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30.23 KB
- 文档页数:26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
《心王铭》
梁·傅大士
《心王铭》全称是《傅大士心王铭》,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傅大士(497~569),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
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
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
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
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
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
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原文】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译文】
观照我们内心的佛性这尊空王,实在是太玄妙、太难以琢磨了。
心王的本体无形无相,但它有大神力,能起无边的妙用。
【原文】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译文】
心王能度一切苦厄,成就万德,乃生万法。
心王的真如体性虽然是空的,却能演化万物。
【原文】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
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译文】
看它虽然无形无相,但呼之却有回应。
为大法传与后世,我今不得已而说之,为你们讲解这个经。
【原文】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译文】
水中的盐溶解在水里,胶青融于颜色里,虽然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绝对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证明他们不在,就如同无线单和暗物质一样,虽然看不到形体,但是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原文】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译文】
心王之相也是如此,无形,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存在于体内,
面门出入来去,随着外部换环境的变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行动。
【原文】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译文】
自在无挂碍牵绊,成就我们自身德行的圆满!
一旦认识到心王,那么就如同见到了佛。
【原文】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伟。
【译文】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本是一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其内涵和本质无异。
我们要念念定与佛之境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原文】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译文】
想要尽快成功,就要去除妄念,约束自己狂乱的心,即:降伏其心。
使得心灵得一方净土,这个心,就是佛。
【原文】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译文】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佛,不要向外去寻找,只在内心。
想要成佛,不要让心王被欲望所染
【原文】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
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译文】
我们的心性虽然是空的,但我们的贪嗔痴却是依心性而真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能够进入这个法门,莫染一物,自净其意,就可以端坐成佛了。
【原文】
到彼岸已,得波罗蜜。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我们就从“迷”的此岸到达“悟”的彼岸,就成就佛道了。
故仰慕佛道的人士,一定要向自己内心求佛道。
【原文】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译文】
知道了佛就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清净的内心就是佛,我们就不会心外求佛了。
我们清净无染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这颗清净无染的心。
【原文】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译文】
明了自心,就能了解、认识佛,认识自性,方识此本心。
心佛本是一体,不可剥离和分开,只是名相的不同罢了。
没有佛(抑或没有心)则是一具尸体,何能知觉外部世界?
【原文】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译文】
不是佛高深莫测,难以承担我们的重任。
是我们自己执着于断灭空相、停滞于寂灭枯禅之中,如同卧轮禅师,执着于枯寂,那也是入了邪道,上下浮沉,犹如浮萍,无所皈依了。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译文】
诸佛菩萨都明悟此理,不是以执空滞寂这种做法来安心、发现真心的。
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们,都能够悟得其中玄妙的真谛。
【原文】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
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译文】
我们身心的佛性本体妙用无穷,依佛性本体之妙用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智慧的人,放心自在,没有烦恼和阻碍,不为烦恼和忧愁恐惧所迷惑。
【原文】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译文】
不要说我们这个心王体性是空的、无所依托的。
它能够让我们这个色身作邪作正、成佛成魔。
【原文】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
心性离空,能凡能圣。
【译文】
我们不能执着于心王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它是非空非有、隐显不定的;
它虽然无形无相,但确实能让我们成为凡人或圣人。
【原文】
是故相劝,好生防慎。
刹那造作,还复漂沉。
【译文】
所以我劝大家要小心防护,不要让我们的心迷失,照看自己的心智,觉察内心是否有所放逸,有所执着。
一刹那的造作偏离本心,则内心漂沉不定,波涛汹涌,狂风大作。
【原文】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
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译文】
这份清净的心,贵如世间的黄金,何其宝贵。
如此珍贵的清净佛性、如来藏性都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之中。
【原文】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
诸佛菩萨,了此本心。
【译文】
无为的法宝,没有浅深之说,一旦悟得,直达本心。
诸佛菩萨都是通过这个途经了达本心的。
【原文】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译文】
有缘分遇到这个文章,了解其中奥秘的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忘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活在当下的一念。
《息心铭》
傅大士
无多虑,无多知。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其祸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将盈;
纤尘不拂,五岳将成;
防本在末,虽小不轻,
关尔七窍,闭尔六情,
莫视于色,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见色者肓;
一文一义,空中小蚋;
一技一能,日下孤灯;
英贤才艺,是为愚蔽。
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
邪行终迷,修途永泥。
莫贵才能,日益昏瞢;夸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形薄,其高速崩。
内怀骄伐,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亦丑。
凡谓之吉,圣谓之咎。
赏玩暂时,悲哀长久。
畏形畏迹,逾远逾极。
端坐树荫,迹灭影沉。
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
何贵何贱,何辱何荣,何胜何劣,何重何轻?澄天愧净,皎日惭明,安夫岱岭,同彼金城,
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信心铭》
僧璨
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生年及事迹不详,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
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
《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原文】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
欲求无上的佛道一点也不困难,现在众生都觉得困难是因为心存拣择的分别之心。
如果没有这种分别的爱憎之心,刹那就会明白无上的佛道是怎么回事了。
【原文】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
如果心存丝毫的爱憎之心,就会与佛道天地悬隔了。
若欲自性现前,切莫有心存顺逆的分别心。
【原文】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
如果让违顺的分别心在纠缠,这就是心病了。
不明白这禅宗的真正奥秘,止心念静有什么用?
