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地理鲁教版(2019)同步练习(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866.58 KB
- 文档页数:14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地理同步练习
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
1. 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整个亚马孙雨林地区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圣保罗出现白昼如夜的景象,运用图中示意的地理原理解释,主要是由于()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2)此次亚马孙雨林大火,可能导致当地()
A.水循环增强
B.水土流失加剧
C.气候更加暖湿
D.水资源严重短缺
2. 关于大气物质组成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氮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氧是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可以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25万美元一张票!想去太空遨游吗?2018年12月13日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
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飞船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3)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的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尘埃
D.氮和氧
(4)对图中①、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①、②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
4. “巴山夜雨”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巴山夜雨”原理的是( )
A.
B.
C.
D.
5. 大气运动的最根本热量来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重力能
D.地球内能
6.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下列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强度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3)嘉兴地区的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7. 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是()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₂只吸收太阳辐射
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8. 我国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穿过()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臭氧层;电离层;对流层
C.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D.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9.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
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
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单位:米)。
完成(1)~(2)题。
该时刻甲地吹(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0. 海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为8月某日我国鄱阳湖湖口站和进贤站南北方向风速与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图(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湖口站的湖陆风转换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18:00左右
B.湖风转陆风—12:00左右
C.陆风转湖风—07:00左右
D.湖风转陆风—20:30左右
(2)湖口站风速比进贤站稍大,其主要原因是()
A.湖口站纬度较高
B.湖口站海拔较高
C.湖口站距湖岸线较近
D.湖口站地表裸露严重
卷II(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60分)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下图1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下图2为高原季风环流剖面示意图。
(1)图1中a、b、c、d哪些表示夏季风,并说明风向。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简析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过程。
(3)简述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季风的影响。
12.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玻璃温室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大气对A辐射吸收得________(较少或较多)。
B表示________辐射,易被大气中的
________和水汽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C表示________辐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玻璃温室示意图,说明玻璃温室冬季能够保温的原理。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12月9日上午,卫星云图显示,华东长三角多地被一层薄云笼罩,但从东海延伸到上海、苏州和浙江东北部,却出现了一隅晴空,如同剪刀裁切而成,边缘十分清晰,形成一片“晴岛”,在卫星云图上显得十分特别。
在“晴岛”影响下,上海、苏州、宁波等地独享晴朗好天气。
下图
为9日上午卫星云图。
材料二:12月9日常州、杭州和上海地区的天气情况表
(1)图示天气现象集中分布于大气________层,说出判断理由。
(2)依据图文材料,推测“晴岛”出现的原因。
(3)与“晴岛”周边地区相比,上海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均较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4. 读“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该地位于北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
(2)图P中2、4、5气压从大到小是________,甲、乙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处。
(3)若图P表示的是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若图P表示的是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____(海洋或陆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地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
1.
【答案】
C
B
【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解答】
(1)圣保罗出现白昼如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大火产生的浓烟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吸收的部分太阳辐射,③代表烟雾反射的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辐射,⑥为地面辐射。
故选C。
(2)亚马孙雨林大火破坏了植被,使得水循环减弱,雨林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不会严重短缺,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不会更加暖湿。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大气的组成
【解析】
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水汽和固体灰尘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能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解答】
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错误。
②碳是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故错误。
③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故正确。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正确。
故选D。
3.
【答案】
B
A
C
C
【考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组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
(1)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
随后下降。
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递增→递减→递增,B对。
故选B。
(2)飞船探测到水汽集中在对流层,约90%以上,A对。
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水汽含量很少,BCD错。
故选A。
(3)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是水汽和尘埃,C对。
二氧化碳和臭氧、氩和氖、氮和氧是大气组成成分,不是天气变化的原因,ABD错。
故选C。
(4)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A错。
①、②层划分的依据是气流运动方向的变化,B错。
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C对。
②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D错。
故选C。
4.
【答案】
B
【考点】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图中能正确表示“巴山夜雨”原理的是B,因为夜晚(有月亮)山谷气温高,气压低,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山谷空气被迫抬升,形
成地形雨,B正确,
ACD错误,
故选B.
5.
【答案】
B
【考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解答】
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所以,大气运动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故选B。
6.
【答案】
【考点】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C
【考点】
大气的组成
【解析】
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外层。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体积)。
【解答】
氮气不能吸收太阳紫外线,A错;
CO₂吸收长波辐射,B错;
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对;
氮气不是供植物呼吸作用的气体,D错。
故选C。
8.
【答案】
D
【考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答】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围绕地球在宇宙中飞行,其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穿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故选D。
9.
【答案】
A
【考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的气旋是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的方向辐合;在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
读图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可知,洱海表面等温面向上弯曲,此时应为夜晚,气压低,气压高,气流由甲处南部陆地吹向洱海,A对。
10.
【答案】
C
C
【考点】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解答】
(1)8月份受湖陆热力差异的影响,鄱阳湖与周围陆地之间形成呈现日变化的湖陆热力环流。
白天鄱阳湖区气温低、气压高,周围的陆地区气温高、气压低,因此吹湖风,夜晚反之。
因此,湖口站7:00—18:00(白天)风速是正距平的风为湖风,18:00—次日7:00(夜晚)风速是负距平的风为陆风。
由此可见,7:00左右由陆风向湖风转换,18:00左右由湖风向陆风转换。
故选C。
(2)读图可知,湖口站和进贤站距离主湖体相当,但湖口站距离湖岸线更近些,热力差异更加显著,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些,因此风速更强些。
故选C。
二、解答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60分)
11.
【答案】
(1)代表夏季风的是:b和c。
b的风向为西南风;c的风向为东南风。
(2)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比热容不同,存在热力差异;冬季,高原比周围大气温度低,是冷源,形成高压,风从高原吹向周围;夏季,高原比周围大气温度高,是热源,风从周围吹向高原。
(3)我国东部季风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要受到高原季风—偏北风的影响;夏季要受到高原季风—偏南风的影响;与我国季风环流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使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季风增强。
【考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和风的内容。
(2)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3)本题考查了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季风的影响。
【解答】
(1)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
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ad表示冬季风。
(2)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
(3)结合前面的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2.
【答案】
(1)较少,地面,二氧化碳(CO₂),地面(辐射)
(2)大气逆,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3)(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温室)使地面增温;玻璃(温室)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到温室外(把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保留在温室内)。
【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3)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答】
(1)据图分析A为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的吸收、云层的反射及空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吸收少量的红外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B表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释放的地面长波辐射,易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C表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
(3)由于玻璃温室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基本能够穿透玻璃进入温室中,使地面受热温度增加;地面温度增加后,会释放出地面长波辐射,但是由于玻璃的阻挡。
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阻挡在玻璃温室内,进而起到保温作用。
13.
【答案】
(1)对流层;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2)“晴岛”处受高压影响,天气晴朗;风力弱,云层移动较慢;风从“晴岛”向四周吹,形成清晰的边缘。
(3)白天时,上海为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热岛效应强;夜晚上海热岛效应更强,因此夜间温度仍较高。
【考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岛”处受高压影响,天气晴朗;读表,常州受西南风影响,上海和杭州受东风影响,且风力弱,云层移动较慢,风从“晴岛”向四周吹,形成清晰的边缘。
(3)上海为晴天,“晴岛”周边地区为阴天,保温作用明显。
上海白天时,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热岛效应强;夜晚上海热岛效应更强,因此夜间温度仍较高。
14.
【答案】
(1)
(2)
(3)
【考点】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