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应用状况和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0
运用文化导入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摘要: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干扰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能有效排除文化干扰。
本文介绍了几种背景文化导入的策略和方法,将有助于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多种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技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背景知识;文化导入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学生不能理解或接受目的语文化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
外语教学专家认为语言交际错误有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两种,并且后者的性质更加严重。
《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学和外语教学》一书指出:语言交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参加交际者要有共同的语言;(2)他们要有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3)他们要有共同的言语情境。
这三个要素中的第二点便是指语言的载储功能(cumulative functions),即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和储存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的能力。
人们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行动和思维一直受相关文化的熏陶,因而语言交际和理解中不存在文化障碍。
但在学习和使用外国语言时,则不仅有母语干扰,还存在着本国文化的干扰。
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中国文化去理解外国文化,从而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
这种干扰反映在文化词汇上最为典型。
文化词汇能否被理解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能产生的联想意义是否为读者所知。
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dragon”在英语中代表邪恶的事物,含贬义。
所以,我们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是“four tigers”。
再如,蝙蝠(bat)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的势力联系在一起,如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等。
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导入周洁,秦怡(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挖掘和展示语言材料中所体现的各种文化背景和内涵。
借助于文化对比、归纳总结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导入文化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对于提升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鉴别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导入;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6-13[作者简介]周洁(1974-),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秦怡(1971-),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54105)。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每一批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能力、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都已不同于以往入校的学生,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果大学英语课堂上对语言的讲解仍遵循传统的从全部语篇内容着眼,并对一些偏难的词语和长句的用法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这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求。
李润新(1992)指出,一个科学、完整的语言教学体系,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唯有把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教学,否则就是不完整的教学。
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 在他的《Language 》(语言论)一书中提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
语言,作为传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民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和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摘要: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要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及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导入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文化导入语言教学文化缺失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交流活动中,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由于合作双方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而引起文化冲突,使交际受阻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彼此的合作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
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
近年来, 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任务, 愈来愈受到外语学界研究者以及教育参与者的广泛重视。
这也相应地提高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要求。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现状语言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的客体,它与思维、文化和交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语言学家借鉴文化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语言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语言学的跨学科特点更加明显。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植根于语言,将两者的关系分割会导致二者在意义上的不完整。
语言学的研究为语言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养分,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曾说过:“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
”因此,要转变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将其与跨文化交际学结合,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丰富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宽容的情感,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Presentation在教学中文化导入层面的应用分析摘要:作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有效形式的presentation,在引入中国的课堂后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presentation这种教学方法在文化导入环节的实际应用,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为此应做好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课堂展示;文化导入;应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2-02一、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教学法介绍保证语言学习者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交际的有效性不仅仅和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相关,语言形式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也显得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传授,对文化教学的培养有所缺失,这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因其不了解异国文化,在写作上捉襟见肘,阅读理解能力停滞不前,口语表达和交际更是漏洞百出,要改善这一局面必须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参与性,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教学法被很多教师引入课堂教学实际。
presentation是美国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英语课堂实践中,它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个人课堂展示和小组课堂展示。
其中个人展示指以个人为单位,由个人进行自主选题,并收集整理资料,之后进行报告制作等,最后在课堂上向班级同学展示自己的课题。
而在小组展示中,首先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统筹安排下讨论并确定主题,然后组员进行分工来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课件的制作,随后确定发言人做课堂展示,之后班级同学就该组的展示内容进行讨论,可以对发言人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
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张洁来源:《商情》2014年第35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一般是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
在本质上属于语言教学。
语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在正确的文化背景下使用语言,也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运用目标语言的交际能力。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从语言理论方面,还是根据教与学的情况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
介绍了文化的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文化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语言植根于文化,要想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了解相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显得格外重要。
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出现过四种不同的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和“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的“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最有影响。
此外还有借鉴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倡导进行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
1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然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文化的导入,本着适用性、对比性和阶段性的原则,通过多种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将与词汇、交际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非语言交际等相关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状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去年对45位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文化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0%的教师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可有可无,这表明高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9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文化教学零碎而缺乏系统,没有形成体系。
