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3篇 第13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 格式:doc
- 大小:835.50 KB
- 文档页数:16
(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一、政治上——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冷战”的表现
①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②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③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
(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恐怖主义活动泛滥。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二、经济上——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继续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陷入“滞胀”,“混合经济”出现。
(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①过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②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
②内容: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③作用: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条件
①交通、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④大多数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2)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①世界贸易组织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②中国加入: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三、文化上——二战后科技文化的发展
1.信息技术
(1)产生: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传统产业结构。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
(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反映了现代人心灵的迷惘与痛苦。
(3)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电视进入普及阶段。
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2.从国家利益与实力角度认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3.多角度理解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措施
(1)金融: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经济思想
(1)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主要是商业资本运作,盛行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工业资本运作,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政策。
(3)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产生,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更加盛行,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更加严重,导致了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5.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从生产力看,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从世界经济格局看,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3)从社会生活看,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4)从对中国的影响看,在核领域、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增强了国防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7.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
考向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
1.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二战后“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
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D[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故A项错误。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故B项错误。
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
2.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
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
3.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
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
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
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 项。
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
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
4.命题点: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第三世界的崛起
(2015·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A[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
从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A项。
C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1.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美国“遏制”战略
(2018·银川质量检测)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
C[题干中“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透露出美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故C项正确。
]
2.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对“冷战”的认识
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A[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
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A项正确。
]
3.预测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美国战略调整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D[根据材料“伙伴关系”“谈判”可知,美国在对外过程中改变以往的直接影响方式,其目的是争取对外的主动,故D项正确。
]
4.预测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20世纪80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
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A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没有赶上美国,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 项正确;1982年还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
5.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当今美国的霸权政策
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
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
这一现象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C[从材料中美国不参与联合国行动,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这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
]
考向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1.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A[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
]
2.命题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北部原本落后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故答案为B项。
]
3.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A[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故B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
4.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
(2016·全国卷Ⅰ)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表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B[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
]
5.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欧盟扩大
(2014·全国卷Ⅱ)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
欧盟成立于1993年,A、B 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
]
6.命题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欧洲的联合
(2014·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
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
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些,故选A项。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1.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苏联二战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2018·烟台二模)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D[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材料中“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说明政府努力增强经济活力,故D项正确。
]
2.预测点: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变化
(2018·昆明二模)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
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C[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工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经济结构的转型反映出经济体制的活力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
3.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实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
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由此可知,该机构()
A.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B.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
C.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D.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
D[D项与材料中“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相符。
] 4.预测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2018·济南一模)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洛美协定》。
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
这说明()
A.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世界格局
B.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C.欧洲经济复苏奉行独立外交
D.世界经济两极分化严重
D[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大为提高,而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故《洛美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故D项正确。
] 5.预测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经济全球化
(2018·武汉调研)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和新兴电子计算机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一片兴旺,一些观察者重提20年代的繁荣和无制的投机活动,以及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这些观察者们反思的是()
A.世界经济的制度化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B[世界经济的制度化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进而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体现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故B项正确;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无关,故D项错误。
]
6.命题点: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