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抗战时期其它报刊在日寇占领的沦陷区,不少爱国志士曾创办一些秘密的地下抗日报刊。
在天津有《高仲明纪事报》、《炼铁工》、《抗战》、《匡时》、《前哨》月刊、《火线上》、《突击》、《后方》等。
江苏苏州附近小镇上出版有《青白报》。
上海沦陷后,在尚未被日寇占领的被称为"孤岛"的租界地区,爱国志士利用英、美、苏等国商人充当发行出版人的名义注册,创办了一批挂着"洋商报"旗号的中文抗日报刊,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导报》、《时代》周刊等。
此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曾是抗日进步报刊出版的一个特殊阵地。
有中共领导的《华商报》晚刊、邹韬奋主持复刊的《大众生活》、《大公报》香港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办的《光明报》等。
日寇和汉奸在沦陷区出版大批敌伪报刊,用作欺骗、奴化和毒害被占领区中国民众的宣传工具。
主要有北平的《新民报》、《武德报》、《实报》、《华北新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新申报》、《中华日报》,南京的《总汇报》、《南京新报》,广州的《迅报》等。
(张之华)《高仲明纪事》报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占领下的天津秘密出版的中国抗日报纸。
1937年9月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内,1939年9月停刊,共出版700余期。
主要创办人是原天津《大公报》编辑、记者顾建平。
油印日报,16开,日出12张,后改为八开4张。
主要抄收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新闻。
最初发行几十份,后发行约1000份。
(陈业劭)《译报》《每日译报》中国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抗日报纸。
1937年12月9日创刊。
四开4版日报。
夏衍负责主持。
编辑部有姜椿芳、梅雨(梅益)、于伶等。
为避开日本占领军的新闻检查,全部新闻、特写、通讯、论文稿源均编译自外国在华外文报刊。
创刊号刊登了毛泽东对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日销万余份。
屡遭日伪的恐吓干扰,迫使印刷所不敢承印,于12月20日出版12期后被迫停办。
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复刊。
作者: 何守义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解放战争时期;时事评论;共产党中央;潘梓年;影印出版;三日刊;刊物内容;理论研究;
中共中央东北局;大众日报
摘要:<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
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
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
《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
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
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
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延安:⑴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博古。
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呼号XNCR。
⑶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社长博古,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
*1940年春天,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周恩来负责领导下,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克服了广播发动机、发电、天线等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了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广播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延安台的广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⑴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⑵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3月31日,毛泽东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
190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⑶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
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也得到明显改变。
⑷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背景:长征-陕北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
总体:分裂的新闻事业。
共产党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报系统重建,延安《解放时报》●《解放周刊》党报系统中的报刊种类。
一批新报刊,形成了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边区儿童报。
●停办其他报纸,集中力量办大型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创办。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邓拓,八匹骡子办报。
2.太行根据地:《新华日报》何云3.晋绥根据地《抗战日报》后改为《晋绥日报》4.山东大众日报5.皖南抗敌报6.苏北江淮日报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壮大成熟新华社的独立发展报,社合一时期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新华社与新中华报。
1937改名为新华社。
报,社独立时期:1939年初成为独立机构。
社长:向仲华,后任为博古,廖承志。
开始建立分社,形成以延安新花色为中心的通讯社网络。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940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是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当时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成为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
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整风运动与解放日报改版。
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的:肃清王明胶套注意错误克服资阶办报思想,成为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1942年4月1日,改版。
意义:宣传党的中心内工作,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收获提出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群众办报。
人民公仆,批判无冕之王。
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树立马列文风,反对党八股。
发扬党报优良作风。
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
初步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
外国记者的采访和报道。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新闻中心城市:上海:救亡日报。
统一战线报纸。
抗战三日刊。
邹韬奋。
武汉:随着上海沦陷,一度成为中国的抗日宣传中心。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在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发展:
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
组织机关的机关报,也是共产党党报的雏形之一。
中央日
报在国共合作时期起到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
用,同步报道国共合作的重要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力,增
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组织了一
系列抗战报刊,如《解放日报》、《解放周报》等,致力于
动员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些报刊报道了抗战的胜利和
人民斗争的力量,起到了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凝聚民
族精神的作用。
3.解放区的报刊:在解放区建立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报
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48年创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正式刊
物。
解放区的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了解放区的革
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
革命事业的发展。
4.解放后的报刊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革命报
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成
为党的重要喉舌,宣传党的政策、思想,报道国内外重要
新闻和时政动态,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和理论教育。
这些革命报刊的发展,使得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它们通过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宣传革命斗争和建设成果,凝聚了党、军队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
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抗战的时期。
为了在战争中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壮志凌云的斗志,许多文艺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的作品,以宣传抗战思想和英雄事迹。
以下是一些抗战文艺报刊篇目的汇编。
一、小说1.钱钟书的《围城》: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上海社会背景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一个特殊的人物“方鸿渐”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无奈。
2.钱钟书的《骆驼祥子》:这是一部描述抗战时期北京底层社会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遭遇,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里的苦难与希望。
3.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上海社会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祥子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差异和社会问题。
4.茅盾的《子夜》:这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北平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子夜和各个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和生活困境。
