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与可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可怜与可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曾茶香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
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可怜”与“可恨”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一、简介安徒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创作,奠定悲惨的感情基调。
课堂开始,我这样导入:被誉为“童话大师”的安徒生,你们可了解过他的童年?他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给人洗衣,还要过饭。
安徒生小时候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
《卖火柴的小女孩》又是怎么创作的呢?说是有人拿了三张画让安徒生写作品,看到图画上的小女孩,他就想起了他可怜的母亲和他的童年生活,于是就创作出这篇童话。
安徒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生活贫穷,命运悲惨。
二、自主学习,感悟可怜。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的设置是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所产生的幻象和现实生活的比较。
让他们通过读、找、思、填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美好的幻象和无情的现实中感悟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使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三、合作交流,品读可恨。
“为什么小女孩家境如此贫穷?”“是谁造成了小女孩如此悲惨的命运?”“谁最可恨?”我让学生带着愤恨的情感再一次走近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
“小女孩的父亲可恨,因为他会打她。
”“车夫可恨,赶着马车惊吓了小女孩。
”“那个男孩也可恨,把小女孩的大拖鞋拿走了,可怜的小女孩只能光着脚走路了。
”“路上的行人更可恨,他们无视小女孩的存在,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没有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铜钱。
”大家迫不及待地你一言我一语。
“是啊,在这冰冷无情的现实社会中,小女孩只要饥饿、寒冷和痛苦,所以她希望最疼她的奶奶把她带走,带她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和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我接过孩子们的话趁热打铁地追问:“那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呢?”同学们进行热烈讨论后,终于明白小女孩只有在幻觉中才是幸福的,只有死了才彻底幸福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才是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
让同学们带着憎恶的感情反复去朗读这些重点句段,相信他们的内心会再一次被震撼。
四、仿写佳作,心生同情。
离课堂结束还有5分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仿写,让他们用诗歌的方式来书写自己对小女孩的同情,唤起人类的爱心。
你听——
爸爸给我买了两件新衣,
我悄悄地藏好一件。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下班后给我带回来一个面包,
我一直舍不得吃。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
2017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