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重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重难点)

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展示王亚平等的太空照

片。)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王

亚平等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吗? 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

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

宇航员的名字吗? 他说:“我

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

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

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海陆分布》.

(展示课题)

观察地球卫星照片,思

考教师提出的有关问

题。

学生回答:(不是)(加

加林)

出示宇航员加加林的照

由遨游太

空的宇航

员引入本

节内容的

学习,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和好奇

心,激起

学生科学

探索的精

神。

1。(课件展示:“南北半球"

图):(1)南北半球分界线是

什么?(2)观察哪个半球的陆

地面积多一些?(3)是否陆地面

积多于海洋面积?

2.(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同时出

示地球仪)提问:(1)东西半球

分界线是什么?(2)地球表面

学生回答:

1.(1)南北半球分界线

是(赤道)(2)北半球

(3)否

2.(1)东西半球的分界

线是东经160度和西经

2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

通过课件

和地球仪

展示东西

半球和南

北半球,

理解概念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

陆、岛屿、半岛”示意

图, 学生理解概念,用概

念的情况.

辩认图形后回答:

A是大陆 B是半岛 C 是岛

屿

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学习

知识

与运

用知

识的

力.

通常,人们把全球的陆地划分为几个大洲?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观察与探究1。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地球的

陆地划分为几个大洲?它们的名称

分别是什么?

2。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

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七

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启

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3。用彩色细线在地球仪上围成东

西半球的分界线,找找东半球主要

有哪些大洲,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

洲?再用彩色细线在地球仪上围成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找找北半球主

要有哪些大洲,南半球主要有哪些

大洲?

4:刚才我们探索了七大洲的半球位

置,如果想更细致地描述七大洲的

具体位置,就要用到经纬网了。用

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仪上找一找:

被赤道穿过的是哪几个大洲?

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

1、学生思考回答:

生:七大洲。

生:亚洲、非洲、欧洲、

北美洲、南美洲、大洋

洲、南极洲。

2、学生读图回答七大洲

面积的大小,并按大小排

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

大洋。

学生分享交流:

3。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主

要有: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

位于西半球的大洲主要

有:

北美洲、南美洲

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主要

学生

解、

掌握

七大

洲的

称、

小、

半球

位置

和经

纬度

置。

培养

学生

的全

方位

思维

南、北极圈穿过哪些大洲?

0°经线、180°经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跨经度最广和纬度最高的是哪个大洲?

5.读“七大洲的分布”图,

我们可以看出,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为亚欧大陆,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为了区分洲与洲之间的界线,人们根据山脉或河流(湖泊、海峡、运河)等给大洲划分了洲界,你能根据右图,说一说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吗?有:

北美洲、欧洲、亚洲、非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主要

有:

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4。学生分享交流: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非洲、南美洲、亚洲、大

洋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

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南

极洲

0°经线穿过的大洲有:

欧洲、非洲、南极洲

180°经线穿过的大洲

有: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和纬度最高的

大洲是:南极洲

5.生:亚欧分界线是:乌

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

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

马运河

力.

培养

学生

的动

手绘

图能

力、

提高

学生

对大

洲轮

廓的

识辨

力。

明确

大洲

分布

点,

初步

培养

学生

的地

理定

位能

力.

师: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先画出赤道,然后依次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0°经线、180°经线。然后用几何图形的形式画出各大洲分布

白纸上,

学生先标

通过

照,

与实践图.

点拨: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基本呈南北对应

分布。

教师巡视查阅后,引导学生对照课本第48页图3

—1—8,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修正。然后选

几幅画得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并投影

展示同学作品.(如下:)

出主要经

纬线的位

置(如赤

道、南北

回归线、

南北极

圈,0°经

线、180°

经线),再

画出如下

图所示七

大洲的几

何轮廓

图,并标

出七大洲

的名称及

亚欧、亚

非和南北

美洲的分

界线。

自我

正,

培养

学生

严谨

的学

习态

度.

