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2.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52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标准解读1)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在此过程中,既包含着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推进等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扩展,甚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因此,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
事实上,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2)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在我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近年城市化发展最快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可以看清这种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约占全国的5.9%。
东部沿海是大的经济带,沿长江又是一条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正好是这两者的交汇点,这是区位方面的优势。
该地区2000年的GDP占全国的17.2%,2002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的2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材图表解读教材P66图2-35 198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
图2-36 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1.从图2-36中可以先观察一下珠三角地区濒临的海洋(南海)以及位于哪条河(珠江)。
2.从图2—35中观察珠三角城市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珠江口)。
3.从图2—35和图2—36对照来看城市的数目在不断增加,有些县变为城市。
说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数目不断增加。
[图表应用]
1.从图中可看出本区域濒临哪个海?位于哪条河的下游?
【提示】南海;珠江。
2.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应采取何种措施?
【提示】发展空间不足,工业资源有限。
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
3.“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