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评定方法

脑瘫评定方法

脑瘫评定方法
脑瘫评定方法

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

小儿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它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评定、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语言功能障碍评定、智力障碍评定和独立运动性评定,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北京部队医院脑病康复中心专家告诉你:

一、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1.体格发育及运动发育:头围、身长、体重等的测量;要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发育规律。标准值可采用我国1985年0~6岁小儿生长发育评估表。

2.肌张力测定:年龄小的患儿常做以下检查:

1)摆动度:固定肢体近位端,使远端关节及肢体摆动,观察摆动幅度,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度小,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摆动度大。

2)关节伸展度: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

3)硬度: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度增加,被动活动是有发紧发硬的感觉。肌张力低下时触之肌肉松软,被动活动时无抵抗感觉。

3.肌力的评定:因为有肌张力变化的影响、有智力低下情况和年龄太小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脑瘫患儿肌力评定一般较困难。能配合的患儿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

4.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关节活动度(范围)是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所能活动的幅度。如果是患儿自己活动所达到的范围称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如果是由检查者活动患儿的关节所达到的范围则称为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5.平衡功能评定

二、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

1.视觉评定:有无斜视、弱视、屈光不正、散光、视神经萎缩、先天畸形等。

2.听觉评定:利用一般的声音反射动作来观察、检查或客观测听——电反应测听

3.其他触觉,味觉、位置觉等的评定

三、语言功能障碍的评定首先要了解语言的正常发育,包括语言前期的发育、语言接受期的发育、语言表达期的发育等。脑瘫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性构音障碍”。

1.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语言发育没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水平。呈现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多数具有精神发育延迟或异常。

2.运动性构音障碍:它是由于参与发音的诸器官(包括肺、声带、软腭、舌、下颌、口唇)的肌肉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所致的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结果使构音方面出现各种症状。如语音欠清晰、鼻音重、语速减慢、发声困难等等。

四、独立运动性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是在独立生活中反复进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动,从实用角度来进行评定是对患儿综合活动能力的测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更衣动作。

②进食动作。

③认知交流能力。

④转移动作。

⑤行走的姿势。

⑥个人卫生动作。

⑦排便动作。

五、智能障碍评定智力测验是评定智力水平的一种科学手段,是发育诊断的具体方法,可得知智力发育水平,作为对了解患儿是否合并智力障碍客观指标的参考,以便为康复教育和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并可早期发现智力低下合并症,及早开展特殊教育。

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在此,北京部队医院脑病康复中心神经疾病治疗专家向患者家长推荐微创神经因子诱导疗法治疗神经疾病,微创神经因子诱导疗法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元调节自律性,修复受损的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重建神经环路,产生神经营养因子或神经保护因子,从而抑制神经变性或促进神经再生利用微创神经因子诱导疗法将神经激活及修复达到康复的治疗目的。

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主要形式,造成脑瘫等运动障碍。随着NICU 救助

水平的进步与影像学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不断增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M对

显示早产儿脑损伤中囊性PVL发生率在减少,仅占早产儿脑损伤的20%,而非囊性PVL及弥漫性的脑损

伤逐渐成为损伤的主要形式,占80%。因此,PVL的概念已经不能概括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不适合临床

实际,存在明显缺陷,甚至导致临床漏诊。

二、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为了修正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概念的缺陷,后来人们提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injury,PwMI)或早产儿脑白质病变等概念。近年,国内外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

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和深化。研究显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囊性和非囊性脑白质损伤以脑室

周深部白质局灶坏死为主,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以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化障碍、胶质增生、小胶质细胞活化为

特点。

但是,随着发病机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早产儿脑损伤时,同时伴有灰质

(如皮层、丘脑、基底节、脑干、小脑等部位)神经元/轴突的病变【3】,而后者引起的认知行为缺陷伴较

轻的运动障碍则成为早产儿主要神经系统后遗症[4】。此外在早产儿脑损伤中,还有发生率较低的生发基质

.脑室内出血(GMH/IVH)、脑室出血性梗死。

因此,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概念也不能概括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存在明显缺陷,并且,“早产儿脑

白质损伤”的名称不宣用于临床诊断。由于早产儿脑损伤病例的增多,诊断名称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三、早产儿脑病概念的提出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Joseph Volpe等提出“早产儿脑

