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之杜甫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绝句》原文|译文|鉴赏'《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句》吧。
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杜甫诗歌欣赏10篇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歌欣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阆水歌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病后遇王倚饮赠歌朝代:唐朝|作者:杜甫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
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
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其一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
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
其二社稷苍生计必安,蛮夷杂种错相干。
周宣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后代看。
其三喧喧道路多歌谣,河北将军尽入朝。
始是乾坤王室正,却交江汉客魂销。
其四不道诸公无表来,茫然庶事遣人猜。
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百万回。
其五鸣玉锵金尽正臣,修文偃武不无人。
兴王会静妖氛气,圣寿宜过一万春。
其六英雄见事若通神,圣哲为心小一身。
燕赵休矜出佳丽,宫闱不拟选才人。
其七抱病江天白首郎,空山楼阁暮春光。
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其八澶漫山东一百州,削成如桉抱青丘。
苞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
其九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共和。
【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日五首》原文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上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不景气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急。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爱,西江首独回去。
茱萸获赐朝士,难得一枝去。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自得,秋砧睡着却言。
萨贝蒂科两冥漠,西北存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条叶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杜甫《九日五首》译者待更新杜甫《九日五首》赏析《九日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重阳佳节,作者独自一人,登高插茱萸,思念飘零各地的兄妹,想起昔日团聚之景,心中愈加感伤,全诗基调伤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此诗就是大历二年(767)轻九日杜甫在夔州览胜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去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发自己九月九日重阳览胜的感叹,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通常览胜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回。
重九饮酒赏菊,本就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卧病”献艺,却“并无分后”饮酒,遂也有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出来:“菊花从此不须上开”!这一带着较猛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去,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晴饮酒,又快乐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并使气,似乎就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迥然不同。
这一联及,杜甫精妙地采用借对(亦即为沈德潜所谓“真假对”),筹钱“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陈曾寿”(《诗人玉屑》),被称作杜律的创格。
杜甫《远游》诗歌欣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词历来受到广泛的文人才子追捧,下面欣赏下这两首格律诗。
远游唐代:杜甫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野望唐代:杜甫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欣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绝句漫兴九首唐代: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其三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其四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其五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其七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注释其五(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杜甫《月夜》诗歌鉴赏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月夜》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原文】《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怀,表现了他对于时代悲壮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杜甫众多的作品中,有十首诗被认为是他最厉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十首诗及其魅力。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1.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1.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二、《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2.1 诗句欣赏•“病起风波渐平息,借书籍天真悟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2 诗歌特点•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百姓艰辛的关切。
•理想主义:通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3.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3.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四、《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登高杜甫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登高杜甫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被很多诗人所倾情赞美和歌颂。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登高》更是被誉为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登高之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观和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展现了他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探讨杜甫的《登高》。
我们来看看诗人如何借登高之际描绘出当时的社会景观。
在《登高》中,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开头,展现了一个宏大、壮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猿啸哀”、“鸟飞回”等自然现象,不仅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自然氛围,还反映出作者此时登高所见所感。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
在这里,落叶飘零,江水滚滚,给人以壮阔的气息,展现出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杜甫将登高的情感和社会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我们来聚焦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在《登高》中,杜甫用“纷纷历历寒食天,数子家书忆儿孙”写道自己对寒食节的怀念,通过对家书、儿孙的回忆,展示出了他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又以“指点江山激扬清,往来种瓜与得瓜”写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
这里的“指点江山”、“激扬清”不仅表明了杜甫对社会风云的关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还展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薄和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在《登高》中既展示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又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时代风云的感慨。
第二篇示例:登高是登上高处观景的意思,也是古代文人常常进行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
登高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有的人登山、有的人攀岩、有的人登楼,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视野,更广阔的心境。
对于诗人杜甫来说,登高更是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卓越的心灵体验。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11、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2、登岳阳楼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21、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出门看一作: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31、绝句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介绍杜甫和他的七言绝句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才情横溢、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七言绝句作品堪称经典,被广大读者称颂和传诵。
七言绝句是一种格律诗,每首诗包含四句,每句七个字。
杜甫运用这种形式,精练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的思考与感悟。
下面,我们将介绍杜甫最著名的十首七言绝句。
1.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杜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的豁达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
通过描述登高的场景,他表达了人们对卓越表现和超越自我的追求。
2.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家乡山岳泰山的赞美之作。
他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世界的关注。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的豪放心境和对自然界的赞叹。
3.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是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兄弟之情的表达。
他通过描绘戍楼、边塞和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展示了杜甫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4.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是杜甫对国家动乱和个人遭遇的反思。
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命运变迁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展示了杜甫对祖国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
5. 《登高壮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景,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与《登高》相似,但通过改动结构和用词,表达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感叹之情。
这首诗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6. 《月夜忆舍弟》戍楼西见白帝城,宿昔高楼当此情。
每忆江南游子路,青山常在几人行?这首诗是杜甫对久别家乡的思念和对江南风景的回忆。
他通过描绘宿昔的高楼和江南的青山,表达了对故国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杜甫《登高》及赏析诗句讲解:篇一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杜甫的绝美情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才华横溢,诗才出众,尤以情诗脍炙人口。
杜甫的绝美情诗,以其深刻的感悟、独特的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杜甫的绝美情诗,分析其魅力所在。
