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教学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38.64 KB
- 文档页数:24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教学提纲
《实验针灸学》试卷
及答案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
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B.2-14米/秒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
A.音乐波
B.间断波
C.疏密波
D.方波
E.三角波
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
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
A.游离神经末梢
B.包囊感受器
C. 肌梭
D.环层小体
E. 腱
器官
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
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
A.酸感
B.胀感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10.针刺刺激肌肉多引起()
11.针刺刺激骨膜多引起()
A.能部分地到达生物组织10~25mm的深处
B.有较明显的热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2.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
13.二氧化碳激光照射()
(五)K型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都提供了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答案。
要求应试者必须按照下列五种不同的组合来回答。
A.①+②+③、B. ①+③、C.②+④、D. ④、E.①+②+③+④。
)
①.Ⅱ类神经纤维②.Ⅰ类神经纤维③.Ⅲ类神经纤维
④.Ⅳ类神经纤维
14.电针感以兴奋传导为主()
15.手法运针针感主要由Ⅲ类和传导为主()
16.针刺镇痛信号以兴奋传导为主()
(六)X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有2项或2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17.以下哪些穴位的感受装置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A.小神经束
B.游离神经末梢
C.血管
D.血管壁植物神经
E.特殊感受器
18.针刺麻醉作用主要体现于()
A.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B.抗手术感染
C.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
D.抗创伤性休克
E. 镇痛作用
19.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表现为()
A.循经低电阻特性
B.经络热辐射特征
C. 经络光学特征
D.循经声传导特性
E.经络磁学特征
20.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A.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B.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
C.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
D. 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三、改错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答题说明:请用横线标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加以改正。
)
1.电针治疗泌尿系结石机理之一在于电针通过收缩肾盂使输尿管蠕动增强,促结石排出。
2.针灸对心率的调节作用取决于针灸前的基础心律。
3.针刺激活多巴胺能系统时,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4.针灸调节胃运动时,胃处于痉挛状态下,弱刺激能抑制胃运动;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强刺激能增强胃运动。
5.根据经穴的神经节段支配规律,四肢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穴位主治大体相同,躯干部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
1.实验针灸学
2.循经感传现象
3.良导络
4.穴位病理反应
5.针灸的时限性
五、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简述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
2.简述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六、论述题(1题,20分)试述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
5※<本科模拟试卷A卷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温度和药物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针灸时效和量效。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正中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cGMP和cAMP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和力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趋神经性现象。
二、选择题答案
(一)A1型题
1.答: C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年龄因素有关。
2.答: A 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是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3.答: B 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1-3分钟。
4.答: D 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数毫米-数厘米/秒。
(二)A2型题
5.答: E 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
6.答: A 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音乐波。
因为用规律脉冲波、调制脉冲波、声电波电针对小鼠镇痛和抗疲劳效应的实验表明,声电波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优于规律脉冲波和调制脉冲波,而规律脉冲波及调制脉冲波电针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则明显优于声电波。
7.答: A 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音乐波。
同上。
8.答: C 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肌梭为主。
9.答: D 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环层小体为主。
(四)C 型题
10.答: C 针刺刺激肌肉多引起酸感和胀感。
11.答: A 针刺刺激骨膜多引起酸感。
12.答: A 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能部分地到达生物组织10~25mm 的深处
13.答: B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有较明显的热作用
(五)K型题
14.答: B.电针感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15.答: D.手法运针针感主要以Ⅲ类和Ⅳ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16.答: B.针刺镇痛信号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六)X型题
17.答: A B C D E 穴位处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血管壁植物神经、特殊感受器等的感受装置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18.答: B C D E 针刺麻醉作用主要体现于抗手术感染、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抗创伤性休克、镇痛作用.而A.完全抑制内脏反应是干扰题。
19.答: A B C D E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表现为循经低电阻特性、经络热辐射特征、经络光学特征、循经声传导特性、经络磁学特征.
