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何必曰利
- 格式:ppt
- 大小:999.00 KB
- 文档页数:20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答案D解析徒: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
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
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
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④,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二、王何必曰利知识点词语1.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以…为远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用来…办法。
利:使动,使…获利4.王何必曰利?何必:为什么一定要5.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只是。
6.何以利吾国?何以:以何,用什么7.何以利吾家?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8.士庶人曰,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9.上下交征利,交:互相。
征:索取,求取10.而国危矣!而:表承接,就11.万乘之国,乘:兵车12.弑其君者,弑:子杀父,臣杀君13.必千乘之家;家:卿大夫14.苟为后义而先利,苟:如果。
后、先:意动,以…为后,以…为先15.不夺不餍。
餍(yàn):满足16.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仁:名作动,有仁德。
而:却。
遗:遗弃,抛弃。
17.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义:名作动,讲道义。
后:意动18.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亦:只是19.宋牼将之楚,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20.孟子遇于石丘,遇:遇到,碰到,相逢21.先生将何之?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22.吾闻秦、楚构兵,构兵:交战。
构,交结,连接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说(shuì):劝说。
罢:使…停止23.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投合,符合24.轲也请无问其详,详:形作名,详细的情况25.愿闻其指。
指:意旨,意向。
26.我将言其不利也。
言:讲述27.先生之志则大矣,志:志向28.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29.秦、楚之王悦于利,悦:意动,感到高兴,喜欢。
30.以罢三军之师,以:因而。
罢:使…停止。
31.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乐:意动,以…为乐,乐意。
乐罢而悦于利,乐于休兵而喜欢利32.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怀:心里想着。
以:来。
33.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事:侍奉34.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去:离开,舍去35.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36.然而不亡者,然而:这样却37.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并不算少。
但如果为了利益而放弃仁义,那么就永远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却遗弃其亲人的人,也从未有义气却背叛其君主的人。
大王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益呢?”《孟子》第三章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且王者不仁,何以王?且王者不义,何以王?”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而且如果王者不仁,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如果王者不义,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孟子》第三章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导语: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的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欢迎借鉴!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yōu)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的20篇名文1.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苟无仁义,则不可以为政;不仁而得国,譬如得敝挈(dié,破烂的袋子),人皆夺之。
是故君子疾夫舍仁义而曰利也。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们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重要的是仁义。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获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获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如果国家没有仁义,就无法治理;不仁的人掌握了国家,就像得到了破烂的袋子,人人都会争夺。
因此,君子痛恨那些舍弃仁义而只谈论利益的人。
”
孟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他的核心思想: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而利益只是次要的。
他认为,如果国家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危机。
他强调,君子应该以仁义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利益。
此外,孟子还通过比喻说明了不仁之人掌握国家就像得到了破烂的袋子,人人都会争夺。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不仁之人无法长久统治国家的道理。
总之,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倡导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他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的立场。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见梁惠王古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二、王何必曰利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万乘.(shèn ɡ)之国 不餍.(yàn) 宋(kēnɡ) 说.(shuì)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 ɡ)者 孳孳.(zī)为善 蹠.(zhí)之徒 利与善之间.(jiàn) 弑(shì)钘(x īn ɡ)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接⎩⎨⎧怀利以相接.(交往,动词)兵刃既接.(交接,动词)出则接.遇宾客(接待,动词) (2)去⎩⎨⎧兄弟去.利(抛弃,动词)逝将去.女(离开,动词)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动词) (3)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用、拿,介词)怀利以.相接(相当于“而”,表修饰) (4)而⎩⎨⎧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不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译为“却”)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表顺承,不译) (5)之⎩⎨⎧宋将之.楚(到、往,动词)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战争,代词)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这,代词)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两个词,这样,却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5)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6)孳孳为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善事)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孟子遇于石丘。
(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宋)。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3)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4)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
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
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
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
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
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