杜甫的情诗风格杜甫的情诗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借助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深情厚意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直接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以下是杜甫绝美情诗的几个特点:1.对自然的咏史之情杜甫的情诗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咏史之情。
他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用自然景物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了诗歌更为深刻的内涵。
2.对人民的同情和援助之情杜甫的绝美情诗中,写尽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士兵、流民等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把他们的悲悯和无助之情融入诗中。
他不仅关注他们的痛苦,更用自己的行动来援助和救济他们,体现了真正的同情之心。
3.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之情杜甫的情诗中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之情。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不满,反映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杜甫的经典情诗赏析以下是几首杜甫的经典情诗赏析,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绝美情感:1.《月夜忆舍弟》月是故乡明,我是故乡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人有言你生哀,我说你生病。
但愿青青子衿品,何必常相厚分引。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春水共长天一色,二十余年如一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古人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其中一首优秀的杜甫诗作进行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是《登高》。
2. 作品概述《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景色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登高所感,并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其思想情感。
3. 诗歌分析3.1 内容梗概第一节描述了作者沿着山脚攀登到山巅,并欣赏自然风景;第二节描述了作者遥望远方,感慨人事如梦幻;第三节则以个人身世与国家兴衰相对照。
3.2 表达手法与主题•自然描写: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壮丽的景色与四季变化,增强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直观感受。
•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登高时的喜悦与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联想和比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作比照,以表现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和期望。
4. 文化背景4.1 唐代社会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那个兵戎世界、频繁交替王朝的时代。
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痛。
4.2 关于"登高"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登高一词具有象征性意义。
登山顶而俯视四野,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超越尘世纷扰。
因此,“登高”也成为诗人抒发心情、追求自由与理想的载体。
5. 阐释与评析5.1 复杂情感交织通过描述美景并表达内心情感,杜甫既抒发了个人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又体现了对时世的忧虑与无奈。
5.2 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思诗中表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政情社会变革的期待。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与个人思想的交相辉映,突出了诗人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地位。
6. 总结《登高》是杜甫一首优秀的叙事长诗,通过景色描写与抒发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时世动荡和国家前途的探讨与关切。
杜甫作为唐代文坛上备受尊崇的文学巨匠,他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之:杜甫《江汉》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
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
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
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
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我喜欢的杜甫诗歌
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了社会、政治、人生哲理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我喜欢的杜甫诗歌:
1.《登高》:这是一首描写登高远眺的诗,通过对大自然景色
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人类风云变幻、苦难困顿的观察和思考。
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杜甫怀念已故的弟弟为主题,表
达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3.《月夜听巴山竹笛》: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竹林中的山伯,他
吹奏着竹笛,醉心于自然之中。
通过对山伯的描写,诗中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
4.《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杜甫的经典名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春望》: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通过对大自然的
描绘,展现了杜甫对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抱负。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喜欢,杜甫的作品众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去欣赏和发掘更多的杜甫诗歌。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都让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关注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例如《关山月》一诗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是对唐代统治者的讽刺,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乱和天灾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但统治者却在宫廷中享受着奢华和安逸。
二、思考人生命运杜甫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对人生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
例如《登高》一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描绘了登高所感受到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而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杜甫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自我价值的思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里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则是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思考人性杜甫的诗歌中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却常常扭曲和破坏了人性。
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见汝天津桥,风雨不改旧时愁。
”这里揭示了官场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和担当。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被人们传颂至今,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个人命运和人性思考等现象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因此,学习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可以启迪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赏析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忧国忧民的主题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民众的疾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欣赏杜甫的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登高”为题,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通过描绘猿啸哀鸟飞回的情景,杜甫以自然界的景象来对应社会的现实。
他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社会动荡不安的现象,让人不禁感叹时局的艰难。
接下来的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表现出作者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述,杜甫实际上控诉了当时国家政权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除了《登高》,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是一首令人深思的忧国忧民之作: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以戍鼓的声音作为开篇,再加上边秋一雁的呼喊声,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通过描绘戍鼓声的破碎与一只孤雁的凄凉,杜甫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忧愁之感与国家的动荡局势相联系。
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人分离和战祸带来的牵挂与担忧。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更是直接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国家的困窘和无奈。
通过赏析上述两首诗,我们不难发现杜甫诗歌中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用婉转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将自己的忧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这些充满思考和深度的诗作,使杜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诗人,并且也给后来的文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是他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杜甫的诗作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时局的痛切关注以及对于社会不公的控诉。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国破山河,民不聊生。
杜甫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一、作品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指,指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
杜甫自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诗,有十余首之多,几乎首首都显示出对于李白深厚的情谊、热烈的关怀和衷心的钦佩。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
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长自吟”,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
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骘古今诗人的主张。
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
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
他在五言古体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三吏”、“三别”等。
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
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
杜甫也写过一些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比较无聊的诗。
当他在长安充当贵族的“宾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职的时候,当他漂泊西南,为了衣食,不得不与地方官吏们相周旋的时候,所写的一部分诗,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颂扬对方如何贤明,申述自己如何贫困,以乞求怜悯与恩赐,格调是不高的。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
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