目的

是通

过绘

图,

让学

生对

七大

洲的

相对

位置

和分

布了

解的

非常

楚。

构建与梳理

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分布不均匀

大洲是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合称

海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

从大到小)

陆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_____山

脉、____河、_____

分 _________山脉、土耳其海峡

七大洲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

线:___________运河

洲界

通过

建构

与梳

理本

课的

知识

系,

加深

学生

对所

学知

识的

理解,

提高

一 、填空题:

1.地球表层概略地说是 , 。

2。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3.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大陆。

4.北美洲和南美洲在 半球,合称 ,以 为分界线. 二、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C 、 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 、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 、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 ) A 、太平洋、印度洋B 、大西洋、北冰洋C 、太平洋、大西洋 D 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 ) A 、亚洲、非洲 B 、北美洲、亚洲 C 、南极洲、亚洲 D 、南美洲、欧洲 三、综合题:读下列海陆分布图回答问题:

1、数字所代表大洲的名称:

③与⑤的分界线 _________,大洲①与②的分界线是 ________,大洲④与⑤的分界线是。(3)跨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是(填字母)。

(4)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和大洲。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问题—活动—探究—应用”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动手、动脑,分工合作,集思广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把海陆分布、大洲的相关知识,从地图上发现,再落实回地图,培养了学生利用地图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海陆分布特点。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 3.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能力和填图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填图、拼图和绘图,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辨认七大洲的轮廓,辨别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和海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热爱世界的情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而且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分布情况。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洋与陆地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卫星图片,之后让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阅读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1.海陆分布特点: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提问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知识点+练习

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知识点+练习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 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我国西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东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3、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 图的技能。 2、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3、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的地理表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二)难点 1、七大洲的地理分布。 2、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活动,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加加林登入太空观测地球的图片。 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上面分布着广阔的陆地和无边的海洋,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封面“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下面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

【精品】初中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材与学情分析评论 教材共设置两个小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是 p3的组合图,它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线索, 以人类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事例为节点,以漫画、雕塑、照片、地图和文字旁白等形式,勾画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四个阶段,即 “臆想阶段”“推测阶段”“验证阶段”和“卫星探测阶段”。地球的大小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能够体现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现在初中地理又要学习此内容, 学习目标和要求势必要有所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线索. 2.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认知背景,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关系。 3. 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其教学重点应落脚在“过程”上。 【教学难点】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观察自己手上有的球类,对地球形状有初步认识;预习课本内容;多媒体课件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我们的美丽家园评论. 一、地球村的位置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家园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在太空中找到地球呢? 先看活动1:找一找,地球村在哪里? 什么是宇宙?它的范围有多大,宇指的是时间,宙指的是空间,宇宙连在一起就是说,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无边无际,所有的物质都是存在于宇宙中,那我们现在所说的宇宙,只是目前人类探知到的这部分宇宙, 图3在茫茫的宇宙中,要想找出地球村的位置,我们还要认识一下下面这颗星体。 图4:太阳在宇宙中是一颗恒星,可以发光发热,为我们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图5:由于太阳具有很大的体积和质量,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周边质量小的行星以及其它的一些级别更低的星体围绕它进行公转。这些星体相互吸引,绕转就行成了太阳系。 图6: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同学们,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教师指示,学生读星体名称) 请学生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小组内部讨论,完成下列2小题) 我们总结出地球位于太阳系,是一个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排在第三位 下面一起口答完成下列题目。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地球村的位置。 那么同学们肯定也观察出了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形状?这些行星是什么形状的?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通过对八大行星的认识,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都是球状的。所以地球它是一个球体。 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见到蓝色是海洋,白色是云,黄色的部分是陆地。根据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 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 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 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 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老师明确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图复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图 【课型】复习课 【课程标准】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比例尺三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养成利用图例和注记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的习惯。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本部分知识,但对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建构,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典型习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训练。把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归纳、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一、知识框架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箭头指北;方法是平移指向标: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例1.读上图,回答: ⑴甲、乙、丙图分别按哪种情况判定方向? 点拨:甲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乙图按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丙图按经纬线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甲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乙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丙图A村位于B村的方。 答案:正北东北西北 例2.读某村公路平面图,回答问题。 ⑴公路走向变化是:AB为走向,BC 是走向。 答案:南北西北—东南 ⑵若没有指向标,从A处走到C处应先 向走,到B处后再向方向走。 答案:东南正东 例3.经纬网图有直线型和弧线型,读下列经纬网图, 回答问题。 ⑴甲图中B点位于A点的方向,C点位于A点的方向; D点位于B点的方向,D 点位于C点的方向;D 点位于A点的方向。 ⑵乙图中B点位于A点 的方向,C点位于A 点的方向; D点位于 B点的方向,D点位于 C点的方向; D点位 于A点的方向。 答案:(1)正南正东正东正 南东南(2)正南正东正东正南东南 板图点拨:要判断图中D点位于A点的什么方向,方法是将A点作为参照点,过A点作南北、东西四个基本方向,然后判断D点在A点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弧形经纬网图上的经线和纬线可能是弯曲的,但图上的经线和纬线无论怎么弯曲,经线始终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始终指示东西方向;且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个点,只存在正北或正南的位置关系;在同一