【原文】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
我们的自性本来和所有佛一样圆满无缺同于宇宙的虚空一样广大,无所欠缺亦无所多余。
我们现在是因为心存取舍的分别之心,所以不这样。
【原文】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
不要追逐妄念的境界,也不要息心归空。
以一种宁静的平常心看待一切,妄念自会泯然自尽。
【原文】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
若想制止波动的自心回归于静止,这种制止的想法会让波动的心更加动荡不安。
止动求静都会了落入两边,真正让心回归安静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无所分别。
【原文】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
如果不能掌握无分别这一种方法,止动求静这两种方法都没任何功德。
排遣有与没有,求空或者舍空都是没有用的。
【原文】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
任何的语言和思想都会与自性不相应。
只有断言绝虑,自心才会无处不通达,自心的佛就会时时出现在我们面前。
【原文】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
若要获得回归自性的奥旨,除了照法没有别的法门。
须臾的自心返照,胜却所有的空心静坐。
【原文】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译文】
过去的求空止动各种变化,都是由于自心的妄念邪见。
真正的求道者不用求真舍伪,只须停息自心的一切见解。
【原文】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
一切念头生起是爱憎不住,更要小心的不要去追寻念头。
如果生起爱憎的是非心,就会顿然是却本心了。
【原文】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译文】
爱和憎这两种分别心是源于自心所有,如果心亦不要守,到一心不生时,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过失。
【原文】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译文】
无过失也不用任何方法,不再生起爱憎也不着于心,
心随境起境灭不动道场,境逐渐随自心的清净而归于沉寂。
【原文】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译文】
境是由心所转换的境,心是由境所触的心。
如要知道心和境这两样东西,原来同归自性的一空。
【原文】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译文】
自性的虚空中包括了心和境这两样东西,他们包含着宇宙的万物万像。
如果我们没有精粗、美丑、善恶的分别心,哪里会出现偏差呢?
【原文】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译文】
自性的大道体宽无边遍虚空遍法界,她无易亦无难。
只要我们心存小许的见解,转眼间就会与道体相离。
【原文】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译文】
如果把握的分寸不对,心有所分别就一定会入邪路。
安心的法门就如放牛一样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原文】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译文】
任运自性就是与道相合,绝学无为逍遥自在绝无烦恼。
如果心存有物转眼就会背离真道,昏沉也是很不好的障碍。
【原文】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译文】
不需要劳神,也不用管亲疏。
若欲求取一乘(即是佛乘),也不要恶心六尘。
【原文】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译文】
不用生心去厌恶六尘,善恶都同在我们圆满的正觉里。
智者无修、无证、无念、无心也无为,愚人妄生修证爱憎之心而自缚。
【原文】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译文】
法本平等没有什么不同是治病的药是渡河的舟,不要妄生爱憎取舍。
将心求心将心用心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大错特错的,转与道远。
【原文】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译文】
心迷的时候会生寂乱,心悟后方知道没有任何好恶。
一边两边的分别是由于我们的心有所分别和斟酌。
【原文】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译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的空花一样,怎么把捉得了呢?
修行者要无论是得失和是非都要统统放下。
【原文】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译文】
如果我们不睡觉,哪里有什么梦呢?
如果心存平等无有分别,万法也一如虚空不复存在。
【原文】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译文】
一如的虚空法体圆满无欠无缺,刹那间虚空粉碎大地齐平万缘尽息。
万法齐观涌现在眼前,然后又复归于自然仿佛没发生过一样。
【原文】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译文】
所有的思想都已经泯灭,不可以比较。
仿佛在运动仿佛在静止,既不是运动也不是静止。
【原文】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译文】
两边既不成立,一心也是无形无相的。
到达本心,不存在任何规则。
【原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译文】
若要与自心相契合,就要心持平等绝学无为。
将所有的思想和学问一并清空,心存正信。
【原文】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译文】
把心虚掉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自然会虚明自照,不须枉劳心力。
【原文】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译文】
如果到达非思量的境界,我们的所有常识都不起作用识情难测。
在自性真如法界的海洋里,无自也无他,无人也无物。
【原文】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译文】
若要与心相应,就要无所分别。
无分别就是所有皆平等相同,善恶、美丑无不包容。
【原文】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译文】
十方三世的一切智者,都是从禅宗这个无为的法门而得入至至道的。
这个宗门的修行非长非短,一念之间仿如过来一万年。
【原文】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译文】
在有与无的仿佛之间,十方三世皆现眼前。
好像小又好像大大小都没有什么区别,已经忘绝了一切境界。
【原文】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译文】
好像很大有仿佛是很小,不见边际不见表里。
若有若无,若无若有,有无都是一样的。
【原文】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译文】
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放弃一切。
一心就是我们的一切,一切也就是我们的一心。
【原文】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译文】
如果可以这样,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不二的信心。
【原文】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译文】
言语不是道,道也非言语所能表述,过于执于言语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自性就是如来,她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始至终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铭》
法融禅师
禅宗牛头宗开宗立派的法融禅师所著,是禅宗一篇修行指南,收录于《景德传灯录》。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较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维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静非喧。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
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盘城。
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
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悟心铭》
二祖王骧陆上师
王骧陆老居士(1883-约1965),字相六,浙江海宁盐官人,王欣甫(豫熙)第六子,王宽基弟。
无相密心中心法(印心宗)二祖。
受家庭影响,擅长诗文、书法。
二十年代末,随大愚阿阇黎修无相密心中心法,得悟心要,方知念佛之落处。
皈依太虚法师,常在海宁硖石惠力寺及万善坛讲经。
不是有心,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妄依何立;
妄既不立,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顿证无生。
无生实相,非可眼见。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证悟之者,名曰见性。
是故无求,心自宁一。
无心可惑,即是大定。
得大定者,无动无静。
无得无失,无喜无嗔;本位不移,起应万机。
不变随缘,即无生死,成佛要诀,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