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检测报告书
- 格式:doc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14
检测结果
批准:审核:编写:项目负责:检测人员:
周口市金色东方16#楼
检测报告
1 工程概况
1.1概述
拟建的周口市金色东方一期工程位于文昌大道与大庆北路交叉路口西北角。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的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委托单位:河南佳利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周口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福建省透堡建筑有限公司
桩施工单位:——
受甲方委托,周口公正建设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承担了该试桩的检测工作,现场测试工作于2012年08月13日和2012年08月16日进行。
1.2设计地基参数
本工程试桩设计桩数为3根,桩径D=400mm,有效桩长L=8.0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1100kN。
2 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钻探,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结果,场地70.0m勘探深度范围内,除浅部耕植土外,自然地面下约24m以上的地层为第四纪全新世新近冲积形成的地层,24m —70m为第四系晚更新世冲积形成的地层。按其成因类型、岩性及工程地质特性将其分为10个工程地质单元层,现分述如下:
第○1层(Q4ml):耕植土,杂色,以粉土为主,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土质不均一。层底深度1.20~1.80m,层厚1.20~1.80m,平均厚度1.50m。
第○2层(Q4al):粉土,褐黄色,稍湿,稍密;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少见锈色斑点。场地内该层分面稳定。层底深度4.30~4.80m,层厚2.50~3.40m,平均厚度2.90m。
第○3层(Q4al):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含有红色条纹,偶见锰质结核,少见贝壳碎片。场地内该层分面稳定。层底深度9.20~9.80m,层厚4.60~6.20m,平均厚度5.20m。
第○4层(Q4al):细砂,黄褐色,饱和,中密;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少量云母碎片。场地内该层分布稳定。层底深度23.40m~26.20m,层厚13.80~15.70m,平均厚度14.80m。
第○5层(Q3al):粉土,黄褐色,湿,中密;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该层含有大量灰褐色条纹,偶见蜗牛壳碎屑。场地内该层分布稳定。层底深度28.70~30.20m,层厚3.50~5.60m,平均厚度4.50m。
第○6层(Q3al):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含有黄色条纹,偶见锰质结核,少见贝壳碎片,局部夹有粉土。场地内该层分布稳定。层底深度34.80~35.60m,层厚6.40~8.30m,平均厚度7.40m。
第○7层(Q3al):粉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砂质较纯,局部夹有薄层粉土。场地内该层分布较稳定。层底深度45.00m~45.80m,层厚8.30~11.60m,平均厚度9.70m。
第○8层(Q3al):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坚硬;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含有黄色条纹,偶见锰质结核,少见贝壳碎片,局部夹有粉土。场地内该层分布稳定。层底深度57.60~59.50m,层厚11.30~13.60m,平均厚度12.50m。
第○9层(Q3al):粉土,黄褐色,湿,中密;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该层含有零星钙质结核,偶见蜗牛碎屑。场地内该层分布稳定。层底深度62.80~64.20m,层厚3.50~5.60m,平均厚度5.20m。
第○10层(Q3al):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
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含有黄色条纹,偶见锰质结核,少见贝壳碎片。该层本次钻探范围内没有穿透,最大揭露深度7.20m。
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1 试验目的
通过对3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判定本工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佂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2 试验依据
3.2.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3.3试验过程及方法
3.3.1加载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3.3.2试验日期:2012年08月13日-2012年08月16日
3.3.3 反力装置: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堆载重量2900kN左右
3.3.4加载及测量仪器设备:
1、静载仪名称及编号:型号:RS-JYB 编号:200809-1407B
2、油压千斤顶型号:QF320-20 编号:0130
3、压力传感器型号:ST3000LBCIIERY 量程:0-70MPa 编号:G13631
4、位移传感器编号: 14699 14697量程:0-50mm
3.3.5加载、卸载与沉降观测
3.3.5.1加载分级: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设计极限承载力值的1/10,第一级取分级荷载的2倍。最大加载量为2420kN。具体分级见表1。
表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级表
3.3.5.2 沉降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由仪器自动记录。
3.3.5.3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3.3.5.4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4)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5)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3.3.5.5 卸载与载沉降观测: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3.4 试验数据与资料
3.4.1本工程3个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概况见表2。
表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级表概况表
3.4.2本工程3个试点的沉降汇总表及Q-S及S-lgt曲线图见第7页-第12页。
3.4.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