1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1.1 文化导入是学习语言本身的根本要求布朗曾经说过:“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als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culture.”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
”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
实践证明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
对文化教学的导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会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文化来学语言,语言会学得更好。
1.2 文化导入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要求高职学生来源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德语教学中的德国文化导入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0T11:22:04.13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2期作者:闫俊屹[导读] 对于语言教学活动来说闫俊屹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对于语言教学活动来说,文化导入所起到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德语文化与其他类型的语言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德语文化的导入,在充分尊重其民族特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以积极探索的精神进行科学思考和冷静分析,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
正基于此,在高校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堂导入,以此使学生对中德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德语教学;德国文化;导入;分析引导语:在高校德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德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导入跨文化的背景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历史、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因素等的影响下,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中国与德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二者的语言文化在特定称谓、习惯用语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别,因此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德语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一、德语教学中导入德国文化的必要性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开设的德语专业数量的逐年攀升,目前德语已经成为“小语种”中学习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大语言”,选择德语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德语专业建设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其他外语语种学习方法大体相同,我国高校在德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一直将语言基础训练作为这门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设置课程时也偏重于德语基础知识,比如词汇的记忆、语法的掌握、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等,以此夯实学生对于德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使之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德国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
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应用成果,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学科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科研究的趣味性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融合应用-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提升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模块一:传统文化导入-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展示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的联系和影响2. 模块二:学科知识讲解- 结合具体学科知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方式,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3. 模块三:互动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绘画、剪纸等- 利用体验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联系4. 模块四:作品展示与分享- 学生根据研究经历,自主设计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 组织作品展示与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向学生传递知识和理解- 实践体验法:通过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学科知识的应用- 创新设计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评价1. 学生的作品展示与分享成果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资源- 传统文化资料和图片- 学科教材和参考书籍-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所需材料结语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融合应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此次教学,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导入活动反思总结报告范文一、活动目标与背景本次导入活动旨在让学员通过参与实际案例解决,了解并掌握市场导入的流程与方法,提升市场推广的能力与效果。
活动针对大学生群体,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营能力,增强市场导入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活动内容与执行本次活动包括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两个阶段,以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理论学习阶段,邀请了市场推广专家分享市场导入的流程与方法,学员通过听课掌握了市场推广的基本知识;实操培训阶段,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市场导入操作,根据导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
三、活动效果分析1. 学习与掌握了市场导入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通过活动的学习,学员对市场导入的流程、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巧。
在小组实操环节中,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研究案例、制定计划、实施方案等过程,获得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2. 增强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活动中的小组合作环节,要求学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通过共同研究案例、讨论问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员们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3. 发现问题与提升改进意识。
在实操过程中,学员们积极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与解决。
通过问题的反馈与总结,学员们不断优化自己的操作方式,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改进的意识。
4. 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参与实操培训,学员们对市场导入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小组合作中,学员们积极参与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
5. 增进了市场导入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学员们对市场导入的重要性、价值以及挑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员们也认识到市场导入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与改进的工作,需要不断调整与适应市场的变化。
四、问题与改进1. 活动时间安排有些紧张。
由于学员们在学习和实操之间需要进行思考和讨论,而时间有限,导致有些小组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方案设计和改进。
知识文章标题:探索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报告在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被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还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并共享对这一主题的见解。
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1. 课堂教学:幼儿园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传统文化节日庆祝等形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体验活动:幼儿园组织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服饰秀、民俗活动等形式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3. 参观体验:幼儿园组织参观博物馆、传统手工作坊等活动,让幼儿走出校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看法在实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渗透性,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其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部分。
要重视活动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使之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总结: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对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相关观点和看法进行了共享。
中药文化进校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增强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提高其健康保健意识。
3. 弘扬中药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种类、药性、功效等基本知识。
2. 中药文化:中药的历史、传说、习俗等文化内涵。
