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灌肠检查引发肠穿孔的分析(附3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73.01 KB
- 文档页数:3
肠穿孔病理影像报告单肠穿孔是指肠道在疾病、外伤或手术等原因下发生的完整气体或液体物质的外溢,破坏了肠道的完整性。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肠穿孔病理影像报告单:病理号:XXX-XXX病理报告单:病理学检查标本:结肠病理学诊断:急性肠穿孔标本编号:XXX-XXX取材部位:结肠镜下所见:镜下观察显示,结肠黏膜完全破裂,腹腔内积聚有大量脓液。
黏膜表面呈现出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
黏膜下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肠壁肌层在穿孔部位呈退行性变,胶原纤维增生且纤维化程度明显,肌层断裂开放。
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未见明显病变。
病理诊断:急性肠穿孔报告医师:XXX报告日期:XXX病理学评价:该标本为结肠穿孔,病理学表现典型。
穿孔部位的黏膜完全破裂,并出现溃疡形成,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肠壁肌层存在退行性变和纤维化。
此外,腹腔内肠液积聚明显,与急性肠穿孔相符。
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排除其他病因所导致的结肠破裂。
该病例的病理学结果表明肠穿孔的存在,这是一种严重疾病,需要及时的手术治疗。
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包括肠道炎症、恶性肿瘤、外伤等。
在本例中,穿孔发生在结肠,穿孔部位的黏膜完全破裂,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肠壁肌层也出现了明显退变和纤维化,这可能是长期炎症反应的结果。
肠穿孔的严重性在于其可以导致腹腔脏器的感染和脓毒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发现肠穿孔的患者,必须尽早进行手术处理,修补穿孔部位,并清除腹腔内的病理物质。
术后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以保障术后康复。
2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郭珍;周露;曾紫平;刘洪堤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6(022)025
【摘要】目的:探讨2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总结出灌肠治疗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行灌肠后出现肠穿孔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肠穿孔原因,并以此得出灌肠的临床护理方法。
结果1例患者确诊病症后,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患者均恢复。
灌肠后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包括:直肠解剖因素、手术操作不当、肛管因素、患者心理因素。
结论临床进行灌肠时,需加强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并注意选择合适的肛管,减少患者直肠损伤,避免肠穿孔发生。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郭珍;周露;曾紫平;刘洪堤
【作者单位】江西 337055 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337055 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337055 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337055 萍乡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特殊情况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张丽华;屠银云
2.灌肠致医源性直肠穿孔原因分析及护理 [J], 陈明慧;李君久;肖梅
3.3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张丽华;屠银云
4.3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体会 [J], 张丽华;屠银云
5.3例灌肠后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张丽华;屠银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源性直肠穿孔4例诊治体会因灌肠或肠镜检查导致直肠穿孔尤其是腹膜后直肠穿孔,在诊治上应极为慎重,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我院自1994年—2008年间,先后发生医源性直肠穿孔4例,其中灌肠2例,肠镜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56岁,在我院作结肠钡透,肥皂水作清洁灌肠时,病人出现剧烈下腹痛,大汗淋漓,即停止操作,送外科病房,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证实为直肠腹膜后穿孔,予以穿孔修补,乙状结肠双腔造瘘,腹膜后盆腔冲洗引流。
术后高热不退,于一周后再次手术,见直肠后间隙大块坏死组织,予直肠后间隙、盆底彻底清创,双套管冲洗引流,同时直肠上段横断,近端单腔造瘘,远段关闭。
治疗4周后好转出院,约6月予造瘘回纳。
例2,患者男性,54岁,因血便在门诊作肠镜检查,进镜约15cm 病人难以忍受,燥动不合作。
操作医生在安抚病人时觉镜子有突破感,并见出血,病人诉腹痛剧烈,考虑直肠穿孔,立即结束操作,转外科剖腹探查,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前壁一直经0.5cm穿孔,予修补,腹腔冲洗,盆腔引流,术后2周痊愈出院。
例3,患者男性,67岁,因稀便一月,门诊经口服甘露醇肠道准备后作肠镜检查,由低年资医生操作,进镜约15cm,病人改变体位时诉腹痛剧,立即退镜停止检查,很快病人腹痛腹胀扩散至全腹,作腹部平片示两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立即送外科急诊手术,探查见直肠上段前壁一直径1cm穿孔,予修补。
腹盆腔冲洗,盆腔置引流。
术后一周体温降而复升,经CT检查示两膈下积液,双侧胸腔反应性积液,予加强抗炎治疗,痊愈出院。
例4,患者女性,76岁,因胃癌入院待术。
由于有便秘史,予以灌肠,灌入约100ml生理盐水后,病人诉下腹胀痛难忍,即停止灌肠。
第三天病人腹部胀痛无缓解,体温上升达39.5℃,作CT检查示盆腔腹膜后大片低密度影及少许气体影,诊断直肠腹膜后穿孔,手术探查,直肠后间隙软组织坏死,直肠壁水肿明显,但穿孔处无法找到。