病”(encephalopathy ofpremamrity,EP)的概念【5】,

以命名早产儿脑损伤中既有脑室周围损伤同时伴有神经元,轴突损伤的特点。应用MRI与神经病理学研究

发现,早产儿脑病是损伤与发育异常交织形成的结果。

早产儿脑病的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即概括了不同病因(缺氧缺血和宫内

感染)、发病机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等特点,同时也与临床特点相符合,其名称也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因此,建议使用“早产儿脑病”的概念和名称,取代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概

念,这有利于临床重视早产

脑病的MRI表现

一、脑梗塞:

1、超急性期(0-6小时),MR主要表现是单纯水分积聚的反应,T1 值与T2值最长,在T1 加权像上最显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急性期(6-24小时):细胞毒性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髓鞘脱失,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继之发生的占位效应会阻滞微循环,使梗塞范围扩大。在T1 加权像上呈明显长T1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

呈明显长T2高信号,长有占位硐帧?br>

3、亚急性期(2-7天),脑水肿以第三天最重,占位效应明显以3-4天最重: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蛋白质大分子渗入病变区,此时梗塞区仍呈长T1 长T2信号,但T1 值一T2值略有缩短。Gd-DTPA亦为蛋白样大分子。破坏与梗塞区过度灌流,所以发病第2-3天强化最明显。

4、稳定期(8-14天):梗塞中心细胞坏死,周围血管增生,血脑屏障通透性最大,占位效应消退,仍呈长T1与长T2信号,由于坏死囊变可使之继续延长。

5、慢性期(大于15天):轻者逐渐恢复,T1与T2值逐渐接近正常,重者因囊变与软化,T1与T2更长,边界清晰,呈扇形,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

二、脑栓塞

在无出血的情况下脑栓塞的MR征象与脑梗塞一样,也呈长T1与长T2信号,出血性梗塞,在T1加权像上,呈短T1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短T2低信号,与一般脑梗塞灶的长T1与长T2信号恰好相反。亚急生期与慢性期出血因含游离稀释的MHB,在一切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

三、脑血管性痴呆——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发梗塞性痴呆,MR主要表现为

1、多发腔隙性梗塞与较大面积的脑软化灶在MR上呈长T1与长T2信号

2、梗塞灶越多痴呆的程度越重。

3、脑萎缩、脑室扩大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

四、脑内血肿

1.超急性期(<24小时),血肿主要由完整红细胞内的HBO2组成,在MR上可分为三阶段:

(1)Ⅰ阶段(0-3小时),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Ⅱ阶段(3-12小时),血肿呈短T1值高质子密度与长T2值,在T1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在质子密度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此时出现轻度脑水肿。

(3)Ⅲ阶段(6-24小时),血肿在T1、T2与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可呈等信号,此时出现中等脑水肿。

2.急性期(2-7天),血肿内HBO2逐渐向DHB演化。

(1)Ⅰ阶段(2-3天),完整红细胞内的HBO2已演变为DHB。血肿在T1加权像与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等或略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典型的短T2低信号,此期伴重度脑水肿。

(2)Ⅱ阶段(3-4天),血肿除DHB之外,已有相当大部分转化为细胞内MBH,在T1加权像上呈典型的短T1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典型的最低的黑信号,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等或略高信号,此

期伴重度的脑水肿。

(3)Ⅲ阶段(5-7天),此期特征是红细胞开始溶解,血肿在T1加权像上仍呈典型的短T1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仍呈短T2低信号,(但不如Ⅱ阶段黑),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等信号,脑水肿减轻为中度。

3. 亚急性期(8-30天)。

(1)Ⅰ阶段(8-15天),血肿周边已经是游离稀释的MHB,中心部仍为未演化的DHB,在T1加权像上最有特征性。周围为短T1高信号厚环,中心为DHB低信号,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周围为等或略高信号厚环,中心为DHB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周围为略低信号厚环,中心为更低信号DHB,脑水肿从中度变为轻度。

(2)Ⅱ阶段(16-30天),血肿中心的DHB逐渐为游离稀释的MHB 所取代,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逐渐完成高信号,以下加权像最明显,T2加权像演变得慢一些,血肿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黑线,脑水肿从轻度至消失。

4. 慢性期(1-2月)。

血肿由游离稀释的MHB组成,周围包绕着含铁血黄素与沉积环,一个高信号血肿包绕着一个黑色低信号环,是慢性脑内血肿的MR特征,在T2加权像上显影最分明。

5.残腔期(出血后二月末至数年)。

(1)Ⅰ阶段指出血后二月末至四月末,血肿内随着囊变与液化,主要由低蛋白囊液组成,MR呈液体特有的长T1 与T2信号。在T1加

权像上呈近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近于脑脊液的高信号。

(2)Ⅱ阶段指出血后5月至1年,囊液内水分吸收,仅留下游离稀释的MHB,它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条索状高信号,狭窄残腔周边沉积的含铁血黄素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低信号。

