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郑白渠歌》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4 KB
- 文档页数:3
民歌《郑白渠歌》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民歌《郑白渠歌》原文及赏析
【导语】: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跳入釜。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班固《汉书沟洫志》郑白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跳入釜。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班固《汉书·沟洫志》
郑白渠是郑国渠和白渠的合称。
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设计兴修了一条郑国渠,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渠基础上又凿建一条白渠,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洫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于是,广大的农民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唱出了这首颂扬高效益水利工程的歌谣。
诗歌以叙事为主,可分作四个层次。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是第一层,交
代了白渠工程的修凿地点。
“田”作动词,种田。
“池阳”和“谷口”是白渠开凿的起点,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举臿(cha,铁锨)为云,决渠(放水)为雨。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锅)。
”为第二层,写工程浩大,民工众多;渠成放水时,水花飞扬,水流四注。
场面宏伟,气氛热烈。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这一层叙写水渠的综合效用。
泾水源于甘肃,流至陕西高陵县入渭水。
它的含泥量很大,因此水可灌溉泥可肥田,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由此可见这条水渠设计的科学合理。
结尾“衣食京师(长安),亿万之口。
”用概括的语调,高度赞扬了这条水渠造福于民的巨大经济效益,京城一带亿万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它的滋养。
民歌中这类题材的作品较少,本诗真实地描叙了西汉初期自然改造的巨大成就,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因而具有着可贵的历史意义。
而“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汉书》缺此两句,据荀悦《汉纪》补)”四句诗,则以其比喻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描绘的新颖,体现了民歌作者丰富的艺术构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