予直肠上段离断,远端关闭,近端作单腔造瘘,盆底及降结肠旁沟冲洗引流。
1例灌肠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摘要】灌肠是临床常见基础护理操作,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引起直肠穿孔不良事件,加重病情,不利于预后,临床上积极预防灌肠所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可降低直肠穿孔发生率,改善预后。
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1例灌肠致直肠穿孔患者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灌肠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灌肠;直肠穿孔;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预防对策前言灌肠,是指借助导管,自肛门,经由直肠,插入至结肠灌注液体,达到通便排气的目的[1]。
灌肠疗法,可刺激肠蠕动,软化并清除粪便,降温,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也可供给药物、水分以及营养等,治疗疾病[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灌肠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造成直肠穿孔,对患者造成伤害,增加治疗难度,不利于预后[3]。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分析灌肠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的原因,制定可行措施予以预防。
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1例灌肠致直肠穿孔患者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灌肠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现报道如下。
1病例分析患者男性,今年62岁,入院时间2020年04月27日,出院时间2020年06月03日,实际住院时间37天。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腹疼痛,发现左下腹部核桃大小包块,逐渐增大,腹痛呈间歇性,无放射,站立或行走时稍有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表现,无腹胀、腹泻、血便,无尿急、尿痛。
2020年04月27日入院检查,综合临床表现、既往病史以及各项检查,诊断回盲部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个人史,拟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肛管引流+腹腔引流术。
2诊疗计划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
肠镜病理结果示:回盲部黏膜慢性炎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变,可疑癌变。
拟限期手术。
术前晚(05月14日)灌肠后出现腹痛,渐加重,急诊行腹部CT检查后考虑直肠损伤,于2020年05月15日急诊手术,术中明确直肠损伤。
术后病理示:(回盲部)中分化腺癌(溃疡型),部分粘液腺癌,癌组织浸润到肠壁外脂肪组织,未见脉管内癌栓,未见神经侵犯,双切缘未见癌累及,显微镜下未见肠周14枚淋巴结转移。
第1篇一、引言医学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肠道准备、肠道检查前准备以及某些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对医学灌肠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并发症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二、医学灌肠的原理医学灌肠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液体(如生理盐水、温水等)灌入直肠和乙状结肠,刺激肠道蠕动,软化大便,帮助排便或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
灌肠液的温度、压力和容量等因素会影响灌肠的效果。
三、医学灌肠的适应症1. 便秘: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灌肠可以帮助软化大便,促进排便。
2. 肠道准备:在进行结肠镜、钡剂灌肠等检查前,灌肠可以清洁肠道,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3. 某些疾病的治疗:如肠道感染、中毒等,灌肠可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缓解症状。
4.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护理: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灌肠可以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等。
四、医学灌肠的禁忌症1. 肠道穿孔:灌肠可能导致肠道穿孔,因此有肠道穿孔史的患者禁用。
2. 肠道出血:灌肠可能加重出血,因此有肠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3. 肠道肿瘤:灌肠可能刺激肿瘤,加重病情,因此有肠道肿瘤的患者禁用。
4. 急性腹膜炎:灌肠可能加重腹膜炎,因此有急性腹膜炎的患者禁用。
五、医学灌肠的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将灌肠溶液加热至适宜温度(一般38℃左右),准备好灌肠器材。
2. 患者体位: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高。
3. 灌肠:将灌肠管插入肛门约15-20厘米,缓慢注入灌肠溶液,注入速度不宜过快。
4. 维持灌肠:注入一定量的灌肠溶液后,协助患者保持体位,一般维持10-20分钟。
5. 排便:灌肠后,协助患者排便,观察排便情况。
六、医学灌肠的并发症及护理要点1. 并发症:- 肠道损伤:灌肠可能导致肠道损伤,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
- 肠道感染:灌肠溶液不洁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 腹部不适:灌肠可能导致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等。
2. 护理要点:-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肠套叠空气加质灌肠致结肠穿孔3例R综合医学A1672-5085(2013)41-0000-00例1:患儿,女9月以“呕吐、阵时哭闹24小时”为主诉就诊。
