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马克思作业

研究生马克思作业

研究生马克思作业
研究生马克思作业

马克思作业二

1.关于“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

基本内涵:

两个必然一是指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得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法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两个绝不会一是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我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当生

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且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者的关系:

首先两者具有统一性,是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前进性,“两个绝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曲折性,二者共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交织着高潮和低潮、顺利和挫折。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遭到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这些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在本质上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其次两者是辩证的,“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动摇了“两个必然”理论,也就动摇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

运。“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两个绝不会”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总之,我们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在经历了“两个绝不会”的曲折之后必将走

向“两个必然”。

2.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关系的理解

阅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我个人认为马克思在《导言》中其实告诉我们,对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四者紧密的联系,从表象中我们可以知道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正规的三段证法,消费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有次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肤浅的联系,四者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其实它们具有以下集中特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首先,“生产直接也是消费”。这里的消费是指生产要素的消费,它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包括劳动者个人能力的消费和生产资料的消费。劳动者个人能力的消费,即个人在生产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智力和体力),同时也支出和消耗自己的能力。生产资料的消费,即生产资料在生产中被使用和消耗。其次,“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里的消费是指产品的消费,人们通过产品的消费推动着产品的“再生产”,再生产劳动力自身。其次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再次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每一方都在自己实现时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这种结论的得出似乎很容易,因为消费生产着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成其为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了生产的对象、动力、目的和生产者的素质。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然而,当“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大段阐述下变得显而易见时,马克思则表示这只是黑格尔主义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平庸的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而已。实际上,马克思并不是要否认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而是反对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并不

意味着两者是没有差别的。生产与消费除了具有上述的联系之外,还是相互对立的,首先,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生产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而“消费,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其次,“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产品并不一定回到生产者手中,因为生产者在社会中并不是为了获得、占有产品而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和消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统一于整个生产活动中。生产和消费不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而且具有相互作用。首先,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制造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直接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也决定着他们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上的差别。其次,消费对生产有着反作用。消费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生产行为和产品得以最终完成。同时,消费也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内在动机和目的。

2.关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既然产品在社会中完成后,不再作为生产者自身占有的对象,而是成为他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分配。马克思认为,分配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与生产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分配;二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两种分配是生产关系本身的内容。产品的分配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它与生产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就是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利润

和利息的形式参与分配;以雇佣劳动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以地产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地租的形式参与分配。其次,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分配的变动,相应地生产也会发生变动。

3.关于交换和流通关系

流通只是交换的一定因素,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第一,生产本身发生的活动的家平缓,直接属于生产,并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适用于产品交换,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中的行为,第三,交换不仅从组织方面完全决定于生产,本身也是生产活动。所以交换就一切关系来说在季节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决定。

因此,马克思对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关系作了总结。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更加重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认识,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是不够的,因为生产活动是具体的,受到时代社会条件局限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活动过程的考察,都必须是具体地、实在地进行研究考察。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另外,更高的要求是除了这样具体实在地进行研究认识之外,应该将关注点发展具体对生产活动的改造中去。

研11美术

林薇薇

11210003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

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主要的。但是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是支流,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同时也不忽视支流,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

马克思期中作业

“新科举”:高考与中国社会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三十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然而,高考恢复30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高考必须改革,但改革之路何在:一考还是多考,甚至取消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邓小平当场拍板赞成。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录取比例:29:1 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试题:各个省负责出题 1977年的高考不是由全国统一负责出题的,而是把命题权放到了各个省。1978年的第二届高考国家收回命题权。 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它都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拾回三样东西重写公平两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课程作业

绪论 1、19世纪30 — 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二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A 、 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 、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 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 、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你的答案:B 2、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A 、 美洲大陆的发现 B 、 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资本原始积累 你的答案:C 3、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发展、激化的突出表现是 A 、 工业革命 B 、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 、 大量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D 、 周期性经济危机 你的答案:D 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 辩证法 B 、 历史观 C 、 劳动价值论 D 、 剩余价值论 你的答案:C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你的答案:C 多选题 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 科学社会主义 D 、 马克思主义哲学 5、 A 、 B 、