(3)Ⅲ阶段指出血后一年以上,MHB几乎全部消失,残腔中心的高信号MHB消失,仅余下含铁血黄素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短T2低信号。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1.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天),CT显示急性昧网膜下腔出血敏感而清晰,优于MR。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的CT表现:主要显示脑沟与脑池内密度增高,出血量大者则显示高密度脑池与脑裂铸型,除此之外,CT上还可显示下列合并症。(1)硬膜下血肿(2)脑内血肿(3)脑室出血(4)脑积水(5)脑缺血与脑梗塞(6)再出血(7)脑疝

2.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天-1个月),MR在显示超过一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明显优于CT。出血数天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游离稀释的MHB,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

3.慢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1个月),慢性反复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软脑膜及硬膜下会出现永久性含铁血黄素积聚,在高场强T2加权像上大脑、小脑、脑干、颈髓表面及脑室管膜面上呈清晰的低信号锒

六、外伤性脑血栓形成

外伤性脑血栓形成的MR表现与脑梗塞一样,在MR上呈长T1 与长T2异常信号,但有颈部外伤史。

七、脑外伤后遗症

脑外伤后期可出现脑积水,局限性脑萎缩,脑软化及胶质增生及更变等。MR上表现为长T1 与长T2信号改变。

八、脑萎缩性疾病

1.老年性脑萎缩

正常老年人多为弥漫性轻至中度脑萎缩,MR上可见脑沟增宽(>5mm),脑池与脑室扩大,呈破核桃状。少数智力正常的老年人在脑室周围可见斑片状白质病变。MR上呈长T1 与长T2。

2.缺氧性脑萎缩

后天性缺氧缺血均可引起脑萎缩,MR可显示下列表现:

(1)脑沟、脑裂、脑池明显加宽;

(2)脑室明显扩大;

(3)脑室周围白质缺血性脱髓鞘;

(4)皮层灰质结构消失,呈丝瓜络状;

(5)脑深部灰质团软化坏死,以双侧苍白球最易受累,次为双侧壳

3.酒精中毒性脑萎缩

见于饮酒15-25年的重度酒精成瘾者,MR表现为:

(1)大脑呈弥漫性脑萎缩;

(2)小脑呈弥漫性脑萎缩;

(3)乳头体明显缩小;

(4)白质无异常改变;

4.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后脑萎缩

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可引起脑萎缩,其MR主要表现为:

(1)明显皮质性脑萎缩,双侧大脑与小脑半球脑沟、脑裂、脑池加宽;

(2)髓质性脑萎缩,双侧侧脑室对称性扩张;第三脑室也相应增大变宽;

(3)基底节软化、囊变、坏死,双侧壳核对称性长T1 与长T2异常信号,强度可接近于脑脊液,说明局部因严重急性缺氧而引起缺血性坏死及软化囊变;囊液吸收后留下一个残腔;

(4)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周围呈月晕状长T1 与长T2异常信号,以T2加权像的高信号最明显,乃缺血性脱髓鞘的表现。

5.CO中毒

CO中毒后造成低氧血症及脑组织缺血,引起脑萎缩,MR主要表现为:

(1)双侧苍白球长T1 与长T2异常信号,卵圆形,直径<1cm,不强化;

(2)急性与亚急性期双侧大脑白质区脑水肿,呈长T1 与长T2信号,以脑室周围白质为主;

(3)侧脑室前、后角周围月晕状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呈长T1 与长T2,可长期存在;

(4)广泛性脑萎缩,以髓质性为主,双侧脑室扩大,脑池扩大。

九、帕金森氏病

1.原发性帕金森氏病

MR主要表现为:

(1)弥漫性脑萎缩,可见脑室、脑沟脑裂扩大;

(2)黑质致密部变窄,可能由于黑色素细胞数减少,及铁蛋白沉积增多;

(3)黑质信号消失,乃黑质内细胞崩解所致;

(4)黑质与苍白球内局灶性高信号,T2加权像较明显,可能为胶质增生之故;

(5)黑质与苍白球内局灶性萎缩;

