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前言【开设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3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8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132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其余102种自学。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
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包括书名、书名简称、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总数、编写方法、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目的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
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
主要是水飞、煅、煨。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药性理论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掌握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含义,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病证用药禁忌、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饮食禁忌。
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2.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教学内容】剂量与特殊用法。
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本章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4味。
中药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 累 教 教学目标 学时 计 学 理 实 学 方 论践时 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2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 总授 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论用药的需要。
第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 一般采收原则 .章第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1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二 授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章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 中药的炮制。
11讲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三授 法等常用炮制方法章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22讲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四毒性五节。
授 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章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举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意义。
例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 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 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 中药的配伍22讲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 五授 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章第 用药禁忌。
22讲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六授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章第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七章各 1. 发散风寒药论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 第 紫苏梗 ) 防风 荆芥 羌活白芷一熟悉:香薷 细辛苍耳子 (附章苍耳草 ) 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 ) 藁本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注: 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 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淡豆豉 (附大豆黄卷 )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参考:浮萍木贼实验: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22 讲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授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得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得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得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她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得起源与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得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得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瞧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得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得含义,中药得起源与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得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得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得关系,道地药材得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得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与适时采集中药得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得含义、目得与方法;药性理论就是总论得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得含义及中药治病得基本原理;中药得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得目得、原则与药物“七情”得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得饮食禁忌得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得关系,确定剂量得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四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5030课程名称:中药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学分:2.0学分适用专业:药学等专业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建议教材:中药学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性能、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其它药等的性味、功效与应用等。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野外实习等,培养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常用中药基本特性的认识及兴趣,做到认识常规中药材,运用所学知识施行辩证论治,以达到本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一)目的要求:熟悉各历史朝代主要的本草著作;掌握中药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掌握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唐本草、药典在我国中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各自的特点。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中药、中药学、草药。
2、主要教学内容:中药及中药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介绍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以及当代的本草成就。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目的要求:熟悉典型中药材的产地及采收时间;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掌握中药材采集的一般规律。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道地药材。
2、主要教学内容:(1)研究中药产地与采集的必要性。
《中药学》教学大纲前言【开设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
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目的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采集。
【教学方式】讲授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概念、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教学内容】中药的炮制【教学方式】讲授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用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本章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节。
【教学方式】讲授。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配伍概念、配伍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
【教学方式】讲授。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配伍禁忌、病证的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教学内容】用药禁忌。
【教学方式】讲授。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用药剂量的依据。
2.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本章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两节。
【教学方式】讲授。
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12味,了解药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白芷熟悉:紫苏,香薷、羌活,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菊花、葛根、柴胡熟悉:桑叶,升麻、蝉蜕、蔓荆子了解:淡豆豉【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九章清热药【目的要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7味,熟悉药物14味,了解药物10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教学内容】1.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熟悉:夏枯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2.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熟悉:龙胆草、苦参3.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土获苓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山豆根,穿山莲、白花蛇舌草,秦皮4.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5.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熟悉:银柴胡、胡黄连【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章泻下药【目的要求】l.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2味,了解药物7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教学内容】1.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了解:番泻叶、芦荟2.润下药了解:火麻仁、郁李仁3.峻下逐水药了解:京大戟(附:红大戟)、甘遂、巴豆【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目的要求】l.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4味,了解药物4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防已有木防已、汉防已;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
【教学内容】掌握:独活、防己,秦艽,桑寄生,蕲蛇,木瓜熟悉:川乌(附:草乌)、马钱子,威灵仙,五加皮了解:雷公藤、络石藤,豨签草,狗脊【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二章化湿药【教学要求】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掌握:广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了解:佩兰【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教学要求】l.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7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5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实混淆、关木通及相关含马兜铃酸品种的毒性及金钱草的品种。
【教学内容】1.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薏苡仁,泽泻熟悉:猪苓了解:香加皮2.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熟悉:关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了解:萆解、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3.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金钱草,虎杖【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四章温里药【目的要求】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熟悉:花椒(附:椒目)、丁香(附:母丁香)、小茴香(附:八角茴香)了解:高良姜【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五章理气药【目的要求】l.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2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掌握:陈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香附熟悉:青皮、木香,川楝子、沉香、薤白了解:乌药、佛手、【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十六章消食药【目的要求】1.掌握消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熟悉:莱菔子、鸡内金了解:谷芽自学:鸡矢藤、隔山消、阿魏【教学方式】讲授,或提出问题自学。
第十七章驱虫药【目的要求】1.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3味,了解药物3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了解: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教学方式】讲授,或提出问题自学。
第十八章止血药【目的要求】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7味,了解药物5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
【教学内容】1.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熟悉:大蓟、小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了解:苎麻根2.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熟悉:蒲黄,茜草了解:五灵脂3.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了解:仙鹤草、棕榈4.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了解:炮姜【教学方式】讲授或自学、开展课堂讨论。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目的要求】1.掌握活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6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
【教学内容】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红花(附:西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水蛭,莪术熟悉:乳香、姜黄,鸡血藤了解:没药,自然铜,土鳖虫,骨碎补,三棱,穿山甲【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目的要求】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7味,了解药物11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