查体:体温正常,心率:98次/分,呼吸24次/分,发育正常,营养好,心肺正常,腹稍胀,肝脾不大,左中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肠鸣音弱,辅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凝血四项正常。
生理盐水灌肠后血便少量。
诊断:急性肠套叠。
以予空气加质灌肠复位,注气至结肠脾区受阻,呈杯状影,加压注盒10.5Kpa,杯状影至回盲部,空气尚未进入小肠,加大压力至12.5Kpa,时突然大量气体进入腹腔,患儿即刻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呼吸,心跳继而停止。
立即给予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皮下注射付肾素,洛贝林等措施,抢救30分钟无效,又给以腹胀穿刺排气,继续抢救1小时无效死亡。
例2:患儿,男,6个月以“呕吐、阵时哭闹26小时、血便两次”为主诉入院。
查体:体温37.2℃,心率112次/分,呼吸30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欠佳,全身皮肤稍干燥,弹性稍差,心肺正常,腹胀,肝右肋下1.5cm,脾脏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异常包块,肠鸣音正常。
腹部彩超示:右中上腹套叠筒样包块。
辅查:白细胞计数12.0×109/L,红细胞4.25×109/L,血色素1128/L,中性粒细胞40%,淋巴细胞52%,尿常规正常,电解质正常。
诊为:急性肠套叠。
给予空气加压灌肠复位术,注气至回盲部复位空难,加大压力至13.2Kpa空气大量进入腹腔,患儿即刻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用12号针头腹腔穿刺排气,腹胀迅速消失,约3分钟,呼吸心跳恢复,面色逐渐红润,约5分钟,患儿发出哭声,急诊手术,后治愈出院。
例3:患儿,男,3月,以“阵时哭闹、呕吐9小时”为主诉就诊。
查体:体温37.5℃,心率100次/分,呼吸30次/分,发育正常,营养好,精神差,面色红润,全身皮肤弹性好,心肺正常,腹胀肝右肋下2.0cm,脾脏肋下触及,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肠鸣音弱。
灌肠检查经验分析报告灌肠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排除或诊断盆腔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分析灌肠检查的经验,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用建议。
灌肠检查是一项涉及导管插入直肠并注入液体或气体的检查。
常见的灌肠检查包括钡餐造影和结肠镜检查。
钡餐造影是通过将钡剂注入肠道,然后进行X射线检查,以观察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结肠镜检查则是通过将一根灵活的管状器械插入肛门,进而进入结肠,以检查结肠的病变。
首先,进行灌肠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相关症状。
患者也需要告知医务人员关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正在使用的药物。
此外,患者需要提前准备好检查所需的药物、器械和清洁用品。
在进行灌肠检查时,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操作技巧和规范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确保所有器械和设备是无菌的。
在插入导管时,应遵循严格的卫生和消毒原则,以防止感染的风险。
在灌肠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或疼痛。
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步骤和可能的不适感,并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在检查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所使用的器械和设备,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指导和建议。
患者可能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或生活方式调整,以加速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在实际的灌肠检查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插入导管的困难、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可能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和感染等。
针对这些问题,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以解决患者的担忧并确保检查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灌肠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对于了解盆腔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在进行灌肠检查时,医务人员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技术和沟通能力,以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确保灌肠检查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临床分析作者:王悦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诊断及复位的临床效果,总结其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治疗的4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40例患儿钡剂灌肠后X线透视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其中31例患儿成功复位,成功率为77.5%,余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均痊愈。
结论 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是肠套叠确诊的首选方法,钡剂灌肠整复率高,患儿痛苦少,治疗肠套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临床分析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27肠套叠是婴儿时期常见急腹症之一,患儿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最常见于4~10个月的肥胖婴儿,据统计男女患儿比例为1.5:1[1]。
早期明确诊断以及及时复位尤为重要。