(6)多数病例不显示壳核短T2低信号;但有部分病例可见双壳核铁质沉积,在T2加权像上呈短T2低信号。

2.继发性帕金森氏病

MR可有下列表现:

(1)双侧壳核铁质异常沉积,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的短T2低信号,甚至低于苍白球。

(2)黑质也呈短T2低信号,因致密带变窄而使低信号的网状部相对扩大;

(3)弥漫性脑萎缩。

十、多系统脑萎缩

MR主要表现为:

(1)双壳核异常铁沉积,在T2加权像上呈短T2低信号,明显低于苍白球。

(2)黑质异常铁沉积,呈短T2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可见黑质低信号区加宽加大,与正常红核的低信号相连。

十一、大脑与小脑发育不良

1.大脑皮质发育不良:包括无脑回畸形,脑回肥厚、多发小脑回畸形及脑灰质异位症等一组有关的畸形。MR表现为:

(1)头颅小,小脑表面异常光滑,见不到脑回结构;

(2)外侧裂浅而斜,岛叶暴露于外,岛盖缺如。脑回肥厚或多发小脑回;

(3)大脑中动脉表浅,侧裂三角与侧裂点缺如;

(4)大脑皮层增厚,皱折少,沟回少;

(5)大脑白质变薄,半卵圆中心发育不良,周围齿状突消失,胼胝

体小,大脑脚小,脑干长,传导束变小;

(6)屏状核与外囊消失,豆状核可相对正常;

(7)延髓橄榄与锥体发育不良或缺如;

(8)脑室扩大,室管膜下有灰质异位灶而使脑室内面呈结节状;(9)单个、多个孤立或融合的岛状灰质块可见于三角部附近及颞角外周。

3.小脑发育不良:指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没有充分发育。MR表现为:

(1)小脑蚓部与前叶的残存部小而对称;

(2)小脑后部为充满脑脊液的大腔,但压力不高,常合并Dandy-Walrer综合征;

(3)小脑脚严重发育不良或缺如;

(4)脑干变小,桥脑尤小。

脑瘫评定方法

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 小儿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它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评定、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语言功能障碍评定、智力障碍评定和独立运动性评定,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北京部队医院脑病康复中心专家告诉你: 一、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1.体格发育及运动发育:头围、身长、体重等的测量;要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发育规律。标准值可采用我国1985年0~6岁小儿生长发育评估表。 2.肌张力测定:年龄小的患儿常做以下检查: 1)摆动度:固定肢体近位端,使远端关节及肢体摆动,观察摆动幅度,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度小,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摆动度大。 2)关节伸展度: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 3)硬度: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度增加,被动活动是有发紧发硬的感觉。肌张力低下时触之肌肉松软,被动活动时无抵抗感觉。

3.肌力的评定:因为有肌张力变化的影响、有智力低下情况和年龄太小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脑瘫患儿肌力评定一般较困难。能配合的患儿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 4.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关节活动度(范围)是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所能活动的幅度。如果是患儿自己活动所达到的范围称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如果是由检查者活动患儿的关节所达到的范围则称为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5.平衡功能评定 二、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 1.视觉评定:有无斜视、弱视、屈光不正、散光、视神经萎缩、先天畸形等。 2.听觉评定:利用一般的声音反射动作来观察、检查或客观测听——电反应测听 3.其他触觉,味觉、位置觉等的评定 三、语言功能障碍的评定首先要了解语言的正常发育,包括语言前期的发育、语言接受期的发育、语言表达期的发育等。脑瘫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性构音障碍”。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会让患者的一生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患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时,又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上脑瘫了,那么,脑瘫患儿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 脑瘫患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 一、新生儿脑瘫症状包括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直立位下肢内旋伸直,足下垂,双腿交叉呈剪刀状,从仰卧到坐起,头后倾,下肢伸,足屈,躯干后伸,伸肌张力增高,仰卧位伸肌张力增高,颈向后伸,下肢伸或交叉,双手拿不到前方正中位,呈角弓反张性躯干伸展。 二、新生儿脑瘫症状会有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奶,吐奶。抱举时足尖朝下,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呈足尖站立姿势,像双足跳芭蕾舞样,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 三、2-3月还不会笑,抬头,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月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新生儿脑瘫症状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还有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四、观察仰卧姿势,3个月以上的婴儿会自然躺着,伴有不断的抗拒重力,但可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如果过高会产生异常姿势,越高异常姿势越严重。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典型的脑性瘫痪多具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询问孕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异常病史可能提示脑瘫的病因。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脑损伤的证据。脑性瘫痪需除外遗传代谢与神经变性病。 脑性瘫痪的早期常缺乏特异性体征,与一般的运动发育迟缓难于区别,甚至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自发性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是近几年发展出的评估方法。GMs是未成熟脑时期独特的运动形式,从胎儿至足月后4月均存在。研究显示,GMs的数量与运动发育没有直接关联,GMs质量才是脑损伤的重要指标。持久的、痉挛-同步型GMs能准确预测脑性瘫痪。在健康小婴儿中常一过性出现一种小幅度的舞蹈样运动,称为不安宁运动(fidgety movements)。在矫正年龄6周后开始出现,9-12周最显著,在14-20周减退直至消失。不安宁运动缺乏高度提示神经系统异常,也是脑瘫的早期征象。

