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芜湖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652.03 KB
- 文档页数:11
2023-2024学年安徽芜湖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
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与上述现象有关的最早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答】从题文中的史料看,日本在我国办厂,具有许多优势:廉价工人、原料丰富、省运费、少关税、资本雄厚、技术高深、管理完
善等,据此可知将工厂设置在当地,据此推断应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最早涉
及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因此
选择C,排除ABD三项。
第2题.观察表格,导致表中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工业革命的刺激
C: 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D
【解答】由图表内容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英
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协定关税的影响。
第3题.如图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路线图,请指出图中①出发地、②③两关和④最远到达的欧洲国家
()
A: ①洛阳②玉门关③阳关④大秦
B: ①长安②玉门关③阳关④大秦
C: ①咸阳②嘉峪关③阳关④波斯
D: ①汉中②函谷关③玉门关④波斯
【答案】B
【解答】仔细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长安;②是玉门关;
③是阳关;④是大秦。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以长安
(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大秦(即罗马)的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被称作丝绸之路。
故选B。
第4题.暑假期间,一同学设计了如下旅游路线:东南海港→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这一路线在古代历史上是()
A: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B: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C: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D: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
【答案】B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东南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故这一路线在古代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故选B。
第5题.如图思维导图所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
A: 加速统一进程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经济管理
D: 加强文化控制
【答案】B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
济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
和发展;在思想上,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
了文化;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军事上,他实行
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开发南疆修灵渠,以巩固北部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
故图
片所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
第6题.秦朝时,一位来自国都的商人到山西购进一批优质小米,这位商人在交易时需
要使用哪种货币进行支付()
A: 铲币
B: 刀币
C: 圆形方孔钱
D: 五铢钱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采取种种措施巩固统一局面,其中在经济方
面包括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等,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故选C。
第7题.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种生活用品。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苏联模式的推行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答案】C
【解答】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有: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所以莫斯科出现了题目所给现象。
故选C。
第8题.关于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答】
元朝的行省制度通过中央任命主要官吏,使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因此该制度加强了中
央集权。
故①项正确。
元亡后,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元的
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直至今日中国的行政区划依然沿用元朝行政区划的标准。
故②项
正确。
元朝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统一。
故③项正确。
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它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属于中央行政制度。
故④
项错误。
故选B。
第9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以下事件中,发生在元朝的有()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元朝的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实行行省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答】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①不符合题意;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②④符合题意;
成吉思汗死后,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10题.1973年,考古学者在余姚市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2019年)约7000年,定名为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依据材料可以知道()
A: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B: 河姆渡人已经有了等级制度
C: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 河姆渡人会烧制彩陶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
年浙江省余姚市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故选C。
第11题.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袁隆平
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已知水稻种
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中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答案】B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
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
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
稻的国家,故B项正确。
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第12题.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 目的是尊王攘夷
C: 实质是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
D: 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灾难,但也出现一些疆域较大国家
【答案】B
【解答】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
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
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
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只有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是错误的。
故选B。
第13题.《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
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 齐桓公魏国
B: 晋文公齐国
C: 齐桓公秦国
D: 楚庄王秦朝
【答案】C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从公元
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七雄中最后胜出。
故选C。
第14题.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从而证明地圆学说的欧洲著名
航海家是()
A: 麦哲伦
B: 迪亚士
C: 哥伦布
D: 达•伽马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