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海陆分布

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海陆分布 一、选择题 1.从卫星照片上看,地球表面最显着的差别是 A.草原和沙漠的分布B.山脉和河流的分布 C.城市和农村的分布D.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2.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极周围均是陆地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③东、西半球海陆分布比较均匀④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大洋均跨南、北半球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3.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 正确的是 A.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此连成一片 B.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此互不相连 C.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此互不相连 D.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此连成一片 4.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D.北极周围是陆地,南极周围是海洋 5.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有时被称为“水星”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D.东半球海洋面积比西半球大 6.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B.29%C.50%D.39% 7.从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十分美丽的星球,原因是 A.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B.地球被云层所包围 C.地球表面完全是海洋D.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8.关于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B.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印度洋 C.全球海陆分布均匀D.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下图是竖版地图的一部分。读下图,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 A.是热带地区B.是温带地区 C.在亚欧大陆上D.在太平洋上 10.图中乙地位于 A.北半球B.西半球 C.甲地的西北方向D.丙地的东南方向 11.图中丙地在 A.印度洋B.大西洋 C.南极大陆D.非洲大陆 二、解答题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大洲:A______,D______; 大洋:J______,K______ (2)填出数字所代表大洲分界线的名称:FG大洲分界线①是______运河 (3)世界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和______半球(填东西半球)。

初中地理-七年地理海陆变迁 最新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内容与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教学目标(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目标解析 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就是指火山地震带恰好与板块之间的交界相似。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海洋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指出问题),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该问题比较抽象,以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充分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演示。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准备使用…(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有利于…(说明为什么要用)。五.教学过程设计 【沧海桑田的变化】 提问:造成海陆变迁有哪些原因?学生讨论。 阅读:P13“海陆变迁的原因” 实例归类: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地壳运动) 2 中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痕迹(地壳运动) 3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有鱼、贝、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 4 “低地国”荷兰增加了1/3的土地(人类活动) 5 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50年内九个小岛将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海平面上升)【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word完整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上册质量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月食现象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伏 2.仔细判读右边经纬网图,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小 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3.右图中外国小男孩居住地 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列四幅图是济宁市的韩庚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绘制的一幅正午日照图(分别选取不同季节的某一天测得),他忘了哪一幅是暑假期间绘制的,请你帮他找出( ) A. B. C. D. 5.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45°55° 40°60° 55°56° 45°48° 45° 40° 45° 15° 55° 20° 46° 16° A B C D 6.大小相同的三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济宁市地图,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济宁市地图 D.三张一样 7.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浙江省政区图 B.北京市政区图 C.山东省政区图 D.甘肃省政区图

