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隐显形式与“是……的”句的再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601.33 KB
- 文档页数:8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资料导言部分1.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现代语言学的标志著作。
3.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30至50年代,在欧美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该派的奠基之作。
4.生成语言学: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其研究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
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5.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共时: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历时:探索语言在不同阶段的演变——纵向研究同:都是研究语言的时角,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共时体现历时,历时是共时的不同表现。
异:语言的不同时期的先后变化属于历时问题,语言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变化属于共时问题。
6.历史比较语言学:对不同语言或同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做比较研究,拟构语言的原始基础形式,确定语言间的亲缘关系,以展现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1.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语言是第一性,最基本的手段,文字是第二性,辅助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
2.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语言功能是由左半球控制的。
3.运用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编码、发出、传递、接受、译码阶段。
4.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
5.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提出的,言语不稳定,语言是稳定的。
7.语言是符号系统,是最重要最典型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约定,无必然联系。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
(远处的炊烟、病人的脉象、气色、舌苔、口气,罪犯的指纹,脚印)8.音————义————心理现实————客观现实语言符号指称反映客观现实:是四维时空中外在于人的所有存在,当下和历史上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一、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的本质(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99年填空)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98年大题)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01年大题)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
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5.语言的构成(1)底层:音位。
音位和音位组合成音节——语言符号的形式部分(01年填空)(2)上层: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结构语素→词→句子★6.符号的组合关系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的特点。
符号和符号前后依次相接组合起来,好似一个链条,环环相扣。
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任务设计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是语法教学的两个主要类型。
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teachingmethod)注重教师对语言的形式和规则的讲解和阐述;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teaching method)是强调语言情景化的运用,避免教师直接传授语法规则的一种教学方式。
Ellis(2004)认为在典型的显性语法教学中,由于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因此多采用演绎法(deductive),即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对语法规则进行介绍和讲解,再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便学生熟悉和运用。
隐性语法教学常采取归纳法(inductive),即教师提供给学生包含语法知识点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语法规则;或是在不解释语法知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记住语言点,然后在听说读写等实践中加以应用,强调交际式教学方式。
一、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之争隐性和显性语法之争基本在于两点,首先,隐性和显性之争是形式与意义之争。
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教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形式;而以交际法为代表的教学法认为,由于语言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交际,那么注意的重心就应该是语言的意义,因此应该由显性注意负责语言的形式,隐性注意负责语言的意义。
其次,隐性和显性之争是流利性和准确性之争。
如果学生过于重视语法的正确性,则必然导致意识监控过滤的加强,从而影响语言产出的速度和流利性;而将重心转移到意义表达,则很可能增强语言的流利性,却会以牺牲语言的准确性为代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虽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却属于一个连续体相反的两端。
受控制认和分析的程度高的一端即为外显,反之为内隐,外显知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转换成内隐能力。