3. 中药应用:常见疾病的中药疗法,日常保健的中药知识。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PPT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药基本知识和文化。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药辨识、中药配伍等实践活动,加深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互动教学: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案例展示,引出中药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教学:讲解中药基础知识、文化内涵和应用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药辨识、配伍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4. 互动教学: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活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加深对中药知识的理解。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程度,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延续文化血脉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3)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践行中华文化。
4.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讲解:讲解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践行中华文化。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是否得到提升。
(3)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是否得到增强。
2. 教学改进:(1)在讲解中华文化内涵和特点时,可以结合更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2)在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代表性人物进行分享,增加说服力。
(3)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3)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践行中华文化。
(1)导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目前在国内看到的英语教材中,有一些是适用于文化教学的,现推荐五种:南华美和戚云方合编的《现代美国口语》(Modem American English: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West,1983),这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口语教材,而且是很好的文化教材。
它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介绍了西方的风俗习惯,非常实用。
莱文(Levine)和阿德尔曼(Adelman)合编的《语言之外》(Beyond Languag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1982),这是专为外国学生编写的介绍美国文化的教科书,并附有相应的会话练习,重点突出。
霍宁(Homing)编写的《当代文化选读》(Reading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1979),这本书重点介绍了美国文化的25个方面,简明扼要。
其他较好的文化阅读教材还有麦肯齐(Mackenzie)和威斯伍德(Westwood)合编的《英国背景知识》(Background to Britain,1983)和马斯曼(Musman)编写的《美国背景知识》(Background to the USA,1983)。
上述教材可供英语教师参考,并在课堂上配合使用。
早在7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就开始认识到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也就是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传授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
“语言是传达文化的媒介,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及教师们的肯定和接受,文化教学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好英语就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学到的只能是“中国式英语”。
在多年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导人,这非但不会弱化语言教学,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同时,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导人,这非但不会弱化语言教学,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同时,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言学发展的制约。
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会通中西”。
然而,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虽然毕业于英语专业,但文化功底比较薄弱,而且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T作。
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O学时以上,教师没有时问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这也成为教学中进行文化导人的绊脚石。
3、相关课程及书籍较少目前虽然部分外语院系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开设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及相关书籍极少,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人的难度。
生动有趣,文化意识加强,激发动机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o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multicultural awareness),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
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是阻碍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同样主体文化(ParentLanguage Culture)的缺失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1 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2 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薛晓萍:试从文化导入因素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期:2009-11-20] 来源:作者:admin [字体:大中小] 试从文化导入因素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薛晓萍(本文发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外研社,2006)[摘要]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从不同方面,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中获取更多的跨文化信息。
从而指出,跨文化交际教育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进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 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1. 语言与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庇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 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可见,萨庇尔的观点就是语言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这些观点都为所有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学者认同。
然而,在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这里主要强调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并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
这就与萨庇尔的观点“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相符合。
因此,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实际上,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取代了过去沿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以此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课程要求》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而新的教学改革,在给高校的广大师生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使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种种原因,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相当普遍。
而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语教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获得。
而且,这样的教学观点使大学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许多学生认识一篇文章中所有词语,也理解所有的语法结构,但是却仍然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更有一些学生虽然语言知识掌握得较好,词汇量也相当大,语言基本能力也较扎实,并且也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可是,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却遇到了许多障碍。
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语言教学与文化脱节造成的。
而新制定的《课程要求》则提出了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吴启迪,2004)。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问题。
要“扩大教学视野,由‘语言技能’提升至‘跨文化交际’”。
(王奇民,2000)显然,这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交流在整个社会的扩大,以及社会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因此,文化因素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极其必要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特点大学英语毕竟不同于专业英语,其文化教学也应有自己的特点。
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因课时限制又无法为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这一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遵循实用性与相关性原则,即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解释到哪里,文化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落实到各种课型的教学中去。
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步,使二者构成一个水乳交融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我们首要遇到的就是词汇的教学。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的不同而产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house (美国梦) ,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 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Halfway house (中途的房子) ,指康复医院; Pink Lady (红粉佳人) ,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又如: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
英语中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如, bell the cat(为别人冒险)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 ag (泄露机密) ,a cat in the pan (叛徒) 等。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多渗透文化因素,阐释社会文化意象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词义的联想。
例如数字,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 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 s to do (日理万机) 等。
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 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被看成“完美的数字”、“造物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