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后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7.88 KB
- 文档页数:2
走进新课程后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路、新
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构思、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与学生一起走进新
课程,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心得,现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教会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
解数学”。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因此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数学。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那么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如何
教会学生“用数学”呢?我建议如下:①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例如:小学教材中的“认识圆”,我一开始打算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圆,可这样的开场白似乎太落俗套,也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因此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去问学生:“生活中有太多的圆的东西,例如车轮,那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当问题提出时,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声,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②给学生提供操作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是人们要想深
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尝试、亲自体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橡皮
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
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所知。
2.数学课堂的回归与超越。
强调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
重要特征之一。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而因为知识是超越于日常形态生活之上的抽象与浓缩,所以它也必然会失去鲜活与灵动的
因素,而代之以有序的、规律的、刻板的存在方式。
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这是对教育的挑战、对教师的挑战。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更多的来自于他们
的生活,生活是他们学习和成长最为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源于生活,让学生
从单纯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在向生活的“回归”中加强学生对生活的
关注和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课堂对生活彻底“回归”,相反地,我
们应该使数学课堂超越于生活之上,在更高的层次上与生活“整合”。
在充满数学意味的、系
统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某些因素和情境——那些在知识提炼过程中所失去的生
活中的趣味、生活中的鲜活灵动,那些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引起他们探究的
欲望、有利于他们的思维指向创新的因素和情境。
基于这样的理解,数学课堂中生活因素和情境的引入首先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
儿童的生活和成人是不同的,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想象的,游戏、童话、故事
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比如我们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设置的童话情境,
这些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起他们主动
学习的欲望。
同时应该关心的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本身存在的差异性,所以我们的生活情
境必须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生活情境的迁移作用。
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一个生活情境的设置不
应仅仅起到“激趣”的作用,否则,随兴趣的逐渐减退,生活情境的导入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
意义。
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生活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寻找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所学知识之间的契合点,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由学生的
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向数学知识的迁移。
比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
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炎热的夏天,妈妈给钱让你去买西瓜,西瓜每千克1.5元,4
千克西瓜要付多少元?以下的问题情境是:妈妈给了6元钱,你买了4千克西瓜刚好花完,
西瓜每千克多少元?由于有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能比较迅速地解决这些问题。
然后再出现相似的问题情境练习,在此基础上,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也就不难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由原有知识和经验向新知
识的迁移。
3.数学课堂要注意“平等地对话”。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平等对话”不是否定师道尊严。
同时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朋友,彻底放下教师的架子,
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
学习任务。
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以教互学”。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的心得。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
老师,我们应该尽快适应新课程,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师不能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
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
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