郭秀艳,杨治良(2002)通过语言试验发现了隐性和显性的动态关系。
他们指出,内隐和外显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二者有的时候会相互竞争,呈现此消彼长的规律,有的时候又呈现相对的规则,即一方的增加会导致另一方的降低。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语言学概论一、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相当于文学概论。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各种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
具体地说,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及整个语言系统。
任务:综合语言研究的各种成果,总结语言的规律,探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变化。
1.语言学产生以前叫语文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近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到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提出,存在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工具。
语言是联系人类的主观认知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二、语言符号的特性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
凡是属于用来标记、替代事物的东西,就是符号。
凡是符号必须具有物质性、表意性和规定性。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的本质。
人类用来交际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线条性;离散性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替 | 我看书。
换 | 他看书。
︵ | 小王买书。
聚 | 老师写文章。
合 | 人们欢呼胜利。
翻译中的隐和显二、英汉翻译中显化的定义和分类显化(Manifestation)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译者为了增强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有意识地选择将源语文本中的某些隐含意义、文化背景信息或者修辞手法更加明确、直观地表达出来。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显化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的选择,如通过添加注释、替换更易于理解的词语或短语来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还表现在句法结构的重构以及文化元素的阐释上。
词汇显化:当源语言中的某个词或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目标语言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时,译者可能会采取扩展性翻译方法,即将原文的隐晦之处具体化,例如将一串英文成语直译成包含多个汉语词汇以充分展现其完整意蕴。
语法显化:在处理一些具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句子时,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无误,译者可能需要调整原文的句式结构,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从而显化原本可能隐藏在曲折句法中的关键信息。
文化显化:鉴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有些文化特定的概念、习俗或历史背景在翻译时若不做适当说明,可能难以被对方文化圈的读者所理解。
文化显化包括将原文中潜在的文化暗示直接翻译并加以解释,或者采用类比、注解等方式让目标读者能够把握原文的文化含义。
英汉翻译中的显化是一种旨在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揭示原文中那些可能被目标语言读者所忽视的隐含信息。
1. 语义显化:将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转化为明确的意义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显化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它涉及将原文中隐含或含糊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明确表达。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调整,还包括对原文文化背景和语境的理解。
语义显化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加清晰、准确,便于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
语义显化要求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内容。
这包括对词汇、短语、习语以及句子结构的全面把握。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3、小学:指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语文学,但一般认为…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4、训诂:是解释字义和研究它的演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从词义方面来解释古书的文字。
5、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称为…。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叫…。
6、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7、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8、语言层级性(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
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概论0054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
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
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答: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观察。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来源于集体的劳动。