精选文库 你的答案:A 2 E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你的答案:B,C,D 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马尔萨斯 西斯蒙第 贝克莱 你的答案:A,B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德国古典哲学 B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 法国启蒙思想 E 、 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合理思想 你的答案:A,B,C 9、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发现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你的答案:C,D 10、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 昂利圣西门 B 、 沙尔傅立叶 C 、 罗伯特欧文 D 、 托马斯莫尔 E 、 托马斯闵采尔 你的答案:A,B,C 第一章 1、哲学是 A 、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 世界观和方法论 D 、 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 、 C 、 D A 、 B 、 C 、

20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马克思作业

我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感到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问他“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却能给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也给人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也能给人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也劝导向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什么是哲学?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也就是说,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对象。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所有的其它科学,所有的其它学问,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而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于“思想前提”的追问。也是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讲来,对哲学的追问必然要落到实处。要基本做到“一纵”、二“横”。 一纵是,你要追问哲学,就要诉诸整个人类的认识史,诉诸哲学的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是怎样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就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二横第一个横,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横,是当代哲学对哲学的多姿多彩的理解,从各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一般人的眼中,哲学好像离生活很远。在生活中,大家聚会时很少有人谈什么哲学,如果有某个人谈哲学,很可能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哲学是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 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 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 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 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 核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 100 分 一、辩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作业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下面,就一些实例来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它既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比如,在平时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述许多知识,推到各种公式,告诉我们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可这些往往是理想元器件才有的特点规律,是人们的主观观点,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又好多因素干扰或元器件根本就做不成理想状态;然而,为了研究试验中元器件的规律,我们为简单,要先将它理想化,即主观化,在理想的情况下研究好后再考虑诸多因素。这一例子反应了客观辩证法和主管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而唯物辩证法正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再如,华佗是我国东汉的名医。一次,两府吏均头痛发热,一同去找华佗诊治。华佗经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泻药和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为何他们相同症状却开出不同的药方。于是去问华佗,华佗答道:你们两人其中一人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服泻药,将积滞泄去,病才会好;另一人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服解表发散药,风寒随汗而去,病就好了。二人服药后,病都痊愈了。这一小例子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了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个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和本质,开出不同的药方才治好两人的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除了包括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之外,还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的展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具有批判的革命精神,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如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大。然而伽利略用实验推翻了他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一样大。正是由于伽利略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有批判的革命精神,亚里士多德多年来提出的错误猜想才被推翻,让人们正确地认识了世界。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主义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测控一班 1010132105 张婧

2017马克思主义作业

作业1 1. ( 单选题)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本题6.0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 (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本题6.0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 ( 单选题)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本题6.0分)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 ( 单选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6.0分)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 ( 单选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本题 6.0分)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6. ( 单选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本题6.0分)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7. (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6.0分)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8. ( 单选题)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9. ( 单选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本题6.0分)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10. (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本题6.0分)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1. ( 单选题)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本题6.0分)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马克思作业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2: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2: 在下列课程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撰写1500字以上的论文。无固定格式要求。 课程论文题目: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地侵袭。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在一定量的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口规模的影响: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二是人口规模过大或过小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时,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快,明显对经济的增长起制约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03-27 17:13:30 一、单选题 1. (5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开始于()。 ? A. 19世纪70年代 ? B. 19世纪60年代 ?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 19世纪5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的行为,称之为()。? A. 收购 ? B. 垄断 ? C. 兼并 ? D. 联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 B.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 C.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 D.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 A.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 B.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 C. 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 D. 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C.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垄断价格是指(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马克思作业

一、单选题: 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是( B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7、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性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B )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 D、机械性 9、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康德 B、费尔巴哈 C、孔德 D、黑格尔 10、现代西方哲学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1、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反映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2、我党一贯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B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C )