20.答: A B C D 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等。
而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是干扰题。
三、改错题答案
1.电针治疗泌尿系结石机理之一在于电针通过收缩肾盂,使输尿管蠕动增强,促结石排出
答: 正确答案应为扩张。
2.针灸对心率的调节作用取决于针灸前的基础心律。
答: 正确答案应为心率。
3.针刺激活多巴胺能系统时,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答: 正确答案应为消弱(或对抗)。
4.针灸调节胃运动时,胃处于痉挛状态下,弱刺激能抑制胃
运动;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强刺激能增强胃运动。
答: 正确答案前句应为强,后句应为弱。
5.根据经穴的神经节段支配规律,四肢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
穴位主治大体相同,躯干部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
答: 正确答案应为躯干部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穴位主治大体相同,四肢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
四、名词解释答案
1.答: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2.答: 循经感传现象指针刺、电脉冲及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
出现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3.答: 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由良导点连成的线称之为良导络,这些连线大多与古典经脉循行线相似。
4.答: 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穴位病理反应。
5.答: 机体对针灸的敏感性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称为针灸的时限性。
五、简答题答案
1.答: 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是在正常情况下,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针刺的机械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兴奋了某些传入神经末梢或感觉器,使它们发放传入冲动,引起酸、麻、重、胀等感觉,并反射性地引起针处的肌肉收缩,使施术者手下产生沉紧的感觉,同时反过来加强针刺的刺激作用,会使更多的感受器兴奋,从而起着加强和保持针感的作用。
2.答: 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主要是通过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患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扩张脑血管及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甲皱微循环、提高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调节体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等途径实现的。
六、论述题答案
1.答: 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有:(1)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
针刺强度主要是Aβ、Aδ类纤维兴奋,因此针刺是用较弱的刺激达到镇痛的目的;但也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的传入在针刺镇痛中亦起重要作用。
(2)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
针刺信号在上行传导时,一方面通过脊髓内节段性联系影响邻近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内脏的活动以及邻近节段的痛觉传入,更主要的是上行到达脑干、间脑和前脑等
部位,通过激活高位中枢发放下行抑制冲动来实现镇痛效应。
这种抑制冲动主要沿脊髓背外侧束下行到达脊髓背角。
(3)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针刺传入信息和伤害性刺激部位的传入信息在脊髓中的相互作用,有比较明显的节段关系。
当针刺的部位和伤害性刺激传入纤维到达相同或相近的脊髓节段,则针刺的抑制作用就较明显;如果这两种传入纤维分别到达相距较远的脊髓节段,则则针刺的抑制作用就较弱。
这种发生在相同或相近节段的整合作用,可能是邻近疼痛部位局部取穴的生理基础。
(4)答: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针刺信号沿着腹外侧索进入延髓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伤害性刺激信号也可到达
巨细胞核,这两种信号可以会聚于同一核团、同一细胞,经过相互作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在中脑中央灰质、中脑内侧网状结构中央被束区及三叉神经及脊束核,也发现伤害性刺激反应能被针刺肢体和面部的有关穴位所抑制,这可能是中医传统的远隔疼痛部位取穴的生理基础之一。
(5)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丘脑水平的整合:在丘脑内侧核群,特别是束旁核、中央外侧核一带,伤害性刺激反应可被针刺信息所抑制,这种抑制可能是经过丘脑中央中核的。
(6)针刺激活脑内一些有关的痛觉调制结构:研究表明,针刺激活了脑内的某些结构如尾核头部、丘脑中央中核、中脑中央灰质及中缝核等,提高了针刺镇痛效应。
针刺信息还能在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如海马、扣带回、隔区、杏仁、视前区、下丘脑等对伤害性刺激反应进行调制,这可能是针刺减弱痛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
(7)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伤害性刺激的调控,如刺激感觉运动Ⅰ区,其下行纤维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对丘脑束旁核的伤害感受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一是对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调节,如电刺激感觉运动Ⅱ区,可通过伏隔核和缰兴奋中缝大核产生镇痛作用。
5※<本科模拟试卷B卷>
一、填空题(30分,每格1分)
1.针灸对肺通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
等方面。
2.常用的针药复合麻醉有、、
、等4种。
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分布基本相同,其中类纤维是电针内关穴时主要的传入纤维。
4.现代针灸常用研究的方法包括、和。
5.针灸时效是指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规律, 针灸量效是指与其所引起效应的关系。
6.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肥胖症患者的以及调节脂质代谢的变化促使脂肪分解,获得减肥效应。
7.实验证明,针灸可明显改善老年机体的和,并且可阻断恶性循环。
8.一个研究项目,当选题确定后,则进行研究设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
9.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反应有:、、
、。
10、研究表明,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
和,从而促进大脑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二、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一) A1型题
1.针刺“人中”穴对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动物具有起动吸气的作用,完成其效应的神经是
A.面神经
C.滑车神经
D.脊神经
E.迷走神经
2.调节胃肠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脑干和延髓
C.丘脑
D.大脑皮层
E.以上均不是
3.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使红细胞总数出现
A.一过性增高
B.一过性降低
C.持续增高
D.持续降低
E.先降低后增高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A.针刺加少量麻醉药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C.针药并重
D.针刺加足量麻醉药
E.针刺加半量麻醉药
5.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心脏和“内关”穴传入纤维在脊髓交会和重叠的神经节段是
A.T10~T14
B.C7~T1
C.C8~T1
D.C8~T2
E.C8~T3
6.以同一传入轴突形成分支,一条支配内脏,一条支配体表,使不同来源的冲动会聚在一条轴突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内容的学说是
A.集中—易化学说
B.集中—投射学说
C.躯体—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D.轴突分支说
E.闸门控制学说
7.针刺镇痛的半衰期是
A.36
B.26
C.6
D.46
E.16
8.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是
A.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
B.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C.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作用有关