集体劳动的交际,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
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
有交际价值就是语言,就能存在;没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只能消亡。
如何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答: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不少种。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码……;第三类是身势语。
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更不能和语言相比。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答:人类语言具有社会性、单位明晰性、任意性、能产性、传授性。
言语行为理论小结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是语言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讲时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系列演讲中逐渐成型。
后来在他的学生Searle的不断总结、创新和规范下,成为了一个系统。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Austin和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都做出了那些贡献,言语行为理论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言语行为理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怎样的?这篇小文章将会慢慢道来。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况这里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况主要包括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实用意义和研究角度。
下面一一讲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说话即做事。
”(Austin 1962)即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
言语行为理论重视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言语行为实施者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言语行为实施者作为反映的听话人的回答也是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和强调的范围。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用意义,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直接目的是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最终目的是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方说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对比语用学等方面。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创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稚形。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
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
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
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
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尽相同。
1. 系统性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
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sense)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用原义(original sense)更为科学和准确。
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
(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as War”的基础上形成的: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
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
言语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言语分类方式:
根据功能分类:言语可以根据其功能被分为工具性言语和社会性言语。
工具性言语是指与具体任务或活动相关的言语,如解释、指导、描述等。
社会性言语是指与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等相关的言语,如对话、聊天、演讲等。
根据形式分类:言语可以根据其形式被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通过声音传达的言语,如说话、朗读、歌唱等。
书面言语是指通过文字传达的言语,如写作、阅读、签名等。
根据使用场景分类:言语可以根据其使用场景被分为日常用语和专业用语。
日常用语是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言语,如问候、道别、道歉等。
专业用语是指特定领域或职业中使用的特殊语言,如医学术语、法律术语、计算机编程语言等。
根据语境分类:言语可以根据其语境被分为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
直接语境是指言语所直接描述或表达的场景或事物,如描述一个人、一个物体或一个事件。
间接语境是指通过言外语境或语境推断出的含义或含义表达方式,如比喻、反语、暗示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类方式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和组织而进行的简化分类,实际上言语的分类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方式之间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语言的分类方法
1. 按语言的结构特点分类:可以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