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是小儿肠套叠诊断及复位的首选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给予钡剂灌肠,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26个月,其中6~12个月患儿31例。
患儿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1 h,平均发病时间5.5 h, 40例患儿均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其中13例患儿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23例患儿查体可触及腹部包块, 16例患儿伴随有脓血样便, 7例患儿伴有发热, 14例患儿精神较差、嗜睡。
40例患儿行常规X线腹部透视,均有不同程度的肠腔积气,其中29例患儿可见气液平面。
1. 2 方法应用GE 800 mA X线机及灌肠器、双腔导尿管,在行钡剂灌肠前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全身情况、体温及大便性状,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首先行腹部透视,排除膈下游离气体、提示有肠坏死、破裂的患儿,对于套叠时间可能超过24 h,钡剂灌肠明确诊断后则不应强求整复,以免出现肠破裂,要向患儿家长说明利害关系,讲明检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首先排除肠内容物,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保持患儿安静。
灌肠致直肠穿孔2例分析李永浩;金京哲【摘要】@@ 灌肠是护理工作中很常见的操作,但灌肠致直肠穿孔比较少见,且后果严重.我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诊治2例灌肠致直肠穿孔病例,报告如下.rn病例1.患者女,52岁,因子宫肌瘤入住妇科.术前一天晚清清灌肠后,出现下腹痛.对症处理无效,腹痛进行性加重.查体,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1(011)004【总页数】1页(P298)【作者】李永浩;金京哲【作者单位】528429,广东中山,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普外科;134401,吉林长白,长白县马鹿沟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灌肠是护理工作中很常见的操作,但灌肠致直肠穿孔比较少见,且后果严重。
我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诊治2例灌肠致直肠穿孔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1.患者女,52岁,因子宫肌瘤入住妇科。
术前一天晚清洁灌肠后,出现下腹痛。
对症处理无效,腹痛进行性加重。
查体,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腹部CT提示盆腔积液,可见游离气体,诊断为直肠破裂。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长0.5 cm破裂口,并有大量肥皂水样液。
术中行穿孔修补术,清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
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病例2。
患者男,62岁,因腹胀、便秘10余天入住内科。
给于1000 ml肥皂水灌肠后,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CT检查提示盆腔积液,肠管外见游离气体。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腔内约300 ml灰白色脓性液体,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前壁有一长0.5 cm破裂口,一期缝合破裂处结肠,留置腹腔引流管。
术后恢复顺利,病愈出院。
灌肠所致的直肠穿孔时有发生[1,2]。
我院使用一次性塑料管灌肠是引起直肠穿孔的主要原因。
当气温下降,一次性塑料肛管变硬,非常容易致直肠穿孔。
因此,气温低时,应加热灌肠管,最好改用橡胶类软质灌肠管。
肠镜检查导致肠穿孔出血、肠炎的原因分析和预防2009-12-21 10:35:02 点击9次来源:邢台市第四医院误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诊断性结直肠镜检查的合并症有穿孔、出血、血管—迷走反射、脾损伤、肠炎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穿孔,常常需要外科手术[1]。
根据文献数据资料,诊断性结直肠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00;息肉切除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死亡率为1/1700,结直肠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肠穿孔,可能来自结直肠镜对肠壁的机械损伤,气压伤或直接由于治疗所至[2]。
非正规操作是误伤的主要原因。
无麻痹下进行操作时在有黏连,或肠管弯曲较多的情况下送气过度,盲目进镜,均有损伤肠壁的可能,本文3例均于直肠乙状结直肠交界处损伤肠壁。
患者多有慢性结直肠病变,肠壁的病理改变,如弹性减少、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以及术前多次灌肠引起的黏膜水肿加重,均使肠壁易受损伤。
此外,活检或出血点烧伤,均可能造成肠壁穿通伤,例2由于活检后再次进镜,造成活检部位的张力性撕裂伤穿孔。
所以活检后或结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的病员不宜反复进镜检查。
误伤穿孔的诊断和处理镜检过程中结直肠穿孔伤时,患者多有下腹部剧痛,后腹痛持续,并向满腹弥散,与一般镜检术后的腹部不适迥然不同,因损伤平面多位于腹膜腔内,所以多数在数小时内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如穿孔很小,可能自行修复或形成盆腔局限性脓肿。
如损伤平面位于腹膜返折以下,将形成腹膜外间隙直肠周围脓肿。
本文3例均穿孔于腹腔内,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结直肠镜检术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伴随现出现腹膜炎的体征,即应考虑肠损伤性穿孔,这种损伤穿孔,多数能被术者发现。
术中如果患者腹部难忍,术者有突破感,均应疑为损伤,因肠镜将肠壁穿通而形成的穿孔时,监视器画现上可见到大网膜的脂肪或腹腔脏器以及由于浆膜脂肪的脂肪滴混入而形成异常的动脉出血等征象。
对可疑病例,术后要注意密切观察,以免延误诊断。
诊断一经确定,应尽早手术处理,因镜检术前清洁肠道,若能及时处理,一般均能一期修补穿孔,预后较好,若延误时间长,裂洞大,腹腔污染严重,宜做结直肠造瘘、穿孔同期或二期修复。
一、实验背景灌肠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操作,其目的是清洁肠道、减轻便秘、准备手术等。
