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峡看中国环保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4.14 KB
- 文档页数:4
从三峡看中国环保问题
(张悦 3100100467 应用生物科学1004班)
摘要: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山之年,但辛卯的兔子才刚刚跑过一半的路程,路上所见环境大事件已不计其数,轰动世界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牵动全国人心的长江流域干旱问题……持续的干旱将三峡工程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将根据收集的资料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中国的环境问题、希望所在进行论述,并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文中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因个人知识量的局限和个人价值观而有失偏颇,望谅解。
关键字:三峡环境问题中国环保建议感想
1三峡建成后已造成或可预见的环境问题
回顾三峡历史,其实建立三峡大坝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想法,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首次提出修筑三峡大坝的构想;1956年,毛泽东写下“截断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篇,提出修筑三峡大坝“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1982年,邓小平果断表态:“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不要动摇”;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筑三峡大坝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
从三峡大坝的规划与建设提上日程开始,工程引发的争议不断。
时间是平息争议的最好办法,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三峡大坝,其造成的环保问题渐渐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1.1长江支流和库区,嘉陵江、岷江、重庆一带发生水华,且库区谁污染严重。
1.2蓄水改变河流的天然流速,导致库区泥沙淤积。
蓄水之后的清水下泄冲刷河道岸坡,导
致更频繁的滑坡和塌岸,水土流失严重。
1.3 生活垃圾堆积,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1.4对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造成威胁,生态失衡。
2中国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环境保护部6月3日发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所报道的调查结果,中国的环境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是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2.3%。
二是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三是全国城
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
想到老师上课说的杭州90%多的降雨都是酸雨时,不寒而栗。
四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五是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六是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七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
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经济根源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正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阶段。
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守法观念薄弱。
再者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行政手段。
地方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甚至为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2制度根源
第一,实施环境质量标准的管理战略和体系尚未整体形成。
第二,排放标准未能有效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第三,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薄弱。
比如如何在对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做到客观公正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缺乏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
比如三峡工程决策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这样的决策机制造成的。
2.3科技根源
科技的异化对环境造成了不少的破坏。
科学在诞生之初并无好坏之分,但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技术本身会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在发展过程中技术逐渐地背离了主体最初创造它时的目的,而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异于自己的力量。
比如核发电技术的产生、DDT的使用。
2.4群众环保意识薄弱
3希望所在
3.1政府
政府在环境保护工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于是有人针对政府提出来“环境友好性政府”,即按照一定的法定原则建立起来的充分体现环境友好理念的动态的最优化的组织机构体系。
一位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基层局长在《环境保护的博弈》中将政府环保工作归纳为“十化”。
环境保护规划先行化、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持续化、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程化、环境监察工作规范化、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化、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处置应急化、环境信息调研工作实时化、环境宣教工作全民化、环境信访工作及时化。
如果政府能切切实实地做到以上十点,中国环保事业必将焕然一新。
3.2舆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舆论对政府决策和群众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借助舆论界的影响(当然环保界、科学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1996年一群大学生通过组建绿色营的形式拯救了滇西北原始森林中的滇金丝猴。
社会应该合理地利用舆论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监督政府做好决策。
但不幸的是目前的舆论界并不让人放心,由于“砖家”频频现身,使得群众丧失了对专家的信心,专家们在这里失去了话语权。
群众越来越激进,常常陷入无休无止的口水战,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实质的帮助。
净化舆论界,提高公民素质,提高专家信誉是中国环保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之处。
3.3科学技术
正如老师上课时所说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错的,如何利用科学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今天人们将利用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支撑和促进作用,建立起新的环保工作线。
上世纪60年代初,曝气复氧技术的利用,在英国泰晤士河污染治理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通过脱硫技术的研发,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削减。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分阶段提高了机动车排放标准,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汽车发动机和尾气处理技术不断突破,有力地提高了机动车尾气治理水平。
中国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使环保目标更加切实可行。
3.4民众
民众是践行环保的重要而庞大的群体,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是改善环保事业现状中不可忽视的一步。
但由于大多数民众只注重眼前利益,对未来的发展无长远考虑,在面对明知会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也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听之任之,忽视法律的约束。
所以加强环保和守法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此外,人们应该学会“寡欲”,减少对物质的欲求,追求内心的宁静。
以三峡大坝和水利发电为例,因为小时候有幸亲眼看见过火力发电场的面貌,觉得相比之下水利发电实属一种较环保的发电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风力发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相继等上世界舞台。
开发的能源越多,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欲望越强烈。
大城市里彻夜不眠的霓虹,娱乐场所响彻通宵的音乐,堵在马路上不断鸣笛的汽车等“奢侈品”所消耗的能源都来自于一个又一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程中。
环境保护的希望所在不仅仅是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英明的政府决策,还是人们适可而止的欲望,是每个人乐意做一点小事的决心。
或许三峡大坝的建设、长江中下游的旱情、福岛的核泄漏都是大自然给世人敲响的警钟,
我们在解决眼下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苦头我们已经尝够了,只但愿我们能吃一堑长一智,让环保之路走得更轻松,更经济。
4所感所思
生态学家和文学家心中都有一片理想之地。
文学家渴望一方心灵净土,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灵魂的桎梏,没有冷漠的人心,海子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川端康成的浅草、伊豆和雪国,三毛的海边的房子……生态学家希望有一片净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没有过多的霓虹,没有贪婪的欲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简单而快乐。
生态学家和文学家都沉浸在自己设想的理想王国里,但不同的是文学家发现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时往往以自杀的方式到达自己的理想之国,而生态学家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挑战、不断的呐喊。
这两种人物都是多情且忧郁的,现实赋予他们圣神的使命和职责,却又要制造出带刺的藩篱使之无法逾越。
小时候玩耍过的田野、奔跑过的河岸、攀爬过的山包在“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口号声中一寸一寸被林立的高楼、呼啸而过的大货车、浓烟滚滚的小矿场所吞噬。
在所谓的经济文明发展背后我们错过了多少宝贵的风景、遗失了多少自然的美好。
假如我们不再如此贪婪、不再仅仅用可支配的收入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水平,不再骄傲自大的认为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那我们将会更加自如的与自然相处,将能更加问心无愧的对子孙后代讲述自然的优美和神奇。
来了大学后,参加了一个环保社团“绿之源”,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分享对自然对地球的那份情结。
我们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一起看纪录片、一起认知植物,渐渐的发现环保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而我们现在能做的仅仅是“独善其身”和宣传环保。
分享马霞阿姨和绿色营的种种,大学生用一种特殊、朴实的方式在践行环保,可能幼稚且影响力有限,但我们还是会缓慢稳健的走下去。
环保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但仍有无数的青年、学者、有心于环保的人士投身其中,不知疲惫。
我且行且吟,希望将自己心中对自然的那份热爱化为行动,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一方到过的土地。
参考文献:
[1]《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研究》黄真理吴炳方敖良柱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版
[2]《环境友好型政府》贾恭惠何小民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
[3]《环境保护的博弈》周厚丰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版
[4] /news/Llltllyt/理论网
[5]/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