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5
宋明理学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呀!就像天空中的星辰,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比如说,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时,是不是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被私欲所左右呢?
2. 格物致知可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方法呢!这就好比我们拆玩具去了解它的构造,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明白道理呀。
你想想,观察一只鸟的飞翔不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吗?
3. 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听起来很严厉吧!但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像控制暴饮暴食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对吧?
4. “知行合一”这多重要啊!不就像说我们知道要减肥,就得真的去运动和控制饮食一样,知道和行动必须统一起来呀!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5. 宋明理学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那可真是没得挑!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保养,让它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是不是要修养好才能处理得当呢?
6. 理学大家们的思想那可真是瑰宝!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朱熹的理论不就影响了好多人吗?
7. 宋明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这就像每个零部件在机器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各安其位,社会才能稳定呀。
难道不是吗?
8. 宋明理学的影响广泛又深远啊!它贯穿了历史,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
我们现在的很多价值观不也能从中找到源头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体会!。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理学起源于宋朝,而在明朝达到了鼎盛。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宋朝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提出了“心即理”、“理即性”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
而程颢和程颐则进一步深化了理学的理论,发展了朱熹所谓的“理学正统”,形成了“理学新学”和“理学旧学”的两大体系。
而朱熹更是将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整理了前人的学说,提出了“四书五经”、义理精微、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著名理论。
明朝的王阳明更是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观念,对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学的核心理论和观念1.心性即理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即理”,即认为人的心性与宇宙万物的理是相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心性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修养,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论在理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
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通过观察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可以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天地间的万物。
格物致知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致良知致良知是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具有良知的本性,只要人们能够恢复和发扬这种天生的良知,就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致良知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理学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学对于人性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认识和行为的统一,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为,只有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三、理学的影响和意义1.哲学思想的推动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推动者。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从社会层面来看,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也日益普及,读书人的数量大幅增加,为学术思想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宋代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辽、金等政权的威胁使得社会对于重建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有着强烈的需求。
在思想渊源方面,儒家经典在汉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注疏和阐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儒家学者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吸收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来领悟天理。
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规范,强调通过遵循儒家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陆王心学则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去寻找。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就能够恢复良知,实现道德的完善。
陆王心学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觉,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在体验。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天理天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天理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伦理规范的根源,人们应当遵循天理来行事。
2、心性心性论是宋明理学探讨的重要内容。
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善良的本性,但受到外界的诱惑和蒙蔽会产生恶念。
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心性来恢复本心的纯净和善良。
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1 )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 2 )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片论-李泽厚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三、"心"的超越与感性四、遗产的两重性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
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Friedrich Paulson)《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好比你心中有个特别明确的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该不该让座,这就是天理在引导你呀!
2. 格物致知也很关键哦!就好像你特别好奇一个玩具是怎么运作的,然后你就不停地研究它,最后弄明白了,这就是格物致知嘛。
比如你一直想搞清楚手机为什么能打电话,不断探索后知道了原理呀!
3. 理学还注重个人的修养呢!就像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礼貌、更有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改正来达到这个目标。
你看那些很有风度的人,是不是就是修养很好呀!
4. 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厉害?这就像是你特别想吃蛋糕,但为了减肥你就得忍住这种欲望。
比如你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要克制自己想玩游戏的欲望呀!
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可太极端了吧!难道真要为了所谓的节而不顾生命吗?就好像有人说为了不丢面子哪怕饿死也无所谓,这不是很荒谬吗!
6. 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就好比学校里有各种规章制度,大家都遵守了才能有好的秩序。
像大家都排队上公交车,那场面多有序呀!
7. 知行合一那可是很了不起的要求呀!不能只是心里知道该怎么做,还得真正去做才行。
就跟你说要好好学习,那就要真的认真去学习呀!我觉得
宋明理学既有它好的一面,像强调天理和个人修养,但也有些地方太过于极端和僵化了。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宋明理学一、理学创立的背景1、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①佛道的冲击,人心思变,严重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出现信仰危机;②儒学无法解决当时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重利轻义,和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大相径庭,出现道德危机。
③儒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儒学重社会伦理研究,轻对世界本源及宇宙演变的思考。
在和佛道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出现理论危机。
(2)宋代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交织,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宋朝统治者急需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以缓和危机,巩固统治。
2、条件(1)魏晋隋唐时,中国社会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儒学从佛道等吸收有效成分,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促进了理学的诞生3、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1)开创者:北宋五子(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二、程朱理学1、集大成者:朱熹2、内容(1)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2)理学的方法论(修养论):“格物致知”。
强调日积月累,通过接触时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彻理。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德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其价值内涵是“存天理,灭人欲”。
三、陆王心学(一)陆九渊1、开创者:陆九渊2、内容:(1)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2)方法论: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二)王阳明1、集大成者:王阳明2、内容(1)核心内容:“良知”。
良知即本心,本心即天理(2)方法论:“致良知”。
要认识本心即可达到认识理。
为防止伪善横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五、理学的影响(1)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后来的社会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大纲、要点、思想特点等方面全面梳理宋明理学的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是在南宋时期兴起,在明代达到高峰。
它以程颐、程颐的学生朱熹为代表,提出“理”是存在于人和天地之中,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
宋明理学通过研究和修养来实现人的内外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大纲宋明理学的大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天人关系、知行合一和治学方法。
1. 天人关系:宋明理学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序和统一的,人应该遵循和体现天地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融。
2. 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强调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它认为人的知识应该转化为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天地之间的道理。
3. 治学方法:宋明理学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
它倡导通过阅读经典,注重内心修养,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同时,它也强调反思,批判性思维以及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观点。
三、要点1. 心性:宋明理学认为心性是人与天地之间的连接。
它是人的真实本性,是独立于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
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和发展心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2. 理: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之间的道理。
理存在于人的内心和天地之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宋明理学中,理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还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3. 诚:诚是指人对理的理解和实践中的真诚态度。
在宋明理学中,诚是一种品质和道德准则,是心性和理的统一体现。
只有诚实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天地之间的道理。
四、思想特点1. 和谐观念:宋明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相处和相互合作,人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在社会层面,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和稳定。
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兴盛,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士族门阀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他们对文化和思想有着更高的追求。
政治方面,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者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思想体系。
文化上,自唐代以来,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构成了挑战。
儒家学者们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吸收了佛道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要消除人的私欲,遵循天理的规范。
陆王心学则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领悟来认识“理”。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意识,通过实践和修养可以恢复和发扬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天理“天理”是宋明理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规律,是一种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存在。
天理既是道德规范的根源,也是自然法则的基础。
2、心性心性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学家们探讨了心与性的关系,认为心性本善,但受到后天的欲望和外界的干扰而可能迷失。
通过修养和反省,可以恢复心性的本然状态。
3、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提出的认识方法。
“格物”指的是接触事物、研究事物,“致知”则是获得知识和真理。
程朱认为,通过对事物的逐一研究,可以达到对天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