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膜壳绦虫
- 格式:ppt
- 大小:421.50 KB
- 文档页数:9
微小膜壳绦虫概述
也称短膜壳绦虫
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形态
生活史
成虫
虫卵
小型绦虫
头节
颈部
链体
长而纤细
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
0~30个小钩,排成一圈
宽大于长,由前向后逐渐增大
孕节
成节
3个较大的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
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
卵黄腺椭圆形,在卵巢后方的腹面
子宫呈带状,其中充满虫卵便占据整个节片
各节片生殖孔均位于虫体同侧
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无色透明
卵壳很薄,其内有透明胚膜,胚膜两端略凸起并由该处各发出4~8根
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
胚膜内含一个六钩蚴
直接感染和发育
经中间宿主发育
致病
机械性损伤和毒性作用
免疫受抑制时,可使似囊尾蚴异常增生和播散,引起重度感染
感染虫数少无症状
感染严重者出现肠胃道和神经症状神经
少数出现过敏症状
诊断
防治
粪便中查虫卵或孕节
水洗沉淀法
浮聚浓集法
直接涂片法
分布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
流行因素
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鼠类)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防治
治疗病人 :吡喹酮、阿苯达唑
提高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消灭老鼠。
短膜壳绦虫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短膜壳绦虫病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腹泻疾病介绍: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是怎么回事?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发病原因: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有单列头钩20~30个,颈细长,颈后有体节100~200节,少数多达1000节,每节片有圆形睾丸3个,卵巢分2叶,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含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细丝4~8根伸出,胚膜内有六钩蚴,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即钻入小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肠腔,吸附肠壁,约在感染后1个月成熟产卵,其虫卵亦能在肠内孵化,形成自身重复感染,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甲虫吞食虫卵后孵出六钩蚴,入其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甲虫如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发病机制: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头节吸盘,小钩,体表的微毛对人肠黏膜有明显损伤;虫体分泌物也可产生毒性作用,在成虫附着的肠黏膜发生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肠灌洗液特异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动物实验证明,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可被动转移保护性免疫力,此外,保护性免疫力与T细胞有关,T细胞被动转移也能影响免疫力症状体征:短膜壳绦虫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短膜壳绦虫病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贫血也较常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微小膜壳绦虫又称短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小肠,也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1.形态成虫体型小,体长5-80mm,头节呈球形,有四个吸盘和一个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一圈小钩。
颈部细长。
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所有节片均宽大于长并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孕节最大,生殖孔都位于虫体同一侧。
成节有3个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卵巢分叶状,位于节片中部,孕节子宫呈袋状,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
虫卵呈椭圆形或圆形,约48-60um 36-48um,无色透明,卵壳很薄,胚膜较厚,胚膜两端略凸起并由该处各发出4-8根丝状物,亦称为极丝,弯曲地延伸在卵壳与胚膜之间,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
2.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也可以经过中间宿主两种不同方式而完成生活史。
第一种直接感染和发育方式,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虫卵在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化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6天后似囊尾蚴破肠绒毛回到肠腔,以头节吸盘固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仅数周。
若虫卵在宿主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亦可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经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称为自体感染,并且可以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
第二种经中间宿主发育方式,印鼠客蚤、犬蚤、猫蚤和致痒蚤等多种蚤类幼虫和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可在昆虫血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鼠和人若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可被感染。
3.致病该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
在虫体附着部位,肠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有的可形成溃疡。
人体感染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量大时出现腹痛、腹泻、贫血、头痛,少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诊断与防治诊断方法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浮聚浓集法从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可确诊。
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的症状,短膜壳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短膜壳绦虫病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头节有吻突,顶突有20~30个头钩。
颈细长,颈后有100~200个体节,少数多达1000节。
生殖孔位于体节的单侧。
有3个睾丸,呈直线横列。
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内有虫卵80~200个。
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μ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
胚膜两端各有4~8根细丝伸出,内胚膜两板稍隆起,胚膜内有六钩蚴。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
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约在感染后1个月发育为成虫产卵。
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二、发病机制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
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
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
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
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
当体内出现大量的虫体可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还可引起免疫反应,机体出现IgA,IgG,IgM、IgE有不同程度上升。
提示机体的免疫力与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症状体征一、症状感染轻者一般无症状表现。
感染严重者可出现:1.胃肠症状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便溏或便结、体重减轻。
症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