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9.38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许晓梅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
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
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
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
《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第二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序幕:阅兵掠影
营造氛围
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
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
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
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
(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
(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
(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中的“也”字有什么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什么样的情感?
4、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配品读任务,合作探究完成(按照学习小组分配品读任务。
)
(三)交流展示品读成果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暴风雨——象征日军侵略
河流和风——满腔悲愤、人民反抗黎明——美好未来
3、鸟生要为祖国歌唱,死也要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最后的力量。
诗句中的“也”字用得巧妙,把自然现象变成了鸟的主动追求,就好像中国人民拼死抵抗到底的牺牲精神。
至此诗人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得到升华。
4、被侵略——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愤的泪水;抗战胜利——喜
悦激动的泪水。
诗人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朗读强化
(全班齐读,感受诗人对祖国深沉的挚爱之情。
)
四、竞读诗歌,激发豪情
1、导入竞读。
2、朗读竞赛。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
3、朗读竞赛小结。
五、仿读诗歌,歌唱祖国
(一)看图抒情:根据画面意境,用“我爱这土地,因为……”的句式即席抒情。
看哪个组说得又快又好。
1、教师示范。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举例: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山水秀丽。
)
2、开展比赛: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按学习小组依次轮流进行。
参考示例:
(1)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富饶。
(2)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
(3)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
(二)想象抒情:多媒体展示空白图片,学生想象抒情。
1、教师提示:毛主席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某老师说:“一张白图,好抒最真最美的情怀。
请听:我爱这土地——因为它与世俱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前程似锦!”
2、学生想象抒情。
参考示例:
(1)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团结共进。
(2)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
(3)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
六、拓展迁移,尝试创作
仿写诗歌:假如你是一只鸟,在这和平的年代,你可以为祖国作出怎样的贡献。
写作时注意用意象。
(课外完成)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激励奋斗
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
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
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
第三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十中学
孙伟强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谁愿意说?
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 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
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
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
(屏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
(屏显)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三、出示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
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用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并用心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开始吧!
2、指生朗读,指生评价
3、教师范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首诗,大家想不想听!
4、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再把语速放慢一些,饱含深情的给大家朗读一遍。
六、品读悟情
师:其实,要想通过朗读把听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必须真正的理解诗歌。
我们说:“作诗本乎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那么,
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悟情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情感的流露。
我们说: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
师:其实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已经践踏了我们的国土。
谁愿意把这段背景资料给大家朗读一遍。
(屏显)知人论世: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师: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
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
(屏显)勿忘国耻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
师: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致使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
南京这一座六朝古都,成了一个血腥的人间地狱。
看着这样一组照片,此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
生答
师: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生:我一定会誓死报国。
生:反抗报仇,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做亡国奴。
作为诗人的艾青,他也坚定的涌进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是借助哪些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诗歌,先自主思考,如果有疑难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具体形象)明确:意象
暴风雨打击的土地-----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郁结在人们心中的悲愤(强烈愤怒的中国人)
无止息的激怒的风-----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生死眷恋土地的鸟----对祖国挚爱的诗人•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河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风——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人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所借助的具体形象在文学上叫做“意象”。
(屏显)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师:它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感,那么在文学上他就称之为“意象”,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师:那么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写法叫什么呢?
生:象征
师:我们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曾经学到过这种写作手法,那么诗人所借助的这几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使用象征这种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之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要使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我们就能够想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
那“土地上的河流汹涌着悲愤”它象征着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谁?
生:当时人们心中的悲愤。
师:人们心中的悲愤就如同河流一般汹涌着。
师:那“无止息的激怒的风”你能联想到什么?生:
师:这种“激怒”无止息的吹刮着,刚才咱们同学看南京大屠杀图片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的眉头紧锁着,神情凝重,可见你的心中也充满着一种愤怒,对不对?这种愤怒代代相传,不会停止。
“无止息的吹刮着”不用“吹拂”而用“吹刮”,你感受一下,程度一样吗?
这种愤怒非常强烈。
那这三句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去读?
生:悲愤
师:谁能带着强烈的愤怒再给我们读一下。
师:那黎明的温柔它又象征着什么?生:光明的到来
师: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那么黎明无比温柔,而且还是来自林间的,在这里他为什么不用太阳这个意象呢?
生:仅仅是胜利的曙光,但是人对胜利仍充满着渴望。
师: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我们说:“黎明来了,胜利还会远吗?”那我们再读这句话时候,一定要读出深深的向往之情。
闭上眼,仿佛就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太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这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句话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只鸟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师: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可以用哪个成语可以形容?
师:至死不渝。
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借助意象抒写的淋漓尽致,这种爱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当时全民族普通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是当时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师板书)
3、谈谈第二节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主题升华,感情深化,呼应标题。
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练和升华,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爱的深切。
师:我们要饱含深情的去读才能产生动情的效果,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
再一次感受一下诗人的深切的爱国感情。
那假如你也是一只小鸟,你会对繁荣昌盛的祖国歌唱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试着仿写一下这首诗,可以仿写全诗,也可以仿写你最喜欢的几句话。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片希望能激发你的灵感。
第四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形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形象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炉中煤》、《中国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
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我常含泪水在诗的第二节,
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
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
《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