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课件 第3课
- 格式:docx
- 大小:19.1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一、课文概述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它们分别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述了不同的节日、场景和情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寒食》笔记
1.作者:唐代诗人韩翃。
2.内容概述:诗歌描述了寒食节时长安城的景象,通过描绘落日余晖、繁花盛开以及宫廷传蜡烛的情景,展现了寒食节的独特氛围。
3.名句欣赏:“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宫廷传蜡烛的仪式感和轻烟袅袅的意境美。
三、《迢迢牵牛星》笔记
1.作者:佚名(作者不详)。
2.内容概述:诗歌以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牵牛星和织女星的遥远距离以及织女的手工艺精湛却无法与心上人相会的情景,表达了相思之苦。
3.名句欣赏:“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叠词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法相会的无奈和痛苦。
四、《十五夜望月》笔记
— 1 —
1.作者:唐代诗人王建。
2.内容概述:诗歌描绘了中秋夜晚的庭院景象,通过描绘月光、树影、乌鸦、桂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3.名句欣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中秋夜晚人们共同望月却各自怀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三首优美的古诗,还了解了不同节日和场景下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对仗、叠词等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诗歌情感与意象分析
(一)《寒食》:
1.情感: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与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通过“传蜡烛”的细节,暗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特权。
2.意象: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用“飞”字形象地描绘了花瓣随风飘舞的景象,展现了寒食节时春意盎然的氛围。
(二)《迢迢牵牛星》:
— 2 —
1.情感:诗歌表达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诗人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抒发了人间离别的哀怨与相思之苦。
2.意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和“皎皎”两个叠词,不仅音韵和谐,还突出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遥远与明亮,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十五夜望月》:
1.情感:此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夜晚独自望月时的寂寥和冷清之感,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2.意象:诗中的“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冷、寂静的中秋夜晚,而“月明人尽望”则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和人们的共同情感。
七、诗歌艺术手法探讨
2.对仗工整:三首古诗中均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寒食》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和《十五夜望月》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些对仗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3.叠词运用:叠词的运用在《迢迢牵牛星》中尤为突出,如“迢迢”、“皎皎”、“纤纤”等,这些叠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还突出了牛郎织女的形象和情感。
4.意象选择:三首诗均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如《寒食》中的“飞花”、《迢迢牵牛星》中的“牵
— 3 —
牛星”和“织女星”、《十五夜望月》中的“月光”和“桂花”等。
八、课堂思考与讨论
1.讨论:你认为哪一首诗最能触动你的情感?为什么?
2.思考: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朗诵并讨论如何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九、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三首古诗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还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对仗工整和叠词运用等手法。
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创作诗歌的新视角。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诗歌阅读和创作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