5.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河北乡村为背景的小说,以青年农民小蓝为主人公,展现了当时人民在战争年代里的勇敢和坚持。
二、诗歌1.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抗战时期离开英国之际的诗歌,表达了内心对祖国的思念和痛苦的离别之情。
2.萧红的《我爱这大地》:这首诗以抗战时期农妇的形象为主角,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3.朱自清的《匆匆》:这首诗以抗战时期军人的形象为主角,抒发了面对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中,人们内心的无奈和坚韧。
4.杜甫的《七步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抗战的无奈和愤怒之情,揭示出战争对人民的摧残和伤害。
三、散文1.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篇以抗战时期社会问题为主线的散文,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思想的腐朽。
2.郭沫若的《印度杂记》:这是一篇以抗战期间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为主题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3.冰心的《幸福的家》:这是一篇以抗战时期农家的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散文,通过讲述家庭美满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上海是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许多抗日的报刊便首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抗战》三日刊和《救亡日报》。
《抗战》三日刊,1937年8月19日创刊。
从第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邹韬奋主编。
在创刊号上表明其“内容力求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它突出报道“八一三”上海抗战,主张全民抗战和持久战,沤歌中国士兵的英勇战斗,痛斥亲日派汉奸的妥协言行。
它发扬了《生活》、《大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并作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11月下旬第30号起迁往武汉出版。
《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初为国共合作创办,双方出资、出人。
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救亡日报》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它是一张专登特写、评论、战地采访通讯以及文艺作品的4开4版小型报,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最多日销3500多份。
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广州、桂林出版。
此外,在上海的抗日救亡期刊还有《文化战线》、《战时妇女》。
《救亡周刊》、《战线》、《战时联合旬刊》等。
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党的军政中心,也是抗战初期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春,共产党和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问题时,共产党就提出要在南京创办报刊,蒋介石口头虽然同意,实际竭力阻挠。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10月间,才同意共产党在南京筹办报纸。
共产党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试版送审。
但这时南京已危在旦夕,共产党报刊未能正式出版。
随后,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先后出版了它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937年12月正正日在汉口创刊,它比《新华日报》早创刊一个月。
在这一个多月中,《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同志集中力量办这个刊物,在国民党从上海、南京节节败退的时期,它发表过中共中央文件,也对国内战局、抗战政策以及国际问题作过研究,还发表了不少有关推动群众运动的文章。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群众》周刊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
《老百姓》等副刊。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拓的倡议下,形成了“八头骡子办报”的“游击办报”方式和精神,充分发挥党报的鼓动和组织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了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斗争。
1945年9月12日,迁至新解放的大城市张家口。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城市报纸。
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
解放日报
1941年5月16日,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初为4开中张2版,9月16日起扩充为对开4版。
社址设在延河之滨的清凉山上。
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了发刊词,指明:“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
”创刊初期,发表了大量西方通讯社和中央社的消息。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廖承志。
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1947年3月27日终刊,共出2130期。
中央日报
是国民党内实力最雄厚的党报,于1928年2月在上海创刊,成为蒋介石集团的重要舆论工具。
“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央日报》立刻采取应变措施,除留下一部分人继续坚持出版至南京沦陷外。
另一部分人员携带器材分水陆两路向南、向西迁移。
1938年1月10日,《中央日报》长沙版创刊,同年9月1日又创设了重庆版,至抗战胜利,《中央日报》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家分社的庞大报团系统。
扫荡报
原名《扫荡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1932年6月23日在江西南昌创办。
它是国民党军事系统的中心,也是蒋介石的一个忠实宣传工具。
其主题内容是向官兵阐扬、灌输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匪”的反动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调整宣传中心,提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并扩充设备、加强新闻报道,扩大发行量。
1938年10月1日,部分人员入川筹组重庆版创刊。
1950年7月7日终刊。
大公报
《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办。
在它的百年历史中,抗战时期是其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积极进行爱国宣传,以文报国、以笔抗日,发表了大量旗帜鲜明的文章和社评,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促进全国上下团结抗日。
在整个抗战时期,报社历尽艰辛,六迁其址,甚至有在防空洞出报的日子,但却没有在日寇占领区出过一张报纸,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战决心。
为此,周恩来总理称赞“《大公报》是一份爱国、抗日的报纸”。
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该年度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
救国时报
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创办、巴黎印刷发行的海外机关报。
1935年创刊时名《救国报》,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
以团结全民、抗日救国为宗旨,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面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进行抗日宣传。
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
它的广泛发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华侨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鼓舞了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游击战争,推动了美洲和南洋各地救国会的建立。
1939年10月停刊。
八大事件
新生事件
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
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
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下,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决定组织一个永久性的团体,定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新闻工作者遭日机轰炸遇难
1938年10月22日,日军大举向武汉逼近,《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的潘美年等9名新闻工作者在沿长江向重庆撤退时在汉阳燕子窝遭日机轰炸遇难。
十报“联合版”事件
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本侵略军对重庆市区进行了轰炸,一些报社的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当局趁机通知重庆十家大报暂时停刊,由《中央日报》牵头合组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10家报纸的负责人组成联合委员会,商定联合版由各报分组轮值编辑,消息主要采用中央社电讯稿,不发各报采访稿。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该台隶属于新华通讯社,稿件由新华社口播科编辑。
这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也成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
《新华日报》关于“皖南事变”的“反检”壮举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亲自为《新华日报》撰写了题为《团结起来打敌人》的社论。
《新华日报》也准备刊登一篇反映“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然而样稿报上去后,却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扣压。
第二天《新华日报》便在检扣稿件留下的“天窗”上,刊登了周恩来题写的“为江南死难者致哀”的悼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解放日报》整风改版
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当时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
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
1943年初,美、英、苏等盟国记者向重庆国民党当局提出要到延安等抗日根据地采访的要求。
1944年5月18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启程访问延安。
共有31人,成员有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泰晤士报》、路透社、苏联塔斯社、合众社、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以及一些国统区大报记者和部分国民党官员。
(主要参考书目:方汉奇、李矗所著《中国新闻学之最》,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