D.降低总胆固醇
E.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
(二) A2型题
1.针刺激活的以下哪一个系统不增强其镇痛作用
B.去甲肾上腺素能
C.多巴胺能
D.乙酰胆碱能
E.阿片肽能
2. 电针刺激人体,最不易产生适应现象的波形为
A.疏密波
B.连续波
C.断续波
D.声电波
E.调制脉冲波
(三)B1型题
A.肾经
B.大肠经
C.肺经
D.心经
1. 循经皮肤病损最多见的经脉为
2. 循经感传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为
A.改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
B.改善脊髓损伤部位的循环
C.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
D.改善异常脑电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最重要作用机理之一是
4.针灸治疗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最重要作用机理之一是
5.针灸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最重作用机理是
(四)K型题
1. 实验研究中选择受试对象时,应注意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具有
①一定的敏感性②较强的特异性③相对的稳定性④较
强的适应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E.①②③④
2.针灸“足三里”穴可以
①提高痴呆模型小鼠红细胞变形能力②减慢正常人血沉
速度
③增强正常人白细胞吞噬功能④ 降低家兔血中乳酸、
丙酮酸含量
A.①②③
B ①③
C.②④
D.④
3.急性心肌缺血(AMI)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穴的信息在下丘脑发生会聚的部位是
①视前区-下丘脑前部②下丘脑前区③下丘脑后区④下丘脑外侧区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E.①②③④
4.研究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会聚的技术方法是
①分子生物学技术②电生理技术③大体解剖学技术④神经通路追踪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E.①②③④
5.经节段为T9的腧穴是
①天枢②章门③胃俞④肝俞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E.①②③④
三、改错题(1 0分,每题2分)
1.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2.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但引起牵涉痛常则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3.临床上,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是灸量越大灸效越好。
4.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相同。
5.针刺治疗癫痫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脑内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上升,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相对或绝对降低。
四、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简述针刺麻醉的主要作用及优缺点。
2.简述电针与手法运针在量效上的差异。
3.为什么俞、募穴对所属脏腑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4.针刺对癫痫的治疗过程中,神经介质乙酰胆碱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五、问答题(20分,每题10分)
1.针刺时效研究对针刺施治时间长短有何指导意义?
2.试述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理。
5※<本科模拟试卷B卷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肺容量、肺通气量、气道阻力
2.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气体复合麻醉、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3.正中、II-III
4.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5.时间因素、针灸效应产生的时间、针灸刺激量
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素两个系统
的功能
7.免疫功能、临床衰老症状,延长动物生存期、衰老-疾病-衰老
8.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9.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10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一)A1型题
1.答:B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人中”穴对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动物具有起动吸气的作用,其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完成的。
故选B。
2.答:B
3.答:A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使红细胞总数一过性增高,故选A。
4.答:B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的随意组合。
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针药复合麻醉不是看麻醉药绝对量的多少,而重在麻醉药是否足以产生麻醉效果,只有在麻醉药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时,与针刺合用,才能称为针药复合麻醉。
5.答:D 声电波的频率和振幅不规则。
6.答:C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或其它神经追踪法发现影响心脏和“内关”穴的传入神经纤维在脊髓C8~T1节段重叠标记。
7.答: E .人体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镇痛的半衰期是16分钟左右。
8.答:C .研究表明,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有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对氧利用,因此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作用
(二) A2型题
1.答: C
2.答:D 轴突分支说认为,假定传入神经有一分支分布于内脏,另一支分布于躯体其它部分,这便形成了内脏与躯体的牵涉关系。
(三) B1型题
1.答:A
2.答:E
3.答:C 针灸可以通过促进损伤部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等途径改善脑血流供应,治疗脑血管病。
4.答:A 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对氧的利用,因而可改善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
5.答:B 针灸对受损脊髓通过显著性提高受损部位的血流量,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四)K型题
1.答:A 只有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特
异性和稳定性时,才能有效地反映处理因素的实验效应。
适应性强则不能更好地反映实验效应。
故选A。
2.答:B 研究发现,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提高痴呆模型小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及降低家兔血中乳酸、丙酮酸含量,故选
B。
3.答:B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和下丘脑后区(PHA)神经元的电活动都能被来自内脏性的AMI刺激和电针“内关”穴以及各种躯体刺激所激活或抑制。
即AMI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穴的信息在下丘脑有关部位发生汇聚,AMI 对下丘脑电活动的影响可被电针“内关”穴信息所逆转。
4.答:C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技术和解剖学神经通路追踪技术的发展,会聚-投射学说已得到充分证明和承认。
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等各级中枢,都存在着既受来自内脏传入信息的影响又受到自体表(皮肤和肌肉)传入信息的影响,或两方面传入的信息投射在同一部位的汇聚现象。
5.答:D . 肝俞的神经节段为T9,天枢和章门的神经节段为T10,胃俞的神经节段为T12。
三、改错题答案及分析
1.答:正确应是:并不是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分析: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
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
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2.答:正确应是:是占优势支配地位的感觉神经。
分析: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但引起牵涉痛常则以占优势支配地位的感觉神经为主。
3.答:正确应是:临床上,灸量与灸效的关系不一定是灸量越大灸效越好。
分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