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青浦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04 KB
- 文档页数:15
青浦区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 题)(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5 分)
(1),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2),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
(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作者秦观借郴江表达自己复杂情感的句子是“
2. 按要求选择。
(5 分)
(1)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2 分)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
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恭候。
B. 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 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已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②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③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①②
B.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 题。
(16 分)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
,”的俗语。
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
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
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
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
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②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小到两,,站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
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
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③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
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
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测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
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
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④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⑤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⑥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
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⑦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
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
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⑧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
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⑨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
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
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
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⑩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3. 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②节“格兰亨姆的公律”的含义。
(2 分)
4.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适合填入划线处的语句是。
(3 分)
A.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B.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D.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 以下对“差序格局”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 “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 “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 “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6. 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社会团体界限分明,每个人只能参加一个团体。
B. 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中国人的确“无能”
C. 我们的社会用同一个体系认取的亲属可能是相同的。
D. 乡土社会中亲属圈子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系。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6分)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
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
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
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
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
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
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
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
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
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
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
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
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
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 “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
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应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
“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
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
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
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
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
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下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
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
我看见大雪封山,看见那些被堵在路途上无法回家的打工者们失望的眼神。
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
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
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
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
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在那个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 月刊,有删改)8.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浪线句。
(3 分)
9.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引用”的作用。
(4 分)
10. 文中四处划直线句子都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分析其作用。
( 5 分)
11. 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 题。
(8 分)
鹊踏枝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阑人不见,鮫绡掩泪思量遍。
12. “鹊踏枝”这一词牌名又叫()(1 分)
A. 蝶恋花
B.踏莎行
C.苏幕遮
D.雨霖铃
13.以下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笙歌”句呼应了首句,表现了笙歌散去后的惆怅与哀伤。
B. “楼上”句写景,表现的是词人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C. 鸿雁传书却一封也没到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D. “一晌”即时间之短,写出词人内心的失落和苦闷之情。
14.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已说“郁抑怆,饶宗颐说: “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
首尤极沉郁顿挫。
”请就此赏析划线句。
(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7分)
秦晋般之战(节选)
《左传》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殺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
北陵,文
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③秦师遂东。
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 “孤违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过
也。
大夫何
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注】:①孟子:即孟明
②二三子:诸位,你们。
③眚shěng:目病生翳,比喻小过错。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
1)劳师以袭远()(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1)若潜师以来()
A. 军队
B.军队的编制单位
C. 发兵
D. 率领
2)秦伯素服郊次()
A. 边上
B. 等候
C.其次
D. 有序
1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18.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 2 分)
①②
19.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3分)
岘亭记姚鼐
①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
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②巡道暑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①,杂树生焉。
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
翼然当其前。
乃大喜,稍易治②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
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
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
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③昔晋羊叔子③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
史既载其言,□后人所能知也。
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
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
④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
其所由作也。
④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注]:①阜:土山。
②易治:整治。
③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④燕赏:玩赏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 乃
B.则
C.而
D. 且
2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段写了建亭经过及亭的命名。
B. 岘亭所在原是杂树丛生废地。
C.岘亭所在视野开阔,一览中山。
D. 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
4 分)
2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
24.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写作意图的。
( 5 分)
三、写作(70 分)
25.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在庄严肃穆的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看到一群来南京研学的小学生在墓碑前大声喧哗、欢奔乱跳;一对对年轻的情侣在园内谈情说爱;一些中老年人或翩翩起舞或舞刀弄剑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青浦区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 题)(10 分)
1. (5 分)⑴料得年年肠断处⑵二十四桥仍在/ 扬州慢
⑶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2. (5分)⑴)B(2分)⑵ C(3分)
二、阅读(70 分)
(一)(3-7 )16 分
3. (2 分)在公共区域内,人们只是享有权利,不去实施义务,导致自私心畅行。
4. C (3 分)
5. A (3分)
6.B (3 分)
7. (3 分)首先阐述乡土社会中“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接着用捆柴做比喻说明西洋是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然后论述我们是差序格局,界限不清楚,是在攀关系、讲交情;接着分析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的,可以因私废公,但团体格局中把国家当作公,不会牺牲国家来成全别种团体;
最后总结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二)8 —11题。
(16分)
8. (3 分)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雪越下越紧,雪花纷纷扬扬在天空中飞舞的状态人格化,说成在大地上“尽情狂欢”,(1 分)预示着来年的庄稼的大丰收,(1分)同时也是对母亲辛苦劳作的赞颂。
分)
9. (4 分)第⑥段大量引用文学作品中下雪的场景,
显示了不同人物对于雪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分),从而赞美了像母亲那样积极努力生活的态度( 1
分);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题作铺垫;(
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雪”的形象更为丰满。
( 1 分)
10. (5 分)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冻得通红、龟裂的手”;(1分)
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 1 分)
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 1 分)
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母亲的真切情感。
(1 分)②“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穿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
(1 分)
11. (4 分)现实中的一朵雪花,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 1 分)
也象征母亲及像母亲一样认真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她们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勤苦劳作,(1 分)象征他们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珍愛和责任;(1 分)
同时揭示了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主题。
(1 分)1
1 分)同
(本大题的答案不限于上,合理的酌情给分。
)
(三)12-14 题。
(8 分)
12. A(1 分)
13. D(3 分)(“一晌”在此应是时间之久)
14. (4 分)划线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描写了千万片的梅花好像天上的雪花随风旋转飘舞,明知已落,但
“犹自多情”地奋力挣扎,更加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郁抑悲伤之情和那股沉郁顿挫之气。
(四)15—20 题。
(17 分)
15. (2 分)(1)使⋯⋯疲劳(2)通“避”;躲避
16. (2 分)(1) C (2) B
17.(4 分)“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 ”我不撤掉孟明的官,这是我
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得分点:以;辱;孤之罪也;替。
每个 1 分)
18.(2 分)①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 蹇叔哭师②蹇叔哭送儿子
19.(4 分)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 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
受辱。
(答对1点给2分)
20.(3 分)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
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 并明白指出晋
军必在殽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
(大意对、且有说明即可)
(五)21—25 题。
(12 分)
21. C(1 分)
22. D(3 分)。
23. (4 分)运用对比手法。
1分/ 将岘亭和诸官舍对比,突出了方公的岘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胜过了全城
的奢华官舍。
1 分/表达了作者对方公行事、人品等极力首肯、赞美之情。
2分
24. (5 分)写作意图是赞美方公勤政、清廉。
2分(“勤政”明说,“清廉”表达含蓄但却是最突出的。
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第1 段写达观在钟山所建高墙大院,反而挡住了钟山美景。
就是城里最负盛名的豪华瞻园也看不见钟山胜景。
这是从反面衬托方公的清廉。
1 分/
第2 段交代了方公建岘亭的经过及为亭命名的情况。
选址为废弃的土丘,建的是小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能赏玩到钟山美景。
从正面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
1 分/
第3 段在与清廉正直的名臣羊叔子的类比中,突出方公尽管无名但其功绩、人品不输羊叔子。
再从岘
亭与官舍的强力对比中、在“不可不” 的双重否定中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
(1 分。
写出1 点就可)
羊祜(221年-278 年),字叔子。
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
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
学家。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
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
为朝廷公车征拜。
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
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