2. 按语言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原始语言、上古语言、近代语言和现代语言。
3. 按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可以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群。
4. 按语言的使用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国际通用语、民族语言、地区语言和方言。
5. 按语言的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交际用语、标准语言、文学语言、科技语言、广告语言等。
这些分类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重叠和交叉的情况。
比喻的分类及例句
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
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比喻形式,如博喻和倒喻。
1. 博喻: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一串串的珍珠项链,从山顶上倾泻而下。
(用珍珠项链比喻瀑布)
2. 倒喻:本体和喻体互换位置,本体来作喻体的修饰语,用来打比方说明本体的状态、性质、特征等。
例如:人潮卷来卷去。
(用喻体“潮”来修饰本体“人”)
以上就是比喻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收稿日期:2020 06 08作者简介:檀㊀锐(1984 ),女,山西五台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㊂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课题(2018B211)文学翻译中的损失檀㊀锐,辛建飞(忻州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忻州034000)摘㊀要:分析文学翻译中的 损失 ,指出两个导致 损失 的常见因素:译者语言敏感度的欠缺和语言之间的天然差异㊂译者语言敏感度缺失的现象有两个根源:熟词生义和中西思维差异;而语言之间的天然差异则是不可克服的,可行的方法也只能是通过注释来弥补㊂此外,译本的审校和针对译本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㊁并弥补翻译过程中的损失㊂关键词:文学翻译;损失;语言敏感度;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315.9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8-3871(2021)01-0111-05DOI :10.16752/ki.jylu.2021.01.022㊀㊀在翻译学界和文学翻译领域,译者及研究者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㊂为什么要着重指明是 文学翻译 ?因为就一般情况来看,非文学翻译如商业㊁科技等只需达到所指功能一致就是合格的翻译,不必讲究全面的效果,尤其不必追求文体风格上的效果㊂法律翻译要求严谨,电影译制要照顾到音节和口形,像这样的翻译实践要求,相比文学翻译所呈现出的问题,也算不了什么㊂译界学人都知道,翻译本来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笔者在一本翻译理论专著中读到过英国文艺批评家I.A.Richards 的一句话: 翻译极有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项活动㊂ 文学翻译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和所考量的因素很多,更是比其他类型的翻译实践要复杂得多㊂笔者自从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来,通读过较多的文学原著和对应的译著,常常发现文学翻译中除了规律性的东西如定语从句的译法㊁同位语从句的译法等有一定的原则可以遵循以外,还有很多是超越规律的,而且是很难克服的㊂笔者在本文中拟聚焦于 文学翻译中的损失 这一论题来探析文学翻译的语言现象,旨在与译界专家学者共同探求对策良方㊂一㊁由于译者的 语言敏感度 欠缺而造成的翻译损失中国译者对于英语的语感毕竟不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反之亦然[1]㊂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西方译者对于汉语的语感毕竟也不如中国人㊂什么是语言敏感度?笔者举一简单实例㊂笔者进行过多次实验,自己在读汉语故事㊁汉语散文的时候,在词语重读㊁断句和节奏等方面会很到位,但是在读同等难度的英文文章时,在这些方面就不是那么 游刃有余 ㊂笔者的本科和硕士阶段所学专业均为英语,也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 语不从心 的现象㊂这一 实验 可以很容易让人体会到母语和外语的差别㊂让我们回到文学翻译的讨论中来㊂先看一个译例:例1: I am very glad you didn t,Harry.Why?I don t want you to meet him.You don t want me to meet him?No.译文: 我很高兴你还不知道,哈利㊂为什么?我不要你同他见面㊂ 你不要我同他见面? 是的㊂ [2]以上对话节选自英汉对照版名著‘道连㊃格雷的画像“㊂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译者将 No 翻译成了 是的 ㊂正确吗?完全正确㊂这是英语中很独㊀2021年01月第31卷㊀第1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Jan.2021Vol.31No.1特的关于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回答,我们在中学语法中就已经学过㊂黄源深教授很好地把握住了英语的语言表述习惯及母语者的思维,彰显了优良的译者素质和对英语语言的敏感㊂但事实上,英语中或者翻译中所要面对的现象远比这样的对话复杂得多㊂笔者在下文中,拟探讨较为常见的涉及译者 语言敏感度缺失 的情况㊂第一种情况,根源在于 熟词生义 ㊂有些时候,文字当中看似简单的语词,在进行源语到目的语转换的时候,由于译者的语言敏感度不够,就会出现信息的 损失 ㊂请看如下译例㊂例2:This year marks exactly two centurie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Frankenstain;or,The Modern Pro-metheus ,by Mary Shelley.Even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electric light bulb,the author produced a re-markable wor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that would fore-shadow many ethical questions to be raised by technol-ogies yet to come.