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毒及亚病毒因子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重要名词1.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 噬菌斑形成单位(效价、感染中心数):表示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3. 朊病毒:又称“普里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值周期。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2. 什么是效价,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有几种?(5 种)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双层平板法),其优点如何?效价: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5种):斑点试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单层平板法、双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双层平板法:精确且常用。
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弥补培养基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因而大小一致、边缘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又因上层培养基中的琼脂较稀,故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3. 简述用双层琼脂平板发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基本原理: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离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反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2、病毒粒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3、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全的病原体。
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5、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6、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使宿主体内现有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7、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指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8、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9、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10、前噬菌体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状态11、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1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3、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14、裂解性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1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二、判断题1、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含有DNA和RNA。
( 错)2、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 错)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错)4、朊病毒是只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狭义上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且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上指所有原核生物。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中)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内部充满着层状和管状的泡囊。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栓菌”试验:设法将单毛菌鞭毛的游离段用相应抗体牢固的拴在载玻片上,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停打转而未作伸缩性“挥动”,肯定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会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正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群肉眼可见、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基内菌丝: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产生多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是培养基着色,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
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量少且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静息孢子:是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含有丰富的贮藏物,能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都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806《微生物学》考研大纲一、有关微生物和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知识1、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和真菌的形态、构造、功能和繁殖特性,细菌染色方法等;2、微生物分类种、亚种、模式菌株、内共生假说、(G+C)mol% 、API鉴定系统等的概念,微生物命名中的双名法和三名法,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二、病毒和亚病毒因子1、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亚病毒因子、溶源性、效价等的概念,病毒和亚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繁殖方式;2、一步生长曲线与噬菌体效价一步生长曲线的概念及制作方法,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等;3、病毒与人类实践的关系三、微生物营养与微生物生长1、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营养类型、微生物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2、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基的种类,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获得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各个时期的特点,温度、氧气和pH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连续培养和高密度培养的概念及培养方法,实验室常用培养方法,生产实践中微生物的培养方法;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6、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的概念和作用,磺胺类抗代谢药物的作用机制四、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1、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葡萄糖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2、乳酸和丁醇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L. mesenteroides异型乳酸发酵的“经典”途径,厌氧梭菌发酵产生丁醇的途径与调控;3、自养微生物硝化细菌种类和功能,光能自养微生物种类及其获取能量的特点;4、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概念、固氮的生化机制,好氧自生固氮菌抗氧化保护机制;5、微生物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微生物初级代谢与次生代谢的概念,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6、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组成酶、诱导酶和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概念,发酵工业中微生物代谢调节的实例五、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1、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噬菌体感染实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式;2、质粒质粒、pBR322质粒、F质粒、R质粒、Col质粒的概念,质粒有利于基因工程操作的优点;3、微生物基因突变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转座子等的概念,微生物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和机制;4、微生物育种基因突变、诱变育种的概念,微生物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的原则和方法;5、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过程;6、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与应用;7、菌种衰退与菌种复壮菌种衰退与复壮的概念,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菌种复壮措施,菌种保藏方法六、微生物生态学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生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人体肠道微生物和植物内生菌);2、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3、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七、微生物与免疫学1、干扰素、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单克隆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等的概念;2、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的概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3、现代免疫检测技术;4、疫苗疫苗的概念和种类,新型疫苗种类八、微生物在人类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化工、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实例。