初中地理-世界海陆分布 最新

初二地理专题复习五 世界海陆分布、海陆变迁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峡;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各大洲间的界线和各大洋间的联系 2、知道五种陆地地形形态特征;知道世界的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知道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3、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知道火山带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知道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回顾: 考点一:海陆分布 1、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 %,陆地面积占 %,可 概括为“分海洋,分陆地”。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上的陆地从东西和南北半球看,主要集中在半球和半球。 2、(1)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 洋(在下面左图中的序号依次 为)。四大洋由 大到小分别是:太大印北(在下面左图中的 序号依次是)。说出下列相邻 大洲的分界线:①和②;③和⑤;④和⑤。 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填在下面右图的世

界地图中。 (2)大洲分 布:①东半球主要 有:洲、 洲、洲、洲。西半球主要有:洲、洲。北半球主要有:洲、洲、洲、洲,其中洲、洲全在北半球。南半球主要有洲、洲、洲,其中洲全在南半球。(“西二南三北东四”)。②赤道穿过个大洲,其中穿过洲、 洲的大陆和洲、洲的岛屿。③北回归线穿过洲、洲、洲、洲,南回归线穿过洲、洲、洲。④北极圈穿过洲、洲、洲。⑤同时被赤道、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____洲。⑥同时被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是洲、洲。 (3)地球上有六块大陆,最大的大陆是大陆,占陆地面积的1/3以上;最小的大陆是 大陆,比它小的称为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岛。世界上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商务星球版

天气

蓝色表示海洋 绿色表示陆地 (2)作用 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等信息。 常用天气符号 类型一:阴晴变化、降水类型 出示天气符号图片。 抢答:说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含义。 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晴转多云 阴转雷阵雨 类型二:风向、风级 风向----风的来向 风力----风的强弱 出示:风标示意图,学习风向、风速 如果是5级风如何表示? 如果是10级风具体如何表示? 在书中找到 学生观看图 片、识记 抢答 思考、交流 理解风向和风 级 动手画 培养学生快速记 忆 考察学生记忆情 况,也活跃的课 堂气氛。 用图片的形式学 习,形象直观 解释风标示意 图,为看图识天 气做准备 动手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如果没有风向标,我们能用什么方 法观测风向? 1.看炊烟,棋子,树枝,草。 2.看云的飘向,探空气球 3.看水面的波纹 4.看海鸥起飞。海鸥总是迎风起飞 培养学生野外生 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某一天的卫星云图上,广州地区全是灰白 色,表示广州地区的天气是(C) A. 晴天 B. 霜冻 C. 雨天 D. 大 雾 2.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该年以来最大 的暴雨,下列能表示这种天气的符号是(C) 3.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B)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4.“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 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B) A.农业生产 B.人们生活 C.交通 D. 旅游 5.下列关于的卫星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绿色表示云区 B.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海洋 D.颜色越白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6.下列表示天气状况正确的是(A) 学生完成巩固本节所学内 容。

(完整)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推荐文档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 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 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 从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或圆点,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 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自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减小的是南纬。东E;西W。自东向西增大的是 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 线。 8.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 9.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 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10.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 高纬度。 11.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 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 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商务星球版精.doc

七年级 , 地理 , 上册 , 知识点 , 归纳 , 全题 , 商务 ,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地球 1、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 1)麦哲伦环球航行;(2)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 3)月食现象;(4)地球的卫星照片;(5)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3、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指示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特点 相互平行; 相交于南北极点;

4、低纬度:纬度 0°~ 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N)在北半球,南纬(S) 在南半球, 赤道( 0°纬线)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划分界线。 6、东西半球的判断: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划分界限;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小于 20°W、160°E ——东半球; 大于 20°W、160°E ——西半球。 7、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加的为北纬(N),向南增加的为南纬(S); 向东增加的为东经(E),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第三课第四课.地球的运动 9、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定义 方向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 绕地轴旋转 自西向东约 1 天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 绕太阳旋转 自西向东 约1 年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 ( 2)简单的时差计算。 ①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北京在东八区)② 经度每相差 15°,时间相差 1 小时。 ③时间计算“东早西晚” ( 3)地球的公转(4)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示意图: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日期 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 北回归线 6 月 22 日 昼长夜短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 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 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 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 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 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 原因[来 设疑,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