关于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请看如下两个译文㊂译文一:甚至在电灯泡发明之前,该作者就创作出了这部非凡的科幻小说,该小说预示了当时尚未出现的科技将会引起的诸多道德问题㊂译文二:甚至早在电灯泡发明之前,这位作家就创作出了一部非凡推理小说,预示了未来技术将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㊂两个版本的译文均出自国内知名的考研辅导用书㊂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译文均没有很好地把握 yet 这个小词㊂笔者认真查阅工具书后得出结论: yet用在否定句中意为 尚;还 ,用在肯定句中意为 迟早;早晚;总有一天 ,那么该段文字最后一句应该理解为: 早晚会出现的技术所引发的道德问题 ㊂这两个译文的译者都没有很好地把握 yet 这个小词,译文一在此处出现了误译,译文二在此处虽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偏离,但是表述的语气明显减弱了㊂鉴于此类翻译通常是中国译者所做,而且中国人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毕竟不如英语国家人士,所以在对原文的理解上不够精准,导致原文某些信息的损失㊂接下来的例子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后翻译练习,是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观点的介绍㊂例3:He believed all people s concepts and all their knowledge were ultimately based on percep-tion.[3]从结构上看,这个句子就是一个简单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对于大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通顺的译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难点在于笔者标注的两个词的翻译㊂concept和perception的中文意思都可译为 观点㊁认知 ,但是根据牛津英英词典的释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perception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基于最低级的sense(感觉㊁感官)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可以称之为 感知 ;另一种是通过un-derstand(理解)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可以称之为 见解,看法 ㊂而concept则是基于最高级的abstract (抽象)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可以称之为 观念㊁概念 ㊂结合上下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讲述人类的认知方式一定是从最低级的感知上升到最高级的观念㊂由此可见,欠缺对英语语言的细节敏感度无形中加剧了翻译的难度㊂我们还可以看另外一个研究型的译例㊂吴术驰对纳撒尼尔㊃霍桑的儿童文学故事‘点金术“进行过严谨的译文对比研究,指出了不同版本中译者由于未能充分把握原文信息内涵而出现的原文信息的损失[4]㊂例4:This circumstance surprised him,because Marygold was one of the cheerfullest little people whom you would see in a summer s day,and hardly shed a thimble-full of tears in a twelvemonth.对于这一段原文,三联书店㊁云南美术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个译本对文中划线部分中的表达 in a summer s day 译为 在夏天 ㊂吴术驰经过严谨思考后认为:其实,in a summer s day在此段中并没有 夏天 的含义㊂在英汉词典上,summer有一个释义,那就是 in a summer s day,用于各种推荐赞赏的措辞中 ㊂也就是说,文中的in a summer s day是用来表达一种赞美之情,旨在增强语气,并不是显而易见能看出来的季节之意㊂此外,仔细思之,翻译成季节也的确说不通,夏天能见到,那么冬天或者秋天春天就看不到了吗?这样的熟词生义甚至熟词僻义,非一般译者所能熟稔,因此原文的某些真正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损失掉了㊂译作的纠错还是得有赖于严格的的审校和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㊂第二种情况,根源在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㊂在笔者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曾经收集了以下译例,因为英语并非母语的原因,也因为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中国人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原文信息的失真甚至损失:例5:1.You don t love a woman because she is beautiful,but she is beautiful because you love her.㊃211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1期(总第153期)误译:因为一个女人漂亮,你不爱她;因为你爱她,她才会漂亮㊂正译:你并不是因为一个女人漂亮而爱她,是因为你爱她而觉得她美㊂2.I don 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误译:因为教书容易,我不教书㊂正译:我教书不是因为教书容易㊂(或:我不是因为教书容易才教书㊂)3.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grumbles.误译:好马从不失蹄,好妻子从不抱怨㊂正译:再好的马也不会不失蹄,再好的妻子也不会不唠叨㊂(或:再好的马也会失蹄,再好的妻子也会唠叨㊂)以上的译例中,前两个句子是英文中典型的 否定转移 现象㊂所谓否定转移,是指形式上否定谓语,但在逻辑语义上是否定句子的其他成分(如状语),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I don t think+that-clause,在翻译时否定的部分会转移到宾语从句部分㊂第三个句子是英文中的隐形否定结构,表示一种让步关系,引导词that后面的成分作否定理解㊂但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或译者)往往没有这种语言的敏感度,因此出现翻译中的信息损失㊂再看一个吴术驰译例:例6: Oh,blessed water! exclaimed Midas. It will never moisten my parched throat again! [5]三个版本的译文中,后半句皆翻译为 它再也(永远)不会滋润我干渴的嗓子了 ㊂但是这样的译文和前半句话有点逻辑上不协调㊂明明有了水,怎么又会感到嗓子干渴?其实,在英语中,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否定句结构,和母语者的思维方式休戚相关㊂此外,在词典上可以发现,blessed只是加强语气,并无实意㊂因此,正确的译文如下:哦,当然是水! 