马克思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拟抽出18学时,利用国庆节和元旦放假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成绩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3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采取自主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实践课题,按要求完成。 本着早发动、早组织、早准备的原则,基本原理教研室任课教师们经过认真研究,制订本学期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特别提示:若所选择课题所用原理尚未学习,可先收集调研材料,待学过原理后再撰写报告。 一、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广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活动 学时:2学时 内容: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 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时:12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课程作业

绪论 1、19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你的答案: B 2、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你的答案: C 3、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发展、激化的突出表现是 A、工业革命 B、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大量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D、周期性经济危机 你的答案: D 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你的答案: C 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你的答案: C 多选题 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选文库E、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你的答案: B,C,D 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E、贝克莱 你的答案: A,B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合理思想 你的答案: A,B,C 9、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发现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你的答案: C,D 10、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E、托马斯·闵采尔 你的答案: A,B,C 第一章 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你的答案: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参考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40——60)年代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完成于(19世纪)初期。 4、(1917)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完成于(19世纪)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理论。 3、社会意识形态

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正确理论。 5、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自我否定活动,自我否定是扬弃,即包含肯定的否定。 6、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7、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8、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9、英雄史观 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在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中,引起某一事物的事物被称为原因,被某一事物所引起的事物叫结果,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夸大人的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是主观唯心论,把人的意识外化为客观精神,并夸大这种精神的唯心主义是客观唯心论,夸大的意识有人的意识与人之外的意识之分。 3、必然性与偶然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的趋势是偶然性,必然性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偶然性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

马克思作业1

马克思作业1 1、否定就是抛弃。 答:不对。否定并不一定是抛弃。否定只不过是不认同,比如有一个方案被我们否定了,但那个方案还能存在.抛弃意味着永远消失。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是对其中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或因素进行否定,而肯定其中合理的、积极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辩证的否定是否定当中有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扬弃是黑格尔解释发展过程的基本概念之一。他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 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3、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创造的。 答:这句是错的。因为: 1、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2、预付资本,仅仅是给工人在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 四、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考试批次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课作业答案完整版

考试批次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课作 业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503考试批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学习中心 学号考号 专业年级层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学生必须预约才能在学生平台看见相关课程的“结课作业”按钮; 二、提交路径:个人平台首页--学习中的课程,点击该课程名称--点击“结课作业”--点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上传的文档后点击“提交作业”即可。三、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1月26日—3月22日。(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四、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五、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结课作业,提交错误的结课作业,按0分处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材料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陆九洲认为只有“心”才是真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而物质世界产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朱熹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了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就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列宁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傅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方面,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更改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请回答:

马克思主义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作业考核 (2010——2011) 姓名: 学号: 年级: 院系:

一、领略思想的风采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21世纪的中国面貌,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和谐社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它们构成通向未来的人类思想的圣殿。让我们走进它们,去领略一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的风采吧! 要求: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阅读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三个以上篇目,并写下阅读笔记。 篇目1:

篇目2: 篇目3:

二、更多的精神之旅 除了经典文献以外,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精神之旅。看看人们对于他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关注和理解,这些关注、理解也许对于我们的触动只有那么一点点,但积累下来,我们也会获得一个观念的世界。 要求:阅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书籍和文章,并做经典名言、名句、格言、警句摘要,至少3篇。

三、来自社会的观察与分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才是常青的。前面完成的环节我们叫做“读万卷书”。这里,我们就要“行万里路”了。当然,只要你留心,只要你愿意动脑筋,你不必来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只要低下头,社会就会向你提出它的疑问,表露它的关切。关键是你得有一个与它交流和沟通的心灵,它会让你获得来自社会的观察与分析。 要求: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三五人一组集体进行,所进行的调查一定是与所学课程有理论上的联系的社会存在,然后给出调查记载,即具体参与调查活动的记录或报告。 1、调查事项: 2、调查活动记录: 3、调查报告(记下你的所思、所想或所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