为了提高灌肠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次实验选取了10例灌肠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灌肠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70岁,因便秘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导致患者出现肠道感染。
分析: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注意手卫生和器械消毒,导致肠道感染。
应加强护士无菌操作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 案例二:患者,女,45岁,因肠梗阻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灌肠液温度过高,导致患者出现腹泻。
分析:灌肠液温度过高会刺激肠道,引起腹泻。
护士应掌握灌肠液的适宜温度,一般为37℃左右。
3. 案例三:患者,男,50岁,因直肠癌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未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导致患者焦虑。
分析: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焦虑。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4. 案例四:患者,女,30岁,因妊娠合并便秘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未注意孕妇的特殊情况,导致胎儿宫内窘迫。
分析:孕妇在进行灌肠操作时,应特别注意胎儿情况。
护士应了解孕妇的特殊情况,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5. 案例五:患者,男,60岁,因直肠癌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未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分析: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灌肠液量和速度。
提高护士观察意识,确保患者安全。
6. 案例六:患者,女,40岁,因便秘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灌肠液量不足,导致患者症状未缓解。
分析:灌肠液量不足会影响灌肠效果。
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灌肠液量,确保灌肠效果。
7. 案例七:患者,男,75岁,因便秘入院治疗。
护士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未注意患者隐私,导致患者不满。
分析: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尊严。
加强护士职业素养培训,提高护士服务水平。
1例灌肠致肠穿孔的经验教训及预防对策患者郑菊性别女年龄61岁因“右侧腰部胀痛1月。
”入院于2013年10月22日17:10入院时诊断:1. 右输尿管占位:1)炎症?,2)肿瘤?2. 右肾积水。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平时口服“金菊降压药”,血压可控制;子宫脱垂病史30年;慢性胃炎病史10年;5年前做过痔疮手术;长期便秘;入院时给予完善相关检查于2013年10月24日在持硬麻下行经尿道右输尿管取活检术,10月30日活检病检报告示:(右输尿管下段)浸润性恶性肿瘤,倾向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准备2013-11-4全麻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于11月3 日19:00患者口服甘露醇导泻药后,未排除大便,晚21时行清洁灌肠后两小时排除少许灌肠液,第二日早晨患者诉下腹疼痛不适、排尿困难,体温39℃。
下腹部压痛,反跳痛。
全腹CT示:下腹及盆腔感染性病变,以盆腔感染为著伴盆腔积气,以子宫直肠隐窝积气为多,考虑肠穿孔所致。
于11月5日行行剖腹探查术后给予结肠造口术,右输尿中下段、右输尿管口周围袖套切除,右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恢复好,3个月后行篓口还纳术,术后切口恢复好,一周后出院。
2、肠穿孔原因分析2.1 护士因素: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在操作前对患者自身疾病评估不足,灌肠时操作不当,插入肛管的力度、角度、深度不妥导致肠穿孔的发生;2.2 患者因素: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直肠病变,如直肠先天性发育不良,肠壁薄弱、肠道肿瘤、肠道的炎症、肠道的溃疡、痔疮、肿瘤等;患者患有习惯性便秘、子宫脱垂、腹水、妊娠等使腹压增加的疾病,这些会引起douglas窝降低,导致直肠前壁薄弱,子宫后倾后曲女患者直接压迫直肠前壁使其变薄均易导致肠穿孔的发生。
2.3 灌肠用物:我院使用的灌肠用物为一次性使用灌肠包,其中一次性肛管为透明塑料制品,其在寒冷的环境中易变硬,或因润滑不够,插入时刺激直肠壁易导致损伤。
3、肠穿孔的预防措施3.1 操作前评估患者首诊医生要认真细致地对患者做全面体格检查,若发现患者存在邻近器官疾病或肠道病变时,可提醒护士灌肠时注意;灌肠前护士要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耐受力、配合程度及心理状态。
钡灌肠检查引发肠穿孔的分析(附3例报告)
张国良;陈九如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02(11)3
【摘要】目的提高对钡灌肠检查引发肠穿孔并发症的警惕和认识,防止其发生.方法 3例老年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55岁,68岁和70岁),均因大便习惯改变,伴腹痛和消瘦就诊.在遥控X线机下进行低张结、直肠双对比造影.结果 3例患者均于造影后于直肠肛管部前壁见少量钡气积聚(2例为腹膜外,1例为肠壁内).一周后复查气体吸收,钡剂仍残留.结论钡灌肠检查引发肠穿孔极为少见,注意操作技术应能避免其发生.
【总页数】3页(P179-181)
【作者】张国良;陈九如
【作者单位】200070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放射科;200070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临时性袢式造口患者钡灌肠检查失误的原因分析(附7例报告)
2.气管异物术后引发气胸原因分析(附3例报告)
3.自发性结肠穿孔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4.新生儿肠
穿孔死亡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附30例报告5.胃十二指肠穿孔死亡相关因素分析(附42例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