小儿脑瘫评定量表

总量表: 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 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 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 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FMGM 3、言语功能: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 4~18岁)、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 试(ITPA 3~10岁)、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 6~16岁)、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4~6.5岁)、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1~6.5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4、心理发育 (1)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 4周~3岁)、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 2~30月)、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0~6岁)、0~6岁小儿神经心里发育检查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图片词汇测验(PPVT 4~18岁)、绘人测验(GDPT 4.5~12岁) (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 适应行为量表(V ABS 0~30岁) (4)人格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7~15岁儿童和16岁以上儿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14岁以上)、儿童人格问卷(PIC 3~16岁) (5)行为量表:奥芬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4~6岁和6~16岁)、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5、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12岁) 0~3岁: 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 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 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 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 一、观察与询问 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7.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 8.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 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 10.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 11.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等。 12.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 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评定 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其实际的生活年(月)龄,在评定时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各个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后明确如下问题: 1.患儿目前的运动发育龄根据正常小儿的平均运动发育规律判断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由于脑瘫患儿在各种体位上的发育未必是平行的,所以要对各种体位的发育分别进行评定与分析,应评定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四点支撑位、膝立位、单膝立位、扶持立位、独自立位等各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计算出发育商。 对于粗大运动发育水平的判定可以应用测试量表,如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脑瘫是目前影响儿童发育功能的伤残疾病之一,一旦患上将会终生存在,危害也是极为深远的。除此之外,由于早期脑瘫患者的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出现,如若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症状,也就是说诊断脑瘫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判断共济失调型脑瘫? 1、脑瘫患儿经常张嘴,流口水,讲话慢且发音不清,语言障碍。 2、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部,为了维持平衡,患儿常常足尖翘起,加大足距以扩大支撑面积,向前弯腰以弥补重心后移。走路时因肌肉缺乏同时收缩的功能,维持姿态的能力障碍,而表现为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的醉汉步态。 3、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与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难。 4、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有明显的延迟,表现运动笨拙不协调,头与躯干调节障碍,1岁左右不会坐,即使会坐也不稳定。只有在两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扩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坐稳。站立时间较晚,大终2-3岁或更晚,患儿站不稳,易跌倒,手指精细运动障碍,动作不灵活。 诊断观察言行是诊断脑瘫的关键 在所有的小儿脑瘫患者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1/4。大多数的小儿脑瘫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这种情况尤其以手中徐动型的脑瘫占比例为大。 不少小儿脑瘫患者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多数小儿脑瘫患者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小儿脑瘫患者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通过诱发电位检查诊断早期脑瘫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

脑瘫患儿的康复评定 一、评定四大块 (一)运动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是重要的部分,是了解和治疗脑瘫患儿的前提。主要内容如下: 1.肌张力的测定:可分轻、中、重 2、肌力。 3、关节活动范围。 4、姿势与平衡能力。 5、手眼协调能力。 6、行走能力。 7、原始反射的测定 8.自动反应:翻转反应、平衡反应、保持性伸展反应。 (二)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视觉和听觉的测试,以及深、浅感觉的测定。 (三)言语功能的评定。 (四)综合活动能力评定:进食水、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控制、行走、转移、社会活动。 二、评定四部曲 (一)、观察与询问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 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 (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 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 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 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 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 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 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 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

