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999.89 KB
- 文档页数:2
Summarize and reviews | 综述与专论
140 ·2022.01
1.2 养殖场建设不合理
农村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在养殖场场地选择和建造过程中,都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
由于中小规模养殖户对畜牧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足,认知不清,无法掌握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一直沿用传统经验式的养殖管理方案,造成养殖场场地选择不当。
很多养殖户在养殖场建造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每天产生的污染物得不到妥善有效的处理,直接在周边堆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也加重了疫情传播流行的可能。
个别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科学划分各个生产区域、生活区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区域,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无法实现对病原的有效防控和有效处理。
1.3 药物使用不科学
动物养殖周期相对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势必会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最常用的物质[2]。
有些养殖户不能执行严格的休药期,在动物出栏前仍然使用各种药物进行疾病防控,或者为增加动物的体重和肉质品质盲目使用添加剂,甚至为了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在饲料中违规添加各种明令禁止的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得动物机体和脏器组织中存在严重的药物残留,甚至造成动物中毒死亡。
在传染性疾病发生之后,很多养殖户盲目使用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控,而不同疾病使用抗生素的防护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会错过最佳的防控时机。
有些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即便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由于长期不科学的使用,使得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降低。
2 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科学管理牲畜
在实际的畜牧养殖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养殖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养殖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科学养殖管理理念,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实际养殖期间应该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核心,借助防治结合的基本手段,达到控制疫病的传播流行,防止动物疫病大规模暴发流行。
在制定好与养殖场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科学管理方案后,养殖人员应该结合当前疫病流行特点,针对动物的生长情况做出有效的优化和调整,加强卫生消毒,定期清理圈舍中的各种污染
物,增加消毒频率,更换消毒药物。
2.2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制度
构建完善合理的动物疫病控制制度,是防范传染性疾病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畜牧养殖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畜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但在养殖管理过程中疫病发生风险也很高,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很可能会对地区的动物养殖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引发大批量的动物死亡,养殖户血本无归。
所以在养殖期间应该格外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控。
一方面养殖场内部需要构建妥善合理的生物安全防范制度,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3]。
按照动物疫病防治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疫病种类,除了要做好每年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接种外,还应该完善本养殖场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做好针对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
2.3 提升养殖户的专业养殖水平
动物疫病防控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的工程,要想提升整体的防控效果,就需要提高养殖户的专业养殖技术水平,确保养殖管理人员能主动参与到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地方部门和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应共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加强资金的投入,强化地方兽医实验室和技术队伍建设。
为养殖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教育的机会,切实提升整个养殖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完善疫病防控机制。
3 结束语
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进程中,为有效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概率,保证养殖效率,就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建立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做好针对性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动物免疫接种效率,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风险,确保在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下,降低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概率,保证动物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 黄瑞霞.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分析[J].兽医
导刊,2020(19):54.
[2] 刘成印.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预防控制途径的选择及思考[J].
山西农经,2018(7):66,70.
[3] 李术萍.试论畜牧养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J].农业技
术与装备,2017(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