弥达斯叫道㊂ 有了水,我的嗓子再也不会干渴了! ㊂这种思维上的微妙之处,大多数中国的译者常常难以感触,原文信息因此再度遭遇损失㊂以上所述译例是针对母语是汉语的中国译者对英语原文的理解情况,反过来,英语母语人士(译者)在理解和翻译汉语的时候,也同样会出现这种语言敏感度缺乏的情况㊂我们在检视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㊃庞德英译的中国古诗词时,会发现英语译文居然有着不少的错误,例如在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 郎骑竹马来 被庞德译为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 ,可以看出, 竹马 成了 高跷 ㊂再如, 五月不可触 译成了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在这里, 五月 成了 离开五个月 [6]㊂其实,只要是具备了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者,都能理解上述两个词的含义㊂当然,庞德在翻译时,他的选材其实并非中文原诗,而是从美国的东方学者费诺罗莎的日语笔记转译过来的㊂这一事实至少可以说明:外国人对中文的理解和中国人对外语的理解一样,总是缺乏一定的敏感度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一句 水平有高低 的简单评价就可以解释清楚,面对一种语言,母语人士的敏感度必定远高于同等知识水平的外国人士㊂此种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信息(或真实意义)损失,应该是可以克服和纠正的㊂笔者认为,以英译汉为例,若是中国人翻译,便需要与英语母语人士(最好也精通英汉双语)进行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主体性中的优势方面㊂这样一来,本节中所述的翻译损失可以得到纠正㊂二㊁源语到目的语: 不可译 产生的损失上述的由于译者的语言敏感度缺乏导致的某种程度的翻译 损失 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译者进行合作来得到纠正的,但英汉和汉英翻译中还有一些翻译损失是无法克服的㊂请看如下译例:例7:昔我往矣,When I left here,杨柳依依㊂Willows shed tear.今我来思,I come back now,雨雪霏霏㊂Snow bends bough.行到迟迟,Long,long the way;Hard,hard the day.载渴载饥㊂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我心伤悲,My grief o erflows,莫知我哀!Who knows?Who knows?[7]可以看出,原文8句,译文竟有10句㊂许渊冲是中国诗歌英译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翻译高手,但是他也无法用英语的8个音节来翻译 行到迟迟,载渴载饥 8个字㊂这就是汉译英时出现的损失,且几乎无法弥补㊂或者,这也可以被称作 文学中的不可译性 ㊂翻译家金隄在其专著中曾提到这样一个译例:例8:All kinds of places are good for ads. Just the place too.POST NO BILLS.POST110PILLS. Some chap with a dose burning him.这是小说‘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布卢姆的意识流㊂他在桥上看到河里泊着一条小船,船上立着一㊃311㊃檀㊀锐,辛建飞:文学翻译中的损失块广告牌随波晃荡,于是想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做广告,从而联想到公共厕所墙上那些招贴[8]㊂若仅仅考虑文字翻译,那非常简单㊂布卢姆脑中闪出一幅场景: 不准招贴 邮寄110颗药丸 ㊂但要是这样翻译,汉语读者根本不知所云㊂原作当中所描述的是NO被人抹去一笔成了110, BILLS被人抹去一个弯,成了PILLS㊂但是,拼音文字所能体现的这种效果,是象形文字力所不能及的㊂在这个译例中,原文独特的语言效果遭受了损失㊂笔者认为,英译汉时,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POST 这两句处 迁移 英语原文,然后在文末进行详细的注解,并配以汉语解释,说明原文独特的戏剧性的字形变化,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体验英语语言文化的精妙之处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鲜明的特点,所以一种文学的内在的形式限制从来不会和另一种文学完全一样 文学这门艺术里是不是交织着两种不同类或不同平面的艺术:一种是一般的㊁非语言的艺术,可以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媒介中而不会遭遇损失;另一种是特殊的语言艺术,是不能转移的[9]㊂可见,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存在一些特殊的文字情形,其所导致的翻译 损失 常常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㊂再比如,汉语中的藏头诗和对联,对于中国人来讲,看一眼就心领神会,但是不可译,即使把语义解释出来,英语读者也看不懂说什么㊂如下所示:例9: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是一幅拆字对联)例10:芦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㊂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㊂(这是‘水浒传“中的藏头诗,每句首字连起来是 卢俊义反 )例11: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是一幅对联,不仅包括了汉字本身,还体现了偏旁的位置)这些类型的文学语言,完全不可译㊂在英译时,原文的精髓,尽数损失了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字结构㊁语音系统和修辞方式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总有一小部分的语言是不可译的㊂试想:中国的关公庙和张飞庙如果要介绍到英国,用英国本土的材料和风格来重新建构一番,英国的民众能否看懂庙宇的原初内涵?笔者觉得,语言和文化中总有一些东西是离不开本民族土壤的,一旦 移植 到他乡,立刻会失去生命㊂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㊂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10]㊂笔者每次读到钱老的这段语录,都深有同感㊂我们审视翻译现象和研究文学翻译时,要考虑两个因素: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㊂钱老的这番话主要是指翻译时所面对的空间距离,即从一国的语言到了另一国的语言,如从汉语译入英语㊂其实有些时候,文学翻译的译者不仅要面对跨越国界的空间距离,还要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所特有的时间距离,比如‘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三言二拍“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时间和译者的翻译时间可能相隔百年甚至千年,这就是 时间距离 ㊂因为作者和译者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所以作为今人的译者在理解和解释古人的语言文字时,难免会出现误读㊁曲解甚至错误㊂一般情况下,古文要先理解成白话文,再转译成外语㊂事实就是如此,当语言从古走向今跨越时间距离的时候,就已经遭遇了一轮 损失 ,等到再走出国门走向异国他乡的时候,又要经历空间距离带来的 损失 ㊂这也就意味着在 一带一路 大背景下,想要 讲好中国故事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㊂钱老的论断,可谓对 翻译之难 的一个贴切的描述,也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 翻译损失 出现的必然性㊂不过,笔者认为,两种语言之间,终究是相通之处多于不同之处,而且各民族的人类情感大致是相通的,有着大致相同的喜怒与哀愁,所以从深层共享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可能的,亦是可行的㊂语言是墙,因为语言的障碍阻挡了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语言也是桥梁,因为通过语言的转换不同国家的文明得以互通互鉴㊂所以,翻译是 明知难为,偏要为之 ,同时也因为各种遗失或者损失而成为了一门 遗憾的艺术 ㊂三㊁译者如何弥补损失?就整个翻译活动而言,译者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中的损失还得靠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来进行弥补或者挽回㊂首先,对于敏感度缺乏所造成的损失主要依靠译者的知识积淀㊂史志康认为: 平时多读一些英语文学原著,注意学习㊁积累,在做将汉语的文学作品进行英译方面,就打下了一个厚实的基础 [11]㊂㊃411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1期(总第153期)这段文字说的是汉译英,其实英译汉又何尝不是?著名的老一辈翻译家杨宪益的英文阅读量尤为巨大,高中时期就达到每天阅读一到两本英文著作的速度[12]㊂笔者认为,足够的英文阅读量可以保证译者提升英语语言的敏感度㊂就如上文提到的yet 的理解,可以在查尔斯㊃狄更斯的小说A Christmas Carol 当中找到根据㊂该著作中提到的 the Ghost ofChristmas Yet to Come (未来之灵)中的yet to come可以理解为 早晚会到来的 ,也即 未来 ㊂这个表达可以作为上文提及的考研英语阅读中的yet 语义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依据㊂简言之,译者的双语知识积淀是提升语言敏感度的重要途径,对英译汉和汉译英都有着重大意义㊂其次,对于 不可译 的现象,译者应当灵活处理㊂ 不可译 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在翻译这种偏重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实践活动当中,也不太可能制定一套固定的规则来指导实践㊂笔者认为,对于文学翻译中的 不可译 材料或现象,译者依然可以发挥主体性,根据情况和语境而选择不同的办法,可以进行正常翻译同时尽力减少损失,可以等效翻译,可以在文末加注,也可以将个别地方略去不易,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举例㊂四㊁结语钱钟书早有真知灼见,认为翻译的过程必定是充满波折的,原文的一切精髓与内涵也不可能完全安然 抵达 译文,期间必有损失㊂本文探讨了两种翻译中出现的损失㊂语言敏感度缺乏导致的损失,可以通过后期译审及学术研究来纠正;由于不同语言甚至语系导致的损失,无法解决,最多只能加注释弥补㊂对翻译 损失 进行梳理和认识,有助于译者增强语言意识去规避语言 风险 ,进而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㊂参考文献:[1]王东风.语域流变㊁互文干扰与翻译策略:以几则奥/亚运会宣传用语的翻译为例[J ].中国翻译,2009(1):10 16.[2]奥斯卡㊃王尔德.道连㊃格雷的画像[Z ].黄源深,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6 27.[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6.[4][5]吴术驰.论翻译过程中的语意逻辑 以汉译儿童文学故事‘点金术“为例[J ].中国翻译,2019(5):152 159.[6]George M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0:1232.[7]诗经[M ].许渊冲,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320 321.[8]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191.[9]萨丕尔.语言论[M ].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9.[10]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7.[11]史志康.赏心悦目的多彩文字不尽相同的思维模式[J ].中国翻译,2009(2):84 87.[12]辛红娟,等.杨宪益翻译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85.(责任编辑:季潇濛)Los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TAN Rui ,XIN Jian -fei(Department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 ,Xinzhou Normal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loss exist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oints out two commonly -acknowledged factors :dearth of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sensitivity and the na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As for the phenomenon of the dearth of translators language sensitivity ,the paper lists two roots :new mean-ings of old words and the thin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While the na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is insurmountable ,the only feasible way should be annotation.In addition ,the scrutiny of a translation and the academic studies aimed at it can help find some loss in translation and then remedy.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loss ;language ;sensitivity ;language differences㊃511㊃檀㊀锐,辛建飞:文学翻译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