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 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技能两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等,适应行为评定。 (七)、游戏日常游戏的方法与种类以及感兴趣的游戏。 (八)、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采用矫形器的种类,使用矫形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助具的使用情况与种类。 三、确定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 (一)、促进运动发育 1、保持正常姿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 促进上肢功能发育1{ 上肢粗大运动功能②手的精细运动功能} (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1、进食训练 2、更衣训练 3、如厕训练 4、沐浴训练 5、交流等 (三)、促进感知觉认知功能。 (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五)、情绪的稳定和促通社会性 四、作业疗法的基础功能训练: 1. ROM 训练。 2、头部控制能力训练。 3.翻身能力训练。 4、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 5.爬行能力训练。 6、手功能训练。 7、手眼协调性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小儿脑瘫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 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的分型吗? 是的。从分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

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 (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 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是不能动,而是动得不好是有障碍的“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 共进行六个方面的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 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 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

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

神经系统评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项目次 1 2 3 4 项目 次 1 2 3 4 日 期 日 期 浅反射上腹壁 左 原始 反射 及病 理反 射 侧弯反射 左右右中腹壁 左 握持反射 左右右下腹壁 左 掌颌反射 左右右提睾 反射 左 髌阵挛 左右右跖反射 左 踝阵挛 左右右 深反射肱二 头肌 左 感觉 痛觉 左右右肱三 头肌 左 温度觉 左右右膝腱 反射 左 触觉 左右右跟腱 反射 左 位置觉 左右右 原始反射及病理反射 内收 反射肌 左 共济 运动 指鼻试验 左右右Hoffmann 左 跟膝胫试验 左右右Babinski 左 Romb-Rg征 左右右Chaddcd 左 其它 立直反应颈右 躯 干A TNR 左平衡反应坐 右立STNR 降落伞反应Moro 吸吮反射

注:表中浅反射、原始反射、病理反射、及其它栏中用“—”表示阴性,用“+”表示阳性。深反射记录方法:消失“—”、减弱“+”、正常“++”、亢进“+++”、阵挛“++++”、持续阵挛“+++++”。 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或能用“N”表示,异常或不能用“AN”表示。 检查者签名: 上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 左侧 部位运动肌群右侧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肩胛骨外展前锯肌上举斜方肌上部下掣斜方肌下部 内收 斜方肌中部 菱形肌 肩 屈曲三角肌前部伸展 背阔肌 大圆肌外展三角肌中部水平外展三角肌后部水平内收胸大肌外旋外旋肌群内旋内旋肌群 肘屈曲 肱二头肌 肱桡肌伸展肱三头肌 前臂旋前旋前肌群旋后旋后肌群 腕掌屈 桡侧腕屈肌 尺侧腕屈肌背伸 桡侧腕长、 短伸肌 尺侧腕伸肌 四指MP屈曲蚓状肌PIP屈曲指浅屈肌DIP屈曲指深屈肌MP伸展指总伸肌内收骨间掌侧肌外展骨间背侧肌外展小指展肌对掌小指对掌肌 拇指MP屈曲拇短屈肌

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设计(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性瘫痪的全面评定 康复中心 在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之前,要进行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康复的对象是脑瘫患儿及其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因此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评定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全面评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包括肌张力及痉挛程度、肌力及瘫痪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动反应评定、运动的协调性等)、肢体功能评定(包括姿势及平衡能力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评定)、智力评定、适应性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以上内容都应由相关专科人员做出详细评定。 1 全面评定的内容 1.1 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儿潜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恢复和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发展,故如何判断患儿能否独立完成其运动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是用来评价脑 瘫患儿在康复治疗中大运动功能状态改变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评价法。它较敏感,能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不仅适用于脑瘫患儿,也适用于其他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评价,解决了以往对脑瘫患儿疗效判断上的争议,它在国外已较为广泛应用于临床。它能定量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具体请见附表)。 1.2 重度脑瘫疼痛评定量表 由于重度脑瘫患儿有运动功能损害,很多不能口头表达疼痛的程度,因此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非常困难,并且使用非词语性的评定量表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约40%的患儿智商低于70,这也影响了疼痛评定。有学者设计了一种脑瘫疼痛评定量表(the pai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cerebral palsy,PAICP,见表1)。研究对象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定级法(face pain scale,FPS,分数按疼痛程度从1到7分,一般能产生疼痛情况的平均评分≥3分,不产生疼痛的评分<3分)来对每项活动相关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用于重度脑瘫的疼痛评定。它能使患儿自己评定疼痛的程度,可提供脑瘫患儿能体验的疼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脑瘫的诊断标准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脑瘫的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康复指南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半山医院脑瘫治疗基地专家为大家解答: 1. 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 (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

等; 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 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 (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