有或无病理改变的肢体的肌电图及神经电图.结果大多数肌肉出现插入电位延长和/或出现少量~大量(+~+++)纤颤、正锐波,运动单位电位高宽,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密度减小,小部分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梢潜伏时延迟.感觉神经传导基本正常.结论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张体云
【作者单位】463400,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J], 游玉红
2.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 [J], 阳洪
3.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 [J], 阳洪
4.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作用研究 [J], 奚惠娟
5.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 [J], 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杨星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7例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肌电图关系的研究雷舜英;张小宁;刘林生【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3【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胸段脊旁肌、胸锁乳突肌、肢体肌肌电图及神经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MND)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初步诊断,统计病程、临床分型不同的病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肌电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57例MND病例均表现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不同临床分型的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肌群之间的纤颤电位和正锐波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ND病情进展迅速并且预后极差,目前缺乏有效的可逆转性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对于MND患者至关重要.早期行肌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对MND疾病的早期确诊.常规检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助于MND 早期诊断.【总页数】3页(P290-292)【作者】雷舜英;张小宁;刘林生【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康复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5;R741.049【相关文献】1.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研究 [J], 陈翠玲;魏丽萍2.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咬肌肌电图研究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J], 张承洁;陈芷若;沈静;管青山3.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阳洪4.单纤维肌电图检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研究 [J], 吕文;胡兴越;程源深5.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电生理关系的研究:343例临床和电生理分析 [J], 高秀贤;汤晓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
作者: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杨星昱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第05期
【摘要】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肢肌肉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
对照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5217, P0.05)。
结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为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脊旁肌;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8.05.016
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科罕见疾病,是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医学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个体暴露等因素有关,目前常用检查方式为肌电图检查[1]。
本研究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提高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8.36±9.45)岁。
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27±9.2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给予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为丹麦Alpine生产的Keypoint G4肌电/诱发电位仪。
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肌电图对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进行检查,除此之外,给予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选择T8~11段,将室温控制在20~25℃,以脊突旁2 cm左右为进针位置,主要检测患者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无自发电位。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肌电图检测上、下肢肌肉,并采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在静息状态下有无自发电位。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观察两组在静息状态下的自发电位,根据肌电图诊断标准,若同一块肌肉发现2处以上自发电位则为异常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上、下肢肌电图检查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出现大量正锐波、纤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出现平均波幅增高及平均时限增宽。
39例患者经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后,在T8~11段中可见正锐波及纤颤电位,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 42例患者经过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时,运动单位电位出现平均波幅增高及平均时限增宽的现象,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
对照组患者中7例经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在患者放松状态下可见少许自发电位,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7, P0.05)。
3 讨论
运动神经元病对机体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椎体细胞、脊髓前角细胞有严重侵犯作用,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变性疾病[2]。
其患病率与死亡率较为接近,当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学者认为,此病病因与遗传基因及环境有关,随年龄增长,由遗传及个体长期暴露在不良环境等因素导致。
临床常见症状有肌肉萎缩、无力、肌束震颤与肌张力增高等,当患者患上运动神经元病时,若此病向上发展,可累及高位颈髓及延髓,若向下发展,可累及患者腰骶部位与胸腰部位[3]。
人体胸骨、肋骨、腰椎为连接状态,胸椎活动度小,胸廓稳定度相对较高,因此胸段脊椎很少出现退行性变化,所以椎间盘突出症状没有颈、腰间盘突出症状严重[4]。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得出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以判断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胸段运动神经损害情况,有利于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5]。
对于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来说,采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可对患者运动神经元损害情况及严重程度进行客观检测,且检查结果较为精准,有利于临床诊断治疗。
脊旁肌是脊神经后支支配,前支与前角间距离大于后支与前角间距离,因此当前角发生病变时,会先累及后支,导致后支支配的脊旁肌发生病变。
采用肌电图检测时既能检测出脊旁肌出现病变情况,还能反映胸段前角细胞病变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运动神经元病提供可靠依据,有助患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同时斜方肌与菱形肌会对患者上胸段脊旁肌进行覆盖,导致检测有一定程度困难,中胸段靠于人体重要脏器,要求操作者规范性及精准性极高,若操作过程中不够谨慎将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临床
多采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方法[6-10]。
本次研究中,给予两组患者相关检测后,观察组39例患者出现多处或大量正锐波及纤颤电位,占比84.78%,对照组7例患者在放松状态下可见少许自发电位,占比15.2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对于诊断运动神经元病胸段损害敏感性较高,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磊,贺英群,刘庆.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23):3452.
[2] 雷舜英,张小宁,刘林生. 57例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肌电图关系的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2(3):290-292.
[3] 徐东,陈秀英,张磊,等. 舌肌肌电图对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价值探讨.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 15(1):32-34.
[4] 司金超,崔文杰,白宏英. 2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9):87-88.
[5] 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等. 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 44-45.
[6] 黄羽,潘鸿雁. 研究运动神经元病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 2017,33(21):105.
[7] 徐迎胜,樊东升,郑菊阳,等.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1): 36-37.
[8] 刘晓燕.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应用意义探究. 世界临床医学,2015, 9(4):156.
[9] 阳洪. 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1, 17(18):2822-2825.
[10] 汤晓芙,潘华,李本红,等.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3):176-178.
[收稿日期: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