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填空题:1、病毒分为和,真病毒、亚病毒因子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作为度量单位,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
nm、1:10:1003、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和。
核酸、蛋白质4、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颗粒的中心,称为,蛋白质包围后形成。
核心或基因组,衣壳5、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和。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6、病毒粒大量聚集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特殊“群体”,植病毒在细胞内形成,在植物叶片上形成;噬菌体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
包涵体、枯斑、噬菌斑、空斑7、T4噬菌体由、和三部分组成。
头部、颈部、尾部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和。
凡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其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
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烈性噬菌体、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温和噬菌体9、烈性噬菌体以进行繁殖,从生长曲线上可以分为、和三个阶段。
核酸复制、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10、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11、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以进行循环繁殖,又可以进行循环繁殖,所以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和三种状态。
裂解性、溶源性、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12、病毒同细胞生物之间的最主要区别:病毒侵入细胞后,向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利用寄主细胞的系统进行。
遗传、合成、复制13、人和动物病毒的形态一般为,植物和昆虫的病毒形态一般为,而原核生物的病毒形态一般为。
球状、杆状、复合型14、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杆状、ssRNA15、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尾鞘收缩、头部核酸(DNA)16、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能通过,严格寄生于超显微生物。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绪论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绪论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微生物教程期末复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
1nm)、构造简单.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
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1..病毒的特点:(问答题)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活动;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书:①形体极其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②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病毒的形态①典型病毒粒的构造核酸——位于中心,称为核心基本成分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②病毒粒的对称形式问: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试各举两例。
答:杆状:烟草花叶病毒(TMV)等无包膜螺旋对称丝状:大肠杆菌的f1,f d,MB噬菌体等卷曲状: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有包膜分单状: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等有包膜:疱疹病毒等对称体制二十面体对称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φX1740噬菌体等无包膜大型:腺病毒等无包膜: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蝌蚪状)等复合对称有包膜:痘病毒(砖块状)③病毒的群体形态: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噬菌斑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3.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4.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潜伏期是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②裂解期是指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③稳定期是指溶液中噬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的时期。
5.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噬菌体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动物DNA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植物DNA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昆虫DNA病毒作为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6.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噬菌体与发酵工业,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在基因工程的应用(各种严重传染病的防治,发酵工业中噬菌体危害的控制,用病毒杀虫剂防治作物虫害,利用病毒载体开展转基因动植物的育种,利用病毒作模式生物开展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病毒
具体为:
1、病毒粒子的结构、化学组成及生存的环境条件。
2、毒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细菌的特点。
3、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
4、亚病毒的基本知识。
5、掌握病毒学的研究方法。
粗略为:
解构病毒(亚病毒)+病毒繁殖+经典病毒相关知识-----区别于细胞
本章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三点展开的,如:病毒类病毒烈性噬菌体溶原性溶原细菌朊病毒温和噬菌体效价一步生长曲线原噬菌体
近三年的真题病毒极少出现在问答题和分析题中,考察较为简单,只需了解即可。
注意:
1.毒粒(virion)是成熟病毒的体外形式
2.动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医学病毒感染人),非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最为常见),原生生物病毒
3.植物病毒:种子易被感染
4.噬菌体:原核生物分离得到。
5.病毒的分离: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接种与感染表现。
6.病毒的纯化:1)标准:感染性;均一性。
2)方法:借鉴蛋白提纯;超速离心。
7.病毒的测定:1)物理颗粒计数2)感染性测定-蚀斑法-重点法
8.50%最为敏感,所以一般有半数致死剂量等半数计法。
9.病毒的鉴定:1)宿主范围与感染表现2)理化性质3)血细胞凝集反应4)免疫学鉴定5)分子生物学技术
10.二十面体容积大,亚基相同,核酸组装非必须但起稳定作用。
11.病毒核酸+sense对应为mRNA
12.病毒的三维物理特征,化学组成(蛋白质--3种,核酸--分类标准--多样......等等,脂质,糖类,其他)特征及作用
13.病毒的蛋白质。
1)壳体蛋白。
其亚基组成和数目是区别标志,功能:构成壳体;保护核酸;若无包膜则参与病毒的吸附,进入,宿主嗜性;抗原特性。
2)包膜蛋白。
分包膜糖蛋白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包膜蛋白由多肽链骨架(如天冬氨酰残基,丝氨酸,苏氨酸...)和寡糖侧链(N-乙酰葡糖胺,还有O-端)通过β-N-糖苷键相连(对应O-端),功能有:主要主要表面抗原(多为吸附蛋白,有些介导进入细胞或凝集)。
基质蛋白位于膜脂双层与核壳之间,功能:支撑包膜,维持病毒结构,介导核壳与包膜糖蛋白的识别,在出芽方式增殖其重要作用(budding)3)病毒酶。
1,宿主酶(可能异变了╮(╯﹏╰)╭)2,非结构蛋白(如侵入后翻译的酶)3,毒粒酶,存在于毒粒内(分为参与病毒进入,释放的酶,如(溶菌酶);和参与病毒大分子合成的酶,如RT(逆转录酶))4,其他
14.病毒的复制: